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分析论文_杨勇峰

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分析论文_杨勇峰

西岳庙文物管理处 陕西渭南 714200

摘要:古建筑既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了解历史,又凝聚了民族精神。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宝物,更是全世界的瑰宝,只有将古建筑重视并保护起来,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负责。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分析;提高对策

引言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合作,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和部门的努力,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受经济与科技条件的影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也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这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1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1.1古建筑蕴藏精神的继承

近几年,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大国多良匠,而古建筑正是古代工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从砖石上镌刻的工匠的名字上,我们能品读出古人对建筑的责任心,从精雕细刻、抛光打磨的纹路上,我们能找寻出令人敬佩的耐心与技艺。当你在一个古镇游览时,对比古城镇里土生土长的人和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人,二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生活在古城镇里的人们平淡安逸,没有大都市人身上的浮躁与物欲。这就是古建筑蕴藏的力量,人们沐浴在历史的痕迹里,排空平日的焦虑,抚平心中的浮躁。

1.2古建筑传统工业的继承

中国古建筑经历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这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悠久且有着精湛的建造工艺。而在这些建筑的构建与设计方面,古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更成熟的工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中国竟然有一座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古建筑,那便是修建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的应县木塔,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2古建筑被破坏的原因

从宏观方面来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古建筑保护逐渐呈现出“无法可依”这一严重问题。在我国,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和《名城条例》这两部法律勉强与古建筑保护沾得上边,然而它们只能保护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古建筑,不论其历史与名气,都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被合法拆除。这也就造成了众多古建筑保护志愿者们眼睁睁看着古老的建筑被一栋栋拆除而无能为力。

从主观方面来看,自1949年建国后,中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经济并推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一直到1980年,全世界人口44亿时,中国人口已达到9.8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如今,社会仍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口即将到达14亿,城市均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所以只能拆除古建筑来盖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人们一边喊着保护古建筑的口号,一边却已经和开发商商量如何利用土地赚钱,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利欲在作怪。

从客观方面来看,古建筑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问题。我国的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以及木石混合结构,因为材质的问题极易腐烂,每次的翻新、重接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例如1997年西迁波士顿的徽派建筑萌余堂,拆下上千块木件与砖瓦,装在数十个40尺的货柜中运至美国,在塞冷镇(Salem)重建,直至2003年,萌余堂才现世于PeabodyEssex博物馆,共花费七年的时间加1.25亿美元。当年这些古建筑都是帝王将相或者富甲一方的商人斥巨资聘请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而成,而现如今它们的主人或政府都无法拿出维护建筑用的巨额资金,这也是根本性的矛盾,是短期内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3.1注重文物建筑日常保养和维护

《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是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对各级文物主管部门提出了要求,比如将文物的日常维护等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树立、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但是在现实中,对文物的日常维护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因为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足、专项文物的维修经费不能及时地落实、较偏远地区不能及时的对文物进行日常检修等。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将自身的工作职责落实到位,给予相关单位专家、政策以及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3.2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文物主管部门,都应该聘请专家,对文物保护的相关设计人员、工程监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一些基层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理论知识不断地落实到实践中,从而保障在文物建筑维修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3.3做好施工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于文物建筑维修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及审查,对于那些弄虚作假的施工单位进行严肃的处罚,对于那些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进行批评并列入黑名单,在文物保护施工现场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积极引导和监督监理单位,确保监理单位积极履行自身职责。

3.4完善展示利用工作

在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时一定要把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将文物的教育功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出来。在保护文物建筑之后,一定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开拓文物保护的新思路,对管理以及使用单位进行明确,提升文物建筑的公开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伴随着人们对文物建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法律的完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也在日益规范。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以及努力之下,一定会解决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3.5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手段

3.5.1功能区划分到位

古建筑功能区的划分作为一种常见的旅游管理方式,在限制游客人数和景区承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古建筑旅游区一般占地面积广,只要合理的划分各类区域,就能对古建筑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古建筑和区域划分分为三个等级,一个核心和两个缓冲区。核心区包括价值程度高的古建筑,这类区域属于重点保护区域,必须禁止经营者对其过度开发,或者设置大小项目。为了更好的提高古建筑的环境保护,核心区对旅游参观人数也要有一定的限制,避免超过核心区的环境承载力。两个缓冲区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对核心区域保护与缓冲的效果。为了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同时方便游客的旅行,缓冲区一般都设置在古建筑的周边地区,并且不会对核心古建筑文化造成太大威胁。经营者可以在这里设置各类店铺,弘扬古建筑的价值文化,也给游客在参观之后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是为游客服务的主要区域。

3.5.2游客管理要重视

介于近年来旅游区域频发不文明的现象,所以对古建筑的旅游开发保护必须要用必须的手段对游客进行管理。例如:根据每个景区不同承载力情况,对每日游客数量进行限制;考虑到古建筑本身易损坏的特点,对游客不文明行文也要有所杜绝,例如:在景区各地设置小标语友善提醒游客的行为,或者使用警戒线避免游客乱跑乱爬,以及安装监控的方式提醒游客文明参观。

3.5.3当地居民协调好

旅游业对古建筑的开发需要摆脱单一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当地居民带入到古建筑的经营管理之中,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利益。因为作为长期生活在古建筑周边的居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经验肯定比我们要深厚的多,我们要学会利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加强古建筑价值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景区居民的自豪感,荣誉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去保护古建筑,监督游客不好行为。

结束语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工作具有较大难度,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不仅仅需要遵循相关的修缮与保护原则,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尽量降低对古建筑文物的损害,最大程度上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原有特色以及原有风貌。

参考文献

[1]杨新.中国古建筑维修保护价值观[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2):21-25.

[2]吕舟.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发展与演变[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3):1-8.

[3]贾付军.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地方特色保护问题简论[J].古建园林技术,2008(2):50-51.

论文作者:杨勇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分析论文_杨勇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