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刘晓艳[1]2003年在《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而要有效地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必须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西部地区尽管有数量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现实的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不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先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进而阻碍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取最佳的成果效益和发挥效率,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需要决策的核心问题,这又取决于如何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应该说,西部土地的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部人民思想的贫困;而思想的贫困归根到底却是教育的落后。所以,开发西部重要的是开发西部人的思想,开发西部人的智慧与志气。 无数国家发展的经验证明,以提高人的能力为目的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培养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一大问题。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劳动力人口过剩,劳动力素质低下,进而导致就业不充分。鉴于东、西部在人力资本存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且从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低下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在试图研究如何克服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提高中的“短板限度效应”,探索适合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手段和方法,为西部经济的腾飞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借用“人口术桶理论”的分析,指出西部地区人口素质的低下主要是由于教育投资力度不够的原因造成的。因而,论文从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两个重要特点出发,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着重阐述加强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终目标。

张勰[2]2012年在《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本文综合运用了人口素质基本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和SPSS for Windows v17.0软件聚类分析,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探讨、分析了人口素质基本涵义、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的现状及其评价体系、发展设想、路径与策略等,从而为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本文以西部人口素质的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丰富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素质等内容的理论探讨。探讨了人口素质基本理论、中国西部及西部人口等内容,阐释了人口概念及其所含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流迁等内容和素质概念及人口素质等理论。同时,探讨了中国西部及西部地区基本特点,分别阐述了西部12个省(区、市)基本情况,并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素质等方面,对西部人口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现状分析。从中国西部人口的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叁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现状。其中,从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残疾人所占比重、人口死亡率、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人口营养状况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现状;从文盲率、每10万人大中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毕业生升学率、科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状况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现状;从生育观念转变、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意识增强等方面,探讨、分析了中国西部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第叁部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和发展策略。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决策模型,确定了影响西部人口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诸因素指标权重,定量分析了西部地区及其12个省(区、市)的模糊评价值;构建了西部人口素质评价的聚类分析模型,通过对选取的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因子20个变量的实证分析,将西部12个省(区、市)分为叁类;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运用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系统提出中国西部人口素质发展设想;最后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中国西部人口素质提高路径与策略。

赵秋成[3]2000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文中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在国家划定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87个分布在这些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26%,1996年有贫困人口6191.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6.77%。尽管说中西部省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人口素

薛耀瑄[4]2007年在《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颇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尤其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以实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培育劳动力涵养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为提高和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西部比较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为仅仅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物质要素投入发展战略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应该走人力资源开发式道路,发挥人力资本社会放大器的作用来拉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目标是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要求必须从全新的角度,以系统、全局的眼光来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经济社会环境、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等均是这个大系统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系统的观点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本文着重通过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现状、西部人力资源需求、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叁个子系统的分析,提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矛盾与问题以及相应的战略选择。试图在系统工程体系框架下重新研究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从系统的宏观层面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其所处社会、经济结构的联系,是人力资源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着眼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无论在GDP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生产方式、自我积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是在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人力资源的支出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而且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重心低、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少、少数民族多、文盲率尤其是女性文盲率高等。而西部人力资源需求、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是从微观供需分析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系统对象构成及其相互作用。从人力资源需求来看,随着西部经济的大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向东南沿海的流动迁移,会对各类人才形成较强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将转化为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从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和知识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和财政对教育培训的支持能力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差,教育机构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培养能力以及生均办学资源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涉及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的系统问题。本文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大量搜集资料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综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供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典型案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愿景、使命、目标模式创新以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及体制创新点,并认为,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突破口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多种形式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主要手段。

黄文芬[5]2014年在《贵州省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文中提出目前,贵州人口素质总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盲人数依然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差异较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已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瓶颈。政府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投资主体作用,加快落后地区教育发展,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提高贵州人口素质,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李澜[6]2005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目研究以经典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研究理论为依据,采用定性分析与传统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是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内涵的基础研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现状及其相关性影响因子,全面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是具有创新性地剖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价值,充分认识农村女性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农村妇女发展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叁是在全面分析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以独到的观察视角,重点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质量较差的状况;深入分析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慢、存量小的基本现状及其成因。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叁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四是突破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的常规范式,通过采用田野调查与小样随机抽查以及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从实践中归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效益的主要启示。整个研究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

杜鹃[7]2006年在《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脱贫致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高素质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特别是在以知识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当今时代,这一点极为明显而重要。对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言,土地的贫瘠与否和人均土地拥有面积并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所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获得的,人力投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普及教育,通过在教育、工作技能方面的投资能够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人口国,但却不是一个人才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素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素质低下,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物质资本量较少,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束缚使得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这是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以广西省农村人口素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对,详细论述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变化带来的经济收入、消费能力、妇女生育观念等一系列的改变,从而试图探究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农村人口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全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广西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做横向对比,指出广西省农村地区在教育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从而提出改善人口文化素质的具体措施。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变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均衡的发展是党和政府面临的关键问题。

逯进[8]2006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为研究方法,以人力资本为锲入点,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机制。论文写作的主线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论文首先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全面评述,并对这一理论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逻辑上的梳理。随后以索罗模型为依据,对增长过程中的资本分配方式进行了分类,以此引出了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了全文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其次,论文在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和有效劳动模型的分析框架内,结合大量数据,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脑力素质积累及其溢出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涵盖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以“教育年限法”和“教育成本法”对西部十二省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的脑力素质进行了全面核算;第二,以实证方法估算了各省区以脑力素质为表征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溢出及其物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特别是估算了人力资本脑力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率。通过这一研究,论文对各省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脑力素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确切而直观的描述。随后,为了更全面地体现人力资本的作用,论文进一步引入了人力资本身体素质这一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核算;同时,基于有效劳动模型,对各省区人力资本身体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以脑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形成的综合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这一分析,更加全面而细致地揭示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再次,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与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一部分涵盖了如下叁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对影响人力资本水平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从逻辑上论证了人力资本迁移与人口迁移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数据的比较分析,对各省区人力资本迁移规律作出了基本判断。第二,以经典人口迁移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新古典增长理论为方法,阐明了人力资本迁移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逻辑原理。第叁,以人口迁移为指标,基于内生人口迁移模型,对各省区省际人力资本迁移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依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论文就如何实现以人力资本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给出了政策建议。

陈江生[9]2002年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知识经济时代悄然走来,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不断缩小的“地球村”,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全球市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日俱增,竞争亦日趋激烈。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如何把握时代契机、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为核心,以科学技术的开发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为支柱,这一切又都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是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力竞争的主战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展开,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从而使其发挥最佳的配置效率,这是一种优化配置型的开发,有赖于用人机制的改革,有赖于人才市场的培育、劳动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等;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有赖于教育投资。因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只有基于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基础之上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效率水平,如果撇开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再好的配置、组合发挥的功用也将是相当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内涵型的开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安排教育投资比重和教育投资方向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成败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曾作过计算并最终得出,美国1929—1957年期间国民收入每增加1%,其中有23%应归功于教育的投入。也有中国学者采用丹尼森的方法对我国1982—1990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作出测算,得出这期间教育对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的贡献为8.84%。对比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隐含着我国教育投入比重及结构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落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如何充分认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进一步合理地安排西部教育投资比重和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全面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配置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正确区分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教育投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教育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人力资源。本文对如何有效配置现有人力资源不准备作深入讨论,而仅对如何确定合理的教育投入和配置结构,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以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缓慢等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从相关经济发展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出发,在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教育在解决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与国际、以及与国内东部地区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政府对我国西部教育一方面投入总量不足,且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在投入结构中对中高等教育投入相对过高,对初等教育投入相对偏低,将不利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最后提出了在制度创新前提下较为合理的西部教育投资配置模式。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1.导言。该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2.相关经济发展理论。本章对现有的几个主要经济发展理论作了介绍。虽然各经济发展理论有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但均肯定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的素质的经济价值及其在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 3.人力资本理论探析。该部分正确区分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两个基本概念,重点从本质属性上论述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进一步从知识失业现象推导出教育投资首先形成人力资源,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这一观点也说明了制度创新在经济建设中配置、转化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合理的教育投资在经济建设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作用。 4.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该部分首先论述了西部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现状,接下来分析了教育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在教育与人口出生率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人口出生率与在业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关的观点。运用1999年全国分省区截面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人口出生率与在业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扩二0.5756,n=30),随着在业人口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

李嘉岩[10]2002年在《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1997 年10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发表的文告指出:“在 发展中国家,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生活费每天不足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在发 达国家,也有1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农村,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农村 贫困问题,肩负着反贫困的历史使命。 悠悠万事,温饱第一。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 反饥饿、反贫困的历史。从刀耕火种到新中国诞生前的漫长岁月,广大劳动人 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屋不挡风、房不避雨”的穷困潦倒生活。为饥 饿所逼、为温饱而争,曾经发生过许多大规模的反饥饿、反贫困运动,但都没 有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反贫困的新篇章。五十年代取得显着成 绩,六七十年代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贫困受到影响,使得直至1978年 尚有2.5亿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3%。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 入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到200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只剩下2000 多万人,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反贫困和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 新时期农村反贫困工作依然十分艰巨。首先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绝对贫困 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地方病 高发区和水库库区。它们大都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化。解决这部 分人口的贫困问题异常艰难,反贫困进入攻坚阶段。其次我国政府制定的贫困 线标准比国际每人每天1美元(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低许多,如按国 际标准化衡量,199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 1.06亿,贫困发生率约 11.5%。 再次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均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贫困地区与非 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变得突出,地区性的贫富悬殊呈现出来。此外,由于 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返贫和新产生的贫困,每年也有几十万乃至 上百万。这种情况证明,虽然农村贫困面有很大减少,因而反贫困工作量减少 许多,但是未脱贫者大都是积贫难返的农户,反贫困“攻坚战”难度加大了。 如何有效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从给钱给物“输血”济贫到增强获取资源的能力与机会不断增加的“造血”式扶贫的道路。笔者以为;“造血”必须增进体能,提高健康素质,要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上反贫困。故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探讨反贫困,阐发反贫困的人口学视野——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提出这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即在中国政府各种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2000年底己基本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那么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呢?论文作了否定的回答。作者从人口可持续发展作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提出立足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战略。即以适度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的合理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沿着这样的道路,确定所要研究的重点是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同时按照规范化研究要求,对本文采用的数据资料作出评价,以支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第二章贫困与反贫困的人口学理论,通过合理抽象,构筑贫困与反贫困的人口学理论。界定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指出贫困的一系列测量指标。在分析西方关于贫困的人口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日实际,建构了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从农村贫困人日的数量控制。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叁个方面论述人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和人口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第叁章来自实践的贫困调查报告是笔者通过利用假期深入到甘肃定西、贵州从江。安徽金寨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四个国定贫困县;运用抽样调查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完成的贫困调查报告。报吉着重阐发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日与资源、人口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人口变动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与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对认识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全局有很大作用。 第四章农村贫困现状与贫?

参考文献:

[1].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D]. 刘晓艳. 中南林学院. 2003

[2]. 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 张勰.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 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J]. 赵秋成. 管理世界. 2000

[4]. 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薛耀瑄.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5]. 贵州省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 黄文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6].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研究[D]. 李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7]. 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脱贫致富[D]. 杜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8].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逯进. 兰州大学. 2006

[9].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配置研究[D]. 陈江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10]. 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嘉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