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优先”时代主持人的话语表达论文

“移动优先”时代主持人的话语表达论文

“移动优先”时代主持人的话语表达

王莹 重庆市永川区广播电视台 融媒体新闻部

摘要: 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的无处不在,引发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移动优先概念的提出,使得报道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主持人的表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传统电视大屏与移动小屏报道的不同来探讨主持人的语态、肢体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为“移动优先”时代主持人的话语表达提供更多实用性的参考和探索。

关键词: 融媒体移动优先;主持人;话语表达

作为有声语言的最终呈现者,主持人可谓是一档栏目的灵魂,甚至决定着整档栏目的走向,特别是优秀主持人带来的品牌效应更是不可小觑。如果说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持人的转型是由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变,如今则是主持人风格多样化和凸显个性化时代,对主持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融媒体的思维,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破茧而出”。

一、什么是融媒体和移动优先

融媒体是指媒介融合形态的社会时代。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机结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传播给受众。基于融媒体的特性和受众特点,将信息快速发布在以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及自建客户端等移动平台上,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

正是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户思维,强调媒体融合中的移动优先,人在哪里,我们的宣传就要发布到哪里。

左岸坝肩槽最大超挖32.3cm,平均超挖6.47cm,无欠挖;右岸坝肩槽最大超挖29.5cm,平均超挖7.03cm,无欠挖。

二、传统电视大屏与移动小屏的不同

传统的电视媒体,以电视端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输多以播音员语音播报完成信息的发布和供给,缺少互动和个性化的感知,信息传输过程更多的是我说,你听;由于电视端固定,受众只能守在家中收看,存在空间局限。如今手机端受众的增多,获取信息内容的多元,传统的电视无法满足人们当前的观看需求。

细节护理是目前临床上开始应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根据肺栓塞患者实际情况及病情实施针对性细节护理干预,帮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总体治疗效果的提高产生辅助作用。

三、移动优先时代 主持人人格化表达是出路

基于上述的变化和了解,目前单纯只会播音或者主持的主持人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媒体融合对岗位的需求。这一点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 主持人大赛对参赛者的招募标准上就能看出变化,此次比赛招募标准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把具备过硬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最新标准,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主流文化传播注入新力量,也为在岗或想要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这时新媒体的优势逐渐凸显,第一,新媒体因自身具有较强的科技水平,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快速性及广泛性特点,并且突破了内容和位置的禁锢,通过互联网能够将不同地区的人们紧密相连,实现了资源共享。其次,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最后,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建立在了解受众的基础上,将主要社会财富资源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上,给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一)做好人格化表达 首先政治素养、理论素养要过硬

好的主持人,应该具备记者素养,对新闻事件乃至每一次信息的传播有思辨的能力和二度创作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到有声语言的差异化传播。移动优先时代,受众对手机端小屏的喜爱远远超出了对电视大屏的关注,受众已经不满足于高度符号化、仪式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希望看到经过精准提炼的新闻要素和适当增加的情感表达,以此激发受众的认同感,这时作为信息发布者甚至是最终呈现者的主播乃至主持人就需要加强从播出意识到互动意识的转变,从而吸引到更多关注,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二)做好人格化表达 要注重用户意识,加强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

人格化表达是对主持人话语表达方式的要求,是对技巧方法的探讨,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要根植于扎实的理论素养之上。首先播音员主持人要政治理想坚定,始终不忘党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迷失方向,真正的做到为党发声,做好党的传声筒。

尽管喻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体现翻译活动的全部面貌,但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翻译活动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而且这些比喻很多都是译者的切身经验之谈,因而对翻译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同时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翻译理论研究学者谭载喜教授认为:“翻译比喻作为描述翻译的手段之一,是翻译文化和翻译研究文化中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现象,是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一个窗口”。可见,研究翻译比喻不失为我们认识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笔者从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比喻,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探讨,以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三)做好人格化表达 要真感知、真情绪、真表达

对广大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工作中的难点是如何面对摄像机,做到真情交流,既专业领域所说的对象感和受众意识。如何能更好地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播音员和主持人除了要正确掌握和运用备稿方法,还要根据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稿件,找到对象感,与受众进行交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有了交流的对象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从中流露出与设想中的对象相符合的态度、语气、眼神、姿态。

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的赵旭曾说过,新闻的最高境界是共鸣。关注到不同,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视角,让屏幕前的受众明白、感受、并获得吸引,才能达到有效传播。我想放在主持人人格化表达上,同样适用。只有让每一次口语表达由心生发,真情实感,才能感染受众,获得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

[1]钱黎明.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变化与媒体作为.2019年3月.

[2]宋晓阳.移动资讯(视频)直播报道策略.2019年3月.

[3]《三项学习教育通讯》2018年第四期.

[4]宋建武.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J].视听界,2017(05):18-20.

[5]我当融记者:媒体人要跟上深度融合步伐[J].中国记协,2019(3).

作者简介 :王莹(1983.4-),女,汉族,重庆永川人,职称:二级播音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记者。

标签:;  ;  ;  ;  

“移动优先”时代主持人的话语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