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教育为目标加快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_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论文

以一流教育为目标加快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_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论文

以一流教育为目标 加快上海高教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高教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实施上海教育事业“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上海的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全年的工作目标,努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与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时的讲话精神,落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所提高;初步确定了一批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显示了上海高校浓厚的科研、科技力量,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1996年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投入有所增长,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1996年上海加快了办学门类相近院校的调整合并,完成了上海建材学院、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专合并调整为上海理工大学,撤销上海石化专科学校的建制改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本市的高校由45所调整为41所,办学规模有所扩大,结构得到优化。全市普通高校本专科生有147926名,比上年增加2.64%,其中本科生为111623名,专科生35303名;招生43841名,毕业39043名。23所普通高校和34个科研单位共培养研究生16835名,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博士生4202名,硕士生12633名;招生6507名,比上年增长22.8%,毕业3860名。投入市属高校的事业经费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6%。此外,落实产业专项贷款8500万元,贴息配套5000万元。投入复旦、上海交大等6所高校的共建补助费9000万元。

2.通过“划转、调整、共建、合作”,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在中央有关部委、上海市委、市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上海建材学院转由上海管理,上海城建学院、立信会计高专和医专划转市教委管理。其中上海建材学院、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对不同隶属关系的高校合并、共建、调整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此外,市教委积极促进市政府与中国纺织总会、国家教委共建中纺大、华师大、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9月起,这三所学校的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已开始享受市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市教委还继续推进西南七校、东北八校的合作办学。

3.高校招生和毕业就业制度改革进展顺利。1996年,在沪中央部委属院校和地方高校(除师范、农林和部分艰苦专业)已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制度。全市高校在读本专科生,收费和自费生比例分别达50~70%,个别院校达100%。上海生源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的有932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1.6%,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593人,党员1970人。这批博士生、硕士生主要充实在本市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贫困学生解困工作有新的进展,1996年市财政共投入1350万元,各高校加快了奖、贷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的建设,有40所高校相继设立了勤工助学基金,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近5万个,使85%以上的生活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得到资助。

4.教育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立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切实落实市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1996年,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若干意见》;建立了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并开始接受委托,进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的评估工作;启动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开展了高等医科院校教学医院的评审工作,有27所教学医院合格挂牌;组织了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有33所高校申报253项成果,共评出市级一等奖50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77项。推荐8项为国家级一等奖,42项为国家级二等奖,其中1项教材为国家级一等级,5项教材为国家级二等奖。投入了200万元,重点建设60项教材;审议和同意新设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9个;加强了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环节,组织了教学模型竞赛和机电一体专业设计大奖赛,以及大专英语能力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技术鉴定考证制度和高校职业技术鉴定所。此外,召开了上海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加强了对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管理,承担了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外语统考的组织工作。这些工作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贯彻“科教兴市”战略,高校的科研、科技工作显示了综合实力。在上海市第八次产学研招标洽谈会上,上海的20所高校推出了143项新型实用科技成果,占全市221项的64.7%。首批中标的36个项目中,高校占19项。市产学研联合办公室推荐的10项市重点产业化项目,高校占6项。此外,上海高校组织实施的重点学科建设,地方高校有26个重点学科经论证确认,部委属高校申报48个重点学科,其中5个属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这些学科涉及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考试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五大科研领域(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技术)密切相关的有27个,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11个,与市政建设和为农业服务的有5个。这些成果既充分显示了上海高校的综合实力,又表明了上海高校的科研、科技工作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二、1996年上海高等教育重点抓了7项工作

1.积极推进“211工程”建设。完成了华师大、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大学等6所高校的部门预审工作,全市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已达12所。此外,市委、市府决定,重点支持复旦、上海交大立项建设,在“九五”期间,与国家教委配套对两校各投入1.2亿元。同时,明确全市除二军大外,所有进入“211工程”的部委属高校享受上海出台改革的补贴政策,努力实施共同建设。

2.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课程建设。完成了第三批地方高校26个重点学科建设的论证确认工作,论证了17所部委属高校申报的48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全市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反复论证、修改和初步制订了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和重点产业化项目建设方案,初步落实了项目建设的经费。

3.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完成了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和96年度高校教学、研究、工程、图书、实验五个系列的中高级职称评审;与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有12名教授、17名副教授被列入去年高校培养跨世纪一流人才的“曙光计划”;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进行了市“三个一工程”高校优秀教师的选拔工作,提出了市一级“有实力”和“有潜力”的专家名单。此外,组织了200名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进行暑期社会考察,跟踪考核了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和第二届优秀青年导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也正在有序开展。

4.加强学校的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市委、市府的要求,市教委组织了教育系统精神文明调查小组,完成了四项课题的调研。各高校结合国庆47周年,长征胜利60周年以及香港回归祖国,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教程”课。针对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保证学校稳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对31所高校的“校纪、校容、校内、学风、教风”进行了督导检查,组织高校创建文明单位和评选活动。

5.加强教学、科研装备建设,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在国家教委支持下,建立了由复旦等高校组成的“上海教学仪器市场”,举办了“'96秋季高校订货会”。完成了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复旦大学等8个节点已落实第一批硬件配置和联网,上海交大与国家教委CERNETTL和国际INTERNET已联接,并进行了远程教研和远程医疗诊断的演示,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召开了上海市校产工作会议暨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高教系统优秀企业22家,优秀厂长、经理40名,先进集体156个,先进个人259名。此外,各高校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落实了校办产业流动资金周转金1500~3000万元。预计今年本市高校校办产业的税后利润的增长率在15%左右,达5亿元。

6.加强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和国防教育。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华东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获团体总分第4名,金牌和奖牌总数第6名的好成绩,有13篇体育教学论文获奖,9名教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教师。全市有32所高校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40所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有13所高校荣获1995~1996年度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二医大被评为市标兵单位。全市高校献血人数突破1.3万人次,其中无偿献血1万余人。此外,各高校积极参加'96上海市第二届学生艺术节和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赛等科普活动。学校的国防教育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7.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根据国家教委试行公派出国留学改革方案,市教委与市人事局联合成立了“国家基金申请办公室”,全市51人经评审获资助,社会反响良好。中外合作办学平稳发展,目前共有27项,其中涉及高等学历教育4项;引智工作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全市高校共聘用长期专家、教师250余人,短期专家1000余人。外国留学生工作受到重视,全市有22所高校接受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500多人,短期留学生约3000人次。

1996年也是实施“九五”计划的开局年,遵照市委、市府提出的“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按照上海要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建成国际大都市的要求,与世界一流教育指标相比,在体制、机制、师资、投资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不够,这样有可能导致在宏观决策上贻误时机;教育投入不足、学校设施陈旧,已成为上海高教发展的“瓶颈”;又如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迅速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等。

三、以建设“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为契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97年,上海高等教育要继续贯彻实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市委、市府提出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为契机,抓重点、上水平,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上海高等教育。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性、前瞻性的战略决策研究。开展调研和论证建设上海“一流高等教育”计划和实施办法,全面适应上海在21世纪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确定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不同功能,办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市教委对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这项规划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2.继续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完成上海师范类院校和纺织类高校的调整、合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构建师范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新格局。

3.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1997年,上海要结合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科学论证,布局设点好若干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抓紧做好试点启动工作,制订有关招生、考试、录取办法,完成一定规模的高职招生计划。

4.加大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的力度,稳步推行后勤工作社会化。高校后勤人员庞大,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97年,上海高校要加大后勤工作改革的力度,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通过后勤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换,稳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学校的后勤工作要坚持为教学、教研和师生服务,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要加快后勤管理向“小机关、多实体—大实体”的转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人事和资金相对独立;要加强经济成本独立核算,实行校内服务与社会经营有别的收费制度,逐步建立由拨款向契约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要积极推进后勤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干部聘任制、员工职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此外,要创造条件,支持和扶植高校区域性后勤生产集约化,组建若干校际间合作的后勤服务专业公司。动员社会各方,多渠道建造学生公寓,力争有所突破。

5.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制订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总体方案及相应的教学计划,积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落实第一期重点教材的编审出版和第二期重点教材建设的立项工作;完成市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公共实习中心、计算机多谋体教学演示设备、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网络和书目资料库等联网工作;充实和健全学位办机构,扩大重点高校研究生规模和改革招生、培养方式;以建设具有较强职业特色的示范性高等专科学校为目标,继续深化国家教委确认的专业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学分制管理,完善相应配套条件。

6.继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牢固树立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试点学校的自主权,适当修正自主录取的办法,积极鼓励考生考外地院校,特别是外地的重点高校,实施社会化报名,改进对特殊才能考生的加分办法。

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修订《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工作管理办法》,制订《实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制度》,加强上海籍毕业生在外省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7.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上海高校“两课”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完成高校以独立形式开设“邓小平理论教程”课的工作。组织和开展以1997香港回归祖国,建军70周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建爱国主义教育讲师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抓引进,即:要制订相当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在国外学有成效,完成学业的专家、学者充实高校师资,吸引一批外省市的高级人才来上海高校服务。二抓培训,即:建立本市高校教师职务培训制度,制订《上海市贯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培训工作规程〉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实施"215"计划,培养和造就著名专家的意见》;建立上海高校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职务培训网络。此外,加紧研究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合理设置,通过合理设岗,指导教师队伍优化,加强教师职务聘任后的考核管理工作,努力形成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

9.继续抓紧抓好高校科研、校产和装备工作。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促进产学研的发展。1997年产学研的重点是为国营大中型企业服务,为它们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高校文科科研力量,为提高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准作出贡献。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工程建设,积极组织重点学科投入上海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着重进行有影响的、突破性的重大项目研究。实施和启动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第二期工程,做好第一期的检查验收工作以及网络的管理和操作工作。办好'97上海国际教育展览会。完善上海教学仪器市场,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办产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10.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卫生、艺术、科普教育。继续进行对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拟定高校体育场馆更新、改建计划,承办全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射击比赛和第三届京、津、沪大学生军事夏令营;检查高校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情况,召开上海市学校卫生工作会议,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组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管理网络和大学生艺术团。

11.积极开拓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努力提高就读层次。目前,在沪留学生占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2%不到)很低,与“211工程”确定的比例(10%)差距很大,与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一致。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管理留学生的新措施、新办法,探索留学生住宿途径的多样化。学校要重视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教育手段与国际接轨。要充分认识引智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既要防止政治渗透,也要注意着重引进新型专业和我国相对薄弱专业的外国专家,以适应高校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引智工作的效益。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党团组织工作,确保教育质量,严防放任自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合作办学不仅仅在于引进办学资金,还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体系、课程、教材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通过合作办学,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此外,在加强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交流的同时,要加强对社科类国际学术会议的管理,提高国际学术会议的效益。

过去的一年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的一年,我们将再接再励、顺势而上,在各级党委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落实各项工作,推进上海高教迈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

标签:;  ;  ;  ;  

以一流教育为目标加快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_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