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钱爱民,程锐,矫凤飞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钱爱民,程锐,矫凤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引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的因素,分析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依据患儿入院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患儿实行我院儿科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参照组前提下予以东莨菪碱治疗,分析患儿的致病因素,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患儿体重、胎龄、喂养方式等存在一定关系,包括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于1500g、非母乳喂养比例均显著高于足月儿、大于1500g体重、母乳喂养比例;实验组患儿与参照组患儿在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利用东莨菪碱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治疗;效果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小肠急性炎症,小肠为主要病变部位,早产儿以及小于胎龄儿童较为常见。相关报道显示,城市的发病率低于农村,多发于夏秋季节[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对新生儿生命造成威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2],现对我院收治的42例患儿临床治疗结果与过程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在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选取42例参与研究,所有患儿经检查后均满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标准,依据患儿入院就诊时间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患儿中女性患儿12例,男性患儿9例,最长病程6d,最短病程1d,平均病程(2.38±1.24)天;实验组患儿中女性患儿10例,男性患儿11例,最长病程7d,最短病程0.5d,平均病程(3.28±1.33)天;对比两组患儿包含性别、病程、年龄在内的一般资料,组间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实行我院儿科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患儿,若患儿出现血便、腹胀等现象,此时需要禁食,降低胃肠压,待缓解血便与腹胀症状之后,大便潜血逐渐转阴,X线腹片异常现象均消失之后继续进行喂养;对患儿给予补充血容量操作,保证可以改善组织缺氧现象,利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白蛋白进行扩容,以此改变患儿自身微循环;准确计算患儿热量的出入量,依据患儿不同情况与年龄,予以维持生理需求的用量,继续补充累积损失量与继续损失量,依据肠外经脉影响支持来补充身体必须物质,确保肠道可以顺利休息,对患儿实施小剂量多次出血处理;予以患儿抗生素感染控制干预,同时予以一定的止血药物与止痛药物。此外也可以予以患儿适量肾上腺皮质素,在症状得到缓解之后,可以口服尼泼松,每次1~2mg。

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治疗,在缓解患儿症状之后,口服莨菪片1周,并且进行为期两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儿便血、呕吐、腹胀症状全部消失,X线检查后液气平面、肠壁积气均消失判定为显效;患儿便血、呕吐、腹胀症状有所改善,X线检查后液气平面、肠壁积气症状稍微好转判定为有效;上述症状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参与我院研究的4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儿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95.23%显著优于参照组66.67%,P<0.05,存在统计学有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21 13 7 1 95.23%

参照组21 4 10 7 66.67%

X25.5588

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致病影响因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患儿体重、胎龄、喂养方式等存在一定关系,4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出现30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71.4%比例显著优于足月儿比例,在新生儿中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患儿出生时体重低于1500g的比例78.57%(33/42)显著高于大于1500g体重患儿比例21.43%(9/42),非母乳喂养患儿比例69%(29/42)显著高于母乳喂养患儿31%(13/42)。

3 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获得性疾病,一般多发生于患病新生儿或者早产儿中,粘膜坏死甚至肠深层坏死是主要特征,回肠末端是疾病最常发生部位,近端小肠与结肠很少受累[3]。虽然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致病原因,但临床研究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因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的疾病。本次研究过程中表明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与患儿出生时体重、胎龄、新生儿喂养方式有关。但是也有学者表明胎盘早剥、窒息、其他缺氧缺血性脑病等都是引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婴儿一般呈现出胃胆汁性残留、腹胀肠梗阻等引发呕吐胆汁镜下血便,败血症呈现出体温不稳、嗜睡、代谢性酸中、呼吸暂停发作增多等症状[4]。经大量资料表明,该疾病在春秋季节属于高发期,一般城市发病率显著低于农村。患儿发病之后经常出现肠管僵硬、充血、片状坏死从而引发肠粘膜坏死、溃疡以及弥漫性腹膜炎[5]。

东莨菪碱属于一种颠茄中具有最强药理作用的生物碱,可以应用在阻断副交感神经中,也具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存在与颠茄碱类似的作用,但是相对比较短暂,作用强,临床研究中主要使用东莨菪碱的氢溴酸盐,适合应用在止咳、麻醉镇痛、平喘中,也适合应用在帕金森病震颤控制中。此外该药物还具备抑制腺体分泌产生,缓解患儿心血管、平滑肌痉挛、外周血管痉挛,有效改善患儿微循环,调节机体肠道微循环,对于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提升患儿自身免疫力,避免发生肠穿孔等现象[6]。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对比参照组患儿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综上,在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实行东莨菪碱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中进一步应用[7]。

参考文献:

[1]陈义平,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口轻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79-80

[2]徐江.不同输液方式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生化指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3):2198-2199.

[3]李粹,任雪云,蔡文仙等.细胞因子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13,53(14):50-51.

[4]李禄全,罗丽娟,李鑫等.粪便高迁移率蛋白B1在早期诊断和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中的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7):515-518.

[5]杨凯蒂,李禄全.源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败血症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5(10):903-906.

[6]唐维兵,刘翔,耿其明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指征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5,36(2):100-104.

[7]晏俪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原因及预后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6):470-473.

论文作者:钱爱民,程锐,矫凤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钱爱民,程锐,矫凤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