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书论的特点_启功论文

气功书论的特点_启功论文

启功先生的书论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论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启功先生是著名的鉴定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当代书坛乃至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所发表的书学论著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和著作中,但最能反映他的书学思想的当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论书绝句》(附《论书随笔》、《论书札记》)。现就《论书绝句》,谈一点关于启功先生书法理论特色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我以为,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 不囿陈见 大胆探索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的前言中讲到:“这里的一些论点,只是自己大胆探索的浅近议论。”之所以要大胆探索,是因为“今天从各种资料印证,旧说常有重新解释的必要”。从《论书绝句》中,我们看到了启功先生对诸种旧说予以了重新解释,现列举五种如下:(一)关于用笔和结字的关系问题。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就用笔和结字的关系问题作过一番论述,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这一论述几乎已成“定论”。对此,启功先生却持有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和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是结字的重要性大于用笔。因为,假如我们把古代书法家写得很好看的一个“二”字,从碑帖上把两横分剪下来,尽管用笔可以原封不动,但如果拿起来往桌上一扔,这两横的位置可以千变万化,既可以变成另一个字,又可以使艺术效果大大不同。反过来讲,用透明纸覆于碑帖上,用钢笔或铅笔画出每一点画的中心线,尽管点画用笔与原帖已发生了变化,但字的结构仍然是匀称优美的。(二)关于结字法。长期以来,人们习字大多用“九宫格法”和“米字格法”,但启功先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发现了书法结构的黄金分割律。他以为九宫格或米字格并不准确,因为,“字的聚处并不在中心一点或一处,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详见《论书绝句》第二二一页至第二二三页)。启功先生曾赋诗说:“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抒发了在发现书法黄金律后的喜悦。(三)关于南北书派论。清代书风尚质,尤其是晚清时期,倡导碑派书法,其中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指出南方、北方的书法截然分为两个系统。启功先生认为,阮元的论断“其失在武断”。他举例说,《张猛龙碑》和《瘗鹤铭碑》虽分居南北,但“体势毫无差异”,又说“南北经生遗迹不少,并未见泾渭分明”。(四)关于蔡襄的书法地位。欧阳修和苏东坡曾赞誉蔡襄,称其书法为宋朝第一。启功先生以为,欧、苏赞誉蔡襄“亦非毫无缘故”,但“未免阿好”。启功先生评价蔡襄的书法“真书不免于矜持”,行书“始终不见自得之趣,亦不成其自家体段”。(五)关于“心正笔正”。“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回答唐穆宗时的一句著名答辞。后世常将此引申为“学书先做人”,并成为书法教育工作者强调书法德育功能的例证。启功先生认为,心正与书法好没有必然联系。心正而书善者有,心正而书不善者也有,反之亦然,不能绝然将心正与笔正、书善画上等号。启功先生的不囿陈见与他作为文物鉴定专家见多识广有关,也与他以辩证而科学的态度,不断地实践有关。他曾经做过许多有关书法的“科学实践”。如把写经精品中的字“摄影放大”,与唐碑相比照;将王珣《伯远帖》在“日光之下,映而观之”;用细线画出字结构中点画的中心线等等。这种大胆设疑、小心实证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精神实为当代书法研究的风范。

二 强调“活”

字典对“活”的解释是:有生命;活泼而不死板。由活而组成的词语有灵活、活泼、活力、活泛、活跃等。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多次提到“活”字,他把“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以为启功先生书论中的“活”有三层意思。(一)书法形象要活。启功先生在论述碑与帖的差异时,十分精辟地指出了碑与帖的差异所在。他认为,墨迹的书法形象灵活,有神采,而碑石的书法形象死板,无生命力。他曾说,刻石“只存梗概,无复神采”,与“墨迹异观,如棋著之判死活,优劣立见矣”。为什么刻石无神采,是因为“墨迹本焕然神明”,而石刻碑文“点画皆白,笔无浓淡”,使人“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二)书写动作要活。启功先生认为,执笔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拿对了,笔能如人意志在纸上画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这与苏东坡提倡的“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是同一个意思。他说“指实不等于用大力,死捏笔”,掌虚是为了使笔能“灵活运动”。他提倡悬肘书写,因为肘悬了,“笔画一定是在不稳中达到稳,效果是灵活中的恰当,比起手腕死贴桌面而写出的字要灵活得多”。他指出“楷书宜当行书写”,这样,“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三)学书方法要活。启功先生认为学习书法要注意兴趣,不要作硬性规定。他批评有些家长规定孩子“每天须写若干篇字,缺了一篇,不许吃饭”的现象。认为这样做不妥。因为这“已把小孩的对书法感情、兴趣杀死”。他还以为,“书法不同于杂技,不必讲究幼工,要讲理解力,欣赏力”,因此,练字可以“不拘年龄”。在临摹问题上,启功先生认为“临学是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他认为书法成绩的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功夫不等于时间长久,功夫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三 图文并茂 深入浅出

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大多以铅字体排印,纯粹为文字形式。像孙过庭的《书谱》书、论结合,也仅为少数例子,而且,《书谱》并无图版作注。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说,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在形式上独辟蹊径,创出了古今书论的一条新路。因为,《论书绝句》既以七绝的诗歌形式出现,又以现代文法对诗歌进行解释,又配以相应的碑帖图片,而且,百首绝句均为启功先生手书。《论书绝句》集诗歌、书法、文章、图版于一书,堪称图文并茂。启功先生的书论,我们读后,每每有一种深入浅出的感觉。何以如此,我认为与启功先生的文风有关。启功先生的书论语言平实,不事玄虚,而且巧用比喻,善于比较。启功先生批评古典书论不切实际,说“古代论书法的话,无论是长篇还是零句,由于语言简古,常常词不达意,或比拟不伦”,使人读后“很不易懂”,操作起来“无从措手”,“不知怎样去写”。如“折钗股,屋漏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如“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启功先生在论书时,常常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作比,使人一看便懂。他在讲看参考理论书和看碑帖、临碑帖哪一个更有效果时,拿营养书作比书法理论,拿食品作比看碑帖,或临碑帖。认为“一个正在饥饿中的人,看一册营养学的书,不如吃一口任何食品”。他将书法笔画的起止比之于走路,认为“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擅者幸矣”。他在讲简体与繁体的关系时,将穿衣服与盖楼房作比喻,认为穿衣服有单、夹之分,盖楼房有十层、三层之别,因此,简繁体的用笔和结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除了巧用比喻以外,在深入浅出方面,启功先生书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比较。比如,《论书绝句》全书有九十五首诗歌配有书法图版,其中有三十六首诗歌配有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书法图片。其用意在于拿不同的碑帖来印证他的书论、他的判断。读者读后,不但可以从诗歌及文字注解中加以领会,而且可以从对图版的比较中加深理解,增强读书效果。

标签:;  ;  ;  ;  ;  ;  ;  ;  

气功书论的特点_启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