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贝拉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_王静霞

阿卡贝拉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_王静霞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金华东阳 322118)

摘要:作为西方合唱艺术的分支,阿卡贝拉起源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最大的特点为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公元14世纪以后,阿卡贝拉合唱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今日,演化成了其表演形式不断创新的现代版阿卡贝拉。如今,各种阿卡贝拉人声团,以及不少中高等院校的阿卡贝拉团体和课程在全球各地不约而同地兴起。本文通过笔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实地走访几个具有阿卡贝拉团体的学校,根据近些年阿卡贝拉的发展情况,将从阿卡贝拉的形态、历史、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作综述。

关键词: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发展

一、什么是“阿卡贝拉”

阿卡贝拉,意大利文“A Cappella”,即无伴奏合唱,不使用任何乐器伴奏,人声为唯一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多声部合唱。它与传统合唱相比,有着自身许多的特色。

(一)人声节奏。一般指大家熟知的BeatBox。这种技术可以模仿各种音乐节奏,其中以模仿敲击乐器最为常见。如:带有胸腔共鸣的“En”或“Dong”常用来模仿底鼓,“Ci Ci Ci”则用来模仿踩镲等。

(二)非实义音节。有些阿卡贝拉的曲谱中会有一些乐段是没有唱词,没有特定的实意,如用“a”或“wu”等字来哼唱,一般出现在开头、间奏和结尾部分,用于填充作品,增加气氛,使音乐更加生动。

(三)器乐化声部。“人声为最好的乐器”,这是所有阿卡贝拉爱好者都认同的。通常阿卡贝拉演唱者要唱出较为器乐化的旋律和节奏,尤其是合唱作品的伴唱部分,会采用仿乐器的编写方法,与传统合唱的声部功能有所区别。如今,阿卡贝拉的人声方面可以模仿口琴、贝斯、吉他等多种乐器音色。

二、阿卡贝拉的历史沿革

(一)起源。阿卡贝拉的起源,可追溯于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是格里高利圣咏,为无伴奏的纯人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主要用于宗教礼拜活动。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有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和赞美诗。之后,圣咏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展,出现了一种更重要并且更具历史影响力的礼仪方式,就是多声部复调音乐,约于公元10世纪出现。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最初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种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二声部的歌唱被称为奥尔加农。经过多年发展,早期奥尔加农先后演变成平行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还出现了除奥尔加农外的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这都是中世纪时期重要的无伴奏合唱音乐。

(二)黄金时期。公元14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的发展出现了一番新的景象。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乐派兴起,出现了蒙特威尔第、帕莱斯特里那等作曲家,他们创作的作品成为了传统阿卡贝拉曲目中的瑰宝。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世俗音乐,以意大利牧歌最具代表性。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它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体现了当时牧歌风格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局面,总体来说,牧歌的风格是严肃的。”此外,意大利罗马乐派的创始人帕莱斯特里那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世称“帕莱斯特里那风格”,这是复调音乐的最高成就。到了文艺复兴后期,阿卡贝拉逐渐采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加入了象声词和无实义音阶,音色愈加融合。后来,帕莱斯特里那的后继者把罗马风格的无伴奏合唱和威尼斯风格的分组合唱结合起来,几个合唱队此起彼伏、交相辉映,这种新的合唱风格一直延续到巴洛克时期。19世纪以来,无伴奏合唱获得广泛应用,很多无伴奏合唱曲的内容都是表现非宗教的日常生活。

(三)多元化时代。当代阿卡贝拉的风格多样,有较多的流派,其中,一种称为“理发店”的流派为历史最悠久的流派。20世纪初,落幕许久的阿卡贝拉重新流行起来,这股热风,先由美国开始,逐渐蔓延至欧洲以至世界各地。190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成立,为阿卡贝拉的复兴拉开了序幕。同一时期,“理发店四重唱”也在非洲裔美国人小区兴起,推动了阿卡贝拉在民间/非学术界的发展。紧接着,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一些组合开始灌录唱片,像The Mills Brothers组合于1931年便开始了录音之旅。20世纪中期,出现了“doo-wop”,一种“以主唱为核心,其他和声声部不断反复和弦与单音来和主唱配合”的演唱方式。随后的几十年,阿卡贝拉蓬勃发展,成就显著,如1971年,组合Persuasions凭歌曲“We Came to Play”打进流行榜(Billboard 200),次年又凭歌曲“Buffalo Soldier”登上第88位,这成绩一直保持了12年。20世纪80年代,一般被称为阿卡贝拉的高峰期,产生了众多出色的新组合,出现了Pop、Rock等风格。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大学校园每年都有近20个阿卡贝拉组合成立,在其风格变化上也不断更新,如1991年,组合The House Jack成立,它是首个有人负责人声敲击的组合。因此,到了90年代,音乐产生了革命性的新风潮,音乐家们返回人类音乐的最初源头——人声,重新审视了它的潜能,并要求歌者开发声音的无限可能,于是它的多样性及丰富性造就了新和声音乐(harmony music),从而出现了人声乐团(A Cappella Vocal Band)。近20年来,美国组合似乎成为阿卡贝拉的领头羊,但在世界各地,也有许多组合闻名于世,如瑞典的爵士组合The Real Group(1987成立)、英国的“国王乐队”、芬兰的“皇者之声”等,都是世界顶尖的组合。

三、当代阿卡贝拉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关于阿卡贝拉的发展,首先需明确怎样的团体能称为“阿卡贝拉社团”。阿卡贝拉社团的特殊之处在于,并不是一个合唱团偶尔唱几首阿卡贝拉曲子就可称之为阿卡贝拉团,必须是专以阿卡贝拉歌曲为其主要表演内容的团体,我们才能称之为阿卡贝拉团。

通常,我们可以把阿卡贝拉社团分为专业社团和业余社团来描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职业阿卡贝拉团以3-7人较为常见(尤其4-6人最多),这是在职业水准的要求之下,精致的音乐不需人多,每个声部(part)只需一人即可完成,且根据丛林法则,演出团体小,其职业生涯较可持久,演出团体大,其背后的财务支撑也较困难。对于业余阿卡贝拉团的人数并未有特殊限制,一般业余团体的人数较多,甚至有达到100人,学生也有多到二十余人的团体。

阿卡贝拉,作为一种不完全学院派的产物,本部分内容对于其专业团体和业余团体的界定在于,专业团体一般以参加专业比赛的训练为主,业余团体则以组织活动表演为主。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国内外的几个社团事例来分析阐述。

成立于2006年的自由人组合,其前身是蝌蚪组合,蝌蚪合唱团曾在《我要上春晚》节目中就有精彩的表演,同时,乐队的主唱也多次参加青歌赛并拿到名次。之后他们进行多次合作,并且取得非常多的成绩,如第四届中国人唱外国歌电视大奖赛最佳组合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组合组金奖等。

曾于2013年4月参加《中国梦想秀》的壮 声(Strong Voices)人声乐团,成立于2010 年 9 月,这个团队在短时间内通过不懈的努力结出了美好的果实,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该团队集合了一群从2006年就致力于A Cappella乐队组建和音乐作品创作改编的核心人士,开放吸纳新成员后又吸引了出版、音乐、IT 界等的多位人士,可谓经验丰富,强强联合。“Strong Voices”和“壮声”是一个名称,它表达的不仅仅是拥有强有力的声音,同样也强有力的动力和决心在国内努力推广他们热爱的阿卡贝拉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New Vorld”人声乐团,成立于2012年10月,主要由该校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组成。乐团中的7位成员(3女4男)个性迥异、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担当了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角色。该乐团擅长各种曲风,涉猎广泛,包括流行、古典、爵士、音乐剧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演唱作品大多由本团成员独立创作、编曲。凭借乐团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剧《哈巴涅拉》,团长刘心遥原创、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曲《知不知道》,华中地区阿卡贝拉先行者吴昊老师改编的《孤单芭蕾》,“New Vorld”乐团获得了第三届“Vocal Asia”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大赛的第三名。

上述几个阿卡贝拉社团其演出经验丰富,可谓硕果累累,在不少大赛中获得佳绩。从他们社团编制的专业性,以及团体所获得的成就来看,可视为专业团体。

当然,阿卡贝拉作为西方合唱艺术的分支,并且发展迅速,早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合唱表演。尤其在国外,这种团体更是随处可见,它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比赛。The King’s Singers,是一支来自英国具有传奇色彩的阿卡贝拉团体。该团体固定为6个人,现由两名假声男高音、一名男高音、两名男中音和一名男低音组成。他们的主要特征为音域宽广且层次分明,因音准完美,使他们有着“人声试唱机”的美誉。通常,他们的音乐会舞台布景简单,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只是6个人围成弧形站在舞台中央。可一旦这6张嘴开始歌唱,便能抓住所有听众的耳朵。The King's Singers合唱团历史悠远,说起其诞生的故事,要追溯到1965年。当时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Six Choral Scholars From King' s College”六重唱,是由该学校的“国王学院”合唱团中的三位成员自发与另外三位同学结合组成的,之后他们换了一个更吸引眼球且听起来更有分量的名字——The King' s Singers,并在1968 年,首次以The King’s Singers的名义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举办了他们的音乐会,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追捧。随着乐团的发展,原始团员年龄逐渐老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乐团成员有了变动。尽管如此,这个团体继续保持着原来精湛的技巧与品质,并且不断扩充曲目量,之后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也会专门为他们谱写新歌。像The King’s Singers这种较有年代感并广受大众喜爱的专业团体,主要以演出为主,保持着自身品牌的优势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新曲目。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中高等院校早已逐渐流行阿卡贝拉的合唱形式,虽不能称之为专业团体,但从社团的编制及演唱水平来看已逐渐趋向专业化。在西方国家的高校中,阿卡贝拉通常为必不可少的合唱形式。例如在英国约克大学每一次毕业典礼上,都有专门的阿卡贝拉团在场表演,为毕业学子们助兴;在该校的业余社团——Glee Singer合唱团的演唱曲目中已加入不少阿卡贝拉的合唱曲目,锻炼该合唱团成员学会阿卡贝拉这一演唱形式。随着阿卡贝拉的表演热潮不断兴起,我国的阿卡贝拉团已从对外国的模仿走向多元文化的融合。近年来,我国的很多阿卡贝拉合唱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西方现代阿卡贝拉技术的同时,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合到阿卡贝拉中去。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Zeal Talent阿卡贝拉合唱团,就将之前的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歌阿达丽古尔的阿卡贝拉版本进行改编,其表演效果不仅获得了国内高校与音乐学界一些专家的肯定,而且还受到许多阿卡贝拉爱好者的欢迎。此外,厦门六中合唱团近几年来在国内愈发出名,尤其以阿卡贝拉作品《青花瓷》、《稻香》等尤为出众,这种兼有民族和当代流行为一体的音乐深受人们喜爱。该合唱团受到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启发,通过身体律动来发声,以此完成合唱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值得推荐。

综上所述,阿卡贝拉,不论是专业团体还是业余团体皆处于良好发展的态势。阿卡贝拉的新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有着现代化气息的特点,成为众多音乐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对象。阿卡贝拉作为一种国际文化,它的传播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上,都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融,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阿卡贝拉,作为合唱艺术的一个分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和财富,是世界各国人民交流音乐文化和音乐思想的重要纽带”。作为国际化交流的产物,我们应当重视并发展阿卡贝拉这一独具特色的声乐表演形式,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与现代审美需求相切合的独特性质为众人所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重视它、喜爱它。

参考文献

[1]卢昕然.浅析阿卡贝拉[J].戏剧之家,2015年第11(下)期.

[2]顾宇飞.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之异同[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第3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

[4]陈艳.《中外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5]冯希晨.《阿卡贝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探析》[J].音乐探索,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静霞(1991-),女,浙江丽水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社区音乐与钢琴演奏研究。

论文作者:王静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阿卡贝拉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_王静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