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世界持续农业的进展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进展论文,农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论

摘要 对世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述了现代持续农业的各种类型及其本质,指出了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分析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转变过程中依据中国国情,因地因时制宜,坚持农业与自然、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地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持续农业 生态农业 自然农业 有机农业 集约农业

目前,世界农业正处于对各种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时期。尤其现代常规农业的副作用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能源短缺,严重影响了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正积极尝试探索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思潮,科学家们正重新认识农业与自然协同共生的关系,重新确立了农业发展中人类与环境形成的伙伴关系。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们还没清楚地认识到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的还要尝试石油农业的苦果。尤其,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良性转变,使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本文仅就此问题进行扼要论述。

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 传统农业的进程 经历原始农业之后,人类对自然力利用能力和方式有了一定积累,并随着食物需求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人类进入了传统农业的初级阶段:以主动农业生产为主,以狩猎采集为辅,并导致原始农业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大分工,使人类改变蒙昧时代那种依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生产形式,进入了依靠畜力、人力使自然生物增产来维护生活的新阶段;到了传统农业的中级阶段,人类的农业经验和技术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与积累,农业生产才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并形成了一些经验性农业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形成了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状态。中级阶段的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①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用各种铁制的手工农具,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农业生技术是建立在纯经验基础上,没有形成较系统、较科学的农业科学技术;③经营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而规模较小,很难在大规模范围利用和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农业内部结构处于盲目运行状态;④干预自然的能力很脆弱,对自然的依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率很低,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传统农业高级阶段特征;①以人力、畜力和机械动力为动力,开始使用各种农业自动、半自动农机具,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在农业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新技术、新品种和无机肥料、农药开始在农业生产上应用;③经营规模超越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干预自然能加较强,生产率较高,产品商品率较高。

1.2 现代农业的进程 现代农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也称常规农业阶段,生产动力以机械动力为主,基本达到了机械化,大量化肥、农药和石油能量投入,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常规农业模式、生产规模很大,生产采用工业化方式,作物生产系统生物单一性,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开始弱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性、营养性和品质下降。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的典型代表。

现代农业的中级阶段:由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种不良结果,人们开始寻找对农业生产发展替代的模式,开始反对大量投入人工化学品、机械,开始强调生态良性循环,产品安全、营养,反对各种农业措施污染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因而,在发达国家产生了各种现代回归农业思潮,例如现代有机农业、现代自然农业、无为农业等,对现代农业初级的常规农业所带来的副作用的原因及后果进行反思和分析。

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各种替代农业思潮产生及试验,人们开始不断完善人类具有永续利用的农业发展体系。目前,认为科学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持续农业,持续农业基本适应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或资源压力下的农业发展要求。

1.3 现代农业与持续农业的异同 现代农业的进程说明,无论回归型农业、替代型农业,还是持续农业都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思潮。都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常规农业基础上产生的不同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包容持续农业,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类发展模式,把持续农业等同现代农业是不确切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按时间特征划分的,而回归农业、替代农业和持续农业是按性质特征划分的,不能混淆。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是农业持续协调发展的方向。

2 持续农业思潮的进展

90年代初,形成了以持续农业为主流的现代农业思潮。整个农业思潮经历了回归阶段、替代阶段和持续阶段,形成了三大明显类型的农业思潮、即回归型、替代型和持续型农业思潮。

2.1 回归型农业思潮 回归型农业思潮,包括现代自然农业、现代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等,是对现代常规农业的彻底否定,不再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和经济收入,而是极力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反对人工合成产品进入农业系统。回归型农业思潮主要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国家,是对早期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化学化等措施的彻底反对,但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很少。

2.2 替代型农业思潮 当前,解决人类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及其对食物数量的需求,寻找一种既能满足食物数量的需求又能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农业模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便产生了把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放在中心位置的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化农业等;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便产生了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放在中心位置的集约农业、立体农业、精致农业、设施农业等。不同的国情背景下产生了不同替代型农业思潮、使现代农业思潮的发展又深入一步,使人们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层次。

2.3 持续型农业思潮 由于替代型农业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没有取得共识,8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能够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认同的持续农业模式,按照持续农业的构想,这种模式能够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与高效的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持续农业继承了回归型农业对人类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要求,也继承了替代型农业中生物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和立体农业的优势,总结了回归及替代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现代农业思潮中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发展模式。

2.3.1 持续农业 1985年,美国加尼福尼亚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并在加州大学成立了“持续农业研究所”。1986年,美国一些州议会通过了“持续农业法案”,1988年先后在美国召开二次国际规模甚大的持续农业问题的学术讨论,同时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

1989年,R.R.Harwood博士来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讲学,他认为,持续农业能够不断地增加人类需要的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农业体系。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增进农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即增加产品和新的产业,不断增加食品数量和提高食品质量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同时注意产品的安全性、多样性、营养性以及合理的价格水平。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土地、资金投入、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③有效地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保持物质、资源、养分等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④永续地维持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再生利用的能力。⑤农业与其它产业适宜配置与合理分布,科学的规模约束。因此,持续农业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一种农业发展类型。

2.3.2 生态经济农业 生态经济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等农业环境下产生的,与国外生态农业有重大差别。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实质是一种综合生态和经济因素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或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2.3.3 综合农业 综合农业是在回归和替代类型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持续农业思潮,始发于80年代后期欧洲一些国家,极力主张农业系统的自我良性运转,尽量降低系统外的人工产品投入,但也不反对适量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并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与目前世界共同倡导的农业持续发展主题有诸多相同主张,也可称为欧洲的“持续农业”,但综合农业在某些具体主张和技术措施上是不确切的,没有产生较为成功的农业发展模型。

2.3.4 精久农业 精久农业也可以称为集约持续农业。由北京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率先提出,是根据中国国情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精讲究经济和集约,久追求持续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①集约农作:将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产,实行精耕细作,间套复种,除种植业外,畜牧业、水产业、林业也要提高单位产量和质量;②高产高效:要将经济放在首位,力争高产不低效,实行立体农业经营,实行劳动力、科技密集与适当投入的结合与相互置换,并逐步促使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持久发展: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持续生产能力,要强调生态持久性与社会经济持续性的结合,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因此集约农业、高产高效必须建立在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持久发展的基础上,而持久发展又离不开增产增收和集约农作,粗放农作和低效益的农业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

总之,精久农业从理论到实践,它吸收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革命的经验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持续农业的有益原则,为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

世界农业发展过程及现代农业思潮给我们许多启示,同时也能从中吸取许多经验和教训,使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少走弯路,加速这种转变进程。

3.1 实现转变的主导思想 ①系统思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系统原则,把转变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转变的过程应有先有后,措施应多种多样,途径应因地因时制宜,过程、措施、途径应有机联系起来。②协同思想:将传统农业、常规农业和持续农业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理论与技术协调,各种农业模式相融,互相促进,协同发展。③效益思想: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必须保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率等逐渐提高。④持续发展思想:克服现代常规农业弊端,使农业生产系统处于良性循状态,保持土地、资源等合理配置,具有持续永久利用的能力,达到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实行转变的宏观措施及目标 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宏观措施应适应中国国情,这些措施包括:①更新农业发展观点,科学规划发展目标;②完善农业投资体系,增加农业投入;③强化科技推广,逐步推进科技、知识密集型农业经营方式,建立知识科技密集型农业企业;④建立现代农业生产者的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者的科技文化素质;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逐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⑥加速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股份制农场、家庭农场,为农业科技推广开辟新的途径,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⑧实行宏观调控、综合开发、规模生产;⑨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科学配置土地等资源,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结构。

在实施宏观措施的同时,要以下列农业目标为中心: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率、食品满足率;②产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和多样性;③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高效率与持续永久的能力,再生资源的循环持久利用;④农业生产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和自然性,提高生产力和不利环境条件下的农业持久性,人类生活环境的优美和良性生产空间;⑤改善生产体系,将新的生物技术渗透到农业中,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合理的控制水平;⑥农业生产者生活富裕,生产条件良好。

3.3 转变的主要途径 ①农村工业化途径:江苏省南部模式,称为“苏南模式”。这种途径的成功之处在于解决了大农业发展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以工补农,发展农业,富裕农民。②生态经济农业途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体,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实行种植业、养殖业互为利用的立体农业,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行集约经营,以四川省广汉地区为代表,形成生态经济农业较成功的“广汉模式”。这种途径因时制宜,具体措施虽不同,但对于广大的农业地区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③城郊农业途径:以城市需求为中心,以“菜蓝子工程”为中心,蔬菜、果品、花卉、畜禽为产品,种养结合,以城市需要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科技成果发展商品农业,尤其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为优越的地理条件。④资源利用开发途径: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区域开发治理,湖南省桃源县的“桃源模式”是成功的,对具有特色资源的农业地区具有实际意义。⑤农场模式途径: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使一定规模的土地集中,实行规模生产,在所有制度方面实行股份制,在农业机械化、高科技含量、规模经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未来农业的一种主要形式。

1994-10-18收稿

标签:;  ;  ;  ;  ;  ;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