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_县域经济论文

集群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_县域经济论文

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几个论文,集群论文,新思路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4)01-0154-04

我国幅员辽阔,除了为数众多的城市之外,有广大的非城市地区,特别是乡村。也就是说,在城市经济之外,还有广大的县域经济存在。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也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程度和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面貌。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速度和规模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改变着人们对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模式与途径的认识。据最新的统计表明,截止去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其中:市辖区830个,县级市381个,县1478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人口总数达9.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1.6%;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4.5%。[1]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于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对于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变旧模式,探索新道路

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进一步加快。无论是从国民经济总量考察,还是从人均收入来看,都可以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十分不均衡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并没有因为这种快速发展而缩小,在一些方面还进一步拉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还很落后,一部分县域居民(尤其是从事农业的人口)生活还相当贫困。县域经济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关心和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它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关系着我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稳定,关系着我国人民能否享受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成果、较快地实现小康。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这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它表明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了,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目前,整个社会对于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还很不一致,不少人还比较多的从原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角度来认识县域经济,认为它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步骤。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没有错的,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但是这还不够。发展县域经济本身就是目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在的县域经济都迅速转变成为城市经济或工业经济。我们不可能设想中国有一天会全部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目标和面貌改变包括乡村在内的广袤的国土。首先,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并不就是城乡的各种差异的消失,我国还将有更大多数的人口生活在他们熟悉的地方,只是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改变不会也不可能会遵循现有城市化的模式与面貌。其次,工业化可以改变世界,但是传统的单向度的工业化道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以大量自然与经济资源在城市和工业领域的聚集为特征,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这已经不可能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了。再次,“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反哺得到缓解,但是不能真正得到解决,只可能通过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来解决,那就是在他们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县域经济范围和环节中解决。

我国过去长期坚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业化道路,都是通过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的单向度聚集来实现的,即长期地、大规模地把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到城市和工业之中,通过各种资源的人为聚集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这种城市化和工业化模式与道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我国架起了工业化的脊梁。但是,这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模式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它对我们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如果在今天,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仍然采取这样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是消极作用十分明显的方法,把更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配置到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建设中,揠苗助长,使小城镇人为地成为大城镇,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更大。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成熟,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不可能有既往强大的政府各项高度倾斜的政策支持,也缺乏可以确保持续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实力。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高成本使城市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公共财政约束,县域经济的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讲也是不经济的[2]。

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防止各种理论陷阱与实践陷阱。这些陷阱至少有以下几种:

陷阱之一:要求县域经济发展走单一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也不可能走传统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县域经济实力目前已居全国经济的40%左右,这一部分经济是否真正能够发展起来,关键是要充分注意到其自身发展的特性。

陷阱之二:要求在县域经济中用地方政府决策带动经济发展。在开发和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习惯性地把强化政府主导型作用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政府作用越大越好。但是,这只能使县域经济陷于新的更大的困难之中。

陷阱之三: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顾实际需要和可能地追逐高技术。忽视能真正产生实效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开发过程中,把脱离实际需要的所谓高技术当做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很危险的。

陷阱之四:要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量借用金融支持。把金融支持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严重的金融依赖势必导致把金融支持和投资作为吸不尽的“血”,一旦投资出现问题,县域经济有可能陷入严重恐慌。

陷阱之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忽视民间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种经济组织(特别是各种服务于当地经济的经济实体)的培养,忽视经济中介组织的培养,在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方面过于依赖外来力量,把希望寄托在外来力量上。一味招商引资的结果,是使当地经济主体的利益很难得到确保,民间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受挫。

陷阱之六: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县域行政区划代替经济区划,筑起行政区划的堡垒和围栏,看似保护了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但是却限制了本地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要求,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

二、把培养集群式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怎样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探索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更多地学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一个不同于以往习惯性思维的角度,来全面审视县城经济的发展道路。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是蕴藏巨大潜力的经济。我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走一条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势必成为又一个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领域;在我国以工业为先导的产业不断成熟之后,县域经济必将以混合的多种产业发展为特征,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极大地丰富我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开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养和扶持县域集群经济作为突破口。亦即集群经济或者说经济主体的集群式发展是这种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中,集群(cluster)更多的是指分布在城市中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支撑和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集群的意义将更为重要,集群经济特别是形成多种产业的集群成长和各种经济主体的集群成长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使它们在一定区域内,例如县域内形成集群经济,推动这些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从而真正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格局。

县域经济的这种集群式成长和发展,就是最为成功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人们熟悉的江苏省的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慈溪市、余姚市,福建省的晋江市、福清市,广东省的增城市、普宁市、惠阳市,山东省的荣成市、文登市、邹城市等等,都是这种集群式的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上述这些地区所以赢得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是坚持集群式的经济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从这些地区发展县域集群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这些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比较好地实现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大众参与的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在这里,各种经济主体(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些县域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特别是大量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始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和培育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就是把发展经济的主动权交给全社会,交给所有有创业冲动的人。这种把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交出,得到的是各种经济主体的迅速成长并形成集群经济和集群优势,这些经济主体不是星星点点般地出现,而是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例如,浙江省义乌市的小商品生产,福建省晋江市的服装业等,都是这种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典范。

二是这些地区县域集群式经济的发展充分考虑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这种比较优势站稳了经济发展的脚跟。通常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对当地比较优势的依赖很大。在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类经济主体只能是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或经济资源优势争取发展。它们或者是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起步,诸如农业特产或地下资源特产,逐渐把这种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或者是依靠当地特殊的经济优势,诸如丰富的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传统的加工工业等,形成聚集经济优势。一旦自然资源优势、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时候,这些地区的经济就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和能力,当地资源的特点与限制也就弱化了。

三是在这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基于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集群式的经济主体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使它们有了迅速扩张和膨胀的机会和可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就是是否能真正创造一个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空间,是否能真正促进这些规模较小的经济主体做强做大。县域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的壮大,势必导致一批集群式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的产生,这些龙头企业将会突破县域的限制,县域行政权力机构是否扶持这一类经济体的发展,本身就决定了集群经济的龙头是否能够形成并发挥作用。有龙头的集群式经济更能很快地改变当地的经济面貌。

四是这些地区的集群式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之中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不能也不可能由人为的方式产生,它是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选择的,也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壮大成长的。尤其是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它们的市场化程度相当高,对市场的了解也相当深,根据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的能力也相当强,而集群式的发展也是市场的选择。没有比较成熟和发育的市场,县域经济很难有大的发展,县域集群式经济发展的局面也不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促进县域经济的集群式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发展县域经济,促进集群式经济的成长,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促进集群式经济的发展,要在所有制形式上有更大的突破,特别要鼓励个体、民营经济和各种股份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从我国广大县域经济的实际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很难承担大力推进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任务,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则更多地需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当地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促进集群式经济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我国25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凡是较大程度和较大范围地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领域和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取得的经济成就就大。反之,凡是较少引入或较晚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领域和地区,经济发展就慢,改革的成效就不明显。沿海发达省份的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促进集群式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和经济。特别是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方面,实用且适用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县域经济不可能都是采用最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的经济,大量成功的县域经济事例都说明,并非所有的技术应用都要求高端的技术,适合于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的技术就是好技术。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技术,只能造成严重的浪费,而技术的浪费和用在技术投资方面的浪费虽然并不容易发现,但是它是巨大的。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促进集群式经济的发展,建立精干而有效率的地方政府至关重要。政府经营首先要学会经营政府。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方,全能政府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地方政府要想不平庸,并不是要干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地方政府要善于同企业、社区、各种团体携手,更加明智地管理和运用政府资源;地方政府干事业不应把无限扩大地方财政赤字作为必须付出的代价;地方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搞好服务,提高效益,形成一个运转良好且花费更少的政府;地方政府应尽量不与民争利,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分散;地方政府应学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觉地遵循市场规则。今天,我们尤其要强调指出的是,县域经济的政府主导型发展,从根本上无法规避和防止地方权力经济和腐败的产生。

最后,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促进集群式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金融领域进行更大的改革与创新。在呼吁和希望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主体(主要是个体、民营的小企业和小规模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发展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的经验。例如,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支持小企业的做法,支持建立非正规风险投资(在美国也被称为天使投资)(注:非正规风险投资(也称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对于所选择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在美国,估计它的投资额是风险投资额的两倍以上。)[3],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3-12-08

标签:;  ;  ;  ;  ;  

集群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误区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