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论文

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论文

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

文/齐齐哈尔大学 杜君

【摘要】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度大量增加,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题。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合理、馆藏资源丰富,能够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信息支撑,推动智慧城市的转型升级。本文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大背景,探索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点,以期能够推动智慧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产学研;智慧城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支撑

智慧城市主要是一种智能化、科技化和信息产业化的城市形态,是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为基石的城市发展形态。智慧城市强调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高度整合,强调信息资源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服务作用。有学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当中,社会主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享受到及时、便捷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是一种智能型图书馆,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图书资源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参考等智慧化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图书馆对于智慧城市走向智能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够为智慧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故此,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置身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当中,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找寻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则应当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将馆藏资源投入到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智慧城市信息基础建设工作当中。

一、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

(一)高校图书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智慧城市这一城市形态下,我国政府职能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机制也由被动化向主动化转变。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思想革新,这些都需要以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支撑。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图书资源服务,能够激发社会公众的创新潜能,集合众人的智慧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技术。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突出。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其他信息数字技术,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找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联的信息资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新技术。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技术中心,依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多元化和精准化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智慧城市拓宽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辩证理论强调事物的联系性。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两个事物。高校图书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支撑的同时,智慧城市也会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动力。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大,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伴随政府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供利用的基础设施增多。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将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融合在一起,拓宽自身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增强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三大定位

(一)提供信息资源。图书资源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本馆的馆藏优势,充分为社会个人、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相关主体在查阅图书资源后,不仅可以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还可以优化决策内容。图书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引航灯”,能够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一)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各项投入力度的加大,国内各个地区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从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来看,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各个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打造面向社会主体的开放空间,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要件。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为社会主体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周转率。1.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云储存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和文献感知服务系统。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科研院所、文化馆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组建信息共享联盟,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联盟成员之间通过数字授权的方式开展网络互连,能够加快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2.高校图书馆应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为公众提供数字图书检索和数字图书借阅等服务。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富余的数字图书资源,积极承担起智慧城市培养智慧市民的任务,提供公益性服务。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融合电子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开发掌上云项目,为公众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提供数字图书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自身服务面积和服务领域,全天候、全方位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图书资源。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和互联网技术来开放数字图书资源,积极承担起智慧市民培养和文化服务工作。

(三)培育智慧市民。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需要大批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公众所需学习的知识数量增多。社会公众只有不断加强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公众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和自我增值提供了可能,能够培养出一批智慧市民,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使社会公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获取到更多的技术。只有社会公众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智慧城市建设这一系统工作内部的各项要素才能实现平衡。

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对公司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股东身份不同影响不同。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可发现,创业者与其他大股东分享控制权是最优的做法,分享控制权会在两个方面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一个方面,通过增加决策者的股权,来提高公司的企业价值。这样降低了企业不良的决策动机,和以牺牲高成本为代价来增加私人收入的问题[3]。事后的控制股东间的讨价还价问题可能会妨碍有利于公司集团发展决策的提出。

(二)建立专家智库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库服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大量的人才。故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本馆评估人才科研能力的优势,建立专家智库系统。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当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不同专业的专家智库系统。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评审团,综合对申请人进行评审。为了提升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高校图书馆应当采取回避性原则组成评审团,即评审团的成员不得与申请人存在利害关系。除此之外,评审团成员也应当充分吸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最后,高校图书馆根据评审团的评审结果建立专家智库系统,专门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三、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发展路径

(二)打破信息孤岛。智慧城市生态视阈下,强调信息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强调信息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流转率。一方面,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图书馆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图书馆之间通过搭建图书馆联盟,可以拓展本馆的信息服务领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为有关社会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时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用药:黄芪6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地龙5g,有半身不遂者加用穿山甲、水蛭、桑枝,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用菖蒲、远志等。药房熬制过后由患者服用,分早晚温服(饭后),1剂/日,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进行效果检查和统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大国之基。农村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广大城乡听众欢迎和需要的广播频率[3],山西农村广播节目在对农宣传上应当有位有为,与山西省“三农”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创造精彩,彰显价值。

(三)积极融入图书馆联盟建设工作当中。各个地区城市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智慧化和网络化转型过程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图书馆联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一项复杂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本区域内各个图书馆的配合和参与。面对图书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有能力参与其中。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当扮演好“排头兵”的角色,调用本馆的专业人员支援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加快图书馆联盟建设进程,推动智慧城市的全方位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积极与其他图书馆展开洽谈,共同致力于图书馆联盟建设工作,形成建设合力。

8、整枝压蔓:整枝时间要适当,整枝过早,影响根系发育生长,这是因为地上部植株生长与地下部根系生长存在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整枝过晚达不到调节生长的目的,而且还消耗植株营养。侧蔓40厘米时开始整枝,保主蔓在根部选留二条健壮的侧蔓,其余蔓杈要全部除掉,在打根部多余侧蔓时不要留根茬,以免从根茬处长出孙蔓,整枝期间把侧蔓上叶腋内萌发的枝杈应及时打掉,选好果后如高温少雨可不再整枝,因果实是养份分配中心,座果植株长势趋向缓和,不存在长势过旺,另一方面可抽生部分侧枝与叶片,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瓜秧寿命,防止瓜秧早衰。

(四)探索产学研深度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来源于网络互联互通,来源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利用自身馆藏资源的优势,打造服务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信息“智慧源”,将图书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域外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将文献资源深度融合到科研和产业发展当中,实现各项要素之间的能量转化。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搭建馆企服务平台,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仪器来建立馆企服务中心,根据企业的科研需求为企业提供信息资源支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强化本馆的社会服务职能。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将本馆的图书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的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连接,为企业提供科技查新、定题检索、查引查收和文献传递等服务,将本馆的图书资源嵌入企业科研创新工作当中,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和城市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研和采访,了解现阶段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向的目标。在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后和建设方向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提炼出适合智慧城市发展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将信息资源进行提炼后,可以根据信息资源的种类组建相应的专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智慧源”和信息支撑。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为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产学研合作分析报告,激发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的积极性,提高产学研工作的可续性和可持续性。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了解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对相关主体的隐性需求进行分解,推动信息服务产业走向网络化、标准化和智慧化。总而言之,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调用本馆的各项资源,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的同步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向更高级的城市形态转变。

四、结束语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资源。对于智慧城市而言,其运行需要有高效、便捷、及时和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这个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在于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提供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建设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当中。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当走出思维的误区,用创新思维武装头脑,让更多的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和功能。相信在高校图书馆馆员努力下,我国信息服务产业会走向智慧化升级和转型的道路,城市发展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许亮,卢坚.智慧城市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探究[J].情报探索,2018(04):111-115.

[2]徐月华."智慧城市"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29(03):53-56.

[3]蒋萌.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刊,2015,37(02):57-61.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