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基”:提升数学教学的普惠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四基论文,普惠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的理念表述足以说明,小学数学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都能持续受惠(功在当下、利在终生)的义务教育核心课程.
那么,作为具有普惠意义的小学数学课程,究竟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看到,《课标(修改稿)》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的同时,提出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课程理念.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四基”,应该就是每个孩子完成六年学业、走出小学校门前应该获得的“保底性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四基”,是凸显小学数学课程普惠意义的必由之路.
一、追求意义建构,夯实“基本数学知识”的教学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绝非“灌输”“说教”所能“如愿”.要真正使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能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助推学生的终生成长,知识教学必须实现深层的“意义建构”,而非表面的“形式模仿”.在上虞市2011年小学数学毕业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要比较上海、杭州、南京、厦门四个城市2010年旅游业产值,选用( )统计图最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D.三种都可以
出乎意料的是,此题失分率很高.有位学生这样说:“平时经常做类似的选择题.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数量多少’,就选条形统计图;看到‘增减变化’,就选折线统计图;看到‘占总数的’,就选扇形统计图.这道题中,三个关键词都无法找到,所以,就选不出正确答案了.”事实上,这位同学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当前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常常热衷于让学生抓“关键字词”、抓“模式套路”、抓“捷径窍门”,久而久之,“形式化”便掩盖了“本质性”.于是,当数学本质稳定不变、题目形式发生变化时,学生便会迷失方向.所以,淡化“形式模仿”,重视“意义建构”,应该成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关键法则.上题中,“比较上海、杭州、南京、厦门的旅游业产值”,潜在意思就是“比较数量多少”.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就不难作出选择.虽然三种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多少,但折线统计图重在展现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将四个城市的产值数据用线连接毫无意义,而扇形统计图则重在表达部分与总体间的相对关系,所以,要说“最合适”的,无疑是条形统计图.
二、重拾学科规范,加强“基本数学技能”的训练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学科解题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清晰有序的过程,完备美观的格式,严谨到位的细节……然而,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现代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的同时,有些朴素的学科规范正逐渐“消弭”.例如,画图时,“实线”“虚线”不加区分,混淆使用,“直角符号”“特征标记”可有可无,踪影难觅.又如,解决问题时,受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觉得“答句”无关紧要,学生写不写都无所谓.其实,关于答句,人教版教材“潜伏”着一条由“口答”到“笔答”、由“随意答”向“规范答”逐步提升的理念线索.中低年级,有个别例题没有答句(如二年级上册P17“不退位减”例1),更多例题的答句由情境图中的某位人物在算法交流后说出(如三年级下册P99“用连乘解决问题”例1).到了高年级,答句逐渐走向规范.很多例题通过“留白”,让学生填上得数、将答句补充完整(如四年级下册P4“四则运算”例1),更多例题则在解题后面呈现了完整答句(如六年级上册P9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3).可见,编者将“答句”规范始终贯穿于全套教材,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可是,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依然没有写答句的意识与习惯,甚至连个别老师也会询问教研员:“毕业考试里不写答句没关系吧?”显然,确有部分教师曲解了课改理念,无视教材意图,将规范落实驱逐于技能训练之外.
因此,教师组织技能训练时,不要过分地“以速度论英雄”“以结果定好坏”,而应在关注正误的同时,认真审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真实呈现的格式与习惯,并对照教材要求,及时引领强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牢固的规范意识.毫无疑问,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乃至终生发展而言,规范意识都不可或缺.
三、强调思维卷入,推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近几年来,课堂现场的自主活动正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当自主活动异化为教师指令之下的“执行性操作”时,学生所得的活动经验中,便会充斥动手实践的感官体验,而缺失数学探究的真实心得.所以说,数学活动绝不等于劳技活动,除了适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有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这个角度讲,真正有效的活动经验,不只是感官活动的经验,更包含思维活动的经验.例如,有位教师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呈现两个难以直接比出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后,给每组提供了1至2种不同的学习材料: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直径1厘米的小圆片若干个,小剪刀,面积单位透明膜片,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若干个……随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设法选用合适材料来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要看懂材料,再选择材料,接着摆放材料,最后得出结果,动脑思维贯穿于动手操作全程.经历这样的自主活动,学生的活动经验才具有丰富、深刻的数学化内涵.
当然,除了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还应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在“失败”的学习体验中,反思教训,积累经验.例如,三年级某次测验中有道计算题48×57+1829,一位学生的错误算法“令人咋舌”(如左所示).极其简单的一道题,学生为何这样算呢?这里面必定“暗藏玄机”.很多时候,数学测验中会将一般计算与简便计算混在一起,并要求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于是,学生需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哪些题目能简算、哪些题目不能简算.他们唯恐有所遗漏,于是“如履薄冰”,常常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上述错误,极有可能由此产生.面对这种错误体验,教师如果不予重视,而是草率评判:“看清楚题目,这道题不能简便.”那么,学生除了有“我做错了”的消极感受外,难以产生有意义的活动经验.如果教师能肯定其“开动脑筋、设法简算”的积极努力,然后引导其反思自己所用简算方法的缺失之处,感受到此题“用定律算”反而会“绕远路”,相比之下“按顺序算”是最佳算法.这样一来,学生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根据数据特点合理确定算法”的策略意识,形成真实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活动经验.
四、扎根具体内容,深化“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比较宏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数学方法相对微观,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浅显,隐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很难截然隔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合成一个整体概念——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事实证明,理解感悟、灵活运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思辨智慧极为重要.
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对小学阶段所需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认识、充分了解,如“对应”“假设”“转化”“极限”“代换”“化归”“符号化”等.在此基础上,要认真钻研数学教材,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努力发掘每课内容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点,并通过自己的精心预设,重点引导,结合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向全体学生扎实播撒数学思想方法的“种子”.立足平常,细水长流,方可潜移默化、达成目标.
以“化归”思想方法为例.“化归”即转化、归结.其一,是把“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数学问题”.如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教学中,P90这个实际问题(如右所示),其本质就是“9个5是多少”这个关联乘法意义的数学问题.其二,是把“复杂问题”转化、归结为“简单问题”.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5“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整个图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可以看做“每条线段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图形的旋转”变为“线段的旋转”,问题解决就相对容易了.诸如此类,教材文本中体现“化归”思想方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深层聚焦其中的“转化与归结”,从而去粗存精、化难为易,既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又能生动彰显“化归”魅力.
“四基”是数学本质的核心体现,是小学数学教学普惠性价值的重要支撑.数学教师应立足“四基”的落实现状,把握“四基”的不同内涵,打开“四基”的教学空间,提升“四基”的达成水平,真正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