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职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职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相对,指由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引起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的统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其生命的某个阶段中会遭受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困扰,没有任何群体或国家能免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①。同时,心理疾病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包括功能受损或残疾,过度消耗医疗服务,生产效率下降,妨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的康复,甚至是自杀、伤人等严重后果。统计显示,心理疾病是全球导致残障的最主要原因,其造成的疾病负担要远大于其他的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②。根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数据,神经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已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上升至四分之一③。心理疾病的流行和严重后果,让人们对其预防和治疗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

让人欣慰的是,大量研究显示,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应对心理困扰。但要充分发挥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作用,首先需要人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接受相应的服务,即进行专业心理求助。令人沮丧的是,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使用率在我国严重偏低,2009年发布的一项涵盖中国12%成年人的大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心理障碍总现患率为17.5%,其中88%的患者(非精神病性障碍)从未因心理问题接受过任何专业治疗⑤。该数据一方面表明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要,但另一方面,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实际接受专业心理治疗的人数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事实上,即便是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相同的问题⑥。因此,如何促进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由此成为了心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围绕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种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类研究结果往往是零散呈现,既不利于全面理解问题也不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而且,鲜有研究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如何促进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忽略了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也是一种消费行为这一事实。为此,本文从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视角出发,从消费者心理入手,整体地分析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干预策略。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将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开展的实证研究纳入到营销组合框架之下,分析影响消费者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因素,最后在这些分析基础上,提出如何促进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建议。

二、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理论

目前,在健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很多理论和模型都可用来分析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大体包括两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包括社会认知模型,强调人们对某种健康相关事物的知觉和态度对其健康相关行为(如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如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模型和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2)人际、社会层面,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如成人依恋理论和污名理论。

(一)个体层面——社会认知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认为人们从事某种健康相关行为的可能性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⑦:(1)知觉到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表示人们对自己患上某种疾病(如心理疾病)机率的评估;(2)知觉到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人们对该疾病严重性及不良后果的评估;(3)知觉到的利益(perceived benefits),人们关于推荐的行为(如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能有效减少症状或不良后果的信念;(4)知觉到的障碍(perceived barriers),人们关于采纳该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具体和抽象的损失的知觉。Henshaw等以健康信念模型为框架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行为进行了解释⑧。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主要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对个体行动意图的影响。意图被认为是行为最直接的决定要素,因为健康相关行为通常是有意识的、“计划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有意识的行为由三个认知要素决定:(1)对行为的态度,(2)主观规范,(3)知觉到的行为控制。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在人们对某种行为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自己的重要他人支持自己采取该行为,感觉自己能够成功地实施该行为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计划并实施相应的行为⑨。现有研究证实,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多类人群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意向⑩。

阶段—决策模型(Phases-Decision-Making Model)认为心理求助行为是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问题知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他助评估阶段(11)。人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然后会评估自己是否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如果自助评估不能获得肯定答案,人们会转而寻求外界力量,既包括非专业的求助源,如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也包括专业的求助源,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

(二)人际、社会层面

成人依恋理论(Adult Attachment Theory):该理论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早期的亲子关系经验形成了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个体成年后的所有关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人际关系类型,因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依恋类型会影响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当人们遭受应激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如果激活了不安全型依恋个体的依恋系统,会妨碍其寻求恰当的帮助,影响其对可用帮助的运用(12)。

污名理论(Stigma Theory):污名是一种标志或标签,表明被标记者具有负面的、不受社会欢迎的属性,导致其个人价值受损,社会身份被贬抑。在世界范围内,心理疾病患者都普遍蒙受污名。污名包括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自我污名是受污名群体成员将污名化态度指向自己而产生的反应,而公众污名是一般公众根据污名对受污名群体成员做出的反应(13)。根据污名理论,对于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来说,对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知觉会阻碍其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使其为回避污名而隐瞒病情或不接受治疗,并且还可能导致其自我污名化,进而影响其对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和最终的求助行为。

综上所述,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是复杂的行为过程,其影响因素涉及个人、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在上述各种理论框架基础之上,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人们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多种因素。但是,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只是孤立地分析某个或某几个影响因素,然后进行干预,可能很难取得明显效果;而如果我们将研究发现的所有影响因素简单地堆砌起来,逐一干预,显然又不切实际。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分析专业心理求助行为问题本身,还需要整体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消费者分析为切入点,从营销视角综合考虑如何分析、利用实证研究结果,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三、营销组合框架下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干预

(一)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可行性与营销组合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tman指出,那些成功地将商品和服务推销给了消费者的商业营销策略,同样可以用于推广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将这种理念称为“社会营销”(social marketing)。数十年来,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成功地将营销应用到了多种改变人们行为的社会运动中:如预防家庭暴力,减少酒后驾车,让青少年拒绝毒品等(14)。近些年来,营销视角体现在了很多国家的公共健康领域中,如美国的鼓励非裔美国妇女参加乳腺癌检测、青少年物质滥用预防,澳大利亚的糖尿病意识唤醒运动,印度的艾滋病预防等(15),都是应用营销促进人们从事健康行为、接受相关服务的成功实践。这些成果让我们不禁思考,从营销视角考虑如何提升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率,不失为一种可行尝试。

现代营销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消费者(即营销者希望改变其行为的目标受众)为中心,所有的营销计划、策略都必须源自对消费者想法和需要的考虑。而这种消费者导向的分析往往是围绕“营销组合”开展的。“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的概念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上受所谓的“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获得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营销者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营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对消费者研究的针对性。不同人所感兴趣的利益、愿意付出的代价、感觉舒适的购物地点、对推广策略的反应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营销者通过受众细分(audience segmentation)的过程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其中一个最简单常用的就是人口学变量。此外,还可以进行“心理图解”(psycho-graphic)研究(16),根据生活方式、兴趣、动机、需要程度、能力、价值观、文化背景、行为模式等对消费者作进一步划分。受众细分既有利于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又便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将从营销视角出发,着眼于消费者心理,依据“营销组合”的框架,融合受众细分观点,梳理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二)影响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产品要素分析

产品就是消费者所要购买或选择的商品或服务。一般来说,产品可包括三个层面,实际产品(actual product)、核心产品(core product)和增值产品(augmented product)。实际产品就是营销者要“推销”给消费者的事物,可能是有形的具体的实物产品(如健康食品),可能是一种服务(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可能是一种实践行为(如母乳喂养),还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观念(如环境保护)。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通过使用实际产品而获得的利益。有些情况下,产品还具有第三个层面——增值产品,是能够增加产品价值、增强其对消费者吸引力的一些特色,促进消费者行为的改变(17)。营销理论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要为消费者重视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要设计出切实符合人们的偏好和习惯的实际产品,设法让其产品的优势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提升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为此,要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对于问题和产品的知觉,在相关问题上他们最重视、最想获得怎样的利益,他们的信念、偏好、习惯等等。同时,为了让产品脱颖而出,还要研究竞争产品,即人们当前使用的产品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了解消费者如何看待竞争产品,这些产品满足了他们怎样的需求和愿望,从而设法让自己的产品提供给人们更具吸引力的利益。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来说,在产品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对心理疾病(问题)的看法和知觉,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即产品)的看法和期待,对其他求助形式(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即竞争产品,如求助于算命、宗教信仰、巫术等)的看法等。而这些关于问题和产品的知识和信念均可归为“心理健康学识”(mental health literacy),该概念由Jorm等首次提出,指的是“关于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有助于我们识别、应对和预防心理障碍”,包括辨认心理障碍症状的能力,对于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关于心理疾病诱发因素和病因的知识和信念,关于自助和专业帮助的知识和信念等(18)。研究证实,心理健康学识会影响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而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学识有:心理症状的识别能力、病因观和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的信念。

首先,尽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已日益提高(19),但很多人还是无法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因此也就不认为自己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从而导致客观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求助需要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一项对42名非裔美国老人的焦点小组访谈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往往被看做是变老过程中的正常表现(20)。一项对284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焦虑障碍中,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的被识别度较高,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被识别度较低,并且惊恐障碍常被看做是躯体疾病(21)。对2258名荷兰青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阻碍青年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缺乏了解(22)。

其次,研究证实对于心理障碍病因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求助方式的选择。一项对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大学生的研究显示,认为心理疾病源于外部环境或生理遗传因素(如工作负荷重,脑部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求助可能性更大,而认为心理疾病源于个人自身因素(如缺乏应对能力)的大学生求助可能性则较小(23)。对716名中东地区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持超自然病因观的大学生更多诉求于传统形式治疗(如求助亲友或宗教),而不是进行专业求助(24)。

再次,对于心理治疗和咨询有效性的信念以及对临床心理工作者的信心,也就是社会营销理论中所谓的对于产品好处的知觉,也直接影响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倾向。一项对2785名美国中西部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治疗有效性的怀疑会妨碍其专业心理求助行为(25),在对普通公众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结果(26)。对非裔美国移民的研究表明,阻碍其进行专业求助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相信治疗师能提供有效帮助(27)。杨宏飞等对875名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尽管学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对心理治疗师的能力却有所怀疑,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求助倾向和对治疗的配合(28)。

最后,大量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在心理健康学识的内容构成和程度高低上存在差异,如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辨别出躯体化的心理疾病症状;老年人更怀疑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29);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公众对心理疾病病因的理解,对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的看法也存在差异(30)。此外,当前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结果往往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分析基础上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干预策略的时候,充分考虑“受众细分”,选定特定群体,结合相应的研究成果,针对性地开展干预。

(三)影响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价格要素分析

价格是消费者为获取产品利益行为而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的花费,也可能是无形的,如乐趣的减少、时间精力的损耗、蒙受污名、自尊受损等等。这些代价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选择,如果代价超出了产品所带来的利益,那么消费者不会愿意接受该产品;相反,如果知觉到的利益超出了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消费者尝试和使用产品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除了要保证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切实的利益和吸引力之外,营销者还要了解并减少目标受众因采纳产品而可能面对的代价和损失。

因此,对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人们对于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所要付出的代价的知觉。结合现有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经济代价、污名和治疗恐惧第一,缺少经济支持是妨碍人们进行专业心理求助的一个原因。研究显示,当个人所要负担的费用减少时,企业员工更愿意寻求恰当的专业心理援助(31);了解自己有医疗保险的大学生更愿意进行专业心理求助(32)。第二,人们知觉到的与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另一代价就是污名。污名理论指出,无论是对公众污名的知觉,还是自我污名化,都会妨碍人们进行专业心理求助。这一结论获得大量研究的广泛支持,调查对象涉及大学生(33)、老年人(34)、一般公众(35)、临床患者(36)、少数民族(37)等。第三,有研究者指出,治疗恐惧(treatment fearfulness)是导致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使用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治疗恐惧是指个体对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不良预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因羞于谈论自己的问题而产生的恐惧,对可能要做出改变的恐惧,因对治疗的负面刻板印象而产生的恐惧,因过去不愉快的治疗经验而产生的恐惧,对社会偏见的恐惧,以及对某些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的恐惧。

与产品知觉相类似,不同人口学变量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上述代价知觉上也存在差异。显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对经济代价的知觉会有所不同。另外,有研究显示,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学生对心理疾病的相关污名感知要强于美国白人学生(38),乡村居民对接受心理治疗的污名化程度强于城镇居民(39)。因此,在对代价要素进行干预的时候,也同样要重视“受众细分”。

(四)影响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地点要素分析

地点是指让消费者获得社会产品的方式或渠道。根据产品的不同,地点的种类会有很大变化。如果是推销有形产品,那么地点就是它的销售或免费发放的地点,如商场、零售店、药店、社区等。而对于无形的产品,如某种健康行为或服务,地点包括消费者要在哪里、什么时候做出该行为,以及获得训练、信息指导或接受服务的渠道,如医疗诊所、商场宣传、大众传媒或上门示范等。地点要素不仅包括上述发放产品的物理地点,还包括中介者——组织或个人,他们提供信息、货品和服务,或是从事其他能够促进变化发生的活动,如医生推荐。社会营销的一项研究任务就是分析目标受众的活动方式和习惯,他们对现有的递送产品的渠道的体验和满意程度,从而准确找出最理想的方式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对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地点要素方面应当分析人们对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地点和形式的看法,以及培训合适的中介者。目前,针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地点的影响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有研究者建议,对于治疗恐惧较强的群体,如老年人,咨询师可考虑电话咨询或在非医疗机构的地点进行咨询(40)。本文作者目前对1130名社区居民和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与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相比,调查对象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结合前期访谈结果,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后者污名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不希望接受药物治疗(41)。中介者在这里指本身不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但能促使人们接受服务的医护人员。如前所述,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缺乏认识,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因此当感到莫名不适或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往往会向治疗躯体疾病的医生求助,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42)。此时,如果医生能够及时发现症状背后的心理问题,推荐患者去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无疑有利于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43)。

同样,对于地点的分析也要考虑个体变量和文化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很难完全接受西方的心理咨询/治疗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对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治疗形式的本土化研究和调适尤为关键(44)。

(五)推广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推广是让目标受众了解、接受甚至是向往产品,加速其行为变化的一些说服、沟通的策略和手段,营销者利用这些说服沟通来传递关于产品的利益、价格策略、地点成分等信息。营销推广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要素: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特定的沟通目标,设计能吸引注意力的有效的信息,选定恰当的沟通渠道。其他一些常见的推广策略包括公关、印刷材料、促销、一对一宣传、改善服务形式、开展社区活动、制定奖励措施,或其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式。

在对产品、价格和地点要素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如何“推广”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以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为目标的推广体系要以创造服务需求,降低服务使用代价,增强服务可获得性为基本子目标,以目标定位(即受众细分)为基本准则。

为达到创造服务需求的目的,我们需要帮助公众建立准确的心理健康学识,提高其学识水平,可行的途径包括:利用大众传媒、书籍、手册、街边活动、社区宣传、综合医院宣传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等形式,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纠正错误的不准确的信息。传递的信息包括:心理困扰的一些基本症状,尤其强调躯体化症状;客观准确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数据和后果分析;对病因的复杂性的说明;纠正某些不准确的病因观(如中邪、报应等);对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局限性的客观分析;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种种好处,如减缓症状、学会应对技巧、了解自我等,可辅以现实案例;专业治疗机构对其从业者的专业资格的说明;可以获取相关知识的各种途径。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宣传或教育形式都要进行目标定位,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灵活调整,例如,对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治疗效果可强调有助于了解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并提供正反两方面信息;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对于治疗效果的宣传则更多强调正面信息;对于男性,可强调进行专业心理求助并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反而是勇气的体现。上述这些教育和宣传很多已获得实践检验(45)。

上述的教育和宣传策略还能够减少人们的某些治疗恐惧以及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污名的组成包括负面的刻板印象,而准确的事实信息可以转变这种刻板印象。同时,我们可以在宣传中指明某些电视、电影或报纸报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描写有失偏颇,并描述真实的案例,让公众认识到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并不“疯狂”、“有暴力倾向”,而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还可以让已康复的心理疾病患者参与到宣传活动当中,让公众有机会和患者进行接触,加深了解,从而减少污名,降低使用服务的代价。同样,这种干预也要做到目标定位才更容易成功(46)。另外,为减少经济代价知觉所造成的障碍,在宣传活动中可加入免费咨询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服务。

最后,为使服务更易获得,可建立更多的社区心理服务站,让人们有机会就近了解专业服务信息,获得基本帮助。加强普通的医护人员对心理症状的识别能力,以便及时帮助患者意识到自身需要,接受恰当的治疗。同时,从长远角度出发,应研究符合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治疗方式,并建议从业者灵活运用,让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营销子目标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干预应是多方位、同时、有序地进行,并且不断评估干预结果,适时调整。

本文从营销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结合以往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着眼于消费者,在营销组合的框架下系统分析了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就干预策略提出建议。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更有利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率。

注释:

①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New Hop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pp.19-54.

②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pp.34-36.

③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第25卷第2期。

④Lazar,S.G.,& The Committee on Psychotherapy(Eds.),Psychotherapy is Worth It: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s Cost-Effectiveness,Arlington,VA,US: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Inc,2010,pp.1-30.

⑤Phillips,M.R.,Zhang,J.,Shi,Q.,Song,Z.,Ding,Z.,Pang,S.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Lancet(British Edition),373(9680),2009,pp.2041-2053.

⑥WHO World Mental Health Organization Survey Consortium,"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91(21),2004,pp.2581-2590.

⑦Champion,V.L.,& Skinner,C.S.,"The Health Belief Model",In K.Glanz,B.K.Rimer,& K.Viswanath(Eds.),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4th ed.),San Francisco,CA,US:Jossey-Bass,2008,pp.45-65.

⑧Henshaw,E.J.,& Freedman-Doan,C.R.,"Conceptualizing Ment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6(4),2009,pp.420-439.

⑨Coreil,J.,"Behaviro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y",In J.Coreil (Ed.),Social and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Health(2nd Ed.),Los Angeles:Sage,2010,pp.69-90.

⑩段文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Mo,P.K.H.,& Mak,W.W.S.,"Help-s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hinese:The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4(8),2009,pp.675-684.

(11)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卷第6期。

(12)Vogel,D.L.,& Wei,M.,"Adult Attachment and Help-Seeking Intent:The Mediating Role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52(3),2005,pp.347-357.

(13)Corrigan,P.W.,Kerr,A.,Knudsen,L.,"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Explanatory Models and Methods for Change",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11(3),2005,pp.179-190.

(14)Rodriguez,M.J.,Rubenstein,L.,& Huff,B.,"Social Marketing",In B.A.Stroul,& G.M.Blau (Eds.),The System of Care Handbook,Baltimore,MD,US: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2008,pp.381-398.

(15)Bryant,C.,"Social Marketing in Public Health",In J.Coreil (Ed.),Social and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Health (2nd Ed.),Los Angeles:Sage,2010,pp.291-310.

(16)Morris,Z.S.,& Clarkson,P.J.,"Does Social Marketing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Changing Healthcare Practice?",Health Policy,91(2),2009,pp.135-141.

(17)Kotler,P.,& Lee,N.,Social Marketing:Influencing Behaviors for Good (3rd Ed.),Thousand Oaks,CA:Sage,2007,pp.195-198.

(18)Jorm,A.F.,Korten,A.E.,Jacomb,P.A.,Christensen,H.,Rodgers,B.,& Pollitt,P.,"'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z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66(4),1997,pp.182-186.

(19)Jorm,A.F.,& Kelly,C.M.,"Improving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Mental Disorders",Australian Psychologist,42(2),2007,pp.81-89.

(20)Conner,K.O.,Lee,B.,Mayers,V.,Robinson,D.,Reynolds,C.F.,Albert,S.,et al.,"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Health among African American Older Adult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4(4),2010,pp.266-277.

(21)Coles,M.E.,& Coleman,S.L.,"Barriers to Treatment Seeking for Anxiety Disorders:Initial Data on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Depression and Anxiety,27(1),2010,pp.63-71.

(22)Vanheusden,K.,Ende,J.,Mulder,C.L.,Lenthe,F.J.,Verhulst,F.C.,& Mackenbach,J.P.,"Beliefs abou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Dutch Young Adult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4(3),2009,pp.239-246.

(23)Chen,S.X.,& Mak,W.W.S.,"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Etiology Beliefs about Mental Illness across Cultur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55(4),2008,pp.442-450.

(24)Al-Krenawi,A.,Graham,J.R.,A1-Bedah,E.A.,Kadri,H.M.,& Sehwail,M.A.,"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Middle Eastern University Students:Help-seeking Behaviors,Attitudes toward Helping Professionals,and Cultural Beliefs about Mental Health Problems",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45(1),2009,pp.26-36.

(25)Eisenberg,D.,Golberstein,E.,& Gollust,S.E.,"Help-seeking and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in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Medical Care,45(7),2007,pp.594-601.

(26)Komiti,A.,Judd,F.,& Jackson,H.,"The Influence of Stigma and Attitudes on Seeking Help from a G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A Rural Context",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1(9),2006,pp.738-745; Have,M.,Grad,R.,Ormel,J.,Vilagut,G.,Kovess,V.,Alonso,J.,et al.,"Ar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Help-seeking Associated with Service Use?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Study of 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5(2),2010,pp.153-163.

(27)Thomas,D.K.,West African Immigrants′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Doctoral Dissertation,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8.

(28)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19卷第9期。

(29)Henshaw,E.J.,& Freedman-Doan,C.R.,"Conceptualizing Ment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6(4),2009,pp.420-439.

(30)Jean-Pierre,P.,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 in a Multi-ethnic Sample:The Roles of Beliefs about Mental Illness Etiology,Religious Orientation,and Accultur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2005; Griffiths,K.M.,Christensen,H.,& Jorm,A.F.,"Mental Health Literacy as a Function of Remoteness of Residence:An Australian National Study",BMC Public Health,9,2009,p.92,doi:10.1186/1471-2458-9-92.

(31)Lindrooth,R.C.,Lo Sasso,A.T.,& Lurie,I.Z.,"The Effect of Expanded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n Treatment Initiation and Specialist Utilization",Health Services Research,40(4),2005,pp.1092-1107.

(32)Hunt,J.,& Eisenberg,D.,"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46(1),2010,pp.3-10.

(33)Eisenberg,D.,Downs,M.,Golberstein,E.,& Zivin,K.,"Stigma and Help S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66(5),2009,pp.522-541.

(34)Conner,K.O.,Lee,B.,Mayers,V.,Robinson,D.,Reynolds,C.F.,Albert,S.,et al.,"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Health among African American Older Adult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4(4),2010,pp.266-277.

(35)Vogel,D.L.,& Wade,N.G.,"Stigma and Help-seeking",The Psychologist,22(1),2009,pp.20-23;高文珺、李强:《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公众影响初探》,《应用心理学》2008年第14卷第4期。

(36)李强、高文珺、龙鲸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3期。

(37)Ward,E.C.,& Heidrich,S.M.,"African American Women's Beliefs about Mental Illness,Stigma,and Preferred Coping Behaviors",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32(5),2009,pp.480-492.

(38)Eisenberg,D.,Downs,M.,Golberstein,E.,& Zivin,K.,"Stigma and Help S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66(5),2009,pp.522-541.

(39)Komiti,A.,Judd,F.,& Jackson,H.,"The Influence of Stigma and Attitudes on Seeking Help from a G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A Rural Context",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1(9),2006,pp.738-745.

(40)Henshaw,E.J.,& Freedman-Doan,C.R.,"Conceptualizing Ment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6(4),2009,pp.420-439.

(41)Riedel-Heller,S.G.,Matschinger,H.,& Angermeyer,M.C.,"Mental Disorders—Who and What Might Help? Help-seeking and Treatment Preferences of the Lay Public",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0(2),2005,pp.167-174.

(42)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一个社会心理学者的观察和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3)Marhefka,S.L.,"Mental Health and Illness: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In J.Coreil(Ed.),Social and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Health(2nd ed.),Los Angeles:Sage,2010,pp.349-368.

(44)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心理学报》2002年第34卷第3期。

(45)Jorm,A.F.,& Kelly,C.M.,"Improving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Mental Disorders",Australian Psychologist,42(2),2007,pp.81-89; Lam,A.Y.,Jorm,A.F.,& Wong,D.F.,"Mental Health First Aid Training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elbourne,Australia:Effects on Knowledge about and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4,2010,p.18,doi:10.1186/1752-4458-4-18.

(46)Watson,A.C.,& Corrigan,P.W.,"Challenging Public Stigma:A Targeted Approach",In:P.W.Corrigan(Ed),On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and Social Change,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2005,pp.281-295.

标签:;  ;  ;  ;  ;  

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职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