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教材图解看高考试题_地理论文

来自《地理》教科书插图的高考试题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插图论文,教科书论文,高考试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有不少来自于教科书,本文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以下简称为地理教材)为例,赏析与地理教科书插图有关的地理高考试题。

例1(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卷Ⅳ36题)读图(图1)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2)①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中)()

A.广东B.吉林C.新疆D.陕西

(3)说明①②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赏析试题中的附图来自于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的分布”图。这幅插图主要反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作为高考试题时,删除了原图中的芝加哥等城市以及玉米、小麦等图例,增加了比例尺。回答此题时,可以根据轮廓和比例尺确定是美国,然后判断出小麦带和玉米带。试题中的4个省区中,广东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陕西和新疆以小麦为主,只有吉林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地,也是玉米输出量最大的省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先进。

例2(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江苏卷)下面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图2),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3)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B.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C.保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赏析 此题附图来自高中《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海水温度和盐度”中的“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没做任何修改。从图中可看出,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海洋热量净收入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海区得到太阳辐射热量多,高纬海区得到太阳热量少;不同纬度海区热量收支是不平衡的,有的海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有的海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赤道地区由于阴雨天气多,海洋得到的热量没有副热带海区多;副热带海区晴天多,得到太阳辐射热量最多;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暖流是指洋流温度高于流经海区海水温度,洋流温度比较必须在同一纬度进行,不同纬度洋流的比较没有意义,因为低纬度地区的寒流温度会比高纬度海区的暖流温度高。洋流可以把低纬度地区暖水输送到高纬度海区,或者把高纬度海区的冷水输送到低纬度海区,这样,缩小了高、低纬度之间海水温度的差异。不同纬度海区之间的热量交换方式较多,常见的海水运动(如洋流)、蒸发等形式,热量辐射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近海岸海区,由于海水温度受陆地的影响比较明显,故水温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的大洋中部。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的特殊植物,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但是不能为船只提供避风场所;红树林的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种植红树林不是为了增加用材林。

例3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39题)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3),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3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赏析 此题附图是由两幅图拼合而成,分别来自高中《地理》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和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和人地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全面检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生产力低,对自然恐惧、崇拜,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全面不协调。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地表会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各种生态问题。在隋唐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一度盛行,对自然生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所造成的。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同,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例4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京卷第1题)图4是西经170°附近3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3个观测站中()

A.①位于大西洋

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

D.0千米~1千米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赏析 此题图直接来自于高中《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海水温度和盐度”中的“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以此图为背景,考查对海洋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理解以及读图、析图、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根据西经170°附近,可以判断出3个观测站均位于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①大约为20℃,②大约为25℃,③大约为15℃,即②>①>③;从图中可以看出0千米~1千米之间,水温变化由大及小应是②>①>③;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低温状态;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宽广平坦的浅海地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

例5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1~2题)读图5,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大洲的人口特点是()

A.城市人口比重小B.生育率较低

C.人口平均密度大D.老龄化程度高

(2)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3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A.乙—丙—丁B.丙—丁—乙

C.丙—乙—丁D.丁—丙—乙

赏析 此题4幅图中的第一幅图来自于高中《地理》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聚落的形成”中肯尼亚村落的景观图。通过景观图中的草房、众多儿童等信息,可以推测出这里比较贫穷、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生育率比较高,人口构成中以青少年为主。从第二幅图可看出这里是热带草原景观,人口密度比较小。关于乙、丙、丁3幅图的因果联系可以这样理解:肯尼亚位于赤道地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但是由于地处东非高原之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性差,对流层的高度只有12千米(赤道地区一般为17千米~18千米),空气对流运动不旺盛,降水比较少,形成了乙图中的热带草原景观。

来自课本插图的高考试题还有许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欣赏这些试题,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现在高考逢题必有图,这些图像除了区域地图之外,还有景观图、示意图以及统计图表,考生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其二,每年高考试题都在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基本知识还是在课本上。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跳出题海,回归教材,尤其是在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把教材吃深、吃透。这样,才能使自己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标签:;  ;  

从地理教材图解看高考试题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