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历史的变革时期正确认识和分析传统政治观念的基本特征、发达国家政治观念的示范效应及对政治观念的显著影响,进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好政治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走向,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观念的特征
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政治观念扎根于小农自然经济,其突出特征表现如下:
(一)政治权力支配一切。具体来讲可分为四个方面。1.权力万能。古代皇帝贵为天子,其权力象无所不照的太阳一样,监视、主宰着国家的一切领域。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也”,掌握着对百姓生杀予夺政治大权的皇帝和各级奴仆大臣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均受制于政治权力。官本位正是在这一时期兴起并发展到顶峰的。2.政治控制经济。古代中国权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财富的多少,而不是相反。所谓“天下一家,何非君士,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①]皇帝富有天下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是皇帝,他掌握着最高政治权力。在皇帝的表率作用下,各级官吏及多数知识分子均把人生绝大部分精力和才华投放到残酷的权力争夺中,正如恩格斯所言,在封建地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往往是,而且仿佛主要是政治手段、暴力和欺诈。”[②]君主专制政权以权力为后盾,以暴力和官营为主要手段,对农民、手工业者进行赤裸裸的掠夺和压迫。它一方面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使经济完全成了政治权力的附属物。3.权力等级化。儒学中“礼”的基本内容即是“分”“别”“贵贱”,就是等级制。在礼的指导下,人们盲目信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③]“贵有常尊,贱有等威”[④]官吏自上而下等级分明。受其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也随之官僚化、等级化。人们不仅在内容上不平等,在形式上也明显不平等。4.成才唯官化。由于政治权力、官位控制着社会一切资源,封建社会中成才标准唯一地表现在官位上。“学而优则仕”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二)家族统治天下。封建专制统治实质上是一种家族主义统治。所有官吏均是朝廷命官。全国百姓均是皇帝子民,皇帝视天下和官位为一家一族所私有,可以任意将其做为赏赐和惩处的对象。皇帝下面的门阀士族也将其所能控制的权力和地盘做为一己之私物,代代相传,形成家族统治的格局,并在官场上形成严重的裙带之风。
(三)金口玉言的“人治”。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即使是形式上的法律也要听命于皇上的御断。儒学所主张的“为政以德”“为政在人”“徒法不能以自行”更是在理论上确立了统治的道德优先原则。在儒学那里,法律成了皇帝与官吏“仁心品行”的玩偶。
(四)草民意识与代民做主。虽然儒学提出了“君轻民贵”和“仁政”等民本思想,但其实质是“民敬官长,比之父母”,是“为民做主”,“代民做主”。加之儒学又极力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未知义”“民未信信”“民未知礼”,农民长期居于政权体系之外,没有任何政治自由和权利。正如我国学者所言,“中国古代有政由天子的时代,有政由诸侯的时代,有政由权臣的时代,却绝无政由庶人的时代。”[⑤]百姓一直都被视为政治权力学的草民。
(五)为政以德,家教治国。首先,古代中国政治、伦理混在一起,强调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作为治国的首要和重要手段。其次,封建社会特别重视家教、家庭在伦理国家中的作用。所谓“齐家”后方可“治国”。这样就必然给国家伦理涂上了浓浓的亲情伦理色彩。第三,法治中的人情主义。在合情合理中,重视的是人情而不是法理。
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并受儒教深刻影响的封建社会政治观念主要呈现以上特征。作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它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国民的心中,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观念的基本特征
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缓慢行进时,西方国家沿着其独特的经济、政治发展轨道,快步进入了现代化之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志,因此,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观念值得我们重视。与封建社会相比,其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
(一)金钱居支配地位。具体来讲可分为四个方面。1.金钱万能。如果说封建社会的主宰是政治权力的话,西方先现代化国家的主宰则是金钱。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金钱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甚至把人情和良心都变成了可以用金钱买卖的商品。2.经济控制政治。与封建社会权力支配财产相反,资本主义社会是“财富及消费方式支配着名誉和官运”,人们获取财富主要是靠经济条件和个人奋斗等,官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是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金钱选举”“金元政治”正是其表征。3.财富等级化。与封建社会官位和出身决定人的等级相反,先现代化国家是财富的多少决定人的等级。在商品经济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的氛围中,人们获取财富至少从表面形式上看是平等的,尽管内容上不平等。
(二)公共权力机关观念的确立。与封建社会家天下不同,先现代化国家基本都确立了代议制政府形式。从形式上看,政府均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是公共权力机关,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而不是为一家、一族服务的。当然从内容上看,政府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三)法律至上的法治。先现代化国家基本确定了以下法治原则:法治的基础是民主制;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在法律明确允许的范围内行事;公民可以从事法律不加禁止的一切行为;人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管是良法还是恶法。法治原则坚持了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惩处统一,有可能避免人治的独断性,随意性和偶然性。
(四)主权在民和民主制的确立。先现代化国家的宪法均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基本政治原则,并与市场体制相一致,在政治上确立了民主制的原则和制度。尽管这些原则和制度在内容上还没有做到名实相符,其实质还是资产阶级统治,但毕竟是各国人民艰苦斗争的结果,不能因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一笔抹煞。这些国家的公民已同封建专制下的“草民”有了本质的区别。
(五)公私分开,以理论国。先现代化国家“公”和“私”、国家与家庭的区分比较明确。政府管理社会,公民支持、服从政府都以公法为准,家庭中的人情伦理不能带入政府管理中来。在合情合理中偏重的是法理而不是人情。马克思讲资本主义撕去了人们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也有这样的意思。资本主义社会中残酷竞争和冷淡人情也从事实上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即为先现代化国家政治观念的基本特征。由于这些国家先中国200多年进入现代化轨道,其政治观念特征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构成了明显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征和对政治观念的深刻影响
与先现代化国家走入现代化时的内部状况和国际环境不同,中国是在专制政府腐败透顶、外国列强虎视眈眈的恶劣条件下开始自己的现代化之路的。其进程的基本特征和对政治观念的制约因素如下:
(一)政治力量的双刃性影响。政治力量的运用在现代化起步过程中意义重大。“因为它影响着决策,影响着决定执行什么政策并做出何种选择的协调和控制。它不仅意味着权力的行使,也意味着意志的动员。”[⑥]纵观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左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政治力量。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传统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民族救亡、民族自立的历史选择。在看到这一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治力量运用过于集中、过于强化的负面效应,即它也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全面行政化,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受政治控制过于严密,自主发展的空间不大,活力不足。
(二)革命主力军农民的自身弱点。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而且“一个政府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村人员,就必须继承本国道德理想的遗产”[⑦],因而,在共产党领导农民主力军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农民自身的特点对现代化进程影响很大。一方面,农民在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中,团结一致,创立并建设了新中国,另一方面,农民本身的狭隘性、散漫性、狂热性和片面的均贫富思想也使现代化进程屡屡受挫,尤其是农民本身所带有的浓厚的传统政治观念更使现代化步履维艰。
(三)指导思想的左倾。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标志着经济也一步现代化了。在政治、经济两者关系中,我们采用了一种片面依靠群众热情的左倾模式,梦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其结果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由于人们追逐某一极端的失败往往导致对另一极端的盲目追求,因而左倾禁欲主义式的变革不仅本身宣告了失败,而且还为人们目前盲目追求物质财富打好了基础。
(四)商品经济历史短暂,民营经济不发达。由于我国是在列强的枪炮声中进入现代化的,因而民族救亡一直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在血与火的环境中,民营经济举步维艰。与此相反,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的官僚家族经济畸形发展。建国后,由于国家主要精力投于阶级斗争,民营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直至1992年十四大我们才正式为市场经济正了名。民营经济才有了较为良好的生存空间。民营经济长期滞后使商品经济平等竞争意识迟迟未能深入人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确立平等、竞争意识,清除官商的封建余毒仍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严峻课题。
(五)现代化环境压力重重。如果说本世纪初我国现代化环境困难重重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仍然是重重困难。其主要表现是。(1)资本主义在世界科技和经济方面仍占优势。(2)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挫折。(3)我们既要反封,又要反资,更要坚持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任务使现代化进程充满了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之在现代化进程中旧的政治观念在不断打破,新的政治观念却在逐步确立,这就更加使政治观念的现代化具有不确定性。
四、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观念变革的方向特征
从政治生态学观点看,一国的政治观念总是在自身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在与外来政治文化的撞击交换中,在本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定型的,总是有其本身特色的。笔者认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特色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公仆意识,消除官本位观念。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应明确消除官本位观念,确立官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精神。要摆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摒弃政治权力万能论,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生长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展开和公务员平等录用制度的推行,民主、平等等观念会日益深入人心。权力等级化会逐步成为昨日黄花。加之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机会的增多和职业领域的扩展,成才唯官化也将日渐打破。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行行出状元”的局面将会由古时的理想变为今日的现实。
(二)公共权威机关观念的树立。要从根本上消除某级政府为某些个人、某些团体所私有的封建家天下遗毒,狠狠刹住裙带风,真正地全面地树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的正确观念。
(三)清除“人治”遗毒,确立法治制度。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即为由人治社会转入法治社会。我国在这一进程中要“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既要公仆依法办事,也要百姓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法律真正成为政府管理的客观准绳,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群众基础。
(四)人民当家做主。要认真清除“为民做主”、“代民做主”的“父母官”观念,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意识。应该承认,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民众素质较为低下等原因,我国的民主形式比之于先现代化国家尚有不小差距。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民主形式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借鉴外国优秀政治文明成果,使我国的民主形式和内容获得统一,使人民能逐步真正地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由“草民”变为真正的“主人”。
(五)政治伦理分开。现代社会是政教分离的社会。对我国经济、伦理合一的传统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要发挥这一优势,使政治与伦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也要分清两者界线,不能以亲情、家法代替政府公共管理。
(六)倡导廉政、勤政,提高政府效率。在治理官员腐败和提高政府效率两方面,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均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在世界面前展示出先进的政治制度对遏制腐败、提高效率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其途径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一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治理的经济基础,二要切实搞好公务员制度,这是廉政、勤政和提高效率的主体,三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概而言之,我国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扎根于传统政治观念土壤之中的,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顾炎武:《日知录·财用》。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542页。
[③]《左传·昭公七年》。
[④]《左传·宣公十二年》。
[⑤]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⑥][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2页。
[⑦][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