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

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

李红[1]2002年在《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文中提出可切削微晶玻璃因其可用常规工具加工而倍受注目。在医学领域,此类材料和CAD/CAM加工技术结合,可迅速完成牙修复体的制作,被称为口腔修复体制作工艺的一次革命。目前,临床采用的微晶玻璃由于强度低,只能用作贴面和嵌体,不能用于要求强度高的桥冠修复。 在牙科常用的云母基可切削微晶玻璃中,云母结构中四面体—八面体—四面体间的弱连接是导致材料强度低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材料设计和计算,采用Ca~(2+)替代部分K~+,可成倍增强云母结构中的结合力,提高云母晶体自身的强度;同时掺杂氧化锆来增强和增韧,可制得高强度可切削微晶玻璃。本研究对以钙云母为主相的可切削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结构特点、增强增韧机理及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初步的生物学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探讨了CaO-MgO-Al_2O_3-SiO_2-F系氟硅酸盐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首次在此体系发现了球晶,球晶的形成、生长和演变是本体系不同于其它云母体系的晶化形式;外延生长也是主要的析晶方式。K~+促进了云母相基本基团[AlSiO_3]的形成;氧化锆促使板条形云母晶体的形成。非等温和等温结晶实验证明钙云母晶体的生长过程受界面跃迁过程控制。 本论文分析了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增强增韧机理。含有大量细小板条形钙云母晶体的微晶玻璃,强度较高。微晶玻璃的断裂韧性随云母晶粒长径比的提高而提高,且存在有多种增韧作用:t-ZrO_2相变增韧、裂纹偏转增韧、晶粒类似脱粘纤维的增韧作用。首次以短纤维桥联作用临界长径比模型,论述云母基微晶玻璃的增强机理,计算出临界长径比;晶粒长径比大于8,晶体可通过裂纹偏转、晶粒补强增韧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以残余应力模型分析基体和颗粒间的应力状态,应用裂纹偏转理论,讨论不同长径比晶粒的增韧效果。实验中发现晶体长径比大时,以晶粒类似脱粘纤维的增韧作用为主。 按材料特点设计组成,采用二步法热处理,制得了国内未见报道的以钙云 矿母为主相的微晶玻璃,强度高达 235MPa,断裂韧性最高 2.17MPa.m“\ 高于目前临床所用的材料。此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切削性,并用CAD/CAM系统成功地。加工了牙冠。初步的生物学评价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以钙云母为主相的微晶玻璃的CAD/CAM加工和生物学评价未见文献报道。

李石保[2]2005年在《牙科用PMMA-ZrO_2仿生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科修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具有自动、高效、经济的特点,被认为是牙科修复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与牙科CAD/CAM配套的可切削材料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材料能完全满足牙科修复医师和患者的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口腔使用环境和CAD/CAM工艺对材料的要求,受天然高韧性材料牙釉质和贝壳珍珠层结构的启示,本文首次设计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仿牙釉质结构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作为CAD/CAM配套可切削材料使用。该复合材料由无机陶瓷相和有机高分子相两相组成,有机相和无机相皆为连续相,由无机骨架提供强度和刚性,有机相提供韧性和柔性,两相在纳米尺度复合。并首次提出了制备这种材料的工艺路线,将氧化锆纳米微粉经部分烧结得到纳米级孔径的多孔网状结构的氧化锆部分烧结体,再以MMA有机树脂浸渍到部分烧结体的开孔中并在其中原位聚合固化,得到PMMA-ZrO_2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将ZrO_2纳米微粉成型得到素坯,素坯在不同温度下部分烧结得到氧化锆部分烧结体(PSZC)。研究了影响PSZC密度的因素,并对得到的不同密度PSZC的开孔率、孔径分布、晶粒大小、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部分烧结体密度受素坯密度、温度的影响,部分烧结体中气孔全为开孔,孔径在60nm-130nm之间,晶粒粒径在120nm~180nm之间,晶粒间有颈部生成。部分烧结体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中PSZC-75%的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弹性模量、维氏硬度分别为222.05MPa、2.03MPa·m~(1/2)、65.70GPa、3.91GPa。当PSZC的密度高于81%TD时,在牙科CAD/CAM系统上不可切削加工。研究发现,部分烧结体的相对弹性模量和弯曲强度与相对密度存在线性关系。相对弹性模量与相对密度的关系如下式:E*=aρ_(rd)+b,弯曲强度与相对密度的关系如下式:σ=cρ_(rd)+d。a、c是与致密材料性能有关的常数,b、d是与气孔有关的常数。公式适用于烧结开始以后,闭气孔产生之前,在这个范围内,可以用来预测部分烧结体在某一密度下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与相对密度线性关系的发现和该公式的提出尚未见文献报道。研究了影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的因素。发现有机树脂形态和粘度对复合材料的制备有重大影响,气氛、温度也影响MMA的聚合。将预聚液经真空浸渍渗透到经过偶联处理的部分烧结体的开孔中,原位聚合固化,结果表明60%TD~83%TD的PSZC皆可以经该复合工艺成功制备PMMA-ZrO_2复合材料(PZC)。对比研究了PZC和PSZC的力学性能;将制得的不同密度的PZC经牙科CAD/CAM系统切削加工,研究密度对其切削加工性的影响;通过PZC和PSZC的切削面的观察来对比研究PZC和PSZC的切削性;用SEM观察PZC的断口形貌,研究有机相在其中存在的形态和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PZC的力学性能随着制备的PSZC的密度的提高而上升。PZC-75%的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弹性模量、维氏硬度分别为258.05 MPa、4.64MPa·m~(1/2)、66.58GPa、4.40GPa,与PSZC-75%比较,分别提高了16.21%,128.57%,1.33%,12.53%。其中断裂韧性的提高特别显着,是PSZC-75%的2.3倍。PZC-65%、PZC-70%、PZC-75%在牙科CAD/CAM系统上可以切削,适合于做CAD/CAM系统的配套材料,加工一个前磨牙冠的时间在13分钟到19分钟之间。PZC的切削面平整光滑,边缘很少有崩裂的现象,而PSZC边缘的崩裂现象比较严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SZC的切削面磨痕较粗,PZC的磨痕较细。在PZC的断口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断口晶粒不清晰,被大量有机相包裹。在一些断口表面处,有以山脊状和碗状形态存在的有机相。本文提出了复合材料的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其增韧机理。将PZC经牙科CAD/CAM系统直接切削加工,制作出的前磨牙冠有正确的外形,表面无微裂纹,修复体经抛光后表面平滑光洁,可以直接戴入口内。修复体有良好的适合性和精确性。通过急性溶血试验、短期全身毒性试验对PMMA-ZrO_2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临床应用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制得的PZC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远高于现有商品化的CAD/CAM配套可切削材料,用该新型复合材料经牙科CAD/CAM制作修复体,有方便高效、经久耐用、美观性好等优点,必将在牙科CAD/CAM配套材料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并推动CAD/CAM在牙科修复的进一步应用。

郑欣[3]2007年在《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别采用熔融法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致密的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形核剂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晶化处理和热压烧结过程中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以及氧化锆/微晶玻璃复合材料中的强韧化机制。采用熔融法制备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研究中,随着P_2O_5含量的增加,玻璃的晶化温度先降低而后又有轻微提高。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工艺进行晶化热处理时,Li_2Si_2O_5晶体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Li_2SiO_3和Li_3PO_4晶体的相对含量却是增加的趋势。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随着P_2O_5含量的增加从片状多晶团聚体转变为无序的棒状晶体甚至是球形晶体。对比发现两步法晶化处理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析晶度,其中含有1mol%和2mol%P_2O_5的试样经过两步法热处理后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强度。另外,根据热力学和结晶学的分析发现Li_2Si_2O_5晶体可能会借助Li_2SiO_3晶体的某些晶面进行外延生长。通过调整SiO_2:Li_2O摩尔比和P_2O_5的含量,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一系列二硅酸锂微晶玻璃。随着SiO_2:Li_2O摩尔比的增加,由于粘度升高,微晶玻璃的致密度不断下降。而Li_2Si_2O_5晶体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Li_2SiO_3和SiO_2晶体的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P_2O_5的含量从1mol%增加到4mol%,由于分相的作用导致玻璃中富-Li区的Li_2O含量减少,体系粘度升高引起致密度下降。而且分相导致Li_2SiO_3和Li_2Si_2O_5晶体的相对含量不断降低。其中Li_2SiO_3晶体在P_2O_5含量为3mol%和4mol%的试样中完全消失。因此认为热压烧结过程中Li_2Si_2O_5晶体的生长是按照反应转化机制不断消耗Li_2SiO_3进行的。在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随着SiO_2:Li_2O摩尔比的提高,Li_2Si_2O_5主晶相的形貌从等轴状转变为棒状晶体,然后又有部分等轴状晶体出现。微晶玻璃的力学性能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iO_2:Li_2O摩尔比为2.0的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另外,P_2O_5含量的增加一方面促使形核密度提高,微观组织结构得到不断细化,Li_2Si_2O_5晶体的形貌从棒状转变为针状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玻璃体系的分相作用,导致致密度随着P_2O_5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力学性能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调整烧结温度的试验结果表明,P_2O_5的含量为1mol%的试样在820℃热压烧结后制备得到的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为290MPa,断裂韧性达到3.0MPa·m~(1/2)。随着烧结温度从780℃提高到840℃,晶体尺寸有所增加,但是对物相组成、晶体相貌和分布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氧化锆/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分析表明,在Li_2O-SiO_2-ZnO-K2O-CaO-1mol%P_2O_5体系中加入不同含量的氧化锆后在800℃下进行真空热压烧结,氧化锆含量从5wt%增加到30wt%,复合材料的析晶度表现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微观组织结构与不含氧化锆的微晶玻璃的组织相比得到明显细化。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晶体形貌从棒状转变为球形颗粒,而后又长大为短棒状晶体。力学性能也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含有15wt%ZrO_2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性能,其抗弯强度为333MPa,断裂韧性可以达到3.5MPa·m~(1/2)。分析证实复合材料中存在残余压应力强化、相变增韧、裂纹偏转和晶粒桥接这些强韧化机制。

段玲玲[4]2010年在《可加工玻璃陶瓷液相法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陶瓷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结构材料,在宇航、汽车、冶金、化工、机械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加工玻璃陶瓷材料以其优异的美观性能、可切削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等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制备玻璃陶瓷的方法主要有熔融法、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前两种的制备方法复杂,制备出的晶粒尺寸粗大,且消耗电能,而溶胶凝胶法成本偏高,不适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因此玻璃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上做了改进,根据低温液相均匀沉淀法的机理,制备了纳米级的钠氟金云母(NaMg3AlSi301oF2)玻璃陶瓷前驱粉体,并对前驱粉体进行晶化热处理,得到主晶相为钠氟金云母的玻璃陶瓷的粉体,经成型和烧结后得到云母基玻璃陶瓷。采用DTA/TGA、TEM、XRD、FT-IR、SEM和ESCA等手段,研究了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制备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微观形貌和结构的演变,探讨了陶瓷成分和结构对其各项性能的影响,并对钠氟金云母玻璃陶瓷的可加工性能做了检测。实验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选取了几种分别含有Na+、Mg2+、Al3+、Si4+、F-的水溶性化合物作为液相反应的原材料,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制备出了分散性良好、大小均匀的纳米级前驱粉体,一次粉体粒径在10-20nm之间,二次颗粒大小约为100nm,颗粒呈近球状,为典型的非晶态硅酸盐粉体。对前驱粉体晶化热处理发现,钠氟金云母晶核结构主要在600℃左右开始出现,650℃左右形核速率最大,从700℃左右开始形核速率减至最小,晶化温度为950℃时,钠氟金云母晶核生长速度较大,晶化过程中伴随着镁橄榄石(Mg2Si04)和霞石(NaAlSi04)析出。粉体最佳的热处理制度是650℃核化2h,950℃晶化0.5h,热处理后粉体主要呈现层片状钠氟金云母晶相形貌,晶化度达到45%左右。实验发现核化温度对粉体的析晶行为影响最大,然后是晶化温度,最后是保温时间的影响。粉体成型采用阶梯式单向加压方式,先在大约40MPa的压力下保压1min,然后再加压到100MPa,保压2min。烧结工艺为550℃保温2h,升温到1120℃保温2h。研究发现,烧结后玻璃陶瓷内部主晶相为层片状的钠氟金云母晶相,径长约为10μm,晶化程度达到52%,相对密度达到96.8%。钠氟金云母晶体含量在烧结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少,烧结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出现小颗粒状的镁橄榄石和短柱状的霞石,这两种晶相的变化趋势大致与钠氟金云母晶体的变化相反。综合各项性能发现,显微结构对玻璃陶瓷的性能有很显着的影响,叁点弯曲强度值随着烧结温度先升高后降低。钠氟金云母玻璃陶瓷合适的烧结温度为1120℃,此时玻璃陶瓷的晶化程度最高,片层状云母晶体的长厚比大,相互交错的程度高,叁点弯曲强度达到了116.76MPa,硬度为3.23GPa,实验证实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加工性能。

向其军, 刘咏, 盛小娴[5]2006年在《可切削云母基玻璃陶瓷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可切削云母基玻璃陶瓷是一种新型的玻璃陶瓷,其优异的可加工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骨科及牙科修复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受到了材料学家和医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文内介绍了云母基玻璃陶瓷的分类、结构、可切削性及制备方法,并对其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综述了国内外对云母基玻璃陶瓷改性的研究进展,包括Ba云母和Ca云母增强,ZrO2增韧,热挤压和热压增强以及生物活性的改善。并讨论了云母基玻璃陶瓷的研究趋势,指出:合理设计原料成分和制定正确的工艺路线,以期得到所需的成分和显微组织;尤其是探索低熔点云母基玻璃陶瓷的制备工艺,以期降低成本、加速规模化生产,必然是未来几年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褚颖[6]2004年在《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恒定的磁场和电场能够刺激骨质形成,加快愈合骨坏损处。本研究根据磁场能够促进骨细胞生长这一生物学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MMBGC),它既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又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和可切削性。 本论文以K_2O-MgO-CaO-SiO_2-P_2O_5-Fe_2O_3-F系统微晶玻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添加剂的含量,研究其对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利用DTA曲线制定晶化温度制度。用XRD、SEM、EDS、ASTM和磁天平等方法对材料的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ZnO、Fe_2O_3和ZrO_2添加剂的含量与物理性能呈非线性关系。本系统中,ZnO含量为4(wt)%、Fe_2O_3为6(wt)%、ZrO_2为4(wt)%时,微晶玻璃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抗弯强度190.26MPa、断裂韧性为3.35 MPa·m~(1/2)、显微硬度为411HV、饱和磁化强度为3.818 Am~2/Kg及居里温度为124℃。适量的ZnO和Fe_2O_3能够促进晶体生长,有助于样品中形成框架状结构,使之具有长径比大、相互交织的显微结构,有利于其强度和韧性的提高。通过t-ZrO_2的相变增韧,能够显着增加玻璃的韧性,并且和F离子一起促成棒状云母晶体的形成。叁种添加剂都可以作为晶核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种晶核剂同时添加具有复合效应,与添加一种晶核剂相比,复合添加剂具有更细的晶粒尺寸和更高的机械性能。 本论文还分析了温度制度对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延长保温时间和提高晶化温度对晶化有同样的功效;晶粒尺寸越大的微晶玻璃抗弯强度越高,断裂韧性越好;片状云母晶体的含量越高可切削性越好;微晶玻璃中存在多种增韧作用:t-ZrO_2相变增韧、断裂纹偏转增韧和弥散增韧等。 利用SEM、EDS、EPMA及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浸泡在模拟体液(SBF)中的MMBGC和植入兔子体内的MMBGC和生物玻璃(BG)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MBG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工材料。

王会格[7]2016年在《不同(牙合)面厚度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抗压缩破坏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不同(牙合)面厚度对无饰瓷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抗压缩破坏力的影响,同时模拟口腔环境,进行冷热循环疲劳实验,比较冷热循环前后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抗压缩破坏力有无改变。为临床全冠修复体(牙合)面牙体预备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1代型的制作选取日进齿科左下第一磨牙的标准模型,用CAD系统Abutment Designer软件扫描模型。参照第六版《口腔修复学》中后牙全冠预备要求及Ips e.max CAD预备要求进行牙体预备:(牙合)面磨出1.5mm-2mm,颊舌侧、近远中侧磨出1.5mm,轴面聚合2-5°,制备一个圆润的内缘凹形肩台,肩台宽度为1mm,线角圆钝,去除应力集中区。为了保证全冠(牙合)面厚度的一致性同时更好的模拟临床,该实验把(牙合)面预备成了两个斜面。将设计好的预备体3D模型数据传送给CAM切割机,以1:1的比例切割铸造专用蜡,加工形成36个预备体蜡型,再用失蜡铸造法完成36个钴铬金属代型的制备。2 IPS e.max CAD/CAM全冠的制作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因全冠(牙合)面厚度变化引起的抗压缩破坏力的变化,依据预实验力值制作18个全瓷冠分为A、B、C叁组,每组六个样本;第二部分依据第一部分所得力值取(牙合)面厚度1.5mm为标准,制作18个全瓷冠,分为D、E、F组,每组六个样本,进行1万次、2万次、3万次冷热循环。用in Eos Blue扫描仪分别扫描36个金属预备体代型,将数据传输到CAM系统的软件中,控制生成全冠的最小厚度,用虚拟雕刻刀调整全冠(牙合)面的厚度,使其形成(牙合)面均匀的1.0mm、1.5mm、2.0mm的全冠。将IPS e.max CAD LT A3/C14低透度瓷块放入Sirona in Lab MC XL切削系统中,切削完成36个全瓷冠的制作。3 e.max CAD全冠的粘接将制备好的全冠用义获嘉公司生产的Varolink N树脂粘接剂套装粘接,严格按照厂家的说明书进行操作:HF酸酸蚀,硅烷偶联化,粘接剂粘结,加压就位后,光固化,抛光,最后放入37℃生理盐水中保存24h待用。4冷热循环实验将冷热循环仪的参数设定为:全瓷冠在冷水箱5℃浸泡30s,在热水箱55℃浸泡30s,冷热水箱之间转换5秒,一次循环周期为70s。然后将D、E、F叁组全瓷冠分别放在冷热循环仪摆桶中分别循环1万次、2万次、3万次,分别相当于在口内1年、2年、3年的时间。5力学测试将e.max CAD全冠按顺序依次放置到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最大加载强度测试,用直径为6mm的球形加载头以1mm/min的加载速度加载于牙冠功能尖(颊尖)处,直至其碎裂,记录力值。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组全瓷冠抗压缩破坏力进行分析,两两比较应用LSD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断裂力值A组(1570.17±271.16)N,B组(2445.00±354.95)N,C组(2646.00±250.06)N,D组(2288.33±188.30)N,E组(2151.00±199.19)N,F组(2037.50±113.85)N;2断裂模式全冠断裂的模式采用Burke描述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e.max CAD全冠断裂形式可分为:Ⅰ,轻微折裂或明显的冠裂缝,4个;Ⅱ,小于1/2冠折裂,12个;Ⅲ,1/2冠移位或缺失9个;Ⅳ,大于1/2冠缺失8个;Ⅴ,冠严重折裂或完全折裂脱离代型3个;3统计学分析IPS e.max CAD全冠不同(牙合)面厚度实验力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LSD两两比较,A组较B和C组实验力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但B组和C组实验力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厚度,进行0次,1万次,2万次,3万次冷热循环后,其抗压缩破坏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LSD两两比较,0次和1万次实验力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次和2万次、0次和3万次实验力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万次和2万次和3万次实验力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牙合)面厚度对IPS e.max CAD全瓷冠抗压缩破坏力影响较大,随着厚度的增加抗压缩破坏力加大。根据实验所得力值及参考数据可得:(牙合)面厚度为1.0mm,力值为1570N的e.max CAD全冠可用于前牙和双尖牙,但后牙修复时建议(牙合)面厚度不小于1.5mm。2一定次数的冷热循环对材料的抗压缩破坏力有显着影响,随着冷热循环次数的增多,材料的抗压缩破坏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D]. 李红. 四川大学. 2002

[2]. 牙科用PMMA-ZrO_2仿生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李石保.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3].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 郑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 可加工玻璃陶瓷液相法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段玲玲. 西安工业大学. 2010

[5]. 可切削云母基玻璃陶瓷的研究概况[J]. 向其军, 刘咏, 盛小娴.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6

[6]. 磁性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究[D]. 褚颖.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7]. 不同(牙合)面厚度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抗压缩破坏力的影响[D]. 王会格.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