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_非智力因素论文

非智力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_非智力因素论文

非智力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智力因素理论的渊源

对于非智力因素对成才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其历史是久远的,例如我国有句古语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做。这里的“能”就是现代心理学上的“智力因素”,“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但对非智力因素作为心理学重要范畴来加以系统研究则起步较晚。

非智力因素的系统研究发端于西方心理学界,是从对智力测验成绩的影响开始的。本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通过大量的智力测验和实验,发现智力测验的成绩受到被测验人对智力测验的兴趣、情绪状态、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1935年他发表了论文《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首先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认识的、先天的和非智力智慧》一文,从而奠定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的地位,并逐步为心理学界所公认。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是由于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促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继片面注重知识的掌握之后掀起了一股智力开发的热潮,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教育理论界对此深表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1983年教育学家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并出版了《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一书,系统探讨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功的作用,从而拉开了我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系统理论研究的序幕,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重要成果可资借鉴:

1.智力因素由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因素构成,这些因素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地各自发挥作用,而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不同,它由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并没有一个核心因素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结构,在成才过程中这些因素各自发挥其独特作用。

2.智力因素是个体成才的认知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个体成才的动力系统,个体成才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个体成才,只有20%来自于智力因素,80%则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3.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分析

非智力因素在人才资源开发活动中主要具有动力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

1.内驱力。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非智力因素的内驱力由需要和动机两种要素组成。需要是指主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产生的渴望或欲望;动机则是促使主体向着一定目标努力,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由需要转化为动机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只有当主体的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结合起来时才有可能产生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由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及自我实现等多种结构组成,形成阶梯层次,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层次。心理学家麦克莱的研究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自我实现需要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例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的自我实现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也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因此,不断激发国民的自我实现需要,并积极创造把这种需要转化为动机,进而变成自觉行为的外部条件,是今后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2.情动力。它是伴随主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情动力由情欲、情绪、情感等要素构成。

心理学认为,情动力是具有阶梯层次结构的,感性情欲是情动力的最低层次,它的动力机制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的体验;情绪是情动力的中间层次,它又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形式;社会性情动力是情动力的最高层次,它是主体意识到了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深厚、稳定的高级情感,它包括热情、爱情、美感、理性感、道德感等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感追求,缺乏理想价值取向,丧失美好的道德规范,则必然精神颓废、道德沦丧、价值失范,更谈不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崇高情感。我们在架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时,不可忽视国民的非智力因素中崇高社会性情感的开发。

3.吸引力。它是同客体刺激与主体的需要、情绪、机能相结合而产生的某种内在倾向性,它由兴趣和爱好两因素组成。吸引力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构成要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低层次的吸引力由无意注意与直接兴趣结合而成,能满足主体直接需要,是带有情绪感染力的一种动力。高层次的吸引力由有意和兴趣结合而成,有明确的目标、旺盛的求知欲、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4.意志力。它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意志结构中,决心、信心和恒心是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制约着人的意志行动。意志力是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人才自我育成时起最重要作用的成才动力”。

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意志力不仅对个体成才具有重要动力作用,而且一个国家国民意志力的强弱对这个国家的盛衰具有正相关关系。二战后,美国派出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对德国进行考察,主要考察战后德国的国民性格,以便推测德国是否能够重新振兴。美国心理学家、民俗学家看到在这块一片废墟、几乎不见生机的土地上,一些倔强的德国少年宁肯拿阵亡父兄的军功章去换美国大兵的罐头也不愿乞讨,许多沉默寡言的德国人在几乎难以生存的困境中仍保持着强烈的秩序,于是惊呼,德国还会重新崛起,德国国民的顽强意志力会使德国在不长的时间内振兴起来,成为世界强国。历史发展进程已经作出了回答,无须赘述,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经济的腾飞,国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可忽视良好意志力的开发与培养。有位哲人说得好:“国家的实力基于其国民的性格”,我们对此应有高度的重视。

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一般有社会性开发、组织性开发、家庭开发、自我开发四条途径。

1.社会性开发。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关系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环境等会对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社会性开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政治、经济制度导向法。例如,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型,要求塑造竞争、开放、平等、民主等非智力因素,摒弃过去那种保守、封闭、专断等非智力因素。

(2)社会媒体熏陶法。例如,通过播映《林则徐》、 《南京大屠杀》等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出版《科学家的故事》等出版物对少年儿童进行爱科学、树立崇高理想教育等。

(3)典型榜样示范法。例如,树立英雄徐洪刚的典型, 塑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文明风尚。

(4)群众活动带动法。例如,开展“文明礼貌月”的群众性活动,带动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铸造文明、进步的非智力因素。

2.组织性开发。组织性非智力因素开发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思想品德自律法。 罗曼·罗兰曾说过:“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会有伟大的人物出现。”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组织成员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从而增强组织成员的道德自律性。这是一个组织进行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重要内容。

(2)组织制度他律法。进行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组织制度的他律性,对组织成员进行非智力因素开发。例如,按时上下班等考勤制度建设,有利于组织成员的遵时守纪品性的形成。

(3)组织生活培养法。 积极开展各项组织生活有利于培养组织成员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良好非智力因素。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可见组织生活对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积极作用。

(4)目标、榜样激励法。心理学研究表明, 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组织需要和行为动机。树立学习榜样对组织成员有较好的教化作用。在一个组织里,领导者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如廉洁自律、勤奋工作、顽强的意志力等是组织成员最好的学习榜样,对组织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教化作用。

3.家庭开发。这主要是对青少年儿童而言的。家庭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站,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父母的品行和人格、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如何进行人才开发呢?有关专家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更新观念,提高水平。即家长要有科学的人才观,不能只重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时家长应提高人才开发的技术水平,要有科学的人才开发理论和技术知识作指导;二是了解特点,因势利导;三是以身作则,示范熏陶;四是民主平等,情理并重。

4.自我开发。自我开发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自我反省法。一个人要学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就是说,看到好的行为或品德就要学习,看到不好的行为或品德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缺点和不足。由此不断开发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二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法。自我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状况,如性格特点、中心兴趣、品德状况、意志力强弱等,也包括认识自己的能力大小。自我评价,就是要学会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既不要自我膨胀,也不要自我贬低;三是自我调节。既包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也包括根据环境变化调整非智力因素,如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社会需要等。

标签:;  ;  ;  

非智力因素: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