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韩俊洲

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韩俊洲

益阳康雅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常规MRI平扫,对比DWI、PWI、1H-MRS的结果。结果:30例患者中共有45个病灶,且分布在患者深部近中线脑白质处。在MRI扫描中,病灶T1WI呈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则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则呈现为结节状、团块状,坏死情况相对少见。在DWI检查中的实质部分则为稍高信号。此外,有15个患者共21个病灶进行了PWI扫描,其结果显示为15个为低灌注,6个为等灌注。其余5例患者共7个病灶进行了1H-MRS检查,并表现为肌酸、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胆碱峰则升高。结论:采用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多模态;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磁共振成像技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理论中是指发生于患者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而其他部位尚未发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占颅内肿瘤比例的2%-5%左右[1]。现阶段,随着免疫制剂、化疗药物的应用性增强,该疾病的发生率也出现了上涨趋势。而淋巴瘤对化疗等治疗相对敏感,无需手术也可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影像学检查方面,MR作为主要手段,而MRI表现和颅内肿瘤的情况多有类似之处,故而造成误诊。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多模态MRI在该疾病的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8.2±2.5)岁,在临床症状上多有头晕、呕吐、记忆力下降的情况,且在进一步的检查中HIV抗体均为阴性,尚未发现其他系统淋巴瘤。所有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为进行化疗、放疗治疗。

1.2 诊断方法

本次实验将采用磁共振扫描仪进行,且需要进行横轴位T1WI、T2WI、FLAIR、DWI,随后则可进行T1WI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增强扫描。此外,将对部分患者进行DSC-PWI检查,以静脉团注对比剂Gd—DTPA,并进行T1WI的增强扫描。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将进行多体素1H-MRS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将对肿瘤常规MRI信号的具体情况、病变部位、病灶内情况、瘤周水肿等等进行观察,其中,瘤周水肿可根据水肿最大径和肿瘤最大径进行比值对比,具体可分为三个程度,即轻度,中度和重度,比值以0.5和1 作为界线。除此之外,平扫病症实质成分信号强度和脑灰质将进行比较,可分为低、等、稍高和高信号四个方面。在强化方式的划分上,则可分为结节状、团块状和环形,并可观察其他特异性表现。在PWI的观察上,则主要是对病灶颜色的区分,其中红色表示高灌注、黄色为等灌注、蓝色为低灌注[2]。1H-MRS则属于观察病灶实质区各个峰值的变化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30例患者中共有45个病灶,且分布在患者深部近中线脑白质处。在MRI扫描中,病灶T1WI呈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则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则呈现为结节状、团块状,坏死情况相对少见。在DWI检查中的实质部分则为稍高信号。此外,有15个患者共21个病灶进行了PWI扫描,其结果显示为15个为低灌注,6个为等灌注。其余5例患者共7个病灶进行了1H-MRS检查,并表现为肌酸、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胆碱峰则升高。

3 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生在患者的脑部和脊髓处,且属于无全身其他淋巴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且存在对神经形态损伤和颅内高压的特征。该疾病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具有预后不佳的劣势,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而言,其接受化疗治疗的生存期依然较短。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上尚未统一定论,但是多数专家认为其主要是为血管周围未分化的多潜能间叶细胞,而肿瘤细胞则积聚在血管周围进行排列,成浸润性生长,侵入邻近脑实质破坏血脑屏障。从组织学角度上看,该疾病尚未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情况,属于乏血管肿瘤。与此同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

除此之外,我们对该疾病的常规MRI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而言,该淋巴瘤有单发和多发两种情况,并集中在大脑半球的深部白质、基底节区等。通常情况下,幕上多见、幕下少见。由于该疾病属于乏血管肿瘤,故而出现肿瘤内出血的情况十分少。在实施增强扫描后,则会出现大量肿瘤破坏血脑屏障的问题,此时,对比剂外渗,在扫描过程中出现团块状增强,或者中心伴坏死时则为不均为的环形强化[4]。该情况则与肿瘤生长过快、患者供血情况不稳定有直接关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也会出现类型的影像学情况,因此,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仅依靠MRI诊断无法完全确认,且会造成误诊等严重问题,引发医患纠纷,延误患者治疗。故而,在判断过程中结合多功能MR技术进行疾病影像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疾病的功能MRI表现上,我们认为DWI是现阶段,唯一能够进行无创性检验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情况的先进技术,当水分子扩散自由时,DWI组织信号则出现减弱趋势,防止,水分子扩散受限时,则表现为弥散信号升高。在PWI表现方面,主要是对患者微观血流动力学进行反馈,从而更为专业、准确的对肿瘤病理学进行说明。在本次实验中,血管无明显的内皮细胞改变,且在PWI上以低灌注为最终表现,与组织学特点是一致的。此外,实验对5例患者进行了1H-MRS检查,其结果均为NAA峰降低,Cho峰的上升,且有4个病灶出现了倒置的Lac峰。其中,NAA风主要是反映了脑组织的受损情况,以及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而Cho峰则对细胞膜转换代谢有明显反馈。Lac峰则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以及低灌注情况有关,属于糖酵解的产物之一。

据相关实验表明,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上,还需要与相关病变情况进行区分,例如: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脑脓肿等。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共同根据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对疾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采用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价值,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裕效,朱虹,卢光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研究生报,2013,26(6):629-632.

[2]自勇,胡永胜,何新华,等.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对诊断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4):289-293.

[3]朱庆强,王中秋,朱文荣,等.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扩散加权成像与1H—MRS特征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6):880-883.

[4]王春红,宋光义,高兴军,等.磁共振波谱在非典型淋巴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7(8):1136—1138.

论文作者:韩俊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韩俊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