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论文_黎家炎

浅析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论文_黎家炎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茂名高州供电局 525200)

摘要:配电自动化是“会思考”的自动化配电模式,是以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为依托现代化管理模式。该技术充分发挥了系统集成的优势,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实现隔离、报警,同时能够快速转移负荷,从而有效的保障客户用电安全。因此说,配电自动化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的实施解决了配网“盲调”问题,倒闸操作、事故复电效率提升。通过降损、减少停电时间、减少运维成本,提高社会满意度,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

配电网是电力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现代供电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电力的供应保障。尤其是现代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庞大的电力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电力供应保障、调配的难度。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配电网运行的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借助于配电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减少配电网人力投入的同时提升配电网运行的效率与运行的可靠性,避免一些人为因素或是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用电故障或是在故障发生时及时帮助故障的排查和诊断。现代配电供应保障体系将更加复杂,需要在配电自动化技术领域加大投入,提高配电自动化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的水平,以使得配电自动化技术能够在配电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配电自动化现状

(一)主站系统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按照国网公司“网络专用、安全分区、横向隔离、纵向加密”的原则进行部署,安全III区与安全I区通过正反向隔离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前置机与三遥终端通过加密装置进行数据交互,主站与终端之间采用光纤和无线公网GPRS相结合的通讯方式,三遥终端全部采用光纤通讯,二遥终端采用公网通讯。

(二)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配电自动化前期工程建设对后期实用化应用水平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是前期方案的制定和设备的选型,由于经验不足,在配电自动化建设时未重点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造成接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线路负载率较高,联络率低,终端安装位置不合理,造成负荷转供能力低等问题。

(2)终端质量把关不严。目前,“三步走”是最常见的终端验收模式,即:到一批+安装一批+验收一批。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安装效率高,缺点在于验收难度大,且易出现“带病”安装的弊端,如:终端与主站的数据交互存在异常,在某一时刻终端未离线,与主站的ping协议正常,但终端不响应主站的总召、对时等信息也不向主站主动上送任何遥信、遥测信息,处于“假死”状态,不能实时正确反应断路器真实状态。

(3)图模维护工作繁杂。图形信息分为地理接线图与基于地理接线图生成的线路单线图和环网图。地理接线图与单线图由国网GIS系统生成,但新生成的单线图中设备拥挤、新旧设备重叠或者相互覆盖的情况,需要人工调整,大大增加维护工作量。GIS系统中经过单线图模型校验后,仍存在模型线段不连续,连接混乱无法检查的情况,当此类单线图提交至主站进行设备异动后影响馈线自动化(FA)故障定位、电源跟踪、供电范围等基本功能,影响FA功能的应用,重复多次进行设备异动后此类问题仍然存在。

(4)缺乏统一维护的技术手段。安装所厂家、多型号的终端设备,由于不同终端的服务平台或调试方法不同,各厂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维护的技术手段。

(5)随着配电自动化终端接入数量的不断增加,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获取的数据规模也在日益増长。但由于数据的采集、传输等环节存在误差,终端设备和通道也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运行状况,SCADA系统获取的实时采样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异常数据,存在于主站系统的数据库中。实时数据的质量决定了配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措施

(1)开展配电自动化应用;按照“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思想,在进行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同步组织开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工作。与主网调度自动化(EMS)强调电网节点全覆盖、设备全监控不同,配电自动化建设必须适应配网设备点多面广、辐射状运行、配套设施建设难度大等特点,充分考虑网架特点、供电可靠性要求,对配电终端的配置模式(三遥、两遥、一遥)和部署位置进行科学计算和充分论证。在前期工程建设中,以馈线自动化功能(FA)功能为核心对建设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充分考虑实现故障隔离与负荷转供,提升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效果。

(2)以“抽检”、“批检”作为终端验收的标准。这样能有效控制终端质检标准。同时,还要强调调试环节的检查,确保终端实验验收正常,还需加强现场验收工作,保证终端在后续工作中能够与后台实现正常的通信联系。

(3)提高GIS系统运行稳定性及运行速率,减少人工生成或调整单线图的时间,并且在GIS系统内健全单线图模型校验或拓扑检查功能,便于进行系统内的单线图维护及设备异动流程。针对配电网调控员当前的主要用户,完善红黑图管理。

(4)合理分组。由于终端设备涉及到型号多、厂家多,因此还需按照不同类型将这些终端设备进行分类(工作组),以此提升后期运维的专业化水平与便捷性。此时,还能不断积累消缺经验,并将终端设备的参数、安装以及调试等参数编入《厂站接入手册》,这样能提升运维工作的持续性和可替代性。

(5)构建长效机制。配电自动化的基础数据管理具有长期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应围绕终端设备数据存在的问题,加强专项整顿,做好必要的巡视和备件管理工作,有效协调各个部门,提升实时数据的准确性。针对终端设备点多、面广、异动频繁等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同时制定出相应的信息模型,保证信息流动的准确性与通畅性。

三、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应用原则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中运用时需要坚持安全、可靠、适用与递进等方面的原则。由于配电网所涉及到的用户数量巨大,因此配电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如配电网出现故障电力自动化系统崩溃将有可能造成配电网大面积长时间的供电中断,在对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会对用户的用电造成极大的不便。配电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配电网运行状态监测系统、可靠的处理系统以及电力调配系统,能够对用户的用电状态进行监测,以便在配电网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故障处理,保障供电的正常运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原则指的是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要遵照我国的用电国情,并结合当地的用电方式与用电需求,以“适用”为主要原则做好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建设与应用,最大化的发挥出配电自动化技术功用。

四、结语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涉及一次设备、信息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配电自动化技术是为满足供电可靠性需求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伴随着配电网不断成熟而不断发展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及时总结分析、反复提高认识、不断解决问题的长期过程。在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规划、设计、建设、运维、评估等各环节工作衔接;以自动化建设不断推动促进配电网发展,以自动化系统应用和运维不断推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实现通过配电自动化建设及应用达到“完善一张电网、形成一个闭环、总结一批成果、带出一支队伍”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显光.浅谈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J].广东科技,2009,(11):167.

[2]陈文炜.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6):137.

论文作者:黎家炎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论文_黎家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