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李志强[1]2013年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道德责任意识下滑的现象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开展道德责任教育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及祖国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培养高等知识分子的各类高校更应把道德责任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公民在现实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指道德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一定是自觉践行道德责任的人。文明社会发展至今,虽没有明确的法律或条文对道德责任加以规范,但道德责任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道德责任意识即承担意识,是个体为自身的言行主动承担责任的自律意识。具有崇高道德价值的社会行为之所以被广大民众认可,正是由于这种行为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负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也受到了影响。家庭教育的弱化,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加之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所以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责任意识的淡化甚至缺失。因此,探讨如何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淡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社会背景,作为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总结出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对策。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东西方文化差异,追溯道德责任的起源,从理论上界定了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大学生道德责任及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等相关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大学阶段不仅是青年人一生中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不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也是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文章从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叁方面阐释了道德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了在道德责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体制转型,多元化的价值观,负面的社会现实,一味注重成绩而最终流于形式的高校道德教育课程都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十分不利;家庭教育原本的育人功能被大打折扣;同时大学生自身缺乏自我负责的意识,自律性较差等等问题日益显现。针对以上问题深入探究,得出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整体道德建设出现下滑、高校忽视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建设、家庭不重视道德责任教育、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第叁部分:从社会环境、高校德育工作、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对策。众所周知,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深化大学生道德责任社会实践等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努力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注重大学生道德责任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将其贯彻始终。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加强自律感和心理调试能力。将这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对提高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李尽晖[2]2007年在《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范畴。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道德责任居于最高层次,道德责任意识也成为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德行能力,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人的道德责任意识的能力。任何对道德教育的探讨都不可能不涉及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人负责的去行动,培养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容乐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国人普遍忧虑的问题。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关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振道德,就是如何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学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文章首先考察了大学生道德责任危机现状,认识和反思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现实社会中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职业、对集体、对社会等方面道德责任观的不同认识以及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并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做出归因分析后,认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责任意识的弱化,而长期以来对责任教育的忽视是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责任教育,教大学生学会负责任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其次,文章以伦理学对责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求人履行道德责任的缘由。在对中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责任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解读道德责任的内涵,阐述责任的分类以及道德责任行为的心理机制。辨明责任与义务、职责、良心的相互关系,论述人要承担责任之必要性。再次,文章分析人履行道德责任的基础是人的自由与选择。从伦理学、哲学的视角阐述了意志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的关系。认为道德自由就是自由的道德选择。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选择的属性,选择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只有自由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选择,才能使选择者负有责任,也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自由与责任相依相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角色承载责任,协作产生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从而进一步阐述人能够履行责任的基础前提和条件。最后,文章以教大学生学会负责,做有责任心的人作为高校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阐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地位的确认及目标定位后,从责任感的理性认识、责任观的建构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道德责任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策略。

崔欣頠[3]2006年在《学校责任教育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责任是伦理学中比较古老的范畴,责任教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经久不息的主题之一。在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中,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展,责任教育之对现代人更为必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社会混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科技理性和唯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人们背离了人之为人应有的道德精神和人文价值,责任缺失给人类当下和未来的生存与和谐发展带来极大隐忧。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生态问题、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科学总结各国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构想。这一切对人的道德精神和责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学校理应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完整责任品质的现代人,使他们能负责任地生存和发展。 责任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主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格而对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引导活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现代社会,科技对人类力量的倍增作用和市场经济人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使人的责任范围更大,责任的分量更重。人不仅要承担来自于义务的责任,还要承担来自行为的责任,来自角色的责任;不仅要对人类共同体负责,还要对生态系统负责;不仅要对当下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将要实施的行为的未来后果负责。因此,缺少一种普遍的、全面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人类的未来生存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无法实现。因而作为社会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来说,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领悟人类传统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从当前人类生存的现实背景和青少年的责任品质现状出发,在较系统梳理中外伦理学史上关于责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当代国际责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我国20世纪和当前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责任教育思想,认为责任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国际道德教育的共识,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关照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学校责任教育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表征,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实施。文章试图建构起一个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之上的学校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实施途径和方法策略,并认为在责任教育中学校要建构起以教育责任为主体的校园伦理体系。

吴林[4]2012年在《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面貌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命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大大超前于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秩序的调整,在这种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如:道德冷漠、诚信失落、正义缺失等。基于对社会发展的普遍忧虑,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责任对于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责任作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必需品质,并且正作为一种德育科目来充实和建设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本研究,以长春市K小学为个案,试图通过关于道德责任教育的校本课程设计,来实现此项德育目标。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文献的收集、分析、综合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K小学的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文献的查阅整理,对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教育以及校本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有了系统理解;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笔者深入K小学,是在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实践,从事件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深入实践,对K小学有一个整体的分析,通过直接在现场观察,了解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校本课程设计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形,经过观察、调查、分析与讨论问题,在实践中探索策略,依照校本课程设计的秩序逐步设计出K小学的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本文正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提出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部分。主要对责任、道德责任以及学校道德责任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并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道德责任感培育的相关研究以及课程设计、校本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叁部分,主要针对K小学,分析其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背景。第四部分,主要呈现K小学的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过程,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部分中,主要包括合作设计校本课程的初衷、课程理念的确定、校本课程设计思路的梳理、学段内容与目标的设计以及单元板块内容体系的设计。第五部分,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叁个层面,论述其在校本课程设计中的意义。为本研究的结论部分。

邓达[5]2003年在《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走向》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和多元文化社会,随着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个体自由权利的增强,尤需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从而维护以“公正”、“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就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关注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如何培养一个责任公民,使他们学会负责,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道德责任状况分析,表明部分学生道德责任感淡漠,道德责任行为习惯较差。造成这一状况有来自学生个人的、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原因。然后,作者提出了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应该如何变革,才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改善其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思考。 基于对当前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反思,作者提出了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改革构想:1.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地位的确认;2.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目标的定位;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关注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视角;5.加强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而对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1)对道德责任感形成的理性认识;(2)对道德责任感的心理成因分析;(3)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的原则;(4)学生道德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祝辉[6]2012年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道德责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既是我国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他们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向道德责任教育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道德责任教育面临时代的重大考验。如何在新形势下,尽快适应新的变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道德责任教育的创新,丰富发展道德责任教育的创新体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立足现实,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主要从四部分进行了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研究。第一部分,论文从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指出了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道德责任和道德责任教育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足,力求在本论文的研究上实现创新和突破。第二部分,对道德责任和道德责任教育进行了概述。在分析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生道德责任和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指出道德责任具有理想追求性、自觉自愿性和非对称性叁大特征,具有导向、教育和评价叁大功能。然后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作用有叁点: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道德教育工作改进完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第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教育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肯定大学生对社会、他人、家庭、自然尽到道德责任的积极表现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某些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包括缺乏对他人、社会、家庭、自然和自身的道德责任。并进一步指出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道德责任教育存在问题,分别是道德责任教育的理念缺乏时代感和进步性,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缺乏先进性和系统性,道德责任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道德责任教育的机制陈旧和滞后。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的若干思路,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论文认为,在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创新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在道德责任教育内容创新方面,要进行生命责任教育、荣辱观教育、生态责任教育和自我责任教育;在道德责任教育方法创新方面,要运用道德责任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借鉴学习法和网络传播引导法;在道德责任教育机制创新方面,要完善道德责任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道德责任教育的制约机制、改进道德责任教育的反馈互动机制;在道德责任教育路径创新方面,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叁方教育合力,二要创造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良好环境,叁要强化道德责任集体仪式。最后,论文认为,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创新已经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抓创新主线,在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机制和路径方面努力创新,在探索创新中调整教育思路,在调整中付诸实践,不断推动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全面协调的发展,进而改变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现状,实现本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李敏[7]2017年在《康德道德责任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康德是近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他对道德责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深远。通过分析和整理前人已有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义务是道德的崇高动机”、“自律是道德责任教育的最高原则”、“人是目的:道德责任教育的价值追求”等方面阐述康德道德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康德道德责任理论具有主体性、抽象化、实践性的特征。康德提出的道德责任理论对凸显人的价值、尊严和主体地位,促进教育方法的改进与转变,提升学生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践行能力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近年来,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淡薄;二是轻视学生道德需求,道德情感养育缺失;叁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与灌输,重灌输轻对话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与学生实际结合不紧,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知行难以合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亟待解决。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康德道德责任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梳理;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当前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困境的对策和建议:一是通过强化道德认知、激发内在道德需求、榜样示范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二是通过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创设理想的对话环境实现由灌输到对话的转变;叁是通过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引领学生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等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赵文静[8]2008年在《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责任既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关键的范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遭遇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中,对道德责任的论述早已有之且立论宏富;说它关键,是因为道德责任作为一种道德现象,体现了人们在处理人-我、他-我、群-我、类-我之道德关系时所应当秉奉的道德立场与道德要求。可以说,对道德教育的任何探讨,都不大可能不涉及道德责任及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道德责任教育,就是教人如何负责地去生活与行动的教育。如果说道德责任之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使得道德责任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普遍缺失则使得道德责任教育势在必行。即使不能把责任意识的丧失全部归咎于道德教育的无效或无力,也不能把让人负责的重任全部寄望于道德教育的改革,但任何放弃道德责任教育的尝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被证实是不可取的。加强道德责任的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本研究属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考察道德责任发生的逻辑始源和发展变化的机制,揭示道德责任之于人、之于人的生活的终极意义,并尝试为提高当下公民的道德责任素质、实施道德责任教育、革除既有道德教育体系的积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提供一种基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合的思考框架。鉴于道德责任的发生、发展不是完全顺应历史时态的运行路径而是有其独特的发展逻辑的,本研究交错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研究路径,通过历史文献考察,重点探察了道德责任的内涵、意义以及既有的道德责任教育模式,并尝试运用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论证了道德责任的可能性,为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理论设想和实践策略提供了较充分的立论前提。本研究以现实的追问和理论的盘查为切入点,围绕有关道德责任和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共分六个章目。第一章着重考察道德责任的内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辨。所谓道德责任,乃社会个体基于对自身作为关系性存在和所占有的社会角色的发展性认识,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自觉践履各种道德要求的道德行为能力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的善、恶的承担。道德责任以其高度的理性自制和自由、自觉为特征,强调对可预见的行为后果的承担。第二章着重探究道德责任的意义。人之所以要负责,是因为道德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更加现实的角度来说,道德责任既是个体智慧地处理各种现实利益关系的生活方式,也是其实现自身乃至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内容和途径。第叁章关注道德责任的分类,根据个体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的本质,道德责任相应区分为个人生活、公共生活和全球视野中的各种具体责任,并呈现出层次性、发展性特征,已经超出了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之一,主要从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维度考察“人何以能负责”的问题。首先,从道德哲学领域,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是人的存在本质入手,肯定自由是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心理学领域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为例,他主张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是道德判断的发展,而道德责任是道德判断的集中体现,他从个体发展的微观领域,科学地揭示了道德责任的个体发生机制,主张道德责任是发生、发展的,经历了他律的客观责任和自律的主观责任两个阶段。只有主观责任才是真正的责任,协作是道德责任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人如何能负责的机理,主要从人的社会关系性存在入手,肯定社会性是构成人的道德能力的重要基础,人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生存,这使得道德责任成为可能。应该正确看待学校这一因素対道德责任发展的独特作用及其有限性。第五章探究道德责任是否可教的问题。道德责任是道德的下位概念,解决了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道德责任是否可教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分歧的本质是对道德之“教”的理解不同。道德之教并不一定就是灌输、说教,它在本质、形式及内容上都有更加宽泛和深刻的涵义。肯定道德可教,道德责任可教就成为合乎逻辑的结论。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旨所在,即尝试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一般理念和实践策略进行构想。首先界定了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以及既有道德教育模式对道德责任教育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有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应有的理念:真正有效的学校道德责任教育,应该以教学生学会负责而不是循规蹈矩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自由为基础,关注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最后以既有的几种典型的教授道德责任的方法为佐证,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策略提供了五点建议:倡导创设一种尊重学生自由、鼓励自律和自治的氛围;注重现实情景中道德责任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相互协作和主动实践;遵从道德责任的层次性特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使积极的社会力量介入到学校道德责任教育中,让学生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成为真正的道德责任主体。

曾爱平[9]2008年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家庭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造成冲击,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责任的形成受到不良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着大量的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为失范现象等,这些都使得人们有必要关注并探讨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家庭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家庭中进行的“道德教育”。在这种理解中,家庭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场地;父母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孩子应具备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是非标准、价值观念、处世原则等。另一种理解是:以“家庭道德”为教育内容所进行的教育。在这种理解中,家庭道德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发生的场境可以发生在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外。本文所采用的对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理解是后者。在关于“家庭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则是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家庭道德为教育内容的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本文的题目采用的是“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在其中加上了“责任”二字是为了突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孝心教育,友悌教育,诚信教育,勤劳教育,节俭教育,责任教育,性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等诸多方面。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的实现策略包括实现途径和实现方法两部分内容。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实现的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叁种方式。其中,家庭教育要注意胎教和早期教育;注重严慈相融,爱教结合;注重言传身教,做出表率;注意加强家风,生活渗透。学校教育要通过显性课程的教学、隐性课程的渗透和校园文化的熏染来进行。作为叁种实施的途径,要想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叁者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它们的合力。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常见的方法有:专题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故事教育法、诗歌教育法、角色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在对未成年人开展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时,一方面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的“边界”,即是说,教育方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教育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对所谓的教育方法有所超越,从一个“相遇者”的角度去开展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一种真实的人生经历,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吴惜金[10]2013年在《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界中的重要范畴,它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肩负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大学生道德责任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往往无法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法律意识,道德责任缺失现象严重,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培育以克服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广大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视点。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应以先进的思想武器引领网络道德责任教育风气,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氛围,建立校园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监督机制,建设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高素质队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掌握和遵守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从而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践履。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志强.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 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 李尽晖.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 学校责任教育论纲[D]. 崔欣頠.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 道德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研究[D]. 吴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 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新走向[D]. 邓达.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6].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研究[D]. 祝辉. 安徽大学. 2012

[7]. 康德道德责任理论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D]. 李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17

[8]. 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 赵文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9]. 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 曾爱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 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 吴惜金.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