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_观察力论文

谈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察力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察,指事先已有明确的目的,制定了计划,人们按照计划进行的主动知觉。观察的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所取得的效果的评定,简称观察力。

学生进入中学后,几乎每门学科都要求他们有良好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这一情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

一、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是发展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因为观察区别于一般的知觉活动,主要在于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形成。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提高学生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知觉的选择性,从所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主要特征上,而不是去感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指导观察,即在观察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观察的对象是什么,需要观察什么变化和哪些特征,要搜集哪些资料;另一种是自我观察,是指在培养学生观察主动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语文学科各年级观察要求

一般说来,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赖于教师的提示和指导,经过教师的训练到了高年级乃至高中的学生,可逐步让他们有意识地、细心地观察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事物及发生在周围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一位中学生这样写他观察后的蚂蚁:

……快下雨了,我又去看蚂蚁,多奇怪!蚂蚁忙忙碌碌又很有秩序地用嘴衔着泥土把窝的出口堵起来……这时,大雨劈头盖脑地下来,我赶忙跑回家,隔着窗子还在想:糟糕,这回蚂蚁可遭殃啦,非淹死不可。……雨停了,我走到蚂蚁窝前,一眼就看见正在窝口紧张地清理泥土的蚂蚁,原来,它们刚才用泥土盖住窝的进口,挡住了雨水,勤劳的蚂蚁又开始了它愉快的生活。

此段文字生动而仔细地写出“蚂蚁搬泥”这一情节。试想,如果小作者不认真观察,没有观察的持久性、目的性,大概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观察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而持久地观察周围事物,产生了解事物的愿望,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感性知识。

观察兴趣的培养,首先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范文是值得借鉴的。法布尔对蝉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所以,他的《蝉》写得严谨而生动。朱自清《背景》中描写他父亲为他穿过铁道买桔子的情景,把父亲的穿着、动作、形状如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读后如临其境,颇受感染。这既是作者观察的结果,也是他的白描手法的功力所在。还有教材中描写的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正直无私的鲁迅先生、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及香山的红叶、天山的景物、北国的黄土高坡、南海的波涛滚滚……在作者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美不胜收。为什么?这些都和作者的深刻的观察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好教材。

其次,写作训练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写“校园的早晨”、“街头即景”、“长街夜色”等记叙文,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景物的变化记叙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观察的兴趣。

同时,还要十分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初二的小同学观察小动物,有的同学观察鸡的出生;有的观察蚕的生长,有的观察金鱼的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细心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着手。

1.观察要有计划、有走骤地进行。

观察的计划性和条理性,主要是说对事物或现象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进行,能够抓住事物和现象的重要方面及各部分的关系。

对某种事物的观察,一般应采用“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观察步骤。即先对整体有一个轮廓的认识;再由整体到部分,仔细观察和分析各部分及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由部分回到整体。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观察,才能比较全面地细致地认识事物的整体。例如,我们让学生写《××厂参观记》,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该厂的规模、发展情况、主要产品等基本情况,然后指出重点参观的是几车间,同时提出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既带着好奇心又带着目的去认真参观,其结果是较好的。反之走马观花,只能使参观者留下个大致印象,返校后东拼西凑,敷衍成文,效果较差。

对一件事物的观察,也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我在让学生写《我爱秋天》一文时,先指导、组织学生回忆秋天,讲秋天的主要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去找秋天,让学生到户外看看湛蓝的天空、无边的落叶;再让学生去看秋天,满地金黄,好一个丰收的季节;最后写秋天。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秋天,是草木、庄稼经过发肓、结成果实的季节,也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船舱里,人声喧嚷,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互相报告着丰收的喜讯。他们有的带着脆嫩的红菱,有的带着鲜活的鲫鱼,有的还提着青包的湖蟹、一个个都带来秋日丰收的喜悦和欢乐……

以上仅是一篇文章的节选,但可以看出该生通过观察所得到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环节。

2.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录。

鲁迅先生在一封谈写文章的信里说:留心各样事情,多看看,多想想,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在观察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单纯的观察,学生往往只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个别事物或现象,要通过思维才能发现事物的主要主面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只有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比较,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写作《我爱秋天》一文时,我让学生参观农村的收割情景。面对那一望无际的原野,金黄色的波浪,我问学生:“为什么人们称秋天为金色的秋天?”学生们回答:“是因为稻谷丰收。”我又问:“是谁让稻谷丰收的?”“是农民。”“那么,我爱秋天一文的基调应该是什么?”同学们齐声说:“歌唱丰收,歌唱农民。”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秋天,他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袍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却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遮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日丽气爽,爱她的天高云淡,更爱她的香飘四野。……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加点拨,学生不去思考比较,那么只能写出“树叶黄了、秋风到了”的一般性的描述文章。由此可见,我们在启发学生思维时,特别要强调学生把在观察中看到的“充满阳光”的材料写进文章。否则,就失去了观察的本来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记录,积累感性材料。如作一些笔记,画一些图,把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及时记录下来,可以免得时间长了遗忘,同时也为今后作观察总结作准备。

3.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

①比较观察法。指导学生在观察时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比较。了解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区别事物的上下左右的变化。对事物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②远近观察法。观察某一事物,可采用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掌握点和面的关系。此种方法适用于对建筑物的观察,也适用于对场景的记叙。

③移步观察法。观察事物往往采用移步观察的方法,正面,侧面,前面,后面,在有众多观察对象要了解时,以一点为主,其余亦可采用移步的方法进行观察。此种方法适用于场景观察和参观记。

以上几种观察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

4.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观察的结果,先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区别主次,进行抽象概括,找出带有一般规律性的特点来,然后把材料加以安排,明确观点,整理成文。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或小型文章。形式力争多样灵活,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充分锻炼。

标签:;  ;  

论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_观察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