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分析论文_郭轶平

湖南省醴陵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株洲 412200

【摘 要】目的:研究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利巴韦林治疗,给予试验组患儿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干扰素;炎琥宁;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中常见的致病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1]。根据临床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其在5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主要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成人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病原体携带者,但并不会发病。本研究对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8月到2016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儿均满足《实用儿科学》中对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对照组患儿中男26例,女24例,患儿年龄在7个月~9岁,平均年龄(4.35±1.12)岁。试验组患儿中男27例,女23例,患儿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年龄(4.29±1.2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与对比研究的要求相符。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其对症治疗措施,其中主要是针对患儿的发热、口痛、厌食等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其中主要是按照10~15㎎/㎏的标准将利巴韦林加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注射,按照1次/d的标准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干扰素和炎琥宁治疗,其中主要是按照8万IU/㎏的标准使用α-2b干扰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同时按照10㎎/㎏的标准将炎琥宁加入到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并且皮疹和溃疡等消失,则视为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并且皮疹和溃疡明显减少,则视为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则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其中分别采用百分率及( )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完成对两组数据组间对比的统计学检验,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组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儿童群体中的传播较快。根据临床上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其在发病后一般以发热为最初症状,之后会逐渐出现厌食、口痛、口腔黏膜溃疡和疱疹及全身性疱疹等,导致患儿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少数患儿发病后病情进展很快,可在发病后1~5d内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症状,其中一些患儿可出现死亡,一些患儿治愈后可留下明显的后遗症[3]。因此,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一般治疗、合并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其中一般之劳主要是给予患儿良好的生活环境,并让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合并治疗主要是密切关注患儿的全身症状及其它系统和器官的受累情况,并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是针对肠道病毒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利巴韦林等,其能在一定长度上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临床研究表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对患儿的身体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4]。α-2b干扰素是一种合成水溶性蛋白,其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增强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起到很好的抗病毒效果。炎琥宁是一种重要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琥珀半酯钾纳盐,能够起到很好的抗炎、抗病毒和清热镇痛的效果[5]。

本研究对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5。并且试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说明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郦月娟,徐红,沈建锋,夏文江. 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案探讨分析[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01):116-118.

[2]黄列虎.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9):48.

[3]李子恒.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0):100-101.

[4]郭红,董丽滨,房丽丽.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1):213-214.

[5]贾志英. 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J]. 当代医学,2013,(07):139-140.

论文作者:郭轶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分析论文_郭轶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