《说文》从“”之字研究论文

【语言学研究】

《说文 》从 “”之字研究

杜超月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

摘 要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 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关键词 :《说文》;从“”之字;省声;释义

《说文解字》里从“”的字有塞、蹇、騫、寒、賽、褰、鶱、,共计9 个字。其中 “塞”和“寒”为会意字,其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以上几个形声字注音时,并没有按照传统六书中“从某,某声”的方式来注音,而是按照一种特殊的形式——省声字“从某,某省声”进行标注读音的。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出,“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均匀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声、省形。”[1]156 所谓“省声”就是指,造字和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美观整齐、便于记忆书写而省去形声字声符的一部分。裘先生将省声字分为三类:第一类,省去声旁的一部分,在空出的位置放置形旁。例如:“夜”,《说文》“夜,止息。是天下休息之时。从夕,亦省声。”从“夜”的小篆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形符“亦”字省去一部分放置形符“夕”得来的形声字;第二类,声旁和形旁合用的笔画。例如:“桌”古文借“卓”表示,作声符,后来加义符“木”写作桌,变为从木从桌省;第三类,省去字形繁杂的声旁的一部分。例如:“襲”《说文》“襲,左衽袍,从衣,龖省声”。

《说文解字》中从“”的省声注音情况分为三种:(1 )“寒”省声,包含“蹇”“騫”“褰”“鶱”。(2 )“塞”省声,包含“”和“賽”。(3 )“蹇”省声,包含“”字。从省声字的类型来看以上七个字都是从属于上述的第一种类型的省声字,即省去声旁的一部分,在空出的位置放置形旁。除了第二组,都是从“”得声的形声字,声符都是“”字。但是《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收录“”字,“”是隶变后的字形。《说文》中从“塞”省声的字只有“賽”“”,其他几个字分别从“寒”和“蹇”省。从理论上看,同从一个声符的字读音应该是相近或者相同的,但是《说文》中的这七个省声字却是同一声符用不同的省声来标注读音,对于《说文》中用同一个声符来标注不同省声读音的这种现象,文字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此持有质疑的态度。裘锡圭先生对《说文》“把从甲字省声的字说成从乙字省声”这一省声方式提出质疑,例如,唐兰先生指出古代有从“”“昜”声的“”字(见周代金文),所以傷(伤)、殤(殇)、惕、觴(觞)等字都应该是从“”省声的。《说文》说“傷”从“殤”省声,“殤”从“傷”省声,自相矛盾;说“惕”从“殤”省声,“觴”从“瑒”省声,也都不正确[1]159 。再比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按许书言省声多有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为‘豭’省,哭之从狱省,皆不可信。”[2]250 因此,段玉裁将《说文》中很多字变为“某声”。《说文》“賽”和“”注音为“塞”省声,段玉裁却认为,“賽,从贝声”“,从心声”(详见下文字义的解释部分),《说文》“,走貌,从走蹇省声。”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走貌。从走,寒省声。”将《说文》中从“蹇”省声的“”改为从“寒”省声,单纯从表音的作用来看,段氏的看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字音和字义两个方面来看,许慎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详见下文字义的解释)。

《说文》给汉字标音的方式有四种:一、某声;二、读与某同或读若某同;三、读若;四、某省声。许慎为“蹇”“騫”“褰”“鶱 ”“”“賽”“”这七个字注音时没有直接选择用传统六书中的“从某某声”来注音,却用较复杂的省声注音是有一定道理的。分析从“”得声的字,它们的读音是有一定差别的。从上古三十韵部来看,他们的读音是不同的。“蹇”,见母,属寒部或元部;“”,溪母,元部字;“褰”,溪母,属元部;“騫”,溪母,属元部;“賽”,心母,之部字; “鶱 ”,晓母,属元部; “”,心母,代部或职部。这几个字的韵母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声母上,可以分为四组:(1 )心母之部,包含“賽”和“”;(2 )溪母元部,包括“”“褰”“騫”;(3 )见母元部,蹇;(4 )晓母元部,“鶱 ”。

正如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所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经过分析七个字的上古读音和反切注音大致可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汉字的读音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让人清楚的了解字音,许慎在《说文》中采用同一声符的不同省声来给汉字注音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方式不仅能映汉字语音的变化情况,同时在没有反切注音和汉语拼音的条件下为汉字提供了新的注音方式。

”,《说文·走部》“,走貌。从走,蹇省声。”许慎将“”归入“蹇”省声,段玉裁改为从“寒”省声,这是单纯从表音的角度归类的。从字义上分析,“”的本义为走路的样子,与蹇意义相近。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走部》“,蹇音义略同,皆为行难也。”马王堆帛书《周易》“往(蹇)来誉”,“蹇”同“”。从声符的小篆字形及音义的角度考虑,《说文》将其归为从“蹇”省声是有所依据的。

“褰”,《说文·衣部》“,絝也。从衣,寒省声。”“絝,胫衣也。” 段玉裁注:“絝,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亦谓之褰,亦谓之襗。今做袴。”[3]1570 “褰”的本义为“套裤”。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 杜预注:“褰,袴。”王安石《潭州新学并序》“振养矜寡,衣之褰襦。” 又段玉裁注:“褰之本义谓絝,俗乃假借为騫衣字。騫,亏也。古騫衣字做騫,今假褰而褰之本义废矣。褰衣,意为提起衣服。《字汇·衣部》“褰,揭衣。”如,《诗经·郑风》:“子惠思我,褰裳涉溱。”郑玄笺:“揭衣渡溱水。”《楚辞》:“回朕车俾西引兮,褰虹旗于玉门。”王逸注:“褰,祛也。”

“騫”,《说文·马部》“马腹縶也。从马,寒省声。”徐锴作“縶”为“熱”,注“腹病骞损。”《段注》“騫,马腹墊也。各本作縶,自篇韵已然。小徐作熱,则更误。今正,土部曰,墊者下也。引《春秋传》墊隘马腹。墊,正俗所云肚腹低陷也。”[3]1866 段玉裁认为,騫的本意为马腹低陷,后来引申泛指亏损之义。如,《诗经·小雅·无羊》“矜矜兢兢,不騫不悲。”毛传注:“騫,亏也。”《宋书·后废帝纪》“倾国赋多騫,公储罕给。”古“騫”作“騫衣”字,指古人上马时提起衣服的行为动作,所以有些字典辞书认为“騫”通“搴”是有一定道理的。《汉语大词典》中“搴”为“采取”“拨取”“提起”之义。如,《楚辞·九歌》“采薜茘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王逸注:“搴,采取也。” 《汉书·酷吏传·杨仆》“将军之功,独有先破石门,寻狭,非有斩将騫旗之實也。”颜师古注:“騫与褰同。騫,拨取也。”但是,后来有的字书中将“騫”误作“鶱”,成为其主要意义。例如,张衡《西京赋》“凤騫翥于甍标,咸溯风而欲翔。”《楚辞》“凤騫翥而飞翔”。注书中两例“騫”的解释为鸟飞的样子,这与騫的本义“马腹低陷”及其引申义“亏损”皆相矛盾。《说文》“,飞貌。从鸟,寒省声。”他本皆作“飞貌也”,如《玉篇·鸟部》“鶱,飞举也”;《广雅·释诂三》“鶱,飞也。”;《广韵》“鶱,高飞貌。”可证“鶱”的本义应为鸟高飞的样子,“鸟飞貌”之义应从“鸟”,“马腹低陷”之义应从“马”。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航天事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后,所携带的勘测仪器往往需要送至远离卫星的指定空间位置。由于伸杆是一种可从其初始状态展开5m~10m的设备,因此往往使用伸杆来完成此项任务[1-3]。

“塞”,《说文·土部》“,隔也。从土从。”本义为用土堵塞,填塞。(值得注意的是“塞”与“寒”所从之“”在字形与字义上皆不相同)[注] 《说文解字今釋》中注“塞”所从之“”训“窒”,与隔义相通;《正字通》注“按六书同塞,像两手捧塞形。窒也。今作“塞”;《汉字流源字典》中解释“寒”所从之“”像人在房屋中周围堆满草,会寒冷之义;“塞”所从之“”像人持双手堵塞窗户形,会堵塞义。 如,《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塞”最早见于甲骨文,作形,从宀,从二工(筑墙杵),从双手,会双手持筑墙杵将窗户堵塞之意,即《诗经》中所谓的“塞向墐户”。后世“塞”皆承接此形,如,战国文字增繁为四“工”,作(金文编·三一三),秦汉文字又增加土旁,有(说文小篆),(睡虎地简),(老子甲后·三六六),然后隶变为,楷书写作“塞”,表示用土填塞之义。“塞”由堵塞,填塞之义引申为“充实,充满”,《玉篇·土部》“塞,实也,满也。”《诗经·鄘风》“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郑玄笺“塞,充实也。”又由充实之义引申为“安定”,《方言》卷六“塞,安也。”郭璞注“物足则定”。《说文》中未收录的“寨”字与“塞”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今篆,从木从

从小篆字形或字义的角度分析《说文》中从“”之字的三种省声注音情况,既有一定理据,又存在着不足之处。

“蹇”,《说文·足部》“,跛也。从足,寒省声。”“跛,行不正也。”,行不正则行难也,此为“蹇”之本义。如《汉书·韩安国传》“安国行丞相事,引坠车,蹇。” 《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后来由跛脚、行难之义引申泛指“困难”之义,如《寄江南诸弟》诗“性拙为多蹇,家贫半为慵。”《说文》中未收录的“謇”字则是“蹇”的引申义。《汉语大字典》“謇,从言,寒省声,本义为口吃。”如,《北史·李谐传》“谐为人短小,六指,因瘿而举颐,因跛而缓步,因謇而徐言,人言李谐善用三短。”后来又由口吃之义引申出艰难之义。如,《赠汴禅师》“道重疑高謇,禅枯耐寂寥。”从“蹇”与“謇”的意义中可以得出“行难谓之蹇,言难谓之謇。”

两个月没有料理的菜地长满杂草,一片狼狈,一些蔬菜早已死亡。其实,能再活多久,现在对英而言,并不那么重要了。一年半载也罢,三年五载也罢,自己终究是要回归大地。英在想,哪怕是下一秒离去,她都将坦然面对,安静而去。英每天看着太阳照常升起,自然落下。她又回归了乡村生活。

“寒”,《说文》“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草荐覆之,下有冰。”小篆字形像一个人生活在屋子里,周围裹满草,脚下加了两块冰,凸显寒冷之意。例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由本义引申为“寒冷的季节”、又由家贫衣服不保暖引申出“贫困”之义、家境贫寒便会感到自卑,故引申出“卑微”之义、寒冷之人常颤抖,恐惧时人也颤抖,故又引申出“恐惧”义。“寒”最早见于金文,写作(姒鼎)、(克鼎),从宀,人在艸中,会寒冷之意。克鼎在下面加了“二”形,许慎解释为二“冰”。后世“寒”承接此形,如秦汉文字,(睡虎地简·为31 )、(睡虎地简一四·90 )、(老子甲18 )。隶变后草形和人形凝在一起变成“”,像冰的部分到楷书变成两点写作“寒”,作偏旁时省作“”。《说文》中从“寒”省声的字有“蹇”“騫”“褰”“鶱”。

普京倡议并落实的一系列政改法令虽颇有成效但也无可避免的在政党的多元发展和群体意见表达方面产生了负面效应。在执政实践中,俄罗斯政党政治存在的、在运行中显露出的许多问题也引发着国内民众、执政当局的反对党派及西方的诸多批评与质疑。而在种种严峻的政治环境现状与社会现实情况之中,俄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及随之引发的自由与民主诉求大幅攀升,也预示着俄罗斯原有的精英政治模式将日益受到更为艰巨的挑战。

从声符的小篆字形来看,以上从“寒”省声的四个字都与“寒”相同,从宀,人在艸中之形,《说文》将其归于“寒”省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字义方面分析,则不以为然,不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皆与“寒”的意义不相符。

《说文》中将“”“賽”二字定为从“塞”省声,无论是从字形还是从字义上分析都是可信的,但是分析二者所从声旁形貌的古文字形却与其他几个省声字有明显的差别,故二者声符原字所取也必然是不同的。这种声符所取原字不同的省声字声旁构形趋向同一,是字形类化作用的结果。《说文》中很多省声字呈现出这一特点,如声符从“”省的字,有勞、榮、營、螢、熒、縈、鶯、罃等24 个字,有从“熒”省声,有从“榮”省声,有从“瑩”省声,有从“營”省声,有从“勞”省声。再比如声符从“”省的字,分別从“難”、“歎”“漌”省声。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汉字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活劳动)不再决定商品的价值,人类积累的巨大的物化劳动使得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财富的增加将更多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是人力的投入。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他将回归自然的本质,此时的劳动是按照任何一种尺度在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意愿下进行的,人可以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所以“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81共产主义下的世界历史才真正成为自觉的合理的历史。

(表堵塞)《玉篇·木部》“寨,羊宿处。” 本义为羊圈,羊栏。引申泛指防守用的栅栏,又引申为安定义。“塞”又由填塞义引申出“阻塞、隔绝、遮蔽”义。如《左传·襄公十八年》“卫杀马于隘以塞道”;《国语·晋语八》“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韦昭注:“塞,绝也。”;《荀子·大略》“吾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杨琼注“塞,掩也。”《说文·竹部》“簺,行棋相塞谓之簺。从竹,从塞,塞亦声。”王筠句读:“通作塞”。 簺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又叫“格五戏”[注] 鮑宏《簺经》中注“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谓之格五。” ,指运行棋子以相阻叫簺。“塞”形声兼会意,表阻塞之义。

根据对英语词汇学习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将所得文献分为了四类:学习方式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研究和变量关系研究,四类研究的具体情况如表2。

”,《说文·心部》“,实也。从心,塞省声。”本义为“充实”,段玉裁认为“”从心声,并非从“塞省声”。《说文·部》“,窒也。”《说文·穴部》“窒,也。”二者互训,意为“充实”。《说文》中“塞,隔也”“隔,塞也”,与“窒”训别,“,实也”与“窒”训同。“”与“塞”读音都相同,又因与“”意义相近,故段玉裁将其定为“从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自从“塞”字通行以后,“”字则废而不用,“塞”便承接其义,故《说文》用“塞”省声来表示。很多字典辞书认为“”通“塞”,实也。如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塞为之”,《集韵》“塞,实也。通作塞。”《玉篇·心部》“”同“愆”,《说文》中“”为“愆”的或体,小篆字形相同,从“寒”省。此《说文》强行分别之误,既然已经从塞省声了,就没有必要再从寒省为“愆”,并且“愆”金文从心从侃,籀文从言从侃,都表示心直口快之义,与“”义别,所以“”同“愆”是不合理的。

“賽”,《说文·贝部》“,报也。从贝塞省声。” 本义为“酬报”,旧时祭祀酬神之称。“賽”,最早见于战国楚简文字,字形多样,如(包2 .104 楚)(望1 .135 楚)(天卜)(望1 .88 楚),古时用贝壳和玉作祭祀报神之物,像人持双手捧着贝壳和玉在宀中,指祭祀时有所祷告献贝玉报于神鬼之意,篆文字形改为从四工无献玉之形作,(所从声符之形与“塞”相同)如今俗语说“报祭赛神”。如《晋书·艺术传·戴洋》“公于白石祀中祈福,许赛其牛,至今未解,故为此鬼所考。”《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赛祷。”《说文》新附“賽”古通作“塞”,各本亦认为“賽”通“塞”。例如《周礼·春官·都宗人》“既祭,反命于国”注:祭谓报塞也;《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祠”颜师古注:“塞谓报其所祈也”;王应释《音释》“卑本賽作塞”,清徐灏《说文段注笺·贝部》“塞,实也。……盖有所祈祷,许以牲礼为报,自实其言,故谓之塞 。”

结 语

《说文》中从“”的九个字,从注音上看,多数是用省声的注音方式来标音的,这种注音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而且还反映了汉字的读音变化;从字形字义的角度分析,这些字应该划分为以“寒”和“塞”为代表的两类字,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因此在汉字教学中应注意其中的区别,不能将这两类字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

[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Characters Affiliated to “”in Shuo Wen Jie Zi (说文解字)

DU Chao- yu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

Abstract : There are nine Characters affiliated to “” in Shuo Wen Jie Zi (说文解字), most of whose phonetic element came from the omission of other characters. This way can be used in phonetic notation. It also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analyzing the literal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ch characters in Shuo Wen Jie Zi (说文解字) was basically reasonable. The associative compounds of “寒” and “塞” have different origins; therefore, the patterns and meanings of ancient characters of “” that they affiliated to are also different.

Key words :Shuo Wen Jie Zi (说文解字); characters affiliated to “”; phonetic element of a phonogram coming form omission of other character; explanation

DOI :10 .14168 /j .issn .1672-8572 .2019 .02 .09

收稿日期 :2018-12-20

作者简介 :杜超月(1994—),女(满族),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字学。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 (2019 )02-0066-05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  

《说文》从“”之字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