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全球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_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垄断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垄断资本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末叶突起的经济全球化,其实质是垄断资本的全球化,①包括(单纯的)金融垄断资本和非金融的垄断资本的全球化。鉴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全面开放,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尚受到相当的限制,本文主要考察以制造业垄断资本(以下简称“垄断资本”)为核心、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对我国产业发展②的影响。全球化条件下的垄断资本是资本高度集中形成的超大规模的资本集合,具有强大的综合优势和强烈的独霸偏好,主导与控制了全球的贸易、投资、市场和技术。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配置与控制资源要素,通过跨国公司这个重要载体,长期攫取垄断超额利润。当今全球共有7.8万多家跨国公司,其中以美、欧、日主要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③跨国公司的份额已占全球总产值的1/3以上、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贸易总额的60%以上和世界新技术及知识产权的70%以上。④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当今的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企业内部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外包⑤方式对其控制的全球资源和产业链进行国际战略重组。跨国公司将中游加工部分低附加值的工序环节转移到具有廉价的熟练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高增值的上游和下游部门的集中控制,通过国际专业化垂直分工,形成了全球价值增值的“U”形产业链。全球大多数跨国公司60%以上的业务已通过外包实现,少数公司则完全实行外包。⑥跨国公司凭借品牌、协议、分包、许可证等非股权控制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专业化生产”或“零散化生产”,打破了以独资、控股、参股等股权形式治理垂直一体化生产的传统方式,实现了跨国公司对国际垂直生产网络化体系的超强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480多家在华设立企业和机构,其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90%以上。⑦垄断资本全球化及其最新发展态势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如何判断并应对垄断资本全球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和政策命题。

本文以垄断资本全球化为背景条件,从产业经济总体层面(即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贸易结构)与以汽车业和家电业⑧为例的具体层面(即行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贸易结构),综合考察和分析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变动态势。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产业经济发展总体层面进行考察;第三部分考察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研究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引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比引进一般港澳台中小企业投资更具有技术外溢等方面的积极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具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能充分整合我国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资源优势,由此带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进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引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可能更多地会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如“比较优势陷阱”或“产业配套陷阱”并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等。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垄断资本的本性及其强大的垄断优势,使本来就处于发展弱势的我国产业进一步处于不利地位。⑩从下面的具体综述可以看出,这些观点的不一致性,实际上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产业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同时,研究的视角、层面和方法的不同,也可能导致结论的差异性。

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Hunya 对罗马尼亚制造业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进入并未改变罗马尼亚的产业结构,相反却保存并强化了罗马尼亚的传统优势产业。Sjoholm的研究表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针对跨国公司最新投资动向,Ghodeswar和Vaidyanathan认为,制造业外包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取全球资源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接包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和企业的发展。Grossman和Helpman考察了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生产”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Desai、Foley和Hines认为,跨国公司将生产工艺以及研发服务分包给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全球产业链整合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11)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Reis认为,跨国公司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Haddad和Harrison对摩洛哥制造业的研究以及Aitken对委内瑞拉制造业的研究则发现,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生产率提高没有起到推动作用。Zhou、Li和Tse发现,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同一行业某些企业发展有正面作用,但对该行业其他企业有负面作用。Blomstrom和Sjoholm发现,跨国公司对印度尼西亚制造业不存在技术扩散效应。Grossman和Helpman分析了全球产业链中接包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及产业付出的成本代价。(12)

与此同时,国内研究近些年也越来越关注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对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的研究认为,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提升、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国际化。刘金钵、朱晓明对我国1993-2004年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对我国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起了积极作用。胡祖六发现,欧美和日本的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这类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江小涓对汽车、无线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三个行业的考察认为,跨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的可能性很小。齐兰对我国家电业等五个主要行业的考察认为,跨国公司有助于这些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提升和市场结构优化。张明志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外包为我国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吴福象、刘志彪也证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爆炸式”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将制造工序或环节垂直外包给我国。(13)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观点。例如,裴长洪认为,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负面效应。宋泓、柴瑜发现,跨国公司的进入降低了我国工业结构的总体效应。夏京文认为,跨国公司投资一般趋向于利润率高、回收期短的轻工业项目或重工业中面向最终消费者的项目,使得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倾向加重。赖明勇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技术外溢效应并不十分显著,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张幼文认为,不能把跨国公司技术控制下的生产看作我国产业结构的进步和技术进步,从而忽略其中正在扩大的技术差距和外资技术控制带来的风险。聂名华认为,跨国公司在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垄断倾向十分明显。宋晶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严重限制了我国一些行业的竞争。阙澄宇、李丹捷认为,跨国公司近年来所采取的制造业外包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抑制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成长。寻舸认为,跨国公司的外包通过技术锁定进一步强化了我国的技术依赖性。(14)

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较为系统、规范,注重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结论具有相当说服力;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尽管进展很快,但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相当距离,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等。本文研究试图在不足方面加以改进。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总体层面的影响

在此主要考察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贸易结构方面的影响,而这三个方面分别与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直接关联。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产业结构(15)是工业化(16)的重要内容,工业化是一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工业化程度发达的重要标志。衡量一国工业化程度的标准有多种,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库兹涅茨(17)的三次产业比重标准和钱纳里(18)的人均GDP标准。这些标准仍存在一定缺陷,不可能普遍适用于对各国包括我国的工业化程度的衡量。我国学者如陈佳贵等(19)提出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技术进步这三个方面指标或状况,考察跨国公司对我国总体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2007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第48、733页相关数据整理。

第一,跨国公司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布及其规模,以及由此产生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改进了我国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革以前一直处于低水平和失衡状态,即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极不发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1992年的21.8%下降到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从1992年的43.4%和34.8%上升到2007年的48.6%和40.1%(20)(并参见表1)。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影响,本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以FDI为解释变量,三次产业的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方程:

指标的数值表明,FDI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变动有明显相关关系。而产出弹性数值显示,FDI对促进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增值作用要比第一产业更大。

第二,跨国公司对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投资在所有投资行业中一直占居首位,从而增加了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进而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07年达到60%。(21)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的重点投资,促使制造业成为带动我国经济成长的“首席行业”和“发动机”。

第三,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带来硬技术即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及生产线,也带来软技术如专利技术和工业设计以及知识和管理等各种要素,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这种技术外溢效应的主要途径有技术扩散效应、技术示范效应和技术应用效应。跨国公司还加大在华的研发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技术外溢效应。截至2008年8月底,世界500强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160家,这些机构包括微软、IBM、摩托罗拉、诺基亚、通用汽车和西门子等著名大公司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生物制药、设备制造等领域。(22)不仅如此,近年来跨国公司通过分包方式,将产品生产的工序环节和零配组件生产委托给国内企业完成,这就产生了技术溢出的横向和纵向联动效应,如国内接包方企业为满足跨国公司对委托生产产品(中间产品)的质量等要求,主动学习和追赶引进技术;或通过跨国公司直接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43.4%上升到2006年的48.9%,其中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88%上升到2006年的88.5%;在工业结构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48.8%上升到2006年的69%。(23)产业的发展强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短短十年间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也由1992年的277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80美元。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在促进我国工业化由中期的前半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是,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具有复杂性,跨国公司对提升我国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及产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效应不是很明显,相反,其负面效应不断凸显。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额利润和核心利益,必须在资本输出过程中严格控制其先进技术的使用,严防外溢。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不断强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封锁和技术壁垒。目前,跨国公司还更多地采取生产外包或再分包方式,通过非股权控制,实现技术分离和技术锁定,以增强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对我国产业与接包方企业的技术控制力度。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政策,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严重忽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造,结果是市场出让了而技术未换回,导致“有产业无技术”的后果。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强化了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二)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结构及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市场结构(24)是市场化(25)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又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制度基础,市场结构的优化是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标准有多种,目前有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六项标准,(26)也有欧盟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规定的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27)还有我国学者根据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确立的五项市场经济标准。(28)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工业领域中的市场结构、外资企业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国有企业市场行为及绩效三个方面的指标或状况,考察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结构及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首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我国,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提高了我国工业领域外资企业在市场结构中的比重,使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向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领域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全部企业资产总额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外资企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见表3)。

其次,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对我国总体的行业市场占有率和不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产生重要影响,集中表现在一些主要行业的外资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有大幅度上升(见表4)。

由表4看出,1998年外资工业企业产品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为16.93%,而到2005年则达35.47%。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近10年不断提高,并且在一些重要行业出现其市场占有率偏大的状况。按照国际警戒线标准衡量(即总体市场占有率的警戒线为20%,一般行业市场占有率的警戒线为30%,核心关键行业市场占有率的警戒线为10%),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行业(80.8%)、仪器仪表等行业(60.4%)的外资企业已形成市场垄断态势。

不仅如此,从外资占我国主要行业实收资本总额的比重来看,2006年外资占我国11个重要基础性行业(29)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为43%左右;这11个行业中属于高技术和利润高的行业有6个,实收资本总额中,外资占54%左右,外资的资本净利润率为14.6%,远高于外资投资中国其他行业的赢利水平,(30)说明外资掌握了这些重要行业的控制权并获得了高额利润。

第三,跨国公司进入我国,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市场化,并提高了国有资产配置效率。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控股或并购,改变了原有企业的单一资产结构,而且通过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使得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开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经济自主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也明显转好。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将一大批国有企业纳入了自身的产业链,进而将其带入全球网络。跨国公司在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示范效应,激活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促进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许多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从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500强企业的名单来看,我国内地共25家企业入围,其中有以宝钢企业集团为代表的24家大型国有企业和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31)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市场主体多元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主要行业市场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使市场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合理化。同时,跨国公司还提高了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加大了国内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并加快了国内企业深化改革和兼并重组的步伐,使产业优质资源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中,不断推进了我国市场化进程,提升了市场化程度,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70%左右。(32)这与跨国公司的进入及其所为是分不开的。

但是,自2003年我国允许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以来,跨国公司投资出现新的特点,并购国内企业成为其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以图垄断行业的生产和市场。2006年批准外商并购国有企业项目1300个,同比增长25%,外商实际投入并购资金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即跨国公司出资14亿美元就并购了中国1300个企业。(33)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并购条件日益苛刻,要求满足“三个必须”——“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34)跨国公司凭借对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权,对我国重要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进行横向兼并,或者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实行纵向并购,以实现控制我国产业的战略布局——占领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谋求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全球战略利益。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处境艰难而急于寻求与跨国公司合作,加之我国监管和约束外资并购行为的法律制度严重滞后等,使得跨国公司能够趁机廉价收购我国一些重要行业的骨干企业以及优质资产、独有品牌等,加紧建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基地”。这种状况直接导致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处于“有市场无安全”的境地,将对我国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贸易结构及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贸易结构(35)是国际化(36)的首要内容,国际化又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前提条件,贸易结构尤其出口产品结构的高附加值化是国际化程度加深的重要体现。衡量国际化程度的标准有多种,一般包括外贸依存度、(37)外资依存度(38)和企业跨国投资比率。(39)本文主要从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加工贸易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这三方面指标或状况,考察跨国公司对我国贸易结构及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在华投资的出口导向,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份额,进而带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石油、煤炭、农产品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此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品的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90年的74.42%上升到2007年的94.95%(见表5)。

第二,跨国公司投资推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并提高了其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58.6%上升到2005年的87.97%(见表6)。可见,跨国公司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第三,跨国公司投资采取的“三来一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得出口产品结构由一般贸易为主转向加工贸易为主。从1998年开始,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的50%以上。(40)目前“中国制造”的电视机、冰箱、空调、水泥、化肥、服装、洗衣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名列世界前茅,而且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如机械、电子、办公及通信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市场也占据明显份额,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加工厂”。

正因如此,跨国公司以投资带动贸易,促进了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总额由1992年的1655.25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7.3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3.1倍。(41)短短十多年时间,我国一跃成为位列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从1992年的34.23%上升到2007年的66.82%。(42)与此同时,我国外资依存度也发生了变化,1992年为3.93%,2007年为2.39%,(43)尽管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额却增长了4倍。(44)不仅如此,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带动了我国出口企业及产业的外向型发展,并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对外投资起到了领引作用,从而加快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化步伐。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不含金融业)共达1179亿美元,其中仅2007年一年就达265亿美元,目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比率为0.81%。(45)海尔和联想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代表,由此也预示了我国经济由单向开放型阶段向全方位开放型阶段的转化。

但是,跨国公司对我国贸易结构及国际化的影响效应具有复杂性,尤其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其正面和负面效应均十分显著。跨国公司将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我国,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变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一直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占较大比重。尽管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额增长很快,但出口质量还不很高,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大宗产品中,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贴牌生产比重很大,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为跨国公司所拥有,产品中大部分关键技术的零部件都来自进口,再加上所使用的来自跨国公司的专用设备以及向跨国公司支付的专利使用费,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的国内增加值很低。有研究表明,中国出口产品中扣除进口品投入,其国内增加值仅为50%。其中那些标识为高技术含量的电子设备和通讯设备所含的国内增加值尤其低。(46)贴牌生产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夺走了92%以上的利润,中方最多只拿8%的加工费。(47)出口贸易这种“有产品无品牌”状况,也与我国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模式和过度依赖劳动力等低成本资源要素有关,其结果是我们利用了外资,外资更利用了我们。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大规模转移到我国,致使我国企业及相关产业“两头在外”,处于高度不安全的风险地带,一旦世界市场或各国经济风云变幻,则极易遭受致命的打击。

三、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影响

——以汽车业和家电业为例

(一)汽车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影响

汽车业是标志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产业,也是当今垄断资本全球化特征十分显著的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为汽车跨国公司对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配置,并且全球汽车工业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全球最大的500个跨国公司中,生产汽车产品的51家(包括主要从事汽车产品生产的24家和兼营汽车产品生产的27家)先后落户我国,排名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的轿车生产商已全部在我国建立了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48)这对我国汽车业产量的增加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06.17万辆,2007年猛增到888.31万辆。(49)目前我国汽车产量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跨国公司的进入打破了原有汽车行业由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也加快了我国汽车行业的重组并购进程,提高了我国汽车行业生产的市场集中度。我国汽车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汽车企业集中度(CR[,3])已由1993年的34%上升为2006年的46.03%。(50)跨国公司还促进了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1994年我国汽车出口贸易额为51520万美元,2007年上升为4126332万美元,十多年间出口增长幅度近80倍。(51)

但是,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跨国公司严格构筑汽车技术壁垒,不断拉大我国汽车生产技术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落差。近些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更多采用独资方式,以阻断中外合资或合作方式可能产生的技术外溢通道。跨国公司还从控制技术扩散转向抢先制定行业标准,以便挤压和抑制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发展,形成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寡头垄断。而我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时,往往注重硬件引进而忽视对软件的研究和吸收;注重模仿式创新而忽视自主式创新,其结果是虽然出让了国内巨大的汽车市场,却未换回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在内的汽车制造核心技术。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我国汽车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卡、皮卡、中低档小轿车、面包车等中低端产品,2006年包括皮卡在内的载重车出口居我国汽车出口的首位,约占61%。(52)这就决定了我国汽车生产在国际汽车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较低端地位。

(二)家电跨国公司对我国家电业发展的影响

家电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业之一,也是垄断资本全球化特征较为显著的行业之一,当前全球著名跨国家电巨头如美国的惠尔浦、GE,日本的松下、索尼,韩国的LG、三星,欧洲的伊莱克斯、西门子等全面进入我国,对我国家电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跨国家电企业促进了我国家电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家电出口规模的扩大,并带动我国家电尤其是大家电(53)迅速融入全球家电生产体系之中。2006年我国彩电、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四种主要家电产量各自达到9390、3531、6849、3492万台,分别占全球同类产品总量的50%、34%、67%和35%左右(见表7)。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家电制造的基地。

但是,家电跨国公司在我国家电业的发展也有负面效应。家电跨国公司不仅实行技术独立研发,而且对关键部件和核心产品进行独立生产,始终保持家电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优势。在先进的彩电生产技术中,目前美国拥有300多项专利,日本和德国拥有数十项专利,而号称“彩电生产第一大国”的我国,几乎没有一项专利,这将给中国彩电业带来灭顶之灾。(54)2007年我国彩电出口比上年大幅度下降了44.6%,(55)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彩电出口产品仍停留在显像管(CRT)彩电低档产品上,而当今全球彩电业正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离子或液晶的平板彩电逐步取代显像管彩电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国内家电企业不具有其专利技术,从而无法应对市场变化的新需求。同样,我国电冰箱、空调器生产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如压缩机和磁控管等均由家电跨国公司掌控,将我国家电生产企业及产品锁定在世界家电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加之近年来家电跨国公司加紧并购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占有这些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品牌、供货渠道、销售网络等,进一步确立了其市场垄断地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考察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

1.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从时间和空间的总体层面看,其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但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华布局的实现,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并呈强化趋势。跨国公司的投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进而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由中期的前半阶段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但也产生了“有产业无技术”的负面效应。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促进了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市场结构优化,致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逐渐成熟,但也使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处于“有市场无安全”的困境。跨国公司还促进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我国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但也存在“有产品无品牌”的严重后果。

2.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具体层面的影响,以汽车业和家电业为例,两个行业所受影响的程度比产业经济总体层面所受影响的程度更为强烈,而且前期产生的正面效应与目前显现的负面效应形成很大反差。汽车业和家电业所受影响的积极效应突出表现在这两个行业的产业升级加快、市场结构优化、出口能力增强等方面。而消极效应则体现在汽车行业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市场寡头化、出口低档化”等问题,家电业出现了“生产外围化、市场微利化、出口边缘化”等问题。

3.作为垄断资本全球化发展的最新特点,跨国公司将内部生产流程中游部门的劳动密集型工艺过程和零配件生产外包或分包给我国企业,通过非股权控制尤其是技术锁定方式,将我国企业及相关产业限制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的低端地位。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跨国公司垄断资本的性质及其强势的作用;也有我国方面的原因——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和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严重忽视和缺乏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造;加之我国相关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规不健全或相对滞后,更强化了这种依附型产业发展的态势。

垄断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正负效应同在。一方面我们还需继续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要尽快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两难境地,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使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从模仿依附型转向自主创新型,“构建开放型自主经济”。(56)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选择并大力开发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重大行业技术,制定重要产业技术标准。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支撑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发展创新风险投资,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快自主创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尽快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和品牌,为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把握住当今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及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必须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当今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分工“破碎化”、“片断化”的空隙,积极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力争将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方式从目前的垂直型分工逐步转变为水平型分工。”(57)例如,汽车业要注重围绕安全、环保、节能等重点,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新车型,占领和抢夺世界汽车技术制高点,尽快以水平分工方式融入全球汽车制造分工体系之中。家电业应加快实现发展模式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大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品牌,高端接入全球家电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技术开发和下游产品销售服务等附加值高的有利位置。

第三,切实制定和实施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法,目前应优先发展先进的制造行业,以制造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调整和完善引进跨国公司的相关政策法规,把引资政策、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作为重点,确保我国产业升级、产业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应实施并完善《反垄断法》和《国有资产法》,尽快制定《兼并收购法》和《跨国并购审查法》等,以有效规范跨国公司与我国产业发展的关系。

如今,全球经济波动周期的面目开始从“微笑转为狰狞”。(58)中国参与全球化已经获取了诸多利益,然而“全球化给予的,同样也会被拿走”。(59)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风险。为将挑战和风险化为动力和机遇,中国更应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注释:

①笔者提出的垄断资本全球化概念,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在拙作《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理论探讨》(《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一文中,进行了初步探讨。

②本文将产业发展视为一国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即产业现代化过程。

③参见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7,Ottawa:Renouf Pub.Co.Ltd.,2007,pp.1-3.

④参见李琮:《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影响》,人民网http://news.sina.com.cn/o/2005-12-04/16247616998s.shtml,2005年12月4日。

⑤国际外包(Outsourcing)也称“资源外包”,本文是指制造业跨国公司为整合与利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专业化资源和比较优势,将其生产的工序、环节、阶段和零配组件生产等委托给国外企业完成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⑥张锐:《外包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企业的机会》,企业外包资讯http:www.obpo.com/China/Source/Source-View.asp?Source-Id=5059,2007年12月25日。

⑦王志乐主编:《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45—389页。

⑧本文之所以选择汽车业和家电业进行考察,主要考虑这两个行业同属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一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标志,并且这两个行业在我国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即汽车业产业链条庞大,产业关联性强;家电业市场开放度大,且进入产业的成熟发展期。

⑨分别参见樊增强:《利用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论争的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2期;王成岐等:《谁从谁获益:中国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及品牌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5期;徐毅、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⑩分别参见孙学文:《中国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反思性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王云平:《产业技术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40期;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杨立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的外包承接策略》,《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1期。

(11)以上论点分别参见Gabor Hunya,"Restructuring through FDI in Romanian Manufacturing," Economic Systems,vol.26,2002,pp.387-394; F.Sjoholm,"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onesia:The Rol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7,1999,pp.559-584; Bhimrao Ghodeswar,and Janardan Vaidyanathan,"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An Approach to Gain Access to World-class Capabilities,"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vol.14,2008,pp.23-28; 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 NBER working paper,no.8728; 2002; Mihir A.Desai,C.Fritz Foley,and James R.Hines J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Domestic Capital Stoc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2005.

(12) 以上论点分别参见A.B.Reis,"On the Welfar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4,issue 2,2001,pp.411-427; M.Haddad and Ann Harriso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DI?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2,1993,pp.51-74; B.Aitke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1999,pp.605-618; Dongsheng Zhou,Shaomin Li,and David K.Tse,"The Impact of FDI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The Ca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11,2002,pp.465-484; M.Blomstrom and F.Sjoholm,"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3,1999,pp.915-923; 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Inter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7,no.1 (February 2002).

(13)以上论点分别参见王洛林等:《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5期;刘金钵、朱晓明:《跨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4期;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齐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主要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张明志:《国际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期;吴福象、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4)以上论点分别参见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宋泓、柴瑜:《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夏京文:《我国外资利用的结构分析》,《现代情报》2001年第12期;赖明勇:《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引能力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张幼文:《树立新开放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聂名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垄断倾向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宋晶:《对跨国公司垄断及限制竞争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第10期;阙澄宇、李丹捷:《论外包对发展中经济的双重效应——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6期;寻舸:《论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策略对业务外包的影响》,《特区经济》2007年第1期。

(15)产业结构,本文是指各类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比例关系。产业划分一般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和标准产业分类法。

(16)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工业化作为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来自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提高;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参见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陈岱孙主编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61页。本文的工业化是指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从以农业为主要推动力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推动力的过程。

(17)库兹涅茨等人关于工业化程度的划分以三次产业比重为标准。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相应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而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二产业比重时,工业化进入后期。参见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18、210页。

(18)钱纳里关于工业化程度的划分以人均GDP为标准(1970年美元),将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阶段或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GDP低于280美元。第二阶段为工业化阶段,分为三个时期:人均GDP在280—56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为1120—21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参见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71页。

(19)陈佳贵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提出的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由五个指标构成:(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2)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产业结构);(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工业结构);(4)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就业结构)。参见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27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8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734页。

(22)谢婷:《理性面对并购,维护经济安全》,中国招商网http://invest.ec.com.cn/channel/print.shtml?/zsztxw/200809/653701_1,2008年9月28日。

(23)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38、47页相关数据整理。

(24)市场结构,本文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及其比例构成。广义市场结构包括市场经济中不同市场主体(即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地位。狭义的市场结构只限于同一行业(市场)中不同企业之间的集合形式和集合程度。

(25)市场化一般指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市场化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一类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参见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页。本文的市场化是指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

(26)美国商务部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六个法定要求或六项具体标准为:(1)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3)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4)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5)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即要求该产业的产品数量和价格决策没有政府介入,所有重要的产品投入都以市场价格支付;(6)美国商务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参见和讯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4/05/homeway300504.html,2004年5月30日。

(27)欧盟国家反倾销调查中规定了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1)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成本、投入,主要原料的成本价格能反映其市场价值。(2)企业有一套完全符合国际财会标准并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基本会计账簿。(3)企业的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不因前非市场经济体制而遭到重大歪曲。企业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有规定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自由,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4)确保企业受破产法和资产法的约束,以保证法律上的确定性及企业经营的稳定性。(5)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参见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on/Politics/beijing_news/2008/08/01/109008.html,2008年8月1日。

(28)五项市场经济标准如下。(1)政府行为规范化,政府管理体制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2)经济主体自由化,企业及各类经济主体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投资、经营、管理等决策是独立和自主的,企业的行为也是市场化的。(3)生产要素市场化,劳动力自由流动,土地、资本交易市场体系和规则日益完善。(4)贸易环境公平化,内外贸易一体化。(5)金融参数合理化,金融业对外开放,市场机制决定利率和汇率。参见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29)11个重要基础性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0)赵华荃:《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8年第6期。

(31)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7/11/content_15994069.htm.

(32)姚会元:《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3)孙学文:《中国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反思性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

(34)朱远程、刘燕:《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新态及对策建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5)贸易结构又称产品进出口结构,是指不同类别的进口产品或出口产品占全部进口产品或出口产品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它一般包括进口产品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本文在此着重考察出口产品结构。

(36)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国际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引型国际化,即以商品进口、外资引进、技术引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另一种是外推型国际化,即以商品出口、对外投资、对外技术转让等作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参见齐兰:《市场国际化与市场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0页)。本文的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及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化并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的过程。

(37)外贸依存度指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8)外资依存度指一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9)企业跨国投资比率指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生产额占其全部生产总额的比重。

(40)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708、709页相关数据整理。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708、729页。

(42)国际上目前暂不存在一个普遍衡量外贸依存度适度水平的标准,从世界平均水平看,外贸依存度已达41%,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达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达51%。各国的外贸依存度依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差异。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意味着我国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我国外贸依存度适度水平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条件。参见曾才生:《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及其国际比较》,《北方经济》2008年第5期。

(43)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37、707、729页相关数据整理。

(44)一般情况下,国际上将5%—10%作为外资依存度的安全范围,10%—15%作为基本安全范围,15%—20%被视为不安全,超出20%则被视为严重不安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以2001-2003年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吸收FDI的业绩指数排名为参考,选取新加坡、中国香港、西班牙和丹麦作为数据分析的样本。数据分析显示,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外资依存度的变化范围在0.4%—37%之间,四个国家和地区外资依存度的均值在7%左右。因此,考虑到中国具有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二元性经济国家三种特征,可对上述标准进行调整,即中国的外资依存度在4%—10%之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变化区间。(参见赵蓓文:《中国利用外资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改革》2005年第12期)

(45)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37、737页相关数据整理。

(46)罗伯特·库普曼等:《中国出口品到底有多少是中国制造的》,梁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9年第1期;Lawrence J.Lau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7)孙学文:《中国对外开放、创办“三资”企业的反思性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

(48)王志乐主编:《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第245—389页。

(49)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8》,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期刊社,2008年,第27页。

(50)机械工业部汽车司编:《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4》,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1994年,第73、74页;中国汽车市场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汽车市场年鉴2007》,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5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8》,第335页。

(52)中国汽车市场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汽车市场年鉴2007》,第51页。

(53)家用电器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子产品类,又称大家电,主要包括制冷器具、电声器具、空调器具、清洁器具、视频器具等,如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音响设备等。另一个是电器具类,又称小家电,主要包括取暖器具、熨烫器具、厨卫器具等,如取暖机、电熨斗、电饭煲、微波炉、热水器、抽油烟机等。一般来说,对于大家电产品生产的进入壁垒,其资本规模和技术要求普遍高于小家电产品,家电跨国公司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投资是全方位的,但其投资的重点是全球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大家电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54)王艳:《论中国彩电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势与对策》,《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10期。

(55)彭勇:《彩电出口下滑的背后:“中国制造”被逼上梁山》,新华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6882809.html,2008年2月15日。

(56)颜鹏飞、李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其向科学发展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8年第6期。

(57)许建康:《资本全球化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58)史蒂芬·罗奇:《中国面临的全球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

(59)史蒂芬·罗奇:《中国面临的全球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3期。

标签:;  ;  ;  ;  ;  ;  ;  ;  

垄断资本全球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_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