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名问题及其管理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高校排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4)04-0121-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各种机构进行的“高校排名”也开始在不同媒体上频频出现。
尽管大学排名在我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推动国内各个高校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排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与公正性,指标数据的统计缺乏真实性。由于排名榜会对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招生和学生就业等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和方法来评价我们的学校。我们在确立指标和方法之前,要借鉴国内外的大学排名指标和方法。因此,我们将从高校排名问题的分析、国内外排名指标与方法的综述以及管理学理论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校排名问题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
高校即高等学校,俗称大学,是社会中的一种公共组织,其建立主体与投资主体是大学所在社会的纳税人,或者说是全体公民或全体公民的代表者——政府。所谓高校排名,就是某些社会中介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对大学的一种排序。这种排名实际上是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一种非正式性评价。高等学校评价俗称大学评价,在我国早而有之。据文献考证[1](P71-77),早在公元前2774年我国西周时期,就有大学评价。那时的大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进行的。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评价是20世纪初由美国学者米勒领导进行的。[2](P14-19)当时的大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评价来进行的。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以来,大学评价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合格评价、211工程评价等都是由国家直接组织进行的权威性评价。然而高校排名中的评价却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自行进行的一种自由性评价,如果评价的结果科学客观的话,这种社会性的自由评价,对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改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据史秋衡先生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所做的高校排名中,评价具有严重的偏科性与功利性[3](P50-59)。指出,在当前的高校排名评价中,工科类优于综合类,综合类优于师范类,社会科学比重越大的类别排名越差;在同一类别中社科比重越大的排名越后,自然科学研究的得分一般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分,社会科学的重要完全附属于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的评价,甚至可有可无,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基本上是忽略不计,偏科十分厉害。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同样的高校,在同样的时间里不周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却排出完全不同的名次来,例如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网大排第9位,而在广东管理学院课题组的排名中却排在了44位。排名结果相差如此之大,十分令人怀疑与费解,必将给学生和家长以误导。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当前中国高校排名合理性的怀疑与担忧。
为了对高校排名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们下面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其核心内容的评价问题进行分析。高校排名中的评价,是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的一种民间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的上的导向性
高校排名,普遍认为最早起源于美国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率先推出全美的大学排名,起初每两年一次,范围是全美本科院校。1987年后改为每年一次,并开始面向研究生教育[4]。这种排名活动,最初是为了通过排名的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可比数据,以供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参考[4]。这一点从世界各国的排名指标也可以看出。例如,美国在七大指标中,除学校声誉外,其余6项均是与学生家长择校十分相关。在师资实力一项中,6个分指标分别是:教师工资外得到的补助费用平均数、获得最高学位的教师比例、全职教师比例、师生比例、少于20人的班级比例、大于50人的班级比例。其中,教师工资外补助费用平均数与少于20人的班级比例两项指标的权重最高,分别是35%和30%。因为教师工资外所得到的补助费用,包括课题费和奖励费越高,对学生越有利,而小班教学越多,对学生越有利。
(二)主体上的非正式性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排名的主体,都是一些非官方的杂志社、民间团体与机构。例如,英国除《泰晤士报》(Times)和《金融泰晤士报》(Finance Times)外,还有《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y)、《卫报》(Guardian)和维劲(Virgin,英国100强企业之一)。在我国,目前排名的主体主要是中国网大、广东管理学院课题组,还有一些报刊杂志。由此可见,这些排名的主持者与组织者基本是非官方的杂志社与机构。
(三)结果上的直观性与不一致性
排名的结果是对各高校前后次序的排列,排在前面的是优秀者,排在后面的是低劣者,因此意义十分直观,易于被人理解。但是排名的结果却往往差异很大。例如,以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为例,在1999年排名中,《每日电讯》排21位,《泰晤士报》排第2位,《卫报》排第16位,在维劲排第10位。以我国2002年排名结果为例,网大所排的前10名的大学分别是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国科技大学、南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所排的前10所大学分别为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网大中排第8位的南开大学在广东管理学院中排位第21位,在网大中排名为18位的华中科技大学却在广东管理学院中排为第6位。
(四)时间上与内容上的随意性
高校排名,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没有统一的排名时间,不同杂志、不同机构对各大学进行的排名的时间,都不是确定的。在排名指标的内容上也是各选各的,不同的国家的排名指标不尽相同,同一国家不同杂志与机构所选取的指标也不一样,同一机构不同排名者之间所选取的指标也是大相径庭。例如在德国,对大学的排名评判,教授们往往看重学校的传统、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而学生对大学的评判,往往看重课程内容是否吸引人,是否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备,以及是否能尽快毕业。在学生排名中,外国留学生还看重学校在学业指导上和生活上的帮助是否全面等。因此在排名结果上,教授与学生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以数学排名为例,德国教授与学生排出的前10名学校如下表1所示:
表1 德国教授与学生排名结果
名次 教授意见 学生意见 名次 教授意见学生意见
1波恩大学不来梅大学 6 柏林洪堡大学拜罗特大学
2明斯特大学 乌尔姆大学 7 比勒费尔德大学 乌泊塔尔大学
3海德堡大学 哈勒-维滕贝格大学 8 费莱堡大学 康斯坦茨大学
4慕尼黑工业大学 莱比锡大学 9 莱比锡大学 美茵茨大学
5哥根庭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10 柏林工业大学凯泽斯劳滕大学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前10名的排列中,教授与学生在9所大学的提名上完全不一致,而惟一一所提名相同的莱比锡大学的排名相差40%的位置。
(五)排名方法的简便性与不规范性
在排名方法上一般都追求简便性,怎么方便怎么来。例如,对于人才培养的评价,按道理应该深入调查课程设置、教学班级规模大小、教学方式、学生意见、学生中获奖人次、用人单位意见等,但由于对这些内容的评价方法比较复杂,因此仅以在校学生或毕业人数为指标,这样对研究生录取标准低、尽力扩招的大学往往得分很高。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员武书连等人组成的课题组2003年的排名评价为例,在本专科生培养上浙江大学与吉林大学得分为14.45与20.92分,位于全国高校之最;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得分分别为7.77、7.44、7.68、6.62、8.00、0.27、3.65、3.97,两极差高达70倍。这意味着在本专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北大的培养水平仅相当于西南交通大学(7.77)与徐州师范大学(7.35),还不如湖南师范大学(8.03),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的不等质性。这种评价结果,不但歪曲了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实力,而且给考生与家长以误导。
由于高校排名具有主体上的非正式性、结果上的直观性与不一致性、时间上与内容上的随意性、排名方法的简便性与不规范性等特点,因此高校排名的结果只能作为民间的一种自由性的评价,不能作为对高校实力与绩效的科学评价。然而,如果凭任这种表面与随意性的高校排名发展下去,不但对对考生与家长参考无益,而且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十分有害。应该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注意。因为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大家对高校排名结果的认识还比较陌生与表面,容易受排名结果的直观影响。不像西方国家的人,已经对高校排名的问题有足够的了解。
二、世界各国高校排名指标分析
目前大学排名过程中,世界各国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下面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分析。
(一)美国大学的排名指标与分析
美国大学排名,以美国新闻周刊最具影响。美国新闻周刊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2)由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成,主要反映高等院校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方面的指标。例如,所采用的教育投入指标有录取率、报到率、SAT/ACT成绩、师/生比、财政资源等12项;衡量教育产出的指标有学术声誉、毕业率、校友赞助率等5项。这些指标中仅学术声誉一项属于定性指标(权重占25%),其余16项二级指标(权重占75%)均为定量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有利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二)英国大学的排名指标与分析
在英国,《泰晤士报》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于1986年开始推出英国高校排名。英国大学评价通常选用的15项指标是:1.入学标准;2.学生/教师比率;3.获得哲学博士的教师数量;4.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比率;5.图书馆经费;6.政府对研究的资助;7.合同研究;8.大学提供的学生贷学金;9.毕业生长期就业;10.毕业后暂就业;11.研究或继续学习;12.一等奖获得情况;13.毕业率;14.研究生占学生百分比;15.外国留学生占全部学生百分比。以上指标每年作相应调整,每一项亦作加权处理,换算成等值分后(满分为1000分左右)排名。例如,由《星期天泰晤士报》发布的“全英大学排名表”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具有官方色彩的权威测评组织和参评的主要的大学。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组织和统计,共计1000分值,分为六大项。教学质量满分为250分,由教育部所属的高等教育质量检测机构每年对各大学的各个专业进行滚动式的检查、评价;科研质量满分为200分,其数值来自4家重要的基金会对各大学专业科研水平的分级;录取的优秀高中生比例,满分为250分,其数据来源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机构;毕业生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被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满分100分;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总成绩为一等和二等(甲)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满分为100分;师生比例,满分为100分。
英国的另一个大学排行榜由赫赫有名的《金融时报》操作。评选标准包括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入学标准、师生比率、图书馆平均为每个学生所花的费用、修建和维护校舍为每个学生所花的费用、学生毕业率、学生满意就职率和完成学位所花费的时间。
表2 排名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
学术声誉 25% 该项只设一级指标。由各大学校长、教务处
长、招生办主任对同类大学进行赋值(5分制)
评定,求平均分数
学生选择 15% SAT/ACT的第25至75个百分位(40%);毕业于国
家性高中排名前10%的学生与毕业于地区性高
中排名前25%的学生所占的比例(35%);录取率,
或录取的学生占全部申请毕业生的比率(15%);
报到率,或实际报到的学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
比率(10%)
师资状况 20% 少于20人的班级所占的比例(30%);多于50人
的班级所占的比率(10%);教师薪酬(35%);师
资最高学位比率(15%);生师比(5%);全日制
师资比例(5%)
财务状况 10% 教育费用(80%);其他费用(20%)
20/25%:地区性
学生保持率高校25%;全国
毕业生比率(80%);新生保持率(20%)
性高校20%;
附加值(预期
毕业率与实际5%该项只用于全国性大学
毕业率之差)
校友捐赠比率5%该项只设一级指标,反映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
(三)法国大学排名指标与分析
法国大学评价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大学提交的报告看,共分12个项目,其中既有情况介绍,又有统计数字。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的设施设备、组织机构、教师结构、科研及其评价、财政经费情况以及学生的学科分布、考试合格率、资格获得所需的平均时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各专业的生均经费及教师人均经费、设备状况、卫生保健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每一个项目里又细分成许多小项。例如,就业率项目又细分为过去3年间各专业注册人数、听课出席率、考试合格率;第二级进学率及方向;国家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合格率;就业趋势变化等。总之,法国的大学评价模式和内容中反映了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5]。
(四)《亚洲新闻周刊》的大学排名指标与分析[6]
《亚洲新闻周刊》(ASIAWEEK)自1997年起,已连续4年通过问卷调查法,开展了“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包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又称“亚太地区”排行榜)。
5项一级指标得分决定学校排名的总分数。公布5项指标的分项得分之外,同时也公布“教师中等水平人均收入”、“生师之比”、“教师论文国际期刊索引人均数”、“学生拥有互联网端口宽带人均数”等4项参考指标(见下页表3)。马来西亚的国立ISLMIC大学反对在评价中把经费看得过重,认为教师费用和财政开支占总分的17%,“并不是影响学校学术实力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指标权重历年变化。指标权重是用来区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及表征指标之间确定关系的一组数值。历年的权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术声望(30%下降20%)、学生择校(20%上升25%)两类指标上。
表3 排名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学术声望 20% 只设一级指标:每一参评院校为其他所有高校凭印象按1-5分
等级评定,求平均值
学生择校 25% 总报考人数中应届生的比例、录取率、高中时属于顶尖学生的
比例、应届生高考的中等分数
师资状况 25% 拥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数、教师中等水平人均年收入、教师人
均支出、班级大小、生师之比
科研成果 20% 国际学术期刊目录索引教师人均数、亚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教
师人均数、科研经费
财政来源 10% 总支出、每位学生的总支出、学生人均借图书数、学生拥有互
联网端口宽带人均数(科技大学另加“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数”)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各国大学排名的指标是很不同的。欧美国家的排名比较注重全面的评价,而且指标的设计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美国大学的排名的比较注重他们的国情和特点。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大学排名一定要考虑本国自身的特点,这包括本国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的体制及高校的传统等。只有这样的排名才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才具有价值,才能起到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国外的大学排名具有以下优缺点:
(一)优点[4]
1.在排名之前将大学做了具体、合理的分类。
2.指标中兼顾定量与定性,且以定量为主。
3.指标评价数据的搜集广泛、精确,且数据的统计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快速、准确、可靠,其评价结果是客观、公正和可信的。
4.指标所提取的项目都侧重于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的教育服务质量。从设计的指标就能看出,加拿大将图书馆单独列为一项指标,其二级指标总藏书量、生均藏书量更加体现排名对教学服务质量的关注。
5.排名主要的目的是为高中学生和家长择校而用,美国和加拿大单列的学生质量体现了这一目的。
(二)缺点
1.可以看出,国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为高中生择校而用,所以评价的指标较多地反映了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评价,而对于高校师资科研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标比较少,涵盖的内容不全面。
2.对于英美(加拿大基本是依照美国的排名模式)学校的排名体系看出,实际上学校的教研实力与经济潜力决定着学校的排名[7],如在美国的排行榜评价过程中,一般考察大学的学术声望、学生质量、师资力量、财力、学生的毕业及其捐献情况这六大方面,其中所反映的经济潜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加州理工学院在2000年力挫哈佛、耶鲁等老牌名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排名中夺得第一名,就是因为该校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支出,平均高达19.2万美元,比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大名校高出一倍。
三、我们的思路与建议
高校排名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竞争力评价与绩效考评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高校的组织功能定位分析及其绩效考评指标来分析研究。在高校排名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它的导向性、评价性、关键性与全面性,因此我们下面主要从职能、能力与绩效三方面进行设计。
(一)职能指标内容
我们一般把高校分为职业性高校与普通性高校。所谓职业性高校,是指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例如师范专科学院、医学专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农学专科学院等。所谓普通性高校,是指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例如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大学。
由于高校排名是一种社会评价,因此排名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应该是高校的社会职能定位及其履行的情况。
众所周知,高校的社会职能定位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是通过教学与科研来实现的。然而在这两大职能中,职业性高校与普通高校应该不同,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应该有所不同,省重点大学、国家重点(进入211工程)与国家特别资助的10所重点大学也应该有所不同。权重分布总体情况大致如下表4所示:
表4 不同类型高校职能定位特点分析表
高校类型教学权重科研权重
职业高校 90%10%
一般高校 70%30%
省重点60%40%
国家重点(211) 50%50%
国家前10所重点40%60%
对于教学职能履行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师资、设施、课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等内容,对于科研职能履行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师资、课题承担与科研成果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能力指标内容
高校能力,指高校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办学目标和超越其他高校的潜力、实力与竞争力。高校能力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即人力、财力与物力三个方面。对于人力的评价指标是师资水平、学生水平与管理水平。对于财力的评价指标是生均经费与师资收入水平,对于物力的评价指标是人均图书资料、人均生活设施与教学设备的拥有量。
(三)绩效指标内容
绩效,指高校在履行社会职能,实现办学目标和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就、成功与成果,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的优越性、教学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科学性以及办学成果的显著性几个方面。对于条件优越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上述的能力指标;对于过程科学性的评价指标,是内部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水平、教学方法水平;对于成果显著性的评价指标,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各行业中优秀人才占有率或评价结果、上名校的升学率、论著论文发表的水平、课题申请获得水平、成果获奖的水平等。
(四)指标体系及其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现有的排名指标,特提出以下相关排名指标体系:
1.学术资源与声望(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1)知名学者、专家、校长、官员、企业家声誉问卷调查;
(2)国内外访问学者与会议交流总数及学科分布率;
(3)国内外访问学者与进修生总数与学科分布比例;
(4)博士点总数及学科分布率;
(5)硕士点总数及学科分布率;
(6)国家重点学科数及学科分布率;
(7)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及学科分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数及学科分布率。
2.学生质量(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本科学生:(1)录取平均分;(2)报考与录取比例;(3)各省市重点高中文理科前30名考生的录取比例;(4)各省市文理科前100名考生录取的比例。
研究生:(1)报考与录取比例;(2)来自重点大学考生的比例;(3)研究生总数及其在全校学生中的比例;
留学生:(1)总数;(2)在同专业学生中的比例;(3)来自五大洲学生的比例。
各地区(省市)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
3.师资:(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
(2)校外获得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近亲繁殖);
(3)专任教师与学生比;
(4)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或两院院士人数(限理工院校);
(5)教授平均职龄(稳定性);
(6)国内外师资交流(流入流出)数量与比例。
4.财力(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1)生均行政经费开支;
(2)奖学金与助学金占行政经费比例;
(3)享受奖学金与助学金人数占全体学生比例;
(4)教师年平均收入(学校发放);
(5)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系数。
5.物力资源(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1)图书:A.总藏量;B.生均藏量;C.图书馆用于购买新书的经费占图书馆开支的比例;D.图书馆开支占学校经费的比例;E.计算机网络相对国家、国际图书资源利用的方便性(专家验收);F.师生人均拥有微机的台数。
(2)教学用房面积及生均面积;
(3)全日制学生住宿总面积及生均面积;
(4)体育场馆总面积及生均面积;
(5)图书馆中面积及生均面积;
(6)社团总个数及活动频率(生均数);(查看记录与调查)
(7)教师人均办公用房面积。
6.研究成果(中介)
(1)课题批准总数及级别;
(2)论著论文在同学科发表总数中的比例(以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检索为准);
(3)在同一学科中获奖的比例及级别;
(4)索引情况
①SCI(人均)②EI(人均)③ISTP(人均)④CSTP(人均)⑤SSCI(人均)⑥A&HCI(人均)⑦(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人均)
7.人才培养(教育部或委托相关机构)
(1)7月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2)7月前毕业生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人数及比率;
(3)毕业生社会声誉(调查);
(4)毕业生国外院校奖学金获得者与录取人数及比率;
(5)学生人均论文发表数;
(6)学生获奖人次及级别
8.内部管理(教育部委托相关机构或协会、评比办)
(1)制度健全程度(查看)
(2)校园文化建设程度(考察)
(3)师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程度(问卷调查、座谈、查看记录)
(4)相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专家评价、调查师生)
(5)相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专家评价、调查师生)
(6)相对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的总数及相关性与覆盖率(对照评价)
(7)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是否清晰独特(专家评价)
(8)行政部门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同上)
(9)管理流程是否清晰顺畅(同上)
(10)少于30人的教学班比例(查看)
(11)多于100人的教学班比例(查看)
总之,高校排名问题是一种非官方的社会性与自由性的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的高校排名在指标与方法上,都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与偏向。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一套科学公正的排名指标。由于排名指标具有一定的社会导向性与一定的负面影响性,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给我们高校的正常管理带来严重的干扰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排名的先进方法与科学指标,在全面分析我国高校社会职能与现行排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建构出一套职能定位合理、内容全面、导向正确与操作方便的高校排名指标体系。(注:致谢:刘李豫,张玉霞,张华,杜永金与孙聆等同志,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