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土滩”是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土论文,课题论文,生态建设论文,草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土型土壤呈褐黑色,草原学上称其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据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省的高寒草甸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此类草地平均牧草产量较60年代下降了30%以上,在玉树、果洛、黄南南部、海南南部10%以上的此类草地已沦为次生裸地——黑土滩,面积已达4995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和发展已对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黑土型草地变成“黑土滩”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过度放牧。科技人员在青海省达日县对“黑土型”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为期5年的研究表明,形成“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根本原因是放牧过度。过度放牧被称为“掠夺式放牧”。本来是肥美的草原,经长时间、多次数、超载量掠夺式放牧,牧草被羊吃、牛啃、马踏,根系裸露,干枯坏死,再也无力自我修复了。有个草原学专家称:“过度放牧是黑土滩的根本成因”。这种见解符合青海牧区的实际。
2.鼠害致患。目前,青海有些地区天然草场鼠害严重,植被破坏,在可利用草场上有鼠害面积约8000万亩,其中造成植被严重破坏而形成的“黑土滩”约4000万亩,给草原畜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同德县有鼠害面积420万亩,平均每亩有害鼠(主要是高原鼠兔和中华鼠分鼠)35只,遍地洞群土丘,原生植物几乎全遭破坏,形成了害鼠自身都无草可食的黑土滩(即次生裸地)。据匡算,全县因鼠害每年损失牧草约0.98亿公斤,按每只羊日食鲜草4公斤计算,足够6.7万只羊一年食用或20万只羊越冬补饲。如此推算,全省因草原鼠害损失的青饲草约40亿公斤,可解决百万牲畜越冬饥饿死亡的问题。
3.滥垦草原。20世纪50年代后,青海曾在牧区大量开荒,滥垦平坦的冬春草场约1000万亩,后因不具备种植农作物条件而撂荒弃耕,其中有一部分植被无力恢复,沦为黑土滩。
4.环境恶化。冻溶、水蚀、气候干暖化加速了草地的退化,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从而形成了黑土滩。此类黑土滩多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甸草地上。
为了使黑土滩尽快恢复植被,重新变成肥美的草原,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应抓住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好机遇,从五个方面加大对黑土滩的治理力度。
一要做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治理黑土滩的前提。各级领导部门要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黑土滩治理结合起来,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黑土滩的治理规划。那些早有规划,早就动手了的地区,黑土滩治理早已见到了成效。所以,牧区各州、县、乡直至村上,都应作出规划,并按规划进行治理。
二要科学治理。黑土滩一旦形成,治理难度都很大。只有因地制宜进行科学治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青海省多年来的探索,可用以下措施治理黑土滩:(1)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人工草地。人工草地应选择原生植被覆盖度低于30%,土层较厚且便于机械作业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播种宜在5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雨季进行,牧草品种以老芒麦及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等为宜。(2)封育+灭鼠+补播+施肥。对于原生植被覆盖度在30%-50%且土层较薄的黑土滩和不便于进行机械作业的“黑土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封育+灭鼠+补播+施肥”措施,不破坏原生植被,效果较好。补播在5-6月雨季进行,滩地利用机械进行补播,坡地采用人工撒扬种子后,借助畜力踩踏进行补播。由于此类草地肥力普遍差,人工施肥有助于幼苗的生长和越冬,是补播成功的关键。施肥后可大幅度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盖度、高度和品质。(3)封育+除莠。对于原生植被盖度在50%以上,但毒杂草严重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应采用“封育+除莠”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改良。首先进行围栏封育,使原有植被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然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甲黄隆、阔叶净等除草剂进行毒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除草剂(甲黄隆80%与阔叶净20%的混合物)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喷药的第2年优良牧草干物质产量由948kg/hm[2]提高到2234kg/hm[2],优良牧草盖度由60%上升到95%;毒杂草干物质产量由132.4g/m[2]下降到18.0g/m[2],盖度由90%下降到18.0g/m[2],盖度由90%下降到18%。特别是对棘豆属、马先蒿属、橐吾属的植物的灭效几近100%。这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治理黑土滩的方法,各地都应仿效、推广。
三要飞播牧草。1996-1998年,青海省飞播种草取得了显著成绩,效益十分明显:亩产鲜草一般400-600公斤,是天然草地的4-6倍。三年来,使项目区增加鲜草9000万公斤,增加了61643个羊单位,年收入增加1109.59万元;生产牧草种子30万公斤,增加收入180万元,合计增收1289.59万元,投产比1∶4.2。飞播草地的建设,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首先改变了草群组成,优良牧草成为优势种。其次,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由原来的20-40%提高到70-80%,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贵南县森多乡茫什多滩播区原来是一片“黑土滩”,亩产鲜草只有52.3公斤,群众不愿承包使用。飞播种草后,亩产鲜草达661.44公斤,草场承包也很快落实。笔者以为,飞播牧草、飞播治理黑土滩的做法应予肯定,继续坚持。
四要群防群治。同德县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的机遇,把做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出台了《同德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分草地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和水利工程项目三大块,主要分布在该县城北山、巴沟、巴水、谷芒、唐干乡等地区。在数月的一期工程建设中,参与的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达6.5万人(次),已营造成片林3.58万亩,农田防护林2.64万株,封山育林2.35万亩,种草、育草、补播牧草5.6万亩,修建林灌管道150公里,目前,提灌及渠道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黑土滩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河北、巴水、谷芒、唐干等乡积极动员近千名干部群众,苦战20天,已投入饵料、生物毒素等11万多公斤,春季灭鼠70.8万亩,灭效达98.6%,有效地遏制了草场的退化和沙化。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把灭鼠、治理“黑土滩”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投入677万元资金,4.8万人(次)劳力,累计灭治鼠害草场面积2861万亩,平均灭效达到94.35%,于199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地面鼠害县”目标。1990年至2000年,他们又灭治地下鼠53.6万亩,平均灭效达91.3%。祁连县过去用草皮垡子垒墙修建草库仓,结果形成数百公里长,数米宽的“黑土带”。近几年,他们发动牧民群众,以村社为单位,挖墙填沟,打磨平整,种上了优良牧草,使“黑土带”变成了“绿飘带”。这些实事说明,牧民群众是治理黑土滩的主力军。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防群治,黑土滩是可以治理好的。
五要依治治理。贵南县贯彻执行《草原法》等法规,加大草地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治理黑土滩,恢复草原植被。1999年初,县政府结合实际,作出《关于制止非法开垦草原,保护草地资源的决定》,对全县自1995年以来非法开垦草原等违法案件进行了一次彻底清查,对已开垦的草场,由县草原监理站负责督促并监督非法开垦草原的牧户分年度、分批实施种草项目,逐步恢复草场植被。他们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从思想上对草地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对草地执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制止非法开垦草原工作作为县、乡经济合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草地执法机构,于1999年4月成立了贵南县公安草原派出所,各牧业乡组建了草原监理站,各农业乡配备了兼职草原监理人员,充实了执法队伍,加大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了非法开垦草原的违法行为。森多乡完秀村叶多等牧户不顾禁令,非法开垦草场。县、乡公安机关对当事人给予了15天行政拘留,后由县草原监理站负责监督,责成开垦牧户对非法开垦的46.5亩草场恢复了植被,一切费用由当事人进行承担,并按前年草场产值的10倍进行了经济处罚,对包片包村干部给予了相应的处理。此举在广大牧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使草地执法工作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有效防止了新的黑土滩的产生。笔者认为,各地都应向贵南县一样,依法治理草原,依法治理黑土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