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

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

马征[1]2000年在《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治疗和预防肿瘤的手段仍是综合性的,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中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肿瘤疫苗的研究(下称瘤苗),尚处于辅助地位。但它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和无以替代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中心课题。 很明显,瘤苗的终极目标是开发能够治疗肿瘤患者的靶向性抗原特异性瘤苗。因为目前大多数T/B细胞识别的抗原仍不清楚,所以细胞瘤苗占据了前导地位----现阶段已经进入Ⅲ期临床验证,而多肽和其它抗原特异性瘤苗的Ⅲ期临床验证才刚刚开始。除了不要特别分离或明确极具个体化的肿瘤抗原以外,细胞瘤苗还具有免疫原性强、制备简单、只要有任何一个MHC位点相匹配就可以成为通用瘤苗的优点。无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细胞瘤苗仍不会被抗原特异性瘤苗完全替代。 我们的研究已证实,经化学物质处理的艾氏腹水瘤细胞作为全细胞瘤苗,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小鼠的存活率,延长生存期。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临床前期动物模型。因此有必要对细胞瘤苗和免疫后机体所发生的变化做出探索,对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理做出解释,为后期寻找多肽特异性瘤苗和开展细胞瘤苗临床前期的验证奠定基础。 本实验以全细胞瘤苗动物模型为对象,分别从全细胞瘤苗的特征、诱发动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全细胞瘤苗诱发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另外,我们还制备了抗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初步明确了相关抗原的性质。我们的发现有: 1 各种瘤苗的细胞周期均有G1期阻滞和S期下降的特点。部分

刘娜[2]2001年在《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应用肿瘤疫苗激发荷瘤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以治疗肿瘤或接种高危人群预防肿瘤的主动性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肿瘤免疫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的深入认识,瘤苗研究的发展极为迅速。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已发现了多种肿瘤特异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用这些特异多肽或对应基因制备多肽疫苗或基因疫苗却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原因可能是:肿瘤是多源性细胞克隆,潜在表达多种肿瘤抗原,体内识别某一或某几种抗原肽的特异性杀伤细胞无法识别全部肿瘤细胞,从而不能抵制整个肿瘤生长;与之相比,全细胞瘤苗可潜在表达多种肿瘤抗原,免疫原性强,制作简单,费用低廉,只要有任何一个MHC位点相匹配就可以成为通用瘤苗,因此,制备全细胞瘤苗仍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本研究室已发现,经多聚甲醛处理的艾氏腹水瘤细胞作为瘤苗免疫小鼠可抵抗致死量肿瘤细胞再次攻击,免疫鼠存活率显著提高,生存期延长,初步研究证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参与此瘤苗诱导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成功研制出一株抗小鼠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1A3,初步明确了相关抗原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对此全细胞瘤苗免疫后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理及1A3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后期开展全细胞瘤苗临床前期的验证奠定基础。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1、thIlllffijFgr:JW81JImixdi!I%#tJ’.,.mAn~~’.t. 4%的多聚甲醛处理后的艾氏腹水瘤细胞作为全细胞瘤苗兔疫小鼠,建立瘤苗动物模型,分别峨台盼蓝染色法、’*释放法狈定瘤苗獭组、荷瘤组、正常组小鼠脾细胞对亲本艾氏腹水翩胞、印刀O细胞的杀伤滑牲。同样方法处理SbZ/U细胞作为对照瘤苗瓣小鼠,测铡鹏苗组小翩细胞对亲本艾氏腹水瘤细胞的刹矢后性。观察结果显示,在效靶比为200:1时,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獭亲本艾氏腹水瘤细胞的滞率(%)为仰3土 3二)%,髓高于对照瘤苗组(0.5士2.刀%、荷瘤绷uJ士2.3)%、正常绷6.1土1.1仰(P响.05);同一效革比时,瘤芭免疫瓣细胞对亲轮氏腹水瘤细胞的狐御显著高于对SP2/细胞的杀份孰8.8土 0.4)%(P<0.05人由此可认为艾氏脸对硼奢全细胞瘤茵可8歇劲丈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注杀伤活性而参与撇?瘤保护性免疫正z苔。2、抗艾氏腹水瘤细胞单克隆抗体IA3的治疗效果 复苏液氮中冻存的IA3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8龋后胜最好的阳L扩大培养并常规伟u备含单抗的腹水,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抗体,鉴定单抗的纯度及活胜,纯化后抗体分另以0.imp、0.smp、imp、Zmgh的齐量,中瘤细胞攻击后-1天、0天、l天h)和4天、5天、6天旧)两种注射时间,给予小鼠脸鹅羽朗个抗鼠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3GI作为对照抗体,溯寸时间、剂量、途径对应同上;另设q瘤细胞攻击对照组。观察并iB?瘤细胞攻击后1个月内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显示,小鼠接受IA3抗4后,未B8jil=M=:-随后的肿瘤细胞攻击或使已生长的肿瘤消退,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组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劝.05人赫一溯J帅司及Sde下,抗艾氏腹水瘤细胞单克隆抗体IA3未ggn生免疫保护作用。

张莹莹[3]2009年在《热处理肿瘤疫苗联合佐剂CpG-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不同热剂量热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目的:热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以制备肿瘤疫苗,且这种免疫原性的增强与HSP70的诱导表达相关。然而不同温度的热诱导对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不同,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动物模型(小鼠或者大鼠)、热剂量以及热作用后恢复的时间。为了获得增强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免疫原性的最适温度,本实验比较了不同热剂量热疗对B16细胞HSP70表达和转录的影响,为下一步制备小鼠黑色素瘤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B16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将培养瓶密封浸没于恒温水浴槽内以42℃60min,45℃15min以及50℃5min热疗。热疗后予以换液并放回37℃细胞培养箱进行复温孵育,分别于复温孵育2h,12h,24h,48h后收集细胞的总RNA和总蛋白,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从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不同温度热疗后HSP70的表达情况以探讨B16细胞免疫原性与热剂量(42-50℃温度范围)及复温孵育时间的相关性。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37℃对照组相比,热疗各组均能诱导HSP70明显表达(p<0.05)。但各组表达高峰时间点不一致。42℃组在2h时达表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5℃组则在2h时表达尚无明显表达增高,随后逐渐升高,至24h达高峰后开始下降,且该高峰表达量与42℃高峰相比增高更显著(p<0.01);50℃组表达量亦随孵育时间逐渐升高并在24h时达高峰,但升高程度明显低于42℃和45℃组(p<0.01)。RT-PCR结果与Western Blot相似:热疗后各组HSP70基因转录增加,45℃24h的转录水平高于42℃2h的转录水平(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42℃,45℃以及50℃热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 HSP70表达的影响,提示45℃15min热疗可能是制备富含HSP70细胞瘤苗的理想热剂量,为下一步制备肿瘤疫苗的热剂量选择提供了依据。第二章热处理肿瘤细胞裂解物联合免疫佐剂CpG-ODN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热疗及其相关的热休克反应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能启动并促进免疫,因而有可能是制备和改良肿瘤疫苗的途径之一。这种热处理瘤苗(高温固化瘤苗、热休克诱导后细胞的裂解产物等)如应用于小鼠体内,无论是预防接种还是治疗荷瘤,均显示出了一定的抗肿瘤效应。但由于肿瘤细胞存在各种逃逸机制,单一瘤苗的疗效常不理想。CpG寡聚核苷酸(CpG ODN)具有提高蛋白抗原和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多种抗原的免疫佐剂而发挥独特的免疫增强作用,在粘膜免疫、提高新生动物免疫力和抗肿瘤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以小鼠黑色瘤为模型探索利用45℃热诱导后B16细胞裂解物作为瘤苗,联合新型免疫佐剂CpG-ODN免疫小鼠,观察其诱导的小鼠抗肿瘤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PBS对照组(PBS)、45℃热处理肿瘤细胞裂解产物治疗组(Heated celllysates,HCL)、CpG-ODN2395治疗组(CpG)和CpG-ODN2395+45℃热处理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联合治疗组(CpG+HCL),并于第0、6、12、18、24天将四种疫苗:PBS、HCL(2×10~7个细胞裂解产物/0.2ml/只)、CpG-ODN2395(30μg/0.2ml/只)和HCL+CpG({HCL(2×10~7)+CpG(30μg)}/0.2ml/只)分四点分别注射至各组小鼠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皮下,0.05mL/注射点,共0.2mL/只。每隔5天一次,共接种5次。第30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收集小鼠脾细胞和外周血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增殖、CTL细胞细胞毒活性、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的分泌活性以及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百分比。另于第30天以1×10~5个活性B16细胞对剩余小鼠进行肿瘤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出瘤率、出瘤时间,肿瘤生长状态以及生存期以评估肿瘤疫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保护性免疫作用。结果:与PBS相比,CpG-ODN2395,HCL以及联合疫苗(HCL+CpG-ODN)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5),并使生存期延长。其中以联合疫苗组疗效最显著,它使35%的小鼠获得抵抗致死剂量同源肿瘤细胞攻击的保护性免疫力。即使未能抵抗住肿瘤攻击而长出肿瘤的小鼠,其无论出瘤时间、生存期或肿瘤体积与CpG-ODN组、HCL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瘤苗可以明显改善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状态,逆转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的分泌,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以及CTL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活性。CpG-ODN和HCL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上述免疫反应,但是活性明显低于联合免疫组,尤以HCL组最弱,且其诱导IL-2的分泌、以及特异性细胞增殖、CTL细胞毒反应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例在实验各组均未观察到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新型免疫佐剂CpG-ODN和热处理后富含HSP70的肿瘤细胞裂解物可显著改善机体免疫系统状态,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使部分小鼠获得能抵抗致死剂量肿瘤细胞攻击的保护性免疫,或者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其可能机制为:一方面HCL中携带有多种肿瘤特异或者相关抗原的HSP-抗原肽复合物能活化多克隆的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另一方面,HCL在免疫活性物质CpG-ODN的协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如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改善活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的分布比例(CD4~+/CD8~+比值),形成较强的免疫活性微环境。活化的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在该活性微环境下可进一步得到活化扩展,从而使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有效地激活,体现为CTL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活性和增殖活性的明显增强。而HCL在激活细胞免疫方面仅表现出较弱的活性。CpG-ODN虽在激活免疫介导细胞免疫上较HCL强,但其免疫活性以及抗肿瘤综合疗效仍明显低于联合疫苗组。第三章局部热疗联合免疫佐剂CpG-ODN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疗效及免疫学效应观察目的:局部热疗是指通过不同的致热原理产生局部热效应造成肿瘤细胞凋亡和/或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热疗不仅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直接杀伤作用,还可以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并通过原位坏死的肿瘤细胞释放出HSP-抗原肽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这种被称为“原位瘤苗”的现象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研究表明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残留的肿瘤细胞未能被免疫系统识别、杀灭或控制而复发生长,最终导致治疗失败。CpG-ODNs是一种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水性免疫佐剂,它能增强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反应性,诱导比Th1型佐剂的金标准——完全弗氏佐剂更强大的Th1型免疫应答。且其性质是水性无需乳化,人工合成简易廉价,因而制备和给药都非常方便,作为热疗的辅助用药克服了传统佐剂的缺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本实验在局部热疗可以改善肿瘤免疫原性的基础上,首次联合CpG-ODNs局部皮下注射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利用CpG-ODNs能够活化DC细胞改善抗原提呈的免疫学活性来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反应性,重建黑色素瘤小鼠细胞免疫的途径,进而激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达到控制和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目的。方法:将同等肿瘤大小的荷瘤C57BL/6小鼠随机分至对照组、热疗组、CpG-ODN组及热疗+CpG-ODN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Control组):不予任何治疗;②局部热疗组(RH组):将小鼠麻醉后直接对肿瘤局部进行加热,加热温度50℃~52℃,治疗时间10分钟,加热设备为清华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加热加湿生物实验平台;③CpG-ODN组:在肿瘤周围分四点皮下注射CpG-ODN2395,共30ug/0.2mL/只;④局部热疗+CpG-ODN组(RH+CpG-ODN组):治疗温度为50℃,时间10分钟,热疗后在肿瘤周围分四点皮下注射CpG-ODN2395,剂量为30ug/0.2mL/只。共热疗及注射CpG-ODN三次,每次间隔3-4天。于末次治疗后14天,从各组中随机抽取3只小鼠收集外周血以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和收集脾细胞检测其IL-2、IFN-γ的分泌活性。余7只用于观察生存期和动态测量肿瘤体积。结果:经局部热疗和CpG-ODN联合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明显抑制,呈现一种无进展或缓慢进展状态,且有35%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而单一热疗组虽能在热疗时和热疗后短时间使肿瘤明显缩小或生长减慢且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激发,但热疗结束后一周内绝大多数小鼠的残余肿瘤再次复发或者开始加速生长,且随着时间推移肿瘤生长速度呈逐渐加快趋势。而单CpG-ODN治疗组小鼠在末次治疗一周后才开始出现肿瘤生长减慢的现象,但尽管速度减慢,肿瘤仍处于不断进展状态最终导致小鼠短期内死亡。进一步的免疫学检测结果显示RH组、CpG-ODN组与RH+CpG-ODN组治疗后小鼠的外周血CD4~+/CD8~+的比值均上升,与对照组相比p<0.001。且联合治疗组升高程度最高,与两个单一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两个单一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小鼠脾细胞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分泌活性在联合治疗和两个单一治疗组亦均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程度不一,RH组<CpG-ODN组<联合治疗组,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提示联合应用CpG-ODN免疫治疗显著提高了局部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并明显改善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联合治疗在抑制甚至消除肿瘤,诱导特异性脾细胞增殖,特异性CTL细胞毒作用以及刺激IFN-γ/、IL-2分泌促进Th1型免疫反应等方面都获得了比单一热疗或CpG-ODN免疫治疗更好的疗效。结论:局部热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极度低下且存在多种逃逸机制,单纯热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杀灭肿瘤和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尚不能有效控制肿瘤。联合应用免疫佐剂如CpG-ODN可弥补单纯热疗的不足,它通过直接或间接活化各种免疫细胞,调节Th1型免疫反应有效地地增强了热疗对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的激发作用,从而显著提高局部热疗的疗效达到消除或控制肿瘤,延长生存期的目的。为热疗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宁晓暄[4]2002年在《胃癌MG7-Ag模拟表位与热休克蛋白70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和化疗,但均不能有效解决肿瘤转移、复发等问题。近年来,肿瘤疫苗的研究给胃癌的防治带来了希望。但是因为缺乏高效、特异的胃癌特异性抗原或胃癌相关抗原,使胃癌疫苗的研制发展缓慢。本研究所在八十年代发现了特异性较高的胃癌MG7抗原,并证实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进程有极好的相关性,抗原分析表明其抗原决定簇位于糖链上。由于糖抗原免疫原性弱,且纯化、制备困难,已有学者用分子模拟多肽替代糖抗原进行免疫治疗,并在动物模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本研究所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得到了MG7抗原的模拟肽表位,初步证实可以有效地模拟天然抗原,这为胃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抗原模拟表位多为8-12多肽,在体内容易被降解,故难以激发有效的免疫反应,因此需选择适当的载体或佐剂保护抗原表位,并促进其递呈给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一种伴侣分子,可以与蛋白及多肽结合,防止其降解并促进复性,而且HSP70还具有免疫佐剂的效应,能够辅助外源性抗原进入MHCI类和MHCII类途径,诱导高效特异的细胞、体液免疫反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应。此外,有学者证实HSP70本身就是一种非洲C的抗原提呈分子, 可以在细胞表面直接将抗原肽递呈至T细胞。HSP70在各种生物体中 高度保守,不易引起异体间的免疫反应,不会干扰抗原特异性免疫 的结果。因此,HSP70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佐剂,可用于肿瘤 疫苗的研究。以HSP70为基础的疫苗己进入临床试验阶段。HSP70 既可以与抗原肽进行体外重组,形成HSP70-肽复合物,也可以利用 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SP70肽的融合基因或蛋白,诱导抗原特异性的 免疫反应,并进行免疫治疗。 DNA疫苗由于其高效、持久的免疫效应及制备简便的特点己广泛 用于肿瘤疫苗的基础研究。DNA疫苗兔疫途径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基因枪皮下轰击、静脉注射和荡膜接种等,其中肌肉免疫最常用。 近两年来,有学者采用流体动力介导的静脉注射法进行基因转运, 这种方法通过注射大量的溶液造成瞬时静脉高压,使质粒快速进入 组织细胞到达细胞核,进行高效表达。该方法为基因功能及免疫治 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 以HSP70为载体,构建MG7-Ag模拟表位与HSP70的融合 基因疫苗,井观察该疫苗能否诱导BALB八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及体内抗瘤效应。 方法1.根据HSP70全长基因序列设计针对其编码区的引物, 在下游引物的宁端加人MG7模拟表位的核昔酸序列。以pBBS/hsp70 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插入pUCm-T载体,进行酶切鉴 定及测序。2.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测序正确的目的片段克隆入原 核表达载体 pET士 (入 转化大肠杆菌并进行原核表达。用 SDS -PAGE、Western blot及点印迹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3.将融合基 因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l(+)构建融合基因疫苗。 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pcDNA3.l(+)/GC-HSP70基因疫苗采用肌肉注射和流体动力介导的静 脉注射两种方式免疫接种BALB八小鼠,每隔3周加强免疫一次,共 免疫3次。以空载体及pCDNA3.l(+)/HSP70质粒为对照。分别于初 次免疫后3、6、9周收集血清,进行ELISA及免疫组化染色。第9 周时取小鼠脾细胞,用‘℃r释放法进行体外杀伤实验,检测脾细胞 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第9周时用表达有MG7hg的小鼠艾氏腹水瘤 对静脉接种的各组小鼠进行肿瘤攻击实验,25天后观察小鼠成瘤情 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以反映血清中 抗DNA抗体的水平。 结果1.经PCR扩增出约2.okb的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 测序结果表明:MG7hg模拟表位的编码序列己成功融合于uSP70 CDNA的 3’末端;HSP70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2.融合基因克隆 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 la(),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发现在Mr为 72m处有表达量明显增多的蛋白?

王永生[5]2007年在《趋化并靶向到APCs的融合疫苗诱导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及体液免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抗肿瘤血管生成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s在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而VEGFR2转导血管生成的主要信号,因而VEGFR2本身及其信号通路被认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想靶点。之前的研究表明,基于VEGFR2胞外段的不同类型疫苗可以单独诱发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示VEGFR2胞外段同时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识别位点,为进一步设计疫苗同时诱发细胞及体液免疫提供了基础。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鼠防御素-beta2(murine beta defensin2,MBD2)与小鼠VEGFR(mFlk-1)的融合疫苗pSecTag-MBD2-mFlk-1,利用MBD2的趋化活性及诱导幼稚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tritic cells,iDCs)成熟作用,将mFlk-1靶向到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特别是DCs,并利用APCs的CCR6以及TLR4受体的内在化作用,将mFlk-1内吞后加工呈递,进而诱发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主动免疫。研究结果表明,MBD2通过一段连接肽序列融合到mFlk-1后,融合基因能够表达,并保留了MBD2的活性,能够有效趋化iDCs。融合的DNA疫苗免疫BALB/c及C57BL/6小鼠后,小鼠接受结肠癌细胞株CT26及小鼠肺癌细胞株LL/2挑战,融合基因免疫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这一免疫作用被血清及CTL过继免疫所证实。在末次免疫接种后6个月,我们仍然检测到有效的免疫反应。我们检测了诱导的免疫反应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对冰冻切片的CD31的染色表明,来源于融合疫苗pSecTag-MBD2-mFlk-1免疫组小鼠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藻酸盐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融合疫苗pSecTag-MBD2-mFlk-1免疫组小鼠包埋的藻酸盐珠出现了更少的新生血管。接着我们探讨了pSecTag-MBD2-mFlk-1是否同时了诱导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western-blot检测到pSecTag-MBD2-mFlk-1免疫组小鼠血清中抗体的存在,而mFlk-1免疫组仅仅检测到微量反应,~51Cr释放实验检测了CTL活性,pSecTag-MBD2-mFlk-1免疫组来源的CTL对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株显示出特异的杀伤活性。我们进一步采用CD4、CD8及NK单抗进行了免疫阻断实验,同时也采用了CD4~(-/-)、CD8~(-/-)、CD1~(-/-)、Ig H~(-/-)敲除小鼠来进行pSecTag-MBD2-mFlk-1免疫并接受肿瘤挑战,结果表明,pSecTag-MBD2-mFlk-1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都依赖于CD4~+亚群TL,CD8~+单抗阻断和CD8、IgH敲除都削弱了pSecTag-MBD2-mFlk-1的免疫反应,而与NK单抗和CD1敲除无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BD2与mFlk-1的融合疫苗pSecTag-MBD2-mFlk-1能够有效打破机体对mFlk-1的免疫耐受,诱发机体产生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并产生免疫记忆,同时,基于之前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也进一步提示,打破同一个抗原的免疫耐受并诱发不同的免疫反应,可能取决于不同的抗原呈递方式。

李军[6]2002年在《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细胞杂交瘤苗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制小鼠肝癌H_(22)细胞与脾树突状细胞(DC)融合的杂交瘤苗H_(22)-DC,进而观察H_(22)-DC主动诱导体内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对H_(22)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分离脾DC,采用细胞因子诱导、CDllc磁珠标记、MACS分选等技术与传统的聚乙二醇(PEG)法相结合的方法,将DC与H_(22)细胞相融合制备H_(22)-DC杂交瘤苗。并进行体内致瘤性检测。体内抗肿瘤实验分成免疫保护组和免疫治疗组两大组。免疫保护组随机分成P、H、D和HD4小组,分别用PBS、灭活的H_(22)、DC和H_(22)-DC免疫接种后,再接种H_(22)活细胞;免疫治疗组分成P、D和HD 3小组,分别用PBS、DC和H_(22)-DC对H_(22)荷瘤小鼠进行免疫治疗。以诱发小鼠肿瘤的潜伏期大小、肿瘤生长期、肿瘤发病率以及肿瘤瘤重等为检测指标,探讨杂交瘤苗H_(22)-DC体内对H_(22)的免疫保护和治疗作用,并通过对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进一步探讨肿瘤的死亡模式。 结果1.H_(22)-DC经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脾、肺和肝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2.在免疫保护组,HD组肿瘤潜伏期较P组、H组和D组明显延长(p<0.05),肿瘤大小和肿瘤重量均明显小于P组、H组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和D组中叱刀5人3.在免疫治疗组,HD组肿瘤大小明显小于P组、 D组巾叼.05人4.肿瘤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HD组亚二倍体峰明显 高于D组和P组。 结论 1.H220C杂交瘤苗无体内致瘤性,安全可靠;2.H220C杂 交瘤苗对H。。细胞的攻击有明显的抵抗作用。H。。-DC治疗荷瘤小鼠也 有一定的作用,而以抵抗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更为显著*.HZ*DC 杀伤肿瘤的模式为诱导H。刀瘤细胞坏死。

吴尘轩[7]2008年在《增强树突状细胞及其相关exosome抗肝癌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研究者不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术后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总体疗效。随着免疫学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治疗日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策略之一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DC疫苗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预期,为此,众多学者尝试多种途经增强DC诱导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这其中包括对不同来源DC的比较和选择,联合其他辅助药物如中药、多种细胞因子,以及研制新型亚细胞瘤苗exosome等来调节或替代DC功能。Exosome是肿瘤细胞和DC均能分泌一种膜性微囊结构,其重要特性是携带来源细胞的各种功能蛋白,且理化性质稳定、耐高温、制备时易于质控,已经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用于抗肝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尝试应用多种来源的单核细胞作为前体制备DC疫苗,又分别制备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来源(Tumor-derived exosome,Texo)和DC来源的exosome(DC-derived exosome,Dexo),研究其对抗肝癌免疫的诱导及调节效应,并初步探讨了中药单体黄芪甲苷对DC及其相关exosome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调节作用,为研制更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用于肝癌的肿瘤疫苗和提高其治疗效果提供更多选择。目的1.应用多种来源的单核细胞,通过简便有效的方法,体外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及具成熟表型的DC,为DC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打下基础;2.对比分析Texo和Dexo的形态、表型及功能,研究此新型亚细胞瘤苗在抗肝癌免疫中的作用;3.观察中药单体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ASI)对于DC及其exosome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可行性。方法1.提取健康人外周血、人脐血及肝癌患者术中失血的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组合rhGM-CSF、rhIL-4和TNF-α诱导培养DC,光镜、电镜观察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型;2.离心/超滤/超离法提取SMMC 7721来源exosome(Texo)及SMMC 7721抗原致敏DC来源的exosome(Dexo),电镜观察,Western-blot检测其携带的蛋白;观察二者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2,MTT法检测不同组合激活的效应淋巴细胞对SMMC-7721的细胞毒效应。3.在DC诱导培养过程中加入ASI,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2和MHCⅡ类分子水平;观察黄芪甲苷对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MTT法测定黄芪甲苷作用下DC及Dexo诱导的CTL对SMMC 7721特异性杀伤效应。结果1.三种来源的单核细胞均可体外诱导培养为具有典型形态和表型的DC;术中失血来源D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稍低,但较未诱导前有显著的提高。2.应用少量细胞培养上清(60~80mL)提取exosome;Dexo和Texo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前者表达CD40、CD80、CD81、CD86、CD54、MHCⅠ、MHCⅡ(HLA-DR);而后者CD40缺乏,CD80、CD86和MHCⅡ(HLA-DR)相对低表达;二者在DC参与下均可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分泌,且能激发较强的针对SMMC7721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效果高于致敏DC组(P<0.05);Dexo具有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并可诱导具有特异性杀伤活性的CTL,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单纯Texo(30.93±11.1 vs 10.24±7.37,P=0.004),但低于致敏DC组(30.93±11.1%vs 43.76±8.93%;P=0.050)。3.黄芪甲苷作用下DC生长状态及形态特征较常规诱导组无明显差异;各表面标志较常规诱导组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CD83表达显著上调(73.5%vs 41.3%);DC培养上清IL-12含量(pg/mL)较常规诱导组明显升高(632.65±14.26 vs 442.85±38.96,P=0.000),且该组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增强;黄芪甲苷可使未成熟DC释放exosome增加,并可促进DC诱导的CTL对SMMC7721的特异性杀伤(%)(59.98±5.23 vs 46.50±2.31,P=0.002),而对Dexo无明显作用。结论1.健康人外周血、脐血和肝癌病人术中失血来源单核细胞均可在体外诱导获得具有典型形态和表型的成熟DC,用于后续肝癌DC疫苗实验研究;肝癌术中失血来源DC成熟度稍低,但有望通过体外诱导培养并添加促成熟因子提高肝癌患者DC成熟标志物的表达,从而提高其免疫功能。2.Dexo作为一种既携带肿瘤抗原又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亚细胞结构,可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发特异性杀伤效应,此作用在DC参与下明显增强,Dexo有可能完全或部分替代DC而发挥肿瘤疫苗或天然抗肿瘤佐剂的作用;Texo在体外不能单独诱导初始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但是在机体内环境中仍然有可能发挥其免疫学功能,诱导有效的抗肝癌免疫反应。3.黄芪甲苷可通过促进DC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增加其功能性细胞因子IL-12的释放,进而增强DC诱导的特异性CTL细胞毒作用,因此有望作为一种天然的免疫增强剂应用于DC介导的抗肝癌治疗。

张峰琴[8]2007年在《以树突状细胞为介导的卵巢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对比研究各种卵巢癌抗原HS-exosomes致敏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卵巢癌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效果,制备卵巢癌exosomes、HS-exosomes、热休克蛋白、冻融抗原。方法:采用超速、梯度离心法从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肿瘤细胞分泌的HS-exosomes、Exosomes;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用冻融法制备肿瘤冻融抗原(frozen tomor antigen,FTA);用经43℃热处理5小时的卵巢癌细胞,制备细胞裂解液,利用层析分离纯化出热休克蛋白,经电泳及Western-blot进行蛋白分子定量。结果:制备的exosomes与HS-exosomes经电镜鉴定为:它是一类直径大约30-90nm的双层膜性囊泡小体,对照文献可确定为exosomes与HS-exosomes。热休克的卵巢癌细胞的裂解液纯化后经鉴定含有相对分子量为70Kd的HSP70蛋白。结论:从经热休克处理或未经热休克处理的卵巢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能分离纯化出直径大小为30-90nm的双层膜性囊泡样小体,经电镜鉴定从中分离的小体具有exosomes小体典型的形态特征,我们将经热休克处理后卵巢癌细胞分泌的小体归类为HS-exosomes小体,而未经热休克处理的卵巢癌细胞分泌的小体归类为exosomes小体。同时经热休克处理的卵巢癌细胞裂解液中富含HSP70。目的:对比研究卵巢癌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其在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卵巢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核细胞(PMBC),用GM-CSF、IL-4等细胞因子刺激刺激,培养大量DC,在其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exosomes、HS-exosomes、热休克蛋白、冻融抗原,制备负载抗原的DC(Ag-DC),用ELISA法对Ag-DC和未被修饰DC培养上清液的IL-12、TNF-α含量进行检测;从外周血中获取T淋巴细胞,诱导增殖CTL,加入Ag-DC,用MTT法检测抗原致敏DC诱导T细胞增殖的能力;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PHA、IL-2、抗CDS单抗、IFN刺激,诱导分化制备大量的LAK、CDSAK、CIK细胞。将LAK、CDSAK、CIK、T淋巴细胞分别与Ag-DC混合培养,诱导的LAK、CDSAK、CIK、CTL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按效靶比为25:1的比例将效应细胞加入到靶细胞(A2780、SKOV3)培养体系中,利用乳酸脱氢酶(LDH)4小时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从健康外周血获得的PMBC,经GM-CSF、IL-4刺激培养7d后,电镜下观察细胞为不规则形,细胞表面粗糙突起明显,细胞核呈肾形和马蹄形,经FCM鉴定,可确定为DC。ELISA法对抗原修饰的DC和未被修饰DC上清液的IL-12、TNF-α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观察的四种抗原均能致敏DC,经致敏的DC所分泌的IL-12和TNF-α的量均显著增加,其中以HS-exosomes-DC分泌的细胞因子量为最高,经卵巢癌抗原冲击致敏DC刺激T细胞增殖的强度,显著高于未致敏DC(p<0.01);HS-exosomes-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强度与其它三组抗原致敏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强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抗原致敏DC、热休克蛋白-DC、Exosomes-DC三组间相比较对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种卵巢癌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DC-CTL对同种卵巢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杀伤活性,但以HS-exosomes-DC诱导的DC-CTL的杀伤活性最强,与冻融抗原-DC相比有差异P<0.05,而与Exosomes-DC-CTL、热休克蛋白-DC-CTL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别,未激化T淋巴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四种卵巢癌四种抗原在体外均能致敏DC,致敏DC分泌的IL-12和TNF-α细胞因子及刺激T细胞增殖等功能均显著提高,而且致敏DC诱导的CTL杀瘤活性也显著高于未致敏DC诱导的CTL杀瘤活性,制备的4种卵巢癌抗原致敏DC的功能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肖林[9]2006年在《HSP70/HSP70-PC在舌癌热疗联合CTL免疫疗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舌癌及颊黏膜癌是常见的口腔鳞癌,目前口腔鳞癌的治疗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加以化疗及放疗方案,平均5年生存率在50-60%左右,其晚期5年生存率尚不到30%。因此,寻找既能提高疗效,又能避免毁容和破坏口颌系统功能的新治疗方法,成为口腔鳞癌治疗的一个方向;研究证实热疗过程中加热诱发热休克蛋白(HSPs)表达与热耐受密切相关,因此,一次加热后只能待HSPs表达减退热耐受消失后才能行第二次加热,这样在肿瘤的热疗中就形成了治疗盲区,如何克服与HSPs高表达密切相关的热耐受成为提高热疗疗效的关键。 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学研究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求肿瘤特异性抗原,活化杀伤肿瘤细胞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CTL),增加机体对肿瘤排斥反应;HSP70可以通过MHC-I类APC途径递呈抗原,刺激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肿瘤细胞死亡过程中诱导HSP70高表达或从肿瘤细胞分离的HSP70能够活化CTL引发机体抗瘤免疫反应,HSP70在细胞膜表达参与了内源性肿瘤抗原肽与HSP70结合形成“分子伴侣”,通过APC表面的HSP70受体介导,在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鲍传庆[10]2010年在《大肠癌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已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15%,每年有102万新发病例和53万死亡病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断上升趋势(以结肠癌上升为主),并且青年期(<30岁)大肠癌发病率高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显著临床特点。因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区域或远处转移,单纯手术治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综合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方法。生物治疗作为大肠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即可以独立运用,又可与手术及放、化疗结合,具有疗效高、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是机体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和调控者。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在免疫反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DC在外周组织中摄取抗原,加工分解成抗原肽与MHC-I/II类分子结合,然后移行到周围淋巴器官通过MHC分子递呈抗原给T淋巴细胞,激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其他抗原递呈细胞相比,DC表达MHC-I/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水平更高,因此在刺激T细胞增殖,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早在1995年国外学者就开展了DC治疗肿瘤的I期临床试验,以DC为载体开发的DC肿瘤疫苗在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脑胶质瘤、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DC肿瘤疫苗用于结直肠癌的研究也表明其安全有效,不仅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癌胚抗原(CEA)水平,甚至可使肺部转移病灶消失。以DC为载体开发的DC肿瘤疫苗已成为现今最先进、最有希望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大肠癌是一种免疫原性较弱的肿瘤,且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分子或某些粘附分子,并可通过抗原调变、下调MHC分子表达等机制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从而影响免疫治疗效果。另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体内DC数量减少及功能缺陷,使其无法有效递呈肿瘤抗原,亦是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肿瘤患者体内DC的数量并维持其强大的抗原识别、呈递功能是实施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正因为此,应用足够数量和功能正常的DC细胞进行细胞免疫治疗或基于DC细胞的抗肿瘤疫苗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肿瘤患者提供外源性DC细胞进行细胞免疫治疗的方法现已经历了以下阶段的发展:早期多采用已知肿瘤相关抗原肽或肿瘤细胞mRNA修饰致敏DC,但疗效不佳。随着研究的深入,改用肿瘤全抗原致敏DC的方法,即,将肿瘤细胞与DC融合或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制成杂交疫苗,用于胃癌、肝细胞癌及大肠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抗肿瘤效果。而最近研究发现,DC表面表达多种热休克蛋白(HSP)受体(如CD91,CD40,TLR2/4或LOX1),HSP可作用于DC或单核细胞,刺激其产生细胞因子(IL-12,TNFa,IL-6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2004年免疫学权威杂志《Immunity》报道,与多肽负载的DC相比,HSP70-抗原肽复合物负载的DC在体外激发CD8+ T的能力远远高于前者(1000倍)。提示如果将HSP与DC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将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激发作用。有鉴于此,本研究对大肠癌患者热休克凋亡自体的大肠癌细胞抗原制备、自身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比较了分别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大肠癌细胞株和肿瘤细胞裂解物两种不同抗原的DC对大肠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并探讨了热休克凋亡的人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自体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制备大肠癌细胞肿瘤疫苗研究提供技术基础。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研究目的: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大肠癌(包括结肠、直肠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为制备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14例大肠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处理后用桦脂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苔盼蓝染色进行细胞总数及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活率;用FITC-Annexin-Ⅴ和PI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计算细胞凋亡率。软琼脂克隆法检测细胞体外成瘤能力;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第三部规定的方法进行内毒素检测。结果: (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1.81±0.65)×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16±2.31)%;(2)imDC平均得率为(9.75±0.82)×106(/121.64)×106个PBMC,细胞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58±2.56)%、(87.97±0.98)%、(2.21±0.69)%、(4.85±1.22)%、(5.02±0.95)%;(3)DC平均得率为(6.76±0.98)×106/(9.75±0.82)×106个imDC,细胞活率>95%,DC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 93.45±1.25 ) %、(89.79±1.35)%、(87.85±1.62)%、(70.74±6.45)%、(95.54±2.18)%。内毒素检测均合格(≤5 IU/mL)。结论:本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成熟DC。第二部分两种不同方式负载大肠癌细胞株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淋巴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目的:比较树突状细胞以两种不同方式负载大肠癌细胞株体外刺激淋巴细胞的抗瘤活性。方法:分离3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分别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大肠癌细胞株和肿瘤细胞裂解物,以此刺激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大肠癌细胞株为靶细胞,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负载热休克大肠癌细胞的DC与负载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都显示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前者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负载热休克肿瘤细胞的DC是一个更为有效的负载方式。第三部分自体DC治疗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热休克凋亡的人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大肠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4刺激活化,经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制备DC疫苗。将2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C疫苗治疗组14例,化疗对照组14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疫苗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P<0.05);DC疫苗治疗后患者血清IL-2、IL-1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大肠癌术后行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D]. 马征.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D]. 刘娜.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3]. 热处理肿瘤疫苗联合佐剂CpG-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 张莹莹. 中南大学. 2009

[4]. 胃癌MG7-Ag模拟表位与热休克蛋白70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的研究[D]. 宁晓暄.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5]. 趋化并靶向到APCs的融合疫苗诱导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及体液免疫[D]. 王永生. 四川大学. 2007

[6].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细胞杂交瘤苗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D]. 李军. 汕头大学. 2002

[7]. 增强树突状细胞及其相关exosome抗肝癌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D]. 吴尘轩. 天津医科大学. 2008

[8]. 以树突状细胞为介导的卵巢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 张峰琴.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9]. HSP70/HSP70-PC在舌癌热疗联合CTL免疫疗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肖林. 四川大学. 2006

[10]. 大肠癌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研究[D]. 鲍传庆.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