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与对策_研究生论文

文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与对策_研究生论文

文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矛盾论文,研究生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然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独特之处,造成了当今文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因此,剖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目前文科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而且能够为加大人文学科发展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借鉴,从而构建合理的学科布局,全面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文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人文科学已经分化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所谓人文科学,是指那些有着强烈的价值取向,知识保留程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其内容相对稳定,创新性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比较小,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如社会科学强。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和运行直接相关,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它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并尽可能地保持价值中立。“如果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因而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的话,那么,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等人文科学则是在人的主观精神和文化的客观精神的统一中,从历史的、比较的角度具体地探讨人类一切群体和个人创造一切文化形式的过程,并且立足于对现实的比较和批判构想人类的未来,因而具有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特点和品格。”因而,人文科学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培养,高层次的文科研究生教育尤其注重这一点。

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各自学科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文学与史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社会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科之间理论、方法、现象的转移和综合,成为学科间相关生长的主要途径。影响学科发展除学科内部发展规律外,又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发展速度、进步程度、国家政策导向、投资力度、经济发展趋势等都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外在因素。尤其是社会科学,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规模。1985年在全国只有3个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到1990年,企业管理在全国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21个,1996年则增加到45个。1990年全国企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共有4个,1996年增加到9个。1994年南京大学的企业管理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50项,经费总量达250万元,并在江苏省进行政策咨询和管理咨询,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类学科如果研究方向没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会迅速被市场大潮所淘汰。由于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类学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往往会随需求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机涨落幅度较大。而人文科学的发展主要策源于学科发展需要,具备持久的影响力,发展速度受社会发展因素影响程度较小。但目前,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的舆论导向呈现出轻视人文的倾向,影响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人文科学更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生源不足、分配难等这些看上去在培养过程之外的环节,对整体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科研的水平,这个问题值得人文学科自身、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和整个高等教育界的思考。

二、文科研究生培养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矛盾

人文科学研究世界的方法、特点、性质都与自然科学不同,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与理工科有较大的差异。理工科研究生大多在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能经常得到导师的许多具体指导和帮助,而文科研究生主要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其实验场所只能是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然而文科研究生毕业后,大都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骨干。因此,文科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足以代表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人。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文科研究生逐年增多,1981~1992年间,我国总计有硕士生34613人,其中文科生占19.1%,到1996年,文科生的比例已占总数的27%。尽管如此,文科研究生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1.生源质量与数量

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学科自身的一些原因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造成了文科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上文科知识体系的弱连贯性(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向研究文科专业,较容易适应),文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生源质量却在不可避免地下降。1998年,报考南京大学文科硕士生的313位考生中, 毕业专业与报考专业不在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有79位,占报考人员总数的25%。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一级学科报考人数为89人,非同一个一级学科的考生有27人,占考生总数的30%,尤其是哲学,报考的16人中,非同一个一级学科的考生有9人,占考生总数的56%。 博士生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亦都不容乐观。报考文科博士生的考生,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没有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者、或者是对现有工作的地区或岗位不满意想借机“跳槽”者、或是已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因而并无真正做学问念头的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急功近利与厚积薄发

生源质量的下降又是直接造成学术研究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教育过程中的过于急功近利,强调文章发表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是导致学术研究质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文科的学术研究有很强的积累性,只有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才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近年来,各校都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规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必须从事科研活动,并发表一定的学术文章,如南京大学规定,文科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1 篇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文科博士生至少要发表3篇。这一要求在刚出台时, 尽管给研究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也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只求完成任务或是为了找工作和评奖评职称的需要,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发表文章的质量。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术研究成果中缺少精华,学术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研究生仅仅满足于文章的发表,研究往往浅尝辄止。

3.师生之比的上升与下降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00年,全国研究生扩招30%,这无疑将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此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比较热门的学科专业,师生之比下降的问题更加突出,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目前共有导师24人,1996年~1998年录取研究生分别为32、24、27名, 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人数分别为52、122、122。平均每位导师指导16位研究生,如果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出现“放养”局面,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此外,若部分学科师资的后备力量不足,缺乏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隐患,若不予以高度重视,若干年后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断层”。在比较热门的应用文科专业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由于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是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如经济、法律、管理等应用文科专业,愿意留下来当教师的优秀毕业生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后备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学科持续发展的障碍。

4.广博与精深

口径宽与基础厚的学位课程体系,是培养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学位课程的学习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从课堂上获取的,学位课程设置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文科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很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如果片面强调基础知识,不利于开拓研究生视野,研究思路易受到局限;同样,若过多强调宽口径,也容易造成学而不精,研究深度受到限制。学位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与恰当,直接影响到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厚此薄彼,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把握广博与精深的尺度,如何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严格与宽松

人们常常认为文科的学位好拿,这实际上是混淆了“环境”宽松和“要求”宽松的区别。文科的特点要求给教师和研究生创设一个适宜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给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一个潜心攻读的环境,确切地说,是提供一个安静、稳定的、利于深入思考问题的人文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思考和大胆地想象,并勇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坚持正确的思想。一些培养单位在文科研究生培养中,没能把握学术环境宽松和放松质量要求的区别,对研究生放任自流,对研究生在校外兼职、办公司等不加干涉,有的还认为这是加强与社会联系的好环节;对文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审查不严,使一些拼凑、抄袭之作也得以答辩通过,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严重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宗旨。

三、文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要在“十五”期间,办成有自身特色、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研究型学府,就需要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尤其是文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对社会科学而言,在博士点建设方面,一定要结合它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解放思想,精心设计,建立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今后五年乃至十年期间,社会科学中急需以下几类高层次人才(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建立金融安全区和构建多层次投资网络上,因此,十分需要高级金融管理与投资管理人才;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政府最重要的职能开始向公共管理转移,政府公职人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实施与评估公共政策,因此,急需培养高级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人才;③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启动,在发达地区知识经济开始孕育,电子化政策工程业已动工的情况下,信息管理、知识的创新、存储、运用、保护、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已成为新的职业,因此,必须培养高级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人才。

人文学科今后的学科建设在保持特色与优势的同时,主要侧重于研究手段的更新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语音技术等现代化研究手段开展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包括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的布局和力量还较薄弱,因此,绝不能按照以往的办法,仅仅靠几个人、单个院系、单一学科去争授权点,必须抓住目前加强建设、积极发展、保证质量的契机,抢占制高点,争取实施“点穴”和“筑碉堡”战略。所谓“点穴”战略,我们认为,一些长线且国内目前设置较多的专业点,无需争着上,应精选在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基础,且今后又有前途的少量专业或方向,集中优势进行建设,不求齐全但求创新、高精;所谓“筑碉堡”战略,即是一旦选准方向,就应从培养单位的全局出发,打破院系界限,打破文、理界限,将最有优2势的、现在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学者集中到一起,建设一些新的专业与方向。此外,还应该创造机会,加强国际交流,尤其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和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它们更需要输入新的信息和能量。这一点对于培养开放的、国际化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文科研究生培养要有新的举措:

1.以主动适应取代被动调节,扩大招生数量,保证招生质量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扩大数量的同时,要严格把关,保证研究生入学质量。一方面,在本科生基础好的重点院校扩大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比例,推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既可增加数量又可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改变高校研究生招生在家坐待的局面,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1999年南京大学在博士生招生中,主动到高校、企业宣传,文科共录取博士生209名,是1998 年录取人数的4倍。与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合作培养在职博士生, 以促进省内高校师资培养工作向高层次发展,以这种方式录取的27名博士生大部分是江苏省“333”工程的培养对象,整体素质较高。

2.注重培养环节,严格过程,实行全程管理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从培养环节抓起,一环紧扣一环,从学位课程、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到确定参考书目、做读书笔记和写论文都要严格要求质量。南京大学戏剧曲学专业为此采取了“三严”、“三管”、“三重视”的系列措施。“三严”即严把入学关,严格要求课程学习,严格审定学位论文。“三管”即管作风、管读书、管研究。“三重视”即重视道德建设、重视学术交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技能和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要求博士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以提高研究效率。在研究中,引导研究生力戒空言,言必有据,注重第一手资料,同时反对墨守成规,着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新视角,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学风。

3.完善课程设置,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研究生知识面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开拓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并适当开设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讨论课程,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博雅而精深的大家”。最近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做了些探索。首先,广泛征求一些知名的老学者、年轻的学者、国外学习归来的学者意见,一起讨论设置哪些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其次,对1995年~1998年毕业的研究生的流向进行跟踪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来确定课程,而不是有什么样的教师开什么样的课程。第三,制定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方案,扩展公共学位课程,做到必修中有选修,并在全系公开招标上课教师,确保授课质量。最后,对博士生课程进行改革,全系26位博士生导师,每位开设一门最能代表其研究水平的课程;要求每位博士生必修4门课程,本专业2门、 外专业2门,并注重积累思想库,开发点子库,使博士生能正确理解广博与精深两者之间的关系。

4.学位论文以创造性为核心,提高论文质量

以学位论文的创造性作为衡量论文科学价值的生命线,开展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不仅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论文质量,而且可以补充和完善目前的学位论文评审体制,促进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此外,继续推行量化学位授予指标。量化指标虽有弊端,但不失为一种压力,每隔一、两年调整一次“期刊目录”,期刊要“精”,避免“泛”,通过增加、提高难度产生压力,确保质量。人情是导致许多不合格论文通过的重要原因之一,论文答辩时,实行论文匿名评审、答辩时导师回避制等,可以对论文作出合理、公正的评判,把好论文质量关口

注:本文为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资助项目。CK

1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现代新学科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王栾井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框架、层次及不平衡现象.南京大学学报,1998(4)

4张楚延.大学人文精神构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标签:;  ;  ;  ;  ;  ;  ;  ;  ;  

文科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与对策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