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现状试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_候勇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现状试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_候勇

河北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候勇

摘要:试分析中职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以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历较低,工作经验缺乏,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后待遇较低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调整是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学生的流失,学生的就业,市场的需求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对本地中职学校调查以及参考周围省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方案,在此提出一些分析及对策,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职业特色;以实践为导向贴近岗位,培养职业能力;打破学科界限,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以市场为需求,校企联合开发,共同设置课程。

关键字:中职学校 就业 专业设置 分析 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重要任务。高校扩招,引起高中热的持续升温,打破了初中后学生分流的合理比例,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滑坡较为严重;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锐减;很多职业学校成为空心学校,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学生,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中职学校的发展更好的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的分析研究既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又有利于对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日前,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 业 报告》 显示 ,全 国 现有中等 职 业学 校 13093所, 在 校生2205.33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288所,在校生958.85万人;依托学校等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000多万人次;职业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说“对于我们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 600万,直接 就 业人数 超过500万 , 进入第 一产 业就 业 的占7.91%,第二产业占39.06%,第三产业占53.03%,就业专业对口率达73%。近5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大大改变了原来产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不足的状况。

以汽车产业为例,到2012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连续第四年占世界第一,双双突破1900万辆,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超过10%,影响上下游156个行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20%以上。

报告显示,职业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报告说,中职学生从懵懂少年到产业大军,从无奈茫然到自尊自信,从关注自我到奉献社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量统计数据与事实正在纠正这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2、中职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2.1 高校扩招大环境下,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学历较低成为中职学生的第一道门槛。

招聘起点普遍提高,曾经很多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可以由中职学生做的,当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方可,而且有些个别单位要求全日制教育,对中职学生进修取得学历后找工作又增加了难度。

2.2 工作经验缺乏。

目前的形势下,学历教育不断普及,拥有工作经验就显的弥足珍贵。中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触的工作机会很少,大多是从事人力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要求较低。因此造成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缺乏,对就业就更加雪上加霜。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要求,社会上出现一面求职难,一面用工荒。缺的是适应企业发展的熟练技工。

2.3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在家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溺爱,基本不做家务,农村生源的学生由于家中土地流转等一系列原因,大多没有做过农活,即使做也是简单轻松的。这以上原因使中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仅在中职学生身上出现这些问题,同龄人也都有表现。再就是,国家的独生子女政 策,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两个子女,在家中众星捧月,在学校老师呵护。中职学生以及这一代人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2.4 薪职待遇较低。

由于起点低,技术含量低,普遍待遇较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待遇近年来有所提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用工荒,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虽然有些缓解,但是中职学生面临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初中毕业生与中职学生在劳动力密集企业中待遇相同或相近,升职潜力较少,大专和高职毕业生的日益增多,使中职学生晋职空间更小。

3、专业设置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影响在对当地学生的调查中显示,非涉农专业比涉农专业更受到学生们的亲睐。由于当前中职涉农专业多以对口升学的办学模式吸引生源,因此其中有部分学生明确表示其目的是为了升学。虽然还有部分涉农专业学生选择了“适合自我发展”,但不排除有些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可以升学而认为“适合自我发展”。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的趋同性,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脱节,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盲目性,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匹配不无关系。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现状:3.1 文化课职业特色不鲜明。

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偏重定义推导,学术训练等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知识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3.2 专业课程重理论性、系统性,轻实践性。

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课时比较多,专业技能课时不足,教师、教材不能紧跟市场,教材、教法因循守旧。毕业实习时候,又不能在一旁加以指导。所以导致中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需要企业再培训。

3.3 各学科间相对独立,不利于整体课程优化。

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学科教学中,有较强的独立性。课程内容结构沿袭传统,基本上由彼此独立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

3.4、课程目标滞后于市场需求、内容缺乏弹性。

相对固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应对措施,难以及时适应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割裂的条件下,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这些掌握也仅仅停留在书本层次,无法与现实工作情景相联系。

4、中职学校针对课程设置的对策4.1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突出职业特色。

公共基础课删除繁、难、深的内容,调整课时比例,增加趣味性,应用性。注重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在平时课程中增加模拟工作场景。

4.2 以实践为导向贴近岗位,培养职业能力。

课程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并与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先衔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实践操作占50%以上。教室在工厂、在田间地头、在服务场所,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出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观察、模仿、练习并总结归纳,积累经验。

4.3、打破学科界限,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

促进各个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文作者:候勇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  ;  ;  ;  ;  ;  ;  ;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现状试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_候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