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论文

“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论文

“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

陈先云

摘 要 】要想真正实现“文道统一”,就要将教材和教学统整起来。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从这类文本选编的特点及教学建议,厘清“文道统一”的内涵,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进而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教学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文道统一;革命文化题材;选编特点;教学建议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取向的行为。“文”与“道”的统一,是语文教材编写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明晰并依照这一原则,可以使教材编者在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编写出高质量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思想与文化的基础。

“文”与“道”的统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宝贵经验。“文”与“道”关系问题,并不是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的新命题,一直是历代学者致力探索的问题。比如,我国南朝梁代刘勰提出的“文以明道”、唐代李贺提出的“文以贯道”、宋代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的观点等。“文”是指语言形式,“道”是指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课文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问题。狭义地说,就是要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的关系,体现两者的统一。

“文”与“道”既涉及语文教材,也涉及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实现“文道统一”,就需要把教材与教学统整起来。现结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谈谈“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的选编情况及教学建议。

一、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部分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提出“革命文化”概念,并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的“更新了教学内容”,再次提出了“革命文化”教育内容,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的编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下面谈谈自己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革命文化题材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这四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为,国家包含:国旗、国歌、国土等;政党包含:革命领袖,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榜样包含:英雄、模范等;民族精神包含: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何守一“是是是”的直点头,等权头辛燕晓一走,何守一和郑玉英就逼问何东到底为什么没登记,何东说不想,再问为什么,就说不出来了,因为怎么看何东都不觉得现在是阐述自己理想的时候,结果父母意见就是,赶紧结了,别折腾了。

3.教材专门编排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比如,五下第四单元的“责任与担当”,导语借用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课文选编了3 首爱国的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3 篇课文《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单元,导语用“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提醒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4 篇经典课文。六下第四单元“志向与心愿”单元,导语用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文选编了表达诗人崇高志向的3首古诗及体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这几个单元的导语中可以看出,教材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人文性。

2.四年级至五年级上册教材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革命文化类课文在单元中的份量。比如,四上第七单元有4 篇课文,其中3篇课文是革命文化题材的,分别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五上第四单元的4 篇课文,也有3 篇是革命文化题材的:《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

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工具性学习目标,在不同年级是有着不同体现的,比如,一年级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二年级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三年级主要是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课文的意思;四年级主要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主要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六年级主要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进而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具体到六年级教材,一是侧重从体会表达方法设计课程内容;二是体现综合性,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强化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课文的学习,还包括阅读链接的学习,如六上《灯光》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囚歌》的学习,主要是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虽有不同之处,但也有相同之处,如朗读、积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1.一至三年级教材主要选编单篇课文。比如,一下《吃水不忘挖井人》;二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三上《不懂就要问》《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三下《我不能失信》。

4.在“阅读链接”栏目中安排。比如,四上《梅兰芳蓄须》课后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四下《黄继光》课后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五上《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五下《军神》课后阅读链接《丰碑》。六上《灯光》课后链接了一组材料:《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片段)》《伟大的友谊(片段)》《春天的故事(片段)》;六下《为人民服务》课后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

5.安排革命文化类主题实践活动。比如,五上《少年中国说》课后练习题中设计的活动:“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练习题中设计的活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练习题中的活动设计,人物分别来自不同领域,如有的是在国家建设中不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有的是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

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目录中的课文320 篇左右,包括低年级识字课、六下的古诗词诵读篇目。而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就有34 篇(不包括拼音中的儿歌、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和鲁迅单元的课文),占全套教材的比例为10.67%。革命文化题材类的四个领域在每个年段都有安排。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随着年级升高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也表明到了高年段,教材所选课文重点放在“人与社会”这一主题上,旨在将学生的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高尚的品质和社会基本道德素养。

此外,教材专门编排了一个“鲁迅单元”,增加了鲁迅作品的选篇,减少了他人写鲁迅的篇目。在这个单元中,还特意安排了一篇鲁迅写的、较难懂的文章《好的故事》。对于教材中选编的一些较难懂的或者篇幅较长的文章,明确提出了要做到“难文章浅教,长文章短教”的教学理念。选编作品《好的故事》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走近、了解鲁迅这个人。教材还在“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推荐红色经典的阅读,如高尔基的《童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等小说。

与老年人接触时要保持微笑,毕竟人上了年纪就会比较敏感。互动时要用心交流,多注视老年人的眼睛,视线不要游离不定——这也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老年人可能会把一点小事说很久或很多次,不要表现得不耐烦。那样会让老年人敏感的内心受到伤害。切记:一定要注意语言和一些细微的小动作。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文与道的统一”

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在于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以便更为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提升统编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

1.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编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教材。语文课主要凭借一篇篇文章进行教学,文章是“文”与“道”的载体。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作为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写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采用的语言文字形式,也是作为整体表现出来的。无论读与写,还是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与“道”、形式与内容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是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也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导,体现出两者的辩证统一。前面谈到的五下第七单元“责任与担当”、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六下第七单元“深深的怀念”等,可以看出教材的人文主题体现了革命文化,同时语文要素明确指向语言文字训练。再比如,四上第七单元导语: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下第七单元导语:从人物的语言、神情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上第四单元导语: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下第四单元导语: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这些单元导语中,能明显看到人文主题与语言文字的完美融合。

1959 年11 月17 日,叶圣陶先生在《答曹承德》的信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道与文并重’,都是把‘道’与‘文’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那样理解‘道’与‘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会有很大的流弊。”“分主次,分先后,都是不对的了。分主次的一种想法是以语言形式为主,以思想内容为次,这样一割裂,主次都搞不透。分先后的一种想法是以语言形式为先,思想内容为后,那么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先一阶段,势必凭空而不落实。”从叶老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道”和“文”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

在语文教育界,曾经有过两次关于“文”与“道”之间关系的大讨论,“文”与“道”的关系一直处于调整之中。在此之后,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大跃进时期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反思,在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再次强调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文章的语言文字和领会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任何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而架空思想教育,或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忽视思想教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辩证统一,才能切实有效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既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又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体现语文工具性的意义。

1.1.2 实验材料 云南省8个地区所得苍耳子经大理大学药学与化学学院生药学教研室高级实验师杨月娥老师鉴定为苍耳子。见表1。干燥、粉碎,过60目筛,于密封袋保存,备用。

(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function of UltraLab network experiment

《东风破》使用较多修辞格,其中典故特别突出。我们分常见修辞格、用典修辞格两个部分对其总体情况予以介绍。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二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潜移默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触摸到学生的真实思想,找到他们同作者思想感情的相通之处,引导其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3.立足文本语言文字,充分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人们界定教育价值的概念,不是以抽象的完人的发展为标尺,而是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标尺的。所谓价值的实质是客体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就是说它对人有无积极意义,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革命文化题材类内容因年级的不同,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特点。

经历了“精心编,严格审,不断改”而选入教材的课文,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要使课文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广大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发掘课文的思想性,并与课文内容建立关联,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勉强外加,但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合理引申。

巷道周边围岩开挖后损伤不同,其蠕变特性也有较大差异,为此进行了不同峰后位置(即图2中B点位置)的蠕变试验。由于对岩样施加轴压至峰后不同的B点位置对应的荷载不同,当B点越接近峰值,对应荷载越接近峰值,则损伤越小;当B点越远离峰值,对应荷载越远离峰值,则损伤越大。取对应荷载占峰值荷载的百分比为荷载比,则荷载比越大即越接近峰值,损伤越小;荷载比越小即越远离峰值,损伤越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荷载比下峰后蠕变试验,试验参数及结果整理在表1中,不同荷载比下峰后蠕变曲线如图3所示。

微写作不同于传统作文。它没有篇幅、体裁和格式的具体限定;它相对于传统作文来说是一种作文的升华,避免了传统写作中为考试而写作的弊端,使得作文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且融入学生更多有趣的灵魂和真实情感。它的重点都集中在一个“微”字上,既可以是外在的微,也可以是内容上的微;它既没有传统记叙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限定,也没有议论文对论点、论据的规定,更没有小说对人物、情节、环境的要求;它切实将学生视为微写作的主体,让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一些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得。

4.注重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慎防形式化的说教。

1961 年8 月《人民教育》刊载了一篇署名为“洛寒”的文章——《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章鲜明地指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要做到“文”与“道”的统一,要注重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慎防形式化的说教。

教师不应只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最后得到的结论上,而要能带领学生经历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中,切忌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暗示,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要尽可能减少那种讲读课文之后就“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启发”等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摈弃在讲课结束时让学生讲几句口号式感悟的形式主义的教学。

厘清“文”与“道”的丰富内涵,认清并遵循语文学科“文”与“道”的统一原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就能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少走弯路,进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3-0007-04

作者简介 】陈先云,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00081)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编审。

标签:;  ;  ;  ;  ;  

“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