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港市看苏南模式的创新_苏南模式论文

从张家港市看苏南模式的创新_苏南模式论文

从张家港市看苏南模式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张家港市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南模式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借鉴和兼容了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正在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时代内容。本文通过对张家港市(苏南模式的代表之一)的实践进行回顾与剖析,并结合苏南地区发展实际,就苏南模式的创新及其动因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苏南模式的创新探视

苏南模式进入90年代后,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张家港市的情况看,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首先,在发展思路和战略上及时转向集约经营。其次,在资金投入上较多地增加用于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始终保持具备一定的技术梯度优势。第三,加快改革步伐,使企业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重点是以股份制为内容的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部环境主要以社会保障改革等措施相配套。

2、发展空间从“遍地开花”转向聚核效应。主要是打破“小土群、满天星”的落后布局。张家港采取了两个动作:一是构筑“大交通骨架”。依托“交通能骨架”和保税区、港口码头的龙头辐射功能,引导生产要素突破社区在更广范围内流动和组合,使生产力布局由分散趋于相对集中,为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极好的载体。二是“造大船抗风浪”,让集团企业唱主角。这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改制、改组、改造,以大带小,以优汰劣,名牌带杂牌,滚动发展,优化组合。二是引入外资,迅速膨胀。张家港市“三巨头”(沙钢集团、牡丹汽车集团、欧洲精纺城)之所以迅速崛起,外资的导入是重要因素之一。

3、开放方式从外贸带动转向经济国际化。实现了“老乡联老外”,“老乡变老外”的质的飞跃,呈现了“三外联动”、“三外齐上”的良好态势,真正使经济融入了国际大循环。

外贸上,产品的外向依存度越来越大,1995年,张家港全市外贸出口供货值已接近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50%。

外资上,已从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变为精心筛选、重点选择。引资目标转向创办技术含量高、外方出资比例高的大项目;引资方式转向以外引外;合资、合作领域由偏重二产趋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并在创办一些特色外商工业小区上取得较大突破。

外经上,全面向海外拓展,大力发展海外事业。一些有实力和条件的企业纷纷到海外办合资企业和销售窗口,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与外商展开竞争,有一小部分集团企业已初具综合商社的雏形。

4、产业结构从异军突起转向全面崛起。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产业比例由“一、二、三”变为“二、三、一”后,正逐步向“三、二、一”的高级形态跨越。

一产基础地位得以巩固。随着乡镇企业对农业反哺能力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提高,逐步脱离弱质产业的范畴。二产内部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全面崛起,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多轮驱动。三产蓬勃发展,除传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外,房地产开发、土地批租、旅游娱乐等新兴行业也迈出新步。

5、追求目标从单一经济指标转向社会全面进步。表现在不仅仅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最大化,更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资源保护上创出了特色。

二、苏南模式创新的动力剖析

苏南模式的五个方面变化,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外在形势迫使它变。先从乡镇企业生存空间来考察。乡镇企业起步时,设备都是土法上马的简陋货,或是七拼八凑的杂牌货。技术力量方面没有什么大学生、工程师、专家教授,仅靠一些下放工人和乡间能工巧匠,产品根本不存在什么定型不定型,更谈不上什么国际、ISO9000,他们就这样,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红红火火干起来了。为什么这种粗放得不能再粗放的工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呢?这就是当时特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结果。因为乡镇企业起步的时候,正值“左”的政治思想盛行和“十年动乱”后期,当时社会秩序被打乱,许多城市工厂停工停产闹革命,加上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多方面的脱节,尤其是日用消费品极度缺乏,这就为苏南乡镇企业“拾遗补缺”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空间。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的经济关系逐步理顺,市场供需矛盾逐步缓解,中高档产品逐步成为市场“宠儿”,名牌产品成为抢手货,大路产品逐渐被挤出市场,尤其是国门开放后,大量优质新颖的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乡镇企业再继续把那些粗糙的产品推向市场,显然只能进入死胡同。在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就不得不去考虑加大技改力度,改进生产工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等等。这一“逼”,使乡镇企业上了一个台阶。早在1987年,张家港市就有18家乡镇企业引进了国际上的先进设备,其中8家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进行生产。

从苏南模式与社会事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外在形势是苏南模式向高层次递进的强大动力的结论。

2、内在优势使它有条件变。苏南模式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能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自身能量蓄积到一定阶段急剧释放的结果。

首先,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1970年,张家港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76亿元,财政收入1628万元;到了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也仅仅4.31亿元,工业利润1.02亿元,财政收入5789万元。这个时期经济部门自身滚动发展都捉襟见肘,叫它再去花较大资金支持社会事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当时,苏南模式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二是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蓄积资金、技术、人才等基本能量。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苏南模式物质基础的日益强大,苏南模式的社会功能才真正出现质的飞跃。而且由于苏南模式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占主导的所有制特定模式,使得集中部分财力投入精神文明、社会事业以及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从资金投入上的几个数字就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1992年以来,张家港市工业企业累计投入184亿元,工业总资产年均增长幅度达44.5%,形成了200多家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技术密集型规模企业(工业投入上外资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投入23.5亿元,用于商业、学校、医院、文化中心、体育场、公园、绿化、环保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入8亿元用于交通设施和道路建设;投入4.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投入3.2亿元用于支农项目等等。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就只能纸上谈兵。

其次,具备了科技进步的优势。科技人才方面:1985年,全市科技人员只有3000多人,到1994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已近4万人,10年增加10倍多。关键是除了“引才”外,还舍得花本钱培育人才,如1984年,自筹资金建办的沙洲工学院,十年来累计为地方乡镇输送近2000名实用型人才。另外,近四年中还举办各类培训班9000多期,受训达60多万人次。科技开发方面:全市已有400多家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131家企业建立了厂办研究所。这些科研联合体及厂办所具有较好的科技开发能力。仅1994年、1995年两年就开发新品800多个,其中约有一半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70多个成为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平均每个产品增加效益489万元。科技机制方面;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科技开发、科技投入、科技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再有,就是具备了开放优势。一是外向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到1995年,全市已建办三资企业1200家,累计到帐外资16.94亿美元;外贸出口供货值190.13亿元。二是区位优势明显。除较早接受浦东开发开放辐射外,自己创办了保税区,保税区招商引资已名列全国保税区第3位。拥有不冻不淤的天然良港。在境内拥有的74公里长江岸线中,能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就有42公里。现在港口吞吐能力已超过1500万吨,预计到2000可达40002多万吨。三是投资硬环境逐渐优化。城乡环境洁美、城乡交融一体,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3、精神优势催它变。社区文化的培育,关键是要培育一种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氛围,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升华,使之成为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强大动力。

张家港市之所以能在四五年时间内,从不受人注目的江边小城变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兴港城;国民生产总值四年中年平均增幅44.6%,经济跳跃式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委倡导和培育、并在全市发扬光大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精神第一个表现是“抢机遇”。抢时间、抢速度、抢效益,决不让机遇擦肩而过。1992年5月,李鹏总理来张家港视察,对申办保税区表示赞许后,就立即动手。仅花45天就完成了1284户农户拆迁任务,20天将8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带围了起来,35天将雄伟高大的海关主监控口建好,150天建成60幢20万平方米拆迁户安置房,160天建成了万吨级化工码头。到当年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下达批文时,4.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第一家内河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已神奇般地屹立在长江之滨。

张家港精神的第二个表现是“高标准”。样样工作争先进、争一流。这一“争”,争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先进市、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先进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20多项全国和省级先进荣誉称号。

张家港精神的第三个表现是“人心齐”。全市上下一呼百应,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根杆子插到底。通过张家港精神的熏陶,培育了一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特别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在张家港,许多干部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加班加点,不过星期天、不休节假日已成为大家自觉行动。

张家港精神第四个表现是“措施严”。一切按规定办事,领导班子洁身自好有权威,对歪风邪气敢于碰硬不手软。对计划生育、全市禁放烟花爆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垃圾袋装化等等,通常人们感到不太好抓的工作,在张家港都能令行禁止,一步到位。

透过张家港的情况,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苏南模式的变化,既有外在竞争压力的原因,又有内在条件的因素,在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中,迫使苏南模式不断跨上了新的台阶。苏南模式的创新,是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更新,涵盖了经济与社会的多个层面,反映了步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渐进性。这种创新并非是对模式自身的根本否定,而是根据实践中生发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破旧立新,自我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标签:;  ;  ;  ;  

从张家港市看苏南模式的创新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