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思政观论文

习近平的思政观论文

习近平的思政观

文/黑龙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徐奉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举表明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也意味思政课建设进入难得发展机遇期。基于讲话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思政观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价值,不仅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思政观的基本内涵

综观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认识,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三个角度,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重视思政课,二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三是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关于为什么重视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思政课的定位和功能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种分量重、定位高的认识说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或职业,而是一项重大而光荣的使命。

关于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为”和“三可”要求。“三为”即乐为、敢为、有为,“三可”即可信、可敬、可靠。只有乐为、敢为、有为,才能可信、可敬、可靠。

1~3阶振型见图3。摩天轮一阶振型左右弯曲,二阶振型前后弯曲,三阶振型绕旋转中心扭转。三阶之后,频率增大,不再考虑。

1928年3月15日,日本政府于本年2月份实施的普选中合法的无产阶级政党取得的票数和影响,援引《治安维持法③》对1926年重新建立且处于地下状态的共产党组织进行大搜捕,中野重治因参与普罗艺术家联盟的集体寄宿活动而被短期拘捕,并于次年4月16日再次被捕。这次被称为“四·一二事件”的大搜捕起诉了共产党员三百多人,日本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几乎被毁灭,此后虽屡次重建,但因特高警察派遣的间谍与1930年后期潜入中央领导部门,以诱导大批左翼分子加入地下党组织的策略,布下搜捕他们的罗网,遂使日本共产党和左翼运动遭到更加沉重的打击④。

眼下,这样貌似关切的话语出自他自己的嘴他多少觉得有些怪异和飘渺。她或许并不需要。彼此的心外罩着厚厚的玻璃罩子,透明却不相通。看着她,就像看着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脑海里翻寻着似曾相识的过往,一丝一缕,却哪里还能找回记忆呢?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教育管理上明确了思政课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学时学分的基本要求,也明确了思政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思政课是中国独特的课程体系,包括本硕博三个子系统。在这三个子系统内,又有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践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围绕课程定位的不同、对象的不同,采行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路径,既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诉求。

先说财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所谓“乐为”,就是真心喜爱思政课工作,并爱岗敬业。教育植根于爱,教学须有虔敬之心。只有虔敬教育,才能乐为思政。只有乐为思政,才能倾情投入,才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才能成为“可敬之师”。

关于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要”和“八统一”。“六要”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八统一”包括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就“三为”“三可”“六要”和“八统一”的关系而言,“八统一”是实现“六要”的具体途径,“六要”既是对“三为”和“三可”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思政课教师是否达至“三为”“三可”之境的基本衡量尺度。

习近平思政观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思政观中的“八统一”,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书育人全过程,既揭示思政课的特性和规律,又回答了思政课教学各环节所面临和所要思考的问题,解决了长期困扰思政课教师的“思政课建设向何处去”的问题,体现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青海油田是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及周垣市县区天然气供给的“大本营”,同时也是青藏三江源地区清洁能源供给的“储气库”。探明更多优质天然气资源,高效开发气田,对拉动西部落后地区地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思政观中的“六要”,在目标上是信道、明道、传道的统一,在内容上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在实践上是用心、用功、用情的统一,在视角上是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一般地,点P到△ABC三个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a、b、c,设三个顶点A、B、C所对应的角为α、β、γ,且满足条件asinα+csinγ>bsinβ、bsinβ+csinγ>asinα、asinα+bsinβ>csinγ.求△ABC的面积.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教育原则上明确了思政课教学以学理性强化政治性的基本特质。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呈现程度有赖于理论性的展示高度和水平。信乃服之基,接受的前提是信任和信服。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教师运用的理论不彻底,如果教师不能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历史现象做出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学生就难以入耳入心。践行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构建“研究-同构-四真型思政课建设模式”。“研究”是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构”指教师和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共同建立,“四真”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构以研究为前提,真学和真懂是真信与真用的基础。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教育方向上明确了思政课教学以知识生产支撑价值取向的必要性。当下社会,泥沙俱下,各种思潮都会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造成冲击,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精心栽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注意在“授业”过程中,通过“解惑”方式,实现教育的“传道”功能,是思政课教师的本分与职责。践行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原则,需要将人格生产与知识生产有机结合、将立德铸魂与树人育人有机结合。立德和铸魂是核心,树人和育人是途径与归宿。

所谓“有为”,就是苦练内功,围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拔新领异、间不容息的探索。教学不是花拳绣腿,必须以扎实的科研为基础。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应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常态。当下中国,远离马克思谈马克思,既是学术现象,又是信仰危机之症结。破解此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塌下心来,学经典和悟经典,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只有完整而不是碎片化地阅读和研究,思政课教师才会拥有进行信仰教育的话语权,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才不会流于空洞和教条的形式,思政课教师才能成为“可信之师”。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教育内容上明确了思政课教师肩负的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和直面各种错误思潮的双重使命。面对鲜活的社会变迁和激烈的理论论争,思政课教师不可能马耳东风、作壁上观。批判是建设的前提,建设是批判的目标。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心慕手追、沿波讨源的探索。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教育过程上明确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义。读书和行路,是育人的两个过程。只读书而不行路是坐而论道,不读书只行路难免浮光掠影。波尔茨曼说:“理论是思考的根本”“是实践的精髓”。践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就是要将教科小书与生活大书相结合,让学生将在思政小课堂学到的知识拿到社会大课堂去检验和思考,使教师由“授业者”变成“指导者”、由“运动员”变成“裁判者”,使学生由“接受者”变成“探究者”、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

“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做矢志不渝、信仰坚定的敢为之师,“情怀要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于家卫国、潜心问道的乐为之师,“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别出机杼、博洽多闻的有为之师,“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做辽远广阔、理思周密的博学之师,“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做立身行己、止于至善的慎行之师,“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做高情远致、慎思笃行的守正之师。

所谓“敢为”,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并敢于亮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就是“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只有坚定“四信”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成为“可靠之师”。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教育定位上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体现“双主性”,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两种作用都能恰到好处的发挥,才能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同步最优化。至于何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强调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非教师滔滔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需要主导引领主体。而主导要有效引领主体,需要教师以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和把握为前提。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教育方法上明确了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发蒙启蔽之功能。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践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切中学生的困惑,通过亮点设计、问题引领、史料运用、逻辑推理、名著导读、问卷调研、专题化教学、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强权性的命题推销。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启发可促学生思考,虽然启发也以灌输为目的,但启发所形成的灌输,使学生由“教师给”到“自己想”,这个过程更让学生心悦诚服。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教育理念上明确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如果将思政课视为显性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那么,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隐性的教育。践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需要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习近平思政观的意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其思政观之渊薮,既涉及思政课建设本身的理念、任务、主体、内容和途径等,又涉及影响思政课建设的条件保证和支撑基础等相关因素。讲话既审时又度势,在“时”的层面,明确了思政课的历史坐标,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认清自己的定位;在“势”的层面,明确了思政课发展的趋势走向,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把握实践的方向。讲话既是思政课建设的定星盘和路线图,又是思政课教师的指南针和行动令。

“六要”和“八统一”问诊把脉思政课,“六要”揭示了“三为”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评价标准,“八统一”诠释了思政课教学中所面临的八对矛盾和八对关系。践行“六要”和“八统一”,有助于强化教学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客观性和吸引力、理论性和说服力、时代性和渗透力、针对性和接受力,也有助于破解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上面重视而下面漠视的困局。

只有“开物”方能“成务”。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围绕“六要”和“八统一”励学敦行,进行细针密缕的研究和实践,力争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情感的温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知识的宽度、逻辑的力度,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课题和时代大潮中,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  ;  ;  ;  ;  ;  ;  ;  ;  ;  

习近平的思政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