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刘东军1, 祁康宁2

1.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1360002.四平市肿瘤医院 136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的应用对于提高包皮环切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36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和对照组(传统包皮环切手术)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出血率相对更低,而患者的对于治疗的满意率相对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的应用对于提高包皮环切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治疗效果获得了患者的满意与肯定。

【关键词】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临床应用;效果

包茎、包皮过长是临床常见的男科疾病,其患者易泌尿生殖系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需要通过包皮环切手术予以治疗。包皮环切手术是将多余的包皮切除,以减少包皮内滞留的病原体,降低了感染疾病的风险,以更好的维护男性的生殖健康,同时对其伴侣的健康给予保障[1]。包皮环切手术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需要考虑到手术的创伤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在儿童患者的治疗当中,更加需要合理慎重的做出选择。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36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评价其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36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对其展开分组对照研究。在68例观察组患者当中,最高龄55岁,最低龄7岁,平均年龄(31.6±3.9)。在68例对照组患者当中,最高龄53岁,最低龄8岁,平均年龄(32.8±4.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治疗,准备好新型包皮环切缝合器、测量孔、弹力绷带以及缝合包等手术工具,测量非阴茎勃起状态下的周径,选择合适型号的吻合器。患者取平卧位,行常规消毒铺巾,于阴茎根部进行局部麻醉。将阴茎套入内环,包茎患者需要剪开阴茎背侧包皮少许部分并分离粘连,然后使用钳夹提起包皮系带处的包皮,向外翻转,包皮完全覆盖内环后,向下牵拉并进行调整,保持左右对称,使系带处于正中。调节吻合器,使龟头座边缘位与冠状沟持平,龟头座与阴茎背侧呈30°。扎紧包皮口后,固定于拉杆。调节切割器,闭合龟头座与钉仓环部,确认包皮位置是否准确,并予以夹紧,同时观察缝合器的位置。经反复确认后,启动环切器,进行包皮的切割与缝合。反旋旋钮,观察是否存在未离断处,将其剪开,将切除的包皮取下,对其创面进行包扎,使用凡士林纱条(内)和弹力绷带(外)。待创面愈合后,将凡士林纱条拆除即可,无须拆线。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包皮环切手术,提起包皮口边缘,将包皮正中和包皮腹侧剪开,分别剪至距冠状沟0.5cm和系带1cm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翻转包皮,将龟头完全暴露出来,行环切术,将多余包皮切除。切除包皮后,行电凝止血,使用丝线间断缝合,使用凡士林纱条(内)和干纱条(外)包扎创面。待创面愈合后,将纱条拆除即可,无须拆线。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85±1.45)min<(24.96±3.46)min]、术中出血量[(0.95±0.26)ml<(8.68±1.45)ml]、疼痛VAS评分[(2.13±0.86)分<(4.42±1.34)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于表1:

3结论

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有效手段,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予以改良,在包皮切割裁剪、止血以及缝合等方面更加规范、精细,在有效切除多余包皮的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由于手术部位具有特殊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不仅在生理上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的应用,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和安全的实施包皮环切术,其原理与肠道吻合器的切割缝合相仿,在罩住龟头后,直接对多余包皮予以剪除,严密缝合,其手术创伤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2]。

综上所述: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的应用是对包皮环切术的改良,能够做到高效、安全的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等疾病,减轻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解决患者的困扰,提高其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林林,马建国,朱长云.包皮环切术中包皮切割缝合器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03):80.

[2]陆文宝,刘小良,周海滨,付强,黄鹏.新型包皮环切缝合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经验总结(附850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6,31(07):654-655.

[3]曹赟杰,何小舟,宋广来,等.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4):6526-6529

论文作者:刘东军1, 祁康宁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新式包皮环切缝合器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刘东军1, 祁康宁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