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研究与交际能力的培养_交际能力论文

语用学研究与交际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交际能力论文,语用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如诸多语言学学科的研究目的,语用学研究旨在对语言现象,尤其是语言使用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然后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力求进行合理的解释,迸而探索这些规律的前因后果。这一宗旨,一方面推动着语用学本身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事实表明:语用学的发展经历了英国哲学家J·L·Austin的语言行为理论、美国哲学家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以及英国著名学者G·N·Leech的礼貌原则等几个阶段逐步形成和拓开的。 对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认识的提高也经历了由进行语法分析加母语翻译的读懂外文,到通过听说句型训练以期养成技能,再到设计情景、配合意念功能培养交际能力等几个发展阶段。由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语用学研究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对培养交际能力认识的提高。反过来,对培养交际能力认识的提高又可归因于语用学研究理论的发展。本文拟就语用学研究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提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一、语用学研究辩析

1.从语言定义内涵辩析

由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语言条目下写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给语言下的定义是:人类非本能地通过语音和音符系统进行交流思想,感情与愿望的一种交际方法(a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 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s and sound symbols)。 我国语言学界老前辈许国璋教授在“金岳霖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86·3)文中摘引金氏对语言的论述:语言本来是有交通性的,不然不成其为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D·H·Hymes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 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中外词典编纂者与语言学家都指明了语言是(1)人类特有的;(2)是用来表达与交流的工具;(3)是一种社会现象。语用学研究有别于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在于它是从语言的使用角度去解释语言现象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理论。

2.从语言本质属性辩析

虽然唯有人类才具有言语能力,但并非只有人类才进行交际,其他动物也有交际行为。这里所谓交际行为,即是一个机体触发另一个机体的活动。狮吼吓跑羚羊,鸟鸣招来猛禽,都是交际现象。在组成人类语言本质的七大属性中,唯专用性为人类与其他动物所共有。这里专用性即指交际系统的专用。(见表1)

表1

可见交际是人类社会之必需,也是鸟、兽、鱼、虫及其他动物的一种本能。交际可说是语言本质最基本的属性。语用学研究,注重交际行为,正是切中要害。

3.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辩析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不仅是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联系韧带,而且是个体意识同社会意识相互转换的交流渠道,即个体意识变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变个体意识要以语言为中介。对语言与其代表的事物关系的认识,由符号代表事物的唯名论(见图1), 到符号间接通过概念表达客体的心灵论(见图2),又到含语符、语义、语用三维相互映射转换构成的功能论(见图3)。语用学研究拓广了对语言研究的范围,由语符到语义再到语用、同时在日常表达、日常理解、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创作优化、欣赏优化六个层面上交互展开,既展示出由形式到内容又及作用的三位一体的立式结构,也与外语教学多组成(语音、语法、词汇)、多层次(听、说、读、写、译)的特点恰相吻合。

符号──────→事物

(图1)

日常表达:语义───→语用─────→语符

日常理解:语符───→语用─────→语义

艺术创作:语用───→语义─────→语符

艺术欣赏:语符───→语义─────→语用

创作优化:语义───→语符─────→语用

欣赏优化:语用───→语符─────→语义

(图3)

4.从语言的研究流派辩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言学家都致力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把语言的使用侧面排除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早在本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F·de Saussure(1857—1913)在其论述研究语言的基本概念时,提出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语言体系本身,言语则指语言体系在实际使用中的体现,并指出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是言语。三十年代,以L·Bloomfield(1887—1949)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派,在强调对语言的音系和形态进行分析时,区分了词素学和句法学,词素学是对词的语法结构的研究,句法学是对比词大的语法结构的研究。五十年代后期,转换生成学派的创始者N·Chomsky在把语言解释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内在的生理遗传时,提出了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语言能力是天生的,无限的。但语言行为是有限的。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语言模式,语言研究所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完全独立于语言的使用之外的语言能力。它以句法为中心,把语言的意义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七十年代初,有些语言学家试图把语义研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来取代句法的中心地位,或是在这两种研究途径中寻找某种中间道路。于是以语境为核心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就相继应运而生。所谓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与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等因素,对语境的认识和研究,也有一个承前继后的发展过程。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R.Firth(1890—1960)就提出了关于意义的语境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颇受早期的著名人类学家B·Malinowski观点的影响, 即把语言看作是“行动的方式”比把它看作“思维的工具”更为合适。当代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功能主义的语言理论是与Firth一脉相传的,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的现状和它的发展是由语言所担当的功能决定的。 功能主义学派与包括Saussure 、 Bloomfield 以及Chomsky 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区别在于:既不满足对某种语言进行描写的分析研究,也不局限于对语言句法自主性的内省研究,而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核心的实用研究。它不仅对语用学的发展本身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培养交际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对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正如1977年荷兰出版的《语用学杂志》创刊号上所宣称的: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为语言实践的研究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促使我们体会到,在外语教学中,只着眼于教会学生理解和分析规范的语句,或者只要求他们多听多说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所谓交际能力,用美国语言学家D·H·Hymes 的话来说即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换句话说,交际能力包括了交际时间、交际场合、交际话题、交际对象、交际方式等诸多因素。这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是被忽视的,或说重视不够的。针对这种状况,在我们对语言的定义内涵、本质属性、社会功能以及研究流派辩析而揭示出语用学研究的核心——交际行为——之后,就应有的放矢,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付诸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把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来对待。

1985年首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讨论会在广州召开之后,《外语教学与研究》86年第二期发表了胡文仲先生的文章,题为“从一次学术讨论会看我国英语教学动态——1985年中国英语教学国际讨论会中方发言述评”,文章首先对中方43篇论文进行了分类,作为10大类别之一的交际法占了5篇。在述评中,对交际法的评析占了近1/5的篇幅。 交际法教学应用最早的当属广州外语学院,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伊始,广外就开始了试验,不仅编出CECL (Comruni cative English forChinese Learners),CECL主编李筱菊先生提出: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它本身就是交际,既是交际在教学中就不仅要教语言形式,还要教用法和内容,用法和内容都必须切合实际需要,又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还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必要的,但还是表面的,教学必须着力于解决深一层的理解、协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李文相呼应的有北京经贸大学林趋伦与黄震华二位先生的论文,题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改进,而是根本的改变”。当时看来,交际法教学在外语界有不小程度的共识,似有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但是,十年过去了,交际法教学的进展似乎不象预期的那样顺利。究其根由,笔者认为,莫不与下列因素有关:(1)经济发展有快有慢、意识转变有先有后。 广州地处开放的前沿,又是改革的先驱、广州的教师革新观念强,广州的学生竞争意识浓,交际法教学思想易于接受,便于推广。相对而言,内地省市起步较晚,进展迟缓。不过,面临当今改革开放大潮,后来者也会奋起直追,乃至居上。交际法的实用价值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方法本身可能会被主动接受用于教学。(2)传统影响程度有别, 学术观点见仁见智。由于学校类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差异、传统影响不尽相同,这是历史形成的。学术观点有分歧也是客观的、自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益的,分歧能引起人们的思索,争论能活跃学术气氛。比如对我国外语教学中传统课程精读的看法,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也从未中断过争论。南京大学在不否认精读的历史作用的前提下,认为从教学理论和以往三十年的经验来看,精读本身具有许多明显的缺点。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尽管对于精读是否必要有争论,但是看来在找到更科学的教学路子之前,精读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将继续起作用。因此,现实的出路在于不仅找出它本身的问题,而且要试验一些切实的改进方法”。众所周知,精读课教学是不属于交际法教学流派的。但就交际教学法流派内部也存在着改进步子快慢之别。上海外院李观仪先生的观点是:传统法忽视交际、但句型教学和词汇工作是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已有的经验。主张“逐步地改进”,“改进应适于中国英语教学的情况并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复旦大学的孙骊先生亦强调:“交际法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应该结合我国情况探讨如何运用交际法”。上述分歧与争论使我们联想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一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经验之谈。所谓“有法”即指教学中有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则指在具体教学中并不存在可照搬的单一的固定模式。就此而言,“在中国条件下,教授英语宜以功能理论为基础,辅以结构法,并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法中某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这种共识是不无道理的。

明确问题所在之后,我们不妨作如下努力,以期对培养交际能力有所裨益。

1.学习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英语本科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的任务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关于交际能力表的几点说明”中明确指出:交际能力,指用英语实际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目的。同时指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至四年级整个过程的任务,不过,某些能力的某些具体要求,可以放在稍后期才正式提出。两个大纲,即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正是这样规定的。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年级的任务是:“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交际能力附表中对要求学生获得的各项交际能力用6个参数加以限定,这6个参数包括:1.行为类型2.身份和情景3.语篇类型4.题材范围5.语篇规格6.基础能力及促成技能。在每个参数下列出我国英语毕业生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种种可能性,如行为类型参数下有:1)获取情报 2)发出情报 3)转换情报 4)搜集情报等。然后对行为类型本身加以描写,比如情报是事实性信息,或概念性信息,是明说的,还是隐含的等,6个参数相互交叉, 便得出一项项具体明确的交际行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正是能进行这些具体的交际行为的交际能力。这种具体明确的要求也体现在评估与测试中,如对说进行评估时评分等级中流利程度项目规定:(1)优秀(100—90),标准是基本流畅, 但在个别紧张情况下或有压力时会重复或结巴。(2)良好(89—80),标准是虽易紧张, 但仍有自信, 有时需要重复或修改,但对交际无影响。(3)中等(79—70)标准是缺乏自信,犹豫或结巴次数较多,但可以交际。及格(69—60),标准是缺乏自信,速度慢,常犹豫或结巴,有时影响交际。不及格(59—0), 标准是交际有困难。总之,英语教学大纲中,有关培养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任务要求,乃至评估测试,条条明示,项项具体。

2.引进有指导性的交际教学理论,采纳有可行性的交际教学方法

在国内外纷繁林立、竞相争鸣的众多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中,就培养交际能力而言,德国汉堡大学教学法专家H·J·Krumm 教授的“教学相互作用论”也许称得上关系密切、针对性强和颇有引介价值的一家。Krumm主张: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在外语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若干做法。(见表2)

表2

类型 语言 内容 言语行为 教学方法

假设交际作为媒体用于操练

无交际对象极端的结构一行为主义

教学交际具有教学含义

无针对性 构思的情景教学

针对性交际 涉及个人经验

带有真实性有意识的交际活动

谈论型真实 真实性和社会性 有针对性 正常的交际活动

按照Krumm的观点,语言的一切操作都属于交际范畴,它贯串于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和谈论型真实交际全部过程,其核心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假设交际中,可以把单词或句子纳入到虚构的“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场合”的语境中反复操练,待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语言材料之后,就借势把他们引入教学交际中,即根据教师所给的情景,开展模仿性的小对话,针对性交际可说是由言语行为无交际对象,无针对性向带有真实性和有针对性过渡的一个阶段。它要求学生能根据情景,基于自己的理解作出反应。至于谈论型真实交际,交际内容涉及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它要求不仅语言具有真实性和言语要有针对性,而且语言具有社会性和言语要规范化,并能达到可不受约束地自由交谈。这种交际已属于根据语用会话合作原则进行的高一级交际。当然,按照英语教学大纲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至四年级整个过程的任务,不过,某些能力的某些具体要求,可以放在稍后期才正式提出”的精神,这种谈论型真实交际,还是放在高年级为宜。由此可见,大纲制定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原则精神与Krumm 交际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是并行不悖的。反过来也可以说,Krumm 的交际教学理论是与我国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有借鉴价值,其交际教学方法也体现着我们循序渐进和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具有可行性,可以采纳。

3.发挥各类语用事实的积极效应,结合不同课型的各自特点自觉应用

从上面对交际能力的评析中,可发现交际能力涉及许多语言以外的因素,或称非语言因素,也可称人文事实或语用事实。这些因素或事实,在我们运用语用学理论指导培养交际能力时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可说是应着重研究与应用的。这些事实可用图4概括:

(图4)

图示内容简释分别为:A 类所概括的事实与Firth的语境论相当。语境是言语行为得以发生和运行的基础,对言语行为有制约功能,解释功能及提示功能。言语行为在体现语境功能时又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即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项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和礼貌原则及其包括的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颂扬准则、谦逊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B 类所指话语即是言语行为参与者互相间交流信息最终形成的,独立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既有意义、又有形式。意义就是话语信息,形式又分为结构系统与语体风格系统。前者是由语言单位组成的,后者是受语境制约而形成的,属语体范畴。C 类所指的言语效应也可称言后之果,主要取决于接收者。更具体地说,即接收者对来自表达者的信息解码程度,一般分为四个级差:截取、纂改、创造和空白。既然言语行为含有如此丰富的语用事实,那么我们在进行操练时,对各类语用事实,既要通盘考虑,又要视不同课型特点有所侧重。比如说,会话课,有接收有表达,但以表达为主,在进行操练时,既要考虑到语境的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又要侧重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又如听力课、阅读课及文学欣赏课,主要是训练培养接收能力,因此,言语效应中的四个等级便可用来作为测定学生接收程度的参照标准。再如写作课,主要培养笔头表达能力,话语中的两类系统,即结构系统与语体风格系统,都要进行考虑,因为语言结构是基础,不容忽视,语体风格是必需的要求,且有难度,更要多下功夫。至于翻译课,则体现着接收与表达共存并重的关系,一方面,对译出语要理解准确,吃透内涵,否则难以做到起码的“信”,这主要取决于接收能力,而另一方面,对译入语也要精通熟练,运用自如。不然的话,主观上以为译文够得上“信”,而这信也是靠不住的,更不用说“达”、“雅”的要求了。

4.通力合作开展语用学研究,多种渠道提高交际能力

为了全面提高交际能力,仅靠外语教师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整个语用队伍通力合作进一步开展语用学的研究与应用。比如说,科研机构具有资料全而且新、人员齐并有专长等优势与条件,就要发挥基地和开路的作用,除自身着重培养研究型的人材外,通过刊物、译作、专著引介新理论,介绍新成果,或专家学者直接到高校做学术报告,或通过研讨会相互交流等推广语用学,高校教师则可积极主动地吸收与借用已引介的理论与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活跃学术气氛,培育接班人才,还可编写实用型教材,使用效果好者进而可在校际之间交流通用,扩大效益,这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通力合作开展语用学研究的工作可视为培养语用人才之本。下面我们再谈谈方,即多种渠道以语用学研究为指导培养交际能力之方。

方之一:开设有关语用学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领会语用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便在实践中自觉应用。

方之二:聘用外籍教师担任交际性强的课程,如会话课、写作课,给学生提供直接向操本族语的人学习语用能力的机会。

方之三: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放映外语电影,录像,使学生在视听中自动地吸收有关语言的文化、风俗、习惯等语用知识。

方之四:走出课堂、乃至学校。参观、实习,或短期受聘,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养成自然的语用习惯。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尚未完全成熟,许多理论观点各家看法并非一致,有时完全对立,甚至语用学研究的界限也还没有真正明确。因此,本文对语用学研究的辩析只是一种漫谈式的刍议,对开展交际教学法中所存问题的看法难免失之偏颇,对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培养交际能力所提的建议也不过是一种经验的反思而已。

标签:;  ;  ;  ;  ;  ;  ;  

语用研究与交际能力的培养_交际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