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贡献_政治论文

邓小平政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贡献_政治论文

邓小平政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政治思想论文,贡献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九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当代”,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包括邓小平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当代”的概念与中国历史的分期吻合;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从改革开放始到下个世纪中叶乃至更长时期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方针。这个“当代”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历史的严格分期,而是一般地指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时期,更注重时代的特征。需要强调的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它。尽管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总是有人怀疑,邓小平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理解和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是活生生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形而上学化,反过来指责别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或是不正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那种让中国人民吃尽了苦头的虚假的冒牌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本文拟就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和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作一探讨。

——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全党的工作中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以政治革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理论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虽然马克思有着大量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论述,虽然列宁在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半国家”、“经济方面的政治”的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更多地集中于如何与资产阶级作斗争,如何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权(应该说,由于当时的客观形势,这种理论上的“倾斜”也是完全合理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1956年党的八大上,也曾经作出过不再搞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尽管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已经认识到我们的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然而,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和国际的形势,而后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面否定了原先作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定,使我们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会。

这一回顾,使人们清楚认识到,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的政治理论,还是以政治斗争和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将这一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当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立场和态度的问题,甚至是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界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带头解放思想,冲破禁区,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勇气,提出把党的工作中心适时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一重大转换的里程碑,全会的精神可以说是邓小平思想的集中体现。此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 〕邓小平还响亮地提出“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的观点,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由以政治斗争与政治革命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向以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的历史性飞跃,从而也奠定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吹响了进军号,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邓小平政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改革中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使社会主义中国走向世界。

毛泽东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会存在各种矛盾,但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但由于认识上的差错,毛泽东没有能找到如何从社会主义自身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虽然毛泽东也曾提出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但事实上,在以意识形态为国际间交往的唯一坐标系,简单地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划分作为敌友我识别标志的情况下,我国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邓小平尖锐地指出: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在邓小平理论中,改革被视为中国的又一次革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正确途径。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邓小平强调要在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他大胆地也是实事求是地鼓励人们吸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的东西,敢于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今,十多年来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十多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改革中显示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与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错误和曲折,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属于个人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制度的原因。邓小平仅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就举出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后来还提出党风建设问题、反对腐败问题等。邓小平在分析这些弊端时几乎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方面,如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健全干部人事制度、制定行政法规、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机制、消除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克服官僚主义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邓小平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详细的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存在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而且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 〕中国属于最早提出改革政治体制及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方向、指导思想、突破口等诸方面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指点迷津。他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和内容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是我党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与步骤的指导思想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是深刻反思我们所走过的道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等问题不时地困扰着我们。邓小平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我们党适时地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新时期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同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认识,将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最终圆满解决铺平了道路。

香港、澳门回归,大陆台湾统一,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存在着一些障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在对国内外局势作了充分估计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指导,本着照顾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台湾同胞的意愿,设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独立主权基础上,由宪法规定,在台湾地区实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社会制度。具体讲就是国家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的现行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一国两制”的设想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先后成功、圆满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回收问题。实践证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正确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重大发展,同时也为其它国家解决类似问题和世界各国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以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向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回归。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那么,以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则是真理标准的讨论超出思想、理论的范围,走向现实的标志。这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有一根红线将两者相联,这根红线就是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的确认表明思想解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党内一部分人继续搞个人崇拜,唯书、唯上,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就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要求全党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摒弃“两个凡是”。尽管当时还没有直接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但邓小平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他将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指出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二次解放生产力的革命。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多次提到要把经济搞上去,要发展生产力,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及至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直接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姓“社”还是姓“资”的判断标准,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从而,最终形成他的完整的生产力标准问题的理论体系。

——以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概括整个国际形势,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体现了高瞻远瞩的国际战略思维。

邓小平政治思想中很大一部分是对国际战略的思考,这不仅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分国际化了的社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加入国际社会;也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理应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且中国要搞经济建设,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国际形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冷静地观察国际环境,首先作出了世界大战短时期内打不起来的正确判断,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客观地把握整个国际局势,把当代世界的主题归结为两点: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关系的核心,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的核心,并把发展问题也即南北问题放在主要的位置。

邓小平以和平与发展为框架的国际战略思想,主张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和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准则,以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共同发展作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机制。与此同时,邓小平将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概括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总战略。反对霸权主义一是反对国际交往中的大国霸道,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二是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和立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则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永远不称霸的态度,以及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决心。正是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时间和国际和平的环境,中国正在为人类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上,是邓小平政治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就邓小平整体思想而言,“两手抓”主要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四个现代化为最大的政治,到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再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使生产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十分清楚地表明邓小平始终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突出体现于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计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但是,邓小平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坚持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一起上,这才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 〕在邓小平理论中,精神文明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培育“四有新人”,加强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包括政治与制度的文明,如加强民主与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端正党风和改善社会风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基于此,他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青少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他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要求全党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他多次强调要一靠法制二靠教育来消除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问题;他坚持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指导我们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使我们的工作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和少出现失误。

——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与社会制度的本质没有联系的经济手段,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在中国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公理,甚至连商品经济都有罪。从社会主义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中国人解放思想、调整观念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即便如此,还是没能从“两个等于”中走出来。邓小平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早在1985年他就说过“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4〕,但当时还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方法之一。到了1987年,他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5〕到1992年南巡讲话时,邓小平更彻底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 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的著名论断,彻底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解开了一个长期困扰理论界的重大疑团,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这一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极富价值的创造与发展,也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250页。

〔2〕〔3〕〔4〕〔5〕〔6〕《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76 页,144页,148页,203页,373页。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政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贡献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