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其对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其对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源自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县域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将首先利用县域中小企业信贷获取方面的相关调查资料,从资金紧张状况、是否愿意获取更多贷款、是否愿意承担更苛刻条件、获得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周期是否匹配、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申请贷款的难易程度、企业缺乏贷款的原因等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状况。然后,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贷款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行为及其可能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造成的影响。

一、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约束:基于抽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所谓信贷约束,实质就是企业信贷获取能力不足,难以获取所希望得到的贷款数额。信贷供求缺口大小是信贷约束程度最直接的反映。实际上,信贷约束可以通过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投资行为分析来反映,也可以通过企业信贷获取方面的定性信息直接衡量(注:参见马九杰等(2004)、Angelini et al (1998)、Hubbard et al (1995)、Galindo et al (2002)等)。利用2002年底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抽样调查数据(注:调查省份是陕西、山西、山东3省,每个省5个县,每个县调查的企业分布在县城和两个乡镇,包括县属企业、乡村企业,其中乡村企业占2/3。调查的县、乡镇是根据工业增加值排序系统抽样确定,并根据地理位置进行了适当调整。选择企业调查对象时,对职工规模、资产规模等进行了限定,依据2003年公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调查的样本企业,全部属于中小企业范畴。最后获得有效问卷共143份),首先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存在与否、约束程度进行探讨。

(一)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状况

调查问卷中,请企业对近3年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是否短缺做出评价,即要求企业根据资金紧缺状况,分5个等级进行评价。对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1)。

表1 县域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情况

资金短缺情况 非常不紧张 比较不紧张 一般紧张 比较紧张 非常紧张 合计

频数(个)

 6 12

15

44 66 143

百分比(%)

4.2

8.4 10.5 30.846.2100

从表1可以看出,县域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确面临着较严重的资金困难,中小企业的信贷获取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143家企业中,资金比较紧张和非常紧张的共有110家,占样本总数的77%,其中非常紧张的占46.2%。另有10.5%的企业,认为资金处于一般紧张状态,资金问题不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仅有4.2%、8.4%的企业认为资金非常不紧张(即资金很宽裕)、比较不紧张。

实际上,资金短缺还表现在贷款期限往往不能与企业生产周期相匹配。据抽样调查结果,有33家企业反映贷款期限太短,生产周期不匹配,占97家有效样本的34%,占143家总样本企业的23.1%。

由此可见,大多数县域及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都非常短缺,面临信贷约束。而信贷约束又将制约企业发展和盈利能力,可能影响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进一步影响其信贷获取性。

(二)利率反应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

信贷需求能否满足是判断中小企业是否面临信贷约束的基本准则,而利率是影响企业信贷需求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本身不需要贷款,或企业觉得信贷融资的利息费用过高(注:需要指出,除了名义利率以外,信贷需求量还受贷款相关交易费用(如信息搜集、申请成本、找关系的花费、签约成本等)影响。交易费用高,将减少借款需求,甚至使得一些借款企业由于无法承受而退出借款人行列。所以,交易费用本身可以衡量信贷约束程度,交易成本越高,手续越麻烦,表明借款人面临的信贷约束程度越强(见Adams,1993;Bell,1993等)),而不愿贷款,则可以认为企业不存在信贷约束。那么,是否由于银行、信用社贷款利率过高,而导致县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费用过高,进而限制了企业的信贷需求呢?为了了解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对企业信贷需求的影响,一是请求企业对现行的贷款利率做出评价,二是询问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而获得更多的银行、信用社贷款。

1.企业对现行贷款利率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要求企业从“(1)很高,不能承受。(2)勉强可以承担。(3)刚好合适。(4)比较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分别对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高低做出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是可以接受的。

表2 县域中小企业对银行信用社现行贷款利率的态度

项目

很高,不能承受 勉强可以承担

刚好合适 比较低 总计

银行 频数(个)11

33

35

38 117

有效百分比(%)

9.4 28.2 29.9 32.5

100

信用社 频数(个)

14

39

23

29 105

有效百分比(%)

13.3 37.1 21.9 27.6

100

关于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对此问题做出回答的企业有117家。其中,认为利率太高不能承受的只有11家企业,占有效样本的9.4%;认为利率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的企业有33家,所占比例为28.2%;有35家企业认为利率水平刚好合适,占29.9%;另有38家企业认为利率水平比较低,占32.5%。

关于信用社贷款利率的高低,对此问题做出回答的企业有105家。其中,认为信用社贷款利率很高(不能承受)的企业有14家,占13.3%;认为信用社利率水平勉强可以承担的有39家,占37.1%;认为利率水平刚好合适的有23家,占21.9%;认为利率水平比较低的有29家,占27.6%。

总体来讲,企业的资金不足、信贷短缺往往不是由于利率过高、企业难以承受造成的。而实际上,通过对企业流动资金和长期投资融资渠道意愿选择的调查发现,除了极少数企业由于产品市场问题或缺乏投资机会,对信贷融资需求不强以外,大多数企业表现出非常强的信贷融资意愿(注:参见马九杰(2003),专题报告二)。其实,企业资金紧张本身反映了多数企业具有较大的信贷融资需求。

2.中小企业是否愿意为获取更多贷款而承担更高的利率。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了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而获取更多的信贷资金。表3显示了如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总额,县域中小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更高利率水平的情况。可以看出,关于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更高的银行利率水平而获取更多银行贷款,回答的有119家企业,其中有81家企业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占有效样本的68.1%。关于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更高的信用社利率水平而获取更多信用社贷款,回答企业有105家,其中,有67家企业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占有效样本的63.8%(注:应当指出,企业对银行利率和信用社利率的态度有所差别。实际上,人民银行规定的银行和信用社利率是相同。我们可以推测造成企业对信用社和银行利率态度差别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信用社利率可以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浮动50%,信用社利率高于银行。二是信用社和银行的贷款对象不同,能够取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可能比取得信用社贷款的企业,在规模、利率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优势。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论证)。

表3

中小企业是否愿意为获得更多贷款而承担更高利率水平的情况

项目 银行 信用社

愿意

不愿意

合计

愿意

不愿意

合计

频数(个) 81 38 119 67

38

105

有效百分比(%) 68.131.9100 63.8 36.2 100

由此可见,很多中小企业的确面临信贷约束,因为很多中小企业即使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却难以获取所希望数额的贷款。可以推测,很多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并非由于难以承担利率负担,而是由于自身信誉及相关特征(规模、信用记录缺乏等)引起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

(三)融资渠道选择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

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也可以衡量其面临的信贷约束程度。

1.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渠道融资状况。即使在发达国家小企业融资渠道也是多元的(见Berger and Udell,1998等)。但是,企业多种融资渠道的成本不同。虽然商业信用、非正规信贷在信息捕捉方面比银行具有优势,但是通过这些渠道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当首选的正规信贷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信贷需求时,被迫转向相对昂贵、非正规的次选渠道。所以,企业从银行以外的渠道进行信贷融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贷款困境和信贷约束。抽样结果显示,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借款的企业62家,占43.4%。其原因较为复杂,有可能由于企业觉得其他渠道贷款较方便,也有可能是由于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获得足够贷款,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2.企业没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探究县域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企业目前没有贷款,原因是什么”。请求没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在备选答案中至多选3项。备选答案包括:(1)企业发展资金充足,不需要贷款。(2)银行等金融机构手续繁琐,批复申请所费时间太长。(3)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率过高。(4)没有合乎要求的抵押品。(5)贷款期限太死。(6)无法提前还款。(7)找不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人。(8)其他。

对此问题做出回答的企业有45家,占143家样本企业的31.47%,表明没有贷款的企业比例较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获取困境。

企业没有正规贷款第一位的原因中,认为企业发展资金充足无需贷款的有16家,占有效样本的35.6%;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手续繁琐的也有16家,占35.6%(注:有些私营企业为了不披露核心信息,往往选择对信息披露要求低的非正规融资渠道,参见王宣喻、储小平(2002));没有合适抵押品的有3家,占6.7%;选择其他原因的有10家(包括有其它融资渠道等),占22.2%。实际上,贷款手续繁琐与金融机构对抵押品、担保人要求比较严格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利率过高而没有获得贷款。

综上所述,利率可能并非当前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的重要约束条件(注:当然,我国贷款利率目前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信用社不能根据企业风险不同而设定不同的利率)。中小企业信贷获取的制约因素可能主要源于信贷供给方的“惜贷”、“慎贷”行为,即金融机构中为控制贷款风险而采取的信贷配给策略(注:简单地讲,信贷配给是指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低于市场出清水平。在目前利率水平下,资金需求者不能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金供给者也不愿通过提高利率来增加收益)。

金融机构不愿向中小企业放款,往往导致企业面临信贷约束。实际上,企业信贷约束取决于企业资信及相关特征(规模、成立年限、行业特征等),以及当地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贷供给能力和意愿(见Baner jee and Duflo,2002;Berger et al,2001等)。信贷供给意愿取决于金融机构对借款企业的信誉及相关特征的主观评价。由于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信贷纪录不健全等因素,商业性银行往往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但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本身是小型金融机构,难以向大型企业发放贷款,只能向中小型企业或农户放贷,而且,与分散的、更小规模的农户贷款相比,企业贷款应该更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特征,而信用社为何近年来也不愿意向中小乡村企业放贷呢?本文专门对信用社的信贷供给行为及其对中小企业信贷获取、信贷约束的影响进行考察。

二、乡村企业贷款对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的影响

乡镇企业贷款给信用社造成了质量问题,可能是其不愿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缘由。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可能遇到无法按期、足额收回贷款合同约定现金流的情形。此时对信用社即意味着发生了信用风险(或称违约风险),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而信用风险的发生与借款对象的特征有密切关系。信用社的贷款对象一般可分为农户贷款、农村工商企业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向不同类别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不一样。

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同时,我们对地处样本乡镇的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供给情况进行了访谈调查,包括贷款对象、贷款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贷款用途、贷款期限、贷款额度等方面。不同信用社的贷款结构、信贷质量状况不同,表4显示了两家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结构及不良贷款状况(注:为了维护调查对象权益和农村金融安全,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隐去了具体信用社和中小企业的名字)。

表4 农村信用社不同贷款对象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 (万元:%)

信用社 贷款对象 总贷款

逾期贷款

呆滞呆帐贷款

非正常贷款合计

 余额

 比例 余额  比例 余额

比例

余额 比例

LC

农户 5738.7 92.64 18.73 93.05 56.97 19.31 75.70 27.30

农村工商企业 239.5 3.87

1.40

6.95 238.08 80.69 201.63 72.70

集体经济组织 206.7 3.340 00

00

0

合计 6194.8 100

20.13 100

295.05 100

277.33

100

NZ农户 558.08 13.48 0 0 26.25 2.78 26.25

2.76

农村工商企业 3410.82 82.40 5.50

100 882.62 93.47 888.12 93.51

集体经济组织 170.40 4.12

0 0 35.40

3.75 35.40

3.73

合计 4139.30 100

5.50

100 944.27

100 949.77

100

注:A信用社为2002年9月底的数据;B信用社为2002年10底的数据

虽然两家信用社的贷款结构有很大差别,但是两家信用社对农村工商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都比较高。对于LC信用社,工商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余额中所占份额为3.87%,但不良贷款中企业贷款所占份额达到了72.7%,其中,呆滞呆账贷款(“双呆”贷款)中企业贷款比例达到了80.7%。对于NZ信用社,工商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余额中所占份额较高,为82.40%,但是不良贷款中企业贷款的比例高达93.51%,其中,呆滞呆账贷款中企业贷款比例为93.47%。

实际上,乡镇(村)企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差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许多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为乡镇企业贷款。而且企业贷款数额一般很大,所以,企业贷款质量差往往导致整个信用社贷款质量差。可以通过下面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NY信用社。2002年11月底,企业贷款1100万元,占到贷款总余额的46.37%。该信用社不良贷款950万元,占贷款余额总额的38.2%。这些不良贷款大都是90年代中期发放的企业贷款。该信用社企业贷款中属于正常贷款份额不足1/10。

2.JZ信用社。2002年11月底,企业贷款余额为2195万元,占贷款余额的42.28%;个体工商业的贷款,481万元,占贷款总余额9.26%。其中不良贷款总额为273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高达52.62%。不良贷款中企业贷款占很大份额,这些企业包括隶属于本镇的乡镇企业、地处本镇的县办企业,以及县乡镇企业局下属的建材公司、物资经销公司等。

3.QD信用社。2002年11月底贷款余额为3800万元,不良贷款115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30.26%。不良贷款中有400万元的企业贷款和7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其中,企业陈欠贷款已经成为呆账;村集体陈欠贷款的大部分是当地乡镇企业破产时将企业负债转入村集体的。

我国乡村企业贷款之所以容易发生出现违约风险,对信用社资产质量影响较大,可能因为:其一,农村工商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相当部分的企业本身经营能力有限,一旦经营失败,信用社贷款受损的可能性极大;其二,由于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明晰,对经理或厂长的激励不足,可能导致经营努力不够,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其三,在乡镇企业创办和经营中,行政性干预过大,在产业选择和项目选中可能违背市场规则,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另外,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可能通过破产、倒闭等手段逃废债务。即使采取抵押贷款方式,由于农村工商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较低、厂房设备价值较低,因而抵押品变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一堆废铁,信用社难以通过变卖抵押品清收欠款。

三、信用社的企业信贷供给行为:压缩新增贷款与要求提供“私抵”

正是由于企业贷款特别是乡镇企业贷款容易形成不良贷款,而且已经形成了大量历史陈欠贷款包袱,造成了贷款质量恶化,农村信用社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提高资产质量,近年来有意识的减少了企业发放贷款,相当多的信用社停止了对企业贷款。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往往选择更严格的贷款方式,要求更严格的担保条件,进行更为严格的调查、审查,从而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力图逐渐改善贷款资产质量。

(一)压缩乡村企业贷款与控制新增不良资产

为了控制贷款质量,减少不良企业贷款对信用社的不利影响,信用社往往不愿意再给乡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以减小信用风险敞口,表现出明显的“惜贷”、“慎贷”特征。如前面提到过的LG信用社,2002年(至9月30日)总的贷款净投放为1705.87万元,累计净投放农村工商业贷款-6.05万元,集体经济组织贷款-9.90万元。农村工商企业贷款和村组贷款均为负值,基本上只收不放。其中,收回的6.05万元的企业贷款,是由于该信用社2001年将一家欠款136万元乡镇企业破产、盘活,收回土地27亩,以及厂房、所有设备的所有权,然后将企业转包出去,并达成了每年以6万元的承包费归还原来企业所欠贷款本金和利息。该信用社2002年具体投放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LC农村信用社2002年贷款累计发放、回收和余额(至2002年9月30日)(万元:%)

项目

 累放

累收余额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农户贷款1 7733.54

98.89

6011.72 98.325738.68 92.64

集体经济组织贷款 86.5

1.11 96.4

1.58 216.65 3.50

农村工商企业贷款 0 06.05

0.10 239.48 3.87

总计7820.04 100 6114.17 100 6194.81 100

注1:农户贷款包括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及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各种形式的贷款

再如,YC信用社2002年10月底贷款余额1150万元,但当年只对一家企业发放了56万元贷款,接受贷款的企业是一家蔬菜加工厂。据我们对该企业的调查,该企业属于一个龙头企业,收购当地农户种植的蔬菜,蔬菜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该企业对当地的蔬菜种植农户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该企业曾几次共贷款160万元,只清利息。2002年,由于收购资金紧张,难以收购农民蔬菜,农民急需将蔬菜卖出,于是政府动员信用社向该企业提供了56万元的新增贷款。实际上,该企业正准备扩建厂房、更新设备,但是资金非常短缺。

又如,JZ信用社从2002年大幅度收缩向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贷款。2002年11月底向农业累计发放贷款514万元,2002年累计向企业发放贷款仅74万元;2002年向个体工商业发放的贷款比上年减少了35万元。

信用社减少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供给,必然导致中小企业面临更强的信贷约束。可以推测,商业性银行也具有这种贷款结构调整行为,而且银行调整的余地更大,可以向大企业发放贷款,或发展其他形式的资产业务。信用社调整余地较小,若减少农村工商企业贷款,则只能增加农户贷款,当然也可能减少总的贷款规模。

(二)个人名义贷款与企贷私抵

为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改善贷款资产质量,信用社即使对企业发放少量贷款,往往要求更严格的担保条件,进行更为严格的调查、审查。而且,许多信用社都采取了意在控制违约风险的手段。

1.愿意向产权比较明晰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贷款。如NY信用社,目前新增企业贷款很少,而且倾向于选择产权较为明晰的企业放贷。当地一家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实为一家独资企业)(注:现实中,有些企业虽然冠以“某某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企业所有者较少,实际上具有独资或合伙的私营企业性质)历年贷款余额115万元,占目前企业贷款余额的10%。该企业已向信用社办理了抵押登记。该企业1999年以前贷款48万元,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每年到期清息换据,后来信用社继续发放严格的抵押贷款。每年偿还利息20多万元,按季清息。

2.要求业主个人以自然人的名义贷款用在企业(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43家样本中小企业中,在最近5年曾以个人名义获取贷款用于企业生产的,有22家,占15.4%)。JD信用社2002年只发放了一笔企业贷款,就是向当地的一家纸箱厂发放的1万元贷款,这笔贷款是企业投资人以个人名义申请的贷款。

GQ信用社2002年6月,向当地一家塑料管材厂发放贷款35万元,贷款期限为半年,这笔贷款是以厂长个人名义申请的,并且要求厂长以个人价值40万元的市内房产作为抵押物。实际上,该信用社在发放企业贷款一般要求必须质押,因为抵押物在农村往往不易变现。质押物品有支票、存单等,若为存单质押,质押金额至少为贷款额度的85%;即使提供抵押贷款,抵押物一般是城镇房产等易转让、易保管的物品。

TYD信用社在向个体工商业发放贷款时,信用社要求借款人以个人名义申请,采用联保或质押的形式,而且自有资金必须占到项目投资总额的50%以上。该信用社贷款中有80%是个体工商业贷款,贷款用于投资板材场、养鸡场等,基本是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为半年。

3.要求企业法人或借款相关责任人提供私人担保(质押、抵押或保证),即所谓“企贷私抵”(注:实际上,在小型企业信贷安排中,用个人财产作为企业借款抵押或个人对企业债务进行保证,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相当普遍的(见Berger and Udell,1998;Avery et al,1998;Cavalluzzo and Wolken,2002等)。信用社不愿向企业在发放新的贷款,或采取更为严格的条件,应是导致县域中小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信贷约束、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多数企业处于资金紧张、信贷约束状态。从企业对贷款利率的反应可以看出,企业的信贷短缺往往不是由于利率过高导致的。即使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抵押品或手续麻烦等原因,许多企业也难以获取所需要的贷款,被迫转向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供给的案例分析发现,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往往对信用社资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信用社往往有“惜贷”、“慎贷”倾向,近年来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新增贷款,同时,也倾向于向产权明晰的企业贷款,或要求企业业主以个人名义贷款,或提供个人财产作为担保。信用社这些信贷策略可能是导致企业信贷约束的主要原因。当然,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成因,特别是信贷约束与信用社信贷供给行为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

以上分析结论对缓解我国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政策含义,包括:

1.提供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意愿。如:促进乡镇企业合理改制,促使农村中小企业产权明晰化,强化约束机制,减少政府对企业不当干预;发育抵押品处置市场,降低抵押品处置成本,提高抵押品回收弥补贷款损失的效果;引导中小企业或业主个人之间进行联保,利用团体贷款(group-based lending)具有的自我选择、同伴监督机制,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谨慎设计和实施具有可持续性的信贷担保政策。

2.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能力。如:充分利用信用社的地方性、具有信息捕捉优势的优势,避免由于信用社主任过频更换(注:据汪三贵、李莹星(2004)的调查,1997-2002年,主任更换2次的信用社占51%,更换3次的占25%。关于信用社经理人员轮换利弊、组织结构变革、贷款责任制度的分析,参见马九杰(2004))、信贷人员过分流动造成的信息优势损失;健全贷款违约惩罚与处理机制,减轻由于企业违约对金融机构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资信系统等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以增进金融机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适当增大利率浮动范围,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进而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信贷供给能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县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其对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