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新学科的思维特征_创造性思维论文

论当代新学科的思维特征_创造性思维论文

论当代新学科的思维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特征论文,思维论文,新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回顾总结了当代新学科思维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我国十多年来新学科进展实际,对新学科的思维特征进行了探索,初步作出归纳:⑴创造型思维突出,贯穿于新学科发展的全过程,较明显的表现:一是跳出常规性思维框框,重新组合知识理论;二是激发理性思维,从实践升华科学理论;三是善于辩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崭新的重大理论领域。⑵多维型思维交叉,从纵向角度考察,新学科的生成是诸学科纵向理论思维的交叉结合;从横向角度考察,新学科的出现是多学科理论思维的交叉渗透,从整体上考察,新学科群的崛起是学科总体格局综合性思维的交叉网络。⑶开放型思维活跃,一是突破落后的思维观念,冲破陈旧的思维方式;二是突破老化知识结构,改变封闭的思维方式;三是突破现有认识水平,追求现代思维方式。

人类社会向新世纪逼近之际,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正在形成新的动态格局,它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发展,提出许许多多新的科学理论,产生了数千门新兴学科。科学理论的创立,是人类理论思维活动的成果;新学科群的崛起,标志着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数千门具有时代性的新学科究竟具有那些思维特征,这是值得我们探明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从思维角度考察,当代新学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创造型思维突出

创造型思维是新学科的灵魂,是开拓、创新活力最强的思维形式,在新学科领域居于突出地位,贯穿于新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创造型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创造型思维不同于再现型思维。“再现型思维”是在原有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重复再现,是一种常规地反映事物的思维活动形式。创造型思维则体现为非重复性,在前人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当代新学科的创造型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新颖性的鲜明特点,主要是指在既有学科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在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冲破“思维定势”,克服思想障碍,摆脱原有学科理论知识框架,突出矛盾,利用矛盾,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调动大脑显意识与潜意识,形成连续的优势兴奋中心,在纵向思维中求启示,在横向思维中得新知,在相似思维中寻创见,在反向思维中找突破。立足当代,面向实际,根据实践需要的新主题,瞄准新的研究对象,从学科角度总结实践新经验,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展现新的逻辑起点,表现新的思维方式,体现新的时代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理论,开创新的探索方向,提出新的科学指导思想、新的科学概念、新的科学定律、新的科学原理、新的科学方法、新的科学逻辑形式等新学科的基本要素,开辟新思路,构筑新的理论框架,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

创造型思维反映在新学科的各个领域,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跳出常规性思维的框框,重新组合知识理论。

常规性思维,在广义上通常是指有确定规则可遵循,有现成见效方法可利用的意思。就学科角度而言,意指有思维凝结现成的知识模式或理论体系可遵循,有可行的学科方法可使用。新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新”,具有新兴性质;新学科的灵魂是“创新”,贵在富有创造型思维。在新学科的形成发展中,我们必须跳出常规性思维,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根据实践的需要与学科内在矛盾自身演变的状况,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通过现象,揭露本质,从纷繁复杂变化中找出规律,得出新知,作出新解释,提出新方案,创造性地重组知识理论,重排学科要素,构成新学科。一般说来,一门新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成,是由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的术语概念、科学的定律原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逻辑形式等知识理论要素构筑起来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结构的导向;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术语概念是学科的理论细胞;科学的定律原理是概念到理论的中介;科学的方法是学科的重要手段;科学的逻辑形式是学科基本要素联系的结构形式。这些学科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就形成一门新学科的理论结构。它既是把握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结果,又是指导人们实践、开辟认识新天地的构架,也是创造型思维的新形式。它不同于常规性思维,也不同于凝结既成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传统思维方式。但是,在新学科的形成过程中,有时往往创造型思维与常规性思维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其间很难划出一条绝对界限,因为在思维发展上有其连贯性。同时,从学科的源流考察,新兴学科是相对于传统老学科而言的,它是传统老学科的继承发展,是在传统老学科的知识理论基础上成长起来,因此,我们在新学科的创建中,既要跳出既有学科,特别是传统老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框框,又要充分看到既有学科,特别是传统老学科的历史作用,尊重既有学科,虚心学习,从中吸取合理成分,取其“砖”“瓦”等材料,从现有思想条件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不断把自己的认识推向前进,重新确定研究对象,重新组合既成学科的知识理论,创造性地移植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等学科要素,从一个理论体系向另一个理论体系过渡,为构筑本门新学科大厦服务。

创造性地重组知识理论,是创造性思维重组的反映,它遍及新学科各个领域,其组合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以下几种:

一是移植组合。意指把既有某门学科的科学指导思想、术语概念、定律原理、科学方法等学科要素推广应用,转移嫁接到另一学科领域,使之转化后的术语概念、定律原理、科学方法等成为后起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新兴的独立学科。在自然利学方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力学概念、理论、方法等学科要素移植于地质学,提出地质力学新的理论体系,在整体上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地质运动的一般规律,突破了100多年来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水平, 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交叉新兴学科。有的科学家还运用化学低级运动形式的概念、理论、方法去研究生物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经过移植渗透组合,创立了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生物能力学等新兴学科。

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的科学家创造性地把社会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移植渗透到法学与政治学领域,从而组合形成了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新兴学科。有的科学家将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移植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城市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学科,从而分别诞生了管理经济学、心理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文化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新兴学科。

二是交叉融合。意指把既有两门不同学科的术语科学概念、定律原理、科学方法等学科要素,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交叉融合,重新加以组合,开拓新的领域,促其发展,组成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美学,把世界上所有美的现象都看成是一种信息,把对美的研究纳入信息论的范围,这样,不仅为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而且还为整个信息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是多元综合。意指多门学科的基本要素相互渗透、交叉综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在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某一学科的重大问题,在本学科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冲出本门学科的知识理论局限,采用多门其他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综合利用多科知识理论体系,进行联合攻关,结果,既解决了本门学科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又综合产生了新兴学科。遗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遗传基因与生物性状的相互关系,探索基因重组,表达以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规律的科学。她的问世,就是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长期联合作战,在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探索生物遗传理论重大问题而导致产生的。有的科学家根据某些自然对象,综合研究物质运动的多种形式,多种学科的共同作用,从而诞生了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等新兴学科。

二、激发理性思维,从实践升华科学理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还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我所用,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这种改变,本质上就是创造。理论思维是系统化的理性思维,是理性认识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基础,她可促使思维呈现灵活性与突发性,激发理性思维,诱发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善于综合、类比、联想,有效地扩展思路,从现象入手,根据客观事实,经过“前导——飞跃——后继”的思维过程,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等,上升为规律性的科学理论,构成新的理论框架,导致新兴学科的诞生。从而,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飞跃,表明了理性思维的巨大作用。

我国人民为了深入研究黄河的变化状况,准确作出1961~2000年黄河河床40年的变化预报,许多水利工作者长期辛勤劳动,在实施中采取多学科共同作战方案,实行古今结合的分析方法,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激发理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多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综合分析事实材料,总结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等学科的实践经验,进行“思维杂交”,在不同学科交叉点、结合部上发现一系列新的重要规律,突破了对自然界原来认识的界限,开拓了理论思维的新领域,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结果,产生了气象水文学这门新兴学科。

创造学这门新兴学科的问世,是人们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总结经验,升华科学理论的结晶。人们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根据创造经验激发理性思维,概括了创造力、创造特征、创造环境等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活动规律,总结了创造主体的思维结构与形式,研究了辐射性思维与辐集性思维,提出了数百种创造发明方法,开发了新的创造功能等,构筑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从而,诞生了创造学这门新兴学科。

我国学者张光鉴提出的“相似论”,是激发理性思维、从实践升华科学理论的范例。张光鉴根据长期实践的丰富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宇宙中大量存在的相似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总结相似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相似事物的基本规律。他说,人见鸟有翅膀能飞,就按照鸟的翅膀、鸟体几何结构与空气动力、飞行功能等相似原理创造发明了飞机;运用手摇纺纱纱绽旋转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近代纺纱机等等。世界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可以看作是很多相似的点组成的一些线,很多相似线又组成一个和周围有关的圈圈,再由此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相似系列以至变成一种学科。“相似论”这门新兴学科就是从无数相似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真理化,是理性思维凝结的硕果,是实践经验升华科学理论的结晶,为人们认识世界事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善于辩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崭新的重大理论领域。

善于辩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活动,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形式,是智力品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新学科的生命。

科学的使命是探索未知,揭示事物规律。人类任何重大的发现发明,包括科学理论的发现,都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当代新学科群的崛起,是科学理论的重大系列发现。科学家们预示:本世纪末与下世纪初将是交叉新兴学科的时代。其中带头学科或重要学科的新兴学科理论体系的创建,崭新科学理论领域的开拓,是划时代的智力突破,是富有创造力的杰出科学家善于辩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种辩证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认识把握世界客观事物时,应从对立或差异中看到统一、和谐,在统一、和谐中看到对立或差异,从而确定新的主题,瞄准主攻方向。它涉及变革思维方式内在动力,展现高、新逻辑起点,全面辩证地综合运用现代思维方式,调动大脑一切意识活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同时兼施,既重视系统分析,又注意系统综合;既重视纵向思维,又注意横向思维;既重视精确思维,又注意模糊思维;既重视辐射思维,又注意辐集思维;既重视逆向思维,又注意超前思维;努力从纵向思维中求启示,从横向思维中得新知,从相似思维中寻创见,从反向思维中找突破,促使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凝结辉煌的科学成果。从科学史上看,科学巨匠普朗克与爱因斯坦展现创造性思维才华所创立的“量子论”与“相对论”就是突出的范例。普朗克于1900年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的“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量子论的创立,“量子”新的科学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古典物理学理论的纲领。第一个认识到“量子”概念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物理现象,进一步发展了“量子”概念的是爱因斯坦。他强烈意识到普克朗的“量子”概念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将是一次根本的变革。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1915年建立广义相对论的完整理论体系。相对论的创立,引起了时空观与整个科学革命,冲击了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位杰出的科学家创立了量子论与相对论,提出划时代的概念,开拓了崭新的理论领域,成为现代科学的两大理论支柱,都是善于辩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美国行为科学家罗森堡指出,爱因斯坦是最富于这种“高级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由于科学家富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展现了物质世界发展的新图景,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倡导把同自然、社会并列的思维领域,升华为学科高度进行研究,也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他知识渊博,富有创造性思维,把思维这个习以为常的古老问题,从新的角度从战略高度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开辟了崭新的理论领域,提出了“思维科学”概念,勾画了思维科学的体系结构,引发全国研究思维科学的热潮,诞生了思维科学。在他的积极推动与影响下,近年来在思维科学研究领域已提出不少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发表了不少论文与著作,派生了相似论、思维生理学,思维心理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创造思维学、社会思维学、原始思维学等一系列思维科学分支新兴学科,促使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多维型思维交叉

物质世界丰富多彩,客观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部层次各有千秋。这种客观存在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思维,也是具体生动,丰富多彩,多维样式的,而不是单一思维,一个框架、一种颜色的单调反映。

当代新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新现象,也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科学反映,是现代科学思维凝结的美丽花朵。新科学的多向性思维交叉渗透和多维型思维交叉融合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从纵向角度考察,新学科的生成是诸学科纵向理论思维的交叉结合。

科学需要思维发现问题,提供方法,探明未知,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寻找客观规律。新学科的生成发展,也需要诸学科的理论思维去研究新的对象,归纳事物现象,整理文献资料,把握事物的规律,组成新的知识理论体系,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说从纵向角度考察,就是指某一新学科的生成从纵向思维角度考察其诸学科诸理论思维交叉结合,研究其顺序性、持续性的历时比较思维,探索某一系统内不同层次学科理论思维凝结的要素沿着垂直纵深方向发展,揭示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与前后联系,以对同一客体的跟踪思维来反思事物过去,剖析事物的现状,预测事物的未来。这种多维性思维交叉结合所凝结的新学科,大体上都是沿着某一大的学科体系的垂直方向展开的,如沿自然科学——社会学——物理学——量子光学的垂直方向前进就是这种情形;又如沿社会科学——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垂直方向发展的情况也是如此。发展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由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所创,他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问题。发展社会学提出现代化理论、依附论、迟发展论等理论观点,由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有关学科纵向理论思维交叉综合的。这种呈纵向理论思维的交叉结合,表明了人们思维的发展,它从单科性、单向性、单层性思维认识事物转向多学科、多向性、多层性思维交叉结合研究事物,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表现了人们从新的角度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系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新规律,说明了现代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增多,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从横向角度考察,新学科的出现是多学科理论思维的交叉渗透。

科学是思维的成果,凝结着人类智慧;科学又作用于思维,促进思维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交叉新兴学科。同时,科学发展的横向联系又越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推动了各学科间带有共性的某些横断面之间的联系。横向理论思维是共时性的比较思维,它以思维的横断性、交叉性为特点,探索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或研究不同领域中同一现象,在周围事物的横向比较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横向理论思维比纵向理论思维灵活性更大,机动性更高,因此,在认识改造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现横向理论思维的横向学科,是以各种物质结构、层次、物质运动形式等方面的特定的共同点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新兴学科。它横跨学科整体各个方面,横贯自然、社会、思维领域。在当代数千门新学科中,以横向理论思维凝结的横向交叉新兴学科占大多数,这充分说明横向理论思维的巨大威力,横向新兴学科极强的繁殖能力。根我国学者吴维氏、林永寿对交叉新学科的研究统计:总共收到综合学科下属二级类大学科42个,其下属分支交叉新学科3172门,其中理论思维反映在理论结构形式上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学科有2581门,“交”两门以上交叉新学科有2313门;“交”三门以上的交叉新学科有791门; “交”四门以上交叉新学科有5门。 以上充分表明了交叉新学科是多学科理论思维交叉渗透的实际状况。

交叉新学科的理论结构形式与思维理论结构形式的一致性,其表现形式也千姿百态,多种多样: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边缘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同一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不同层次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有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也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还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有内交叉,也有外交叉;有顺交叉,也有逆交叉等等。这些交叉新学科理论结构上的交叉渗透,都凝结着理论思维的交叉渗透,呈现了交叉新学科理论结构形式和理论思维结构形式一致性的图景,都具有“交”的特色。

三、从整体上考察,新学科群的崛起是学科总体格局呈现综合性理论思维的交叉网络。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间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以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事物,揭示各种运动规律的新学科群,就是对不同的运动形式间结合点结合部结合层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是人们认识深化的表现。数千门新学科构成的错综复杂的新学科群,反映了综合性理论思维由点到面,多系统、多层次、多侧面主体式的交叉网络。

根据物质运动的形式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的方向,也是科学发展的普遍形式。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科学总是处于不断分化不断综合之中,科学分化是科学综合的基础,科学综合又是科学进一步分化的前提,在分化中有综合,在综合中有分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科学知识的结构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交叉的整体化趋势,有力地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协同化、综合化、社会化。新学科群作为整体性、综合性的经验和系列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它复盖面广,揭示问题深,大大充实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冲击旧的思维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构成综合性理论思维交叉网络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充满着单维与多维、纵向与横向、静态与动态,辐射与辐集、定性与定量、精确与模糊、反馈与超前,要素分析与整体综合等思维原则精神,它在辩证原则与整体原则指导下,综合运用,已开始升华为科学的思维形态,成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们思维活动之中,有力地推动着人们用新的视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数千门新学科作为新的思维形态,就凝结整体成果来看,呈现出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机制,它既有综合性较强的分支学科,又有带横向性的分支学科,还有大量交叉性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也是相对而言的,综合中渗透横向意识,横向中融汇交叉观念,而综合性、横向性和交叉性又共呈整体性思维,多维性理论思维渗透各个领域,从而,构成统一的交叉网络体系。

新学科这种思维形态出现后,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入了全方位的新视野,使现代科学研究也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它在新学科的探索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的视野向全球拓展,兴起了全球学。全球学是研究全球系统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全球问题在社会与自然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中的特点及其表现形态。综合性、多维性的新思维使全球学的研究在更多层次上展开。最高层次是整个全球系统的综合抉择问题;第二层次是人类较具体的全球问题或全球性、普遍性问题;第三层次是人类活动的一些主要部门,如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形成的问题和反映不同地区特点的问题。以全球学研究为例,大大启示人们拓展方位,扩大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促使人类盛开美丽的思维之花,结出累累的丰满硕果。

开放型思维活跃

宇宙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反映人类认识新水平的新学科思维方式也是开放性的,所以,她富有生命力。而封闭的事物及其思维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封闭思维给自己内心的世界制造了无形牢笼,设置了思想障碍,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开放型思维,启示人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大胆进取,另辟蹊径,为真理而奋斗。它有利于萌发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既是现代思维的组成部分,又推动着新思维方式的诞生,帮助人们摆脱狭窄、封闭、半封闭的思维状态,立足世界,面向实际、放眼未来,使思维更富有活力,更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催化新学科的不断创生,促进新学科的发展。

开放型思维贯穿于新学科成长的全过程,活跃在新学科的各个领域,比较集中地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冲击陈旧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演变与科学思想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科学思想的变革导致科学思维方式的演变是人类认识历史和逻辑发展有机结合的直接表现。科学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结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理论形式,认识的过程则反映了思维活动的逻辑过程。科学思想作为科学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理论、学说的统一体,作为科学内容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它既反映着人类认识水平,又表征着思维活动本身。把科学认识活动、科学理论看作是思维的结晶,实际上就蕴含着一定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精神。新学科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方法。一定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科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规则与手段。从科学理论到科学方法升华为思维方式,再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到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再到理论的形成,反映了思维双向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科学的革命,学科格局的变化,必然引起科学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与历史时代决定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过时的社会存在与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陈旧的思维方式是一元化经验型的思维样式;这些东西与开放型思维是不一致的,大多产生于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时代,它同社会变革,科技发展、新学科成长相矛盾。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是落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留在人们大脑的烙印,是国家、民族前进过程中沉重的精神包袱,阻碍人们思维潜力的发挥,妨碍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新兴学科的成长,有害于学科改革与建设。

当代新学科是现今世界的新事物,是创造型、多维型、开放型现代思维凝结的科学成果,在本质上是开放、创新,具有新兴性质。新学科作为现代学科的组成部分,以其求实创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精神,积极影响人们的精神文明、文化素质与认识水平。新学科崭新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方式方法向思维领域与精神世界积极渗透,必然有力冲击那些与当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与陈旧的思维方式,同时,势必受到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的排斥打击,因为有些人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喜欢以过时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传统学科的老尺寸衡量新学科,对它怀疑、指责、乱扣帽子,甚至有的人对凡是新的东西,都自然而然地从心底产生排斥情绪,“维持”不合理的“现状”,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一种害人害己的惰性思维,成为人们思想开放与科学事业发展的阻力。

社会实践的发展,思维方式的更新,学科的变革,新学科的诞生,都离不开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离不开冲破陈旧的思维方式,离不开开放型思维的开拓,而新学科自身又是开放型思维的结晶,所以,新学科与开放型思维紧密相联,相依为命。近十多年来,我国新学科在开放型思维的启动下,给各个学科的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扩大人们的视野,调整知识结构,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克服落后的思想观念,冲击陈旧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学科滞后”现象,促进了学科总体格局的变化,加强了学科建设,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突破老化的知识结构,改变封闭的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格局的变革,使科学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交叉渗透,彼此融合的整体化趋势。老化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当代潮流,它凝聚着主体过时的知识与经验,凝结着封闭的思维方式,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阻碍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进步。老化的知识结构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的矛盾,已无法继续指导人们伟大的实践,已不适应新学科的开拓研究,面临着新的改革,新的转机,迫切要求增长新知识,引进新观念,应用新方法,学习新理论,突破老化的知识结构,改变封闭的思维方式。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证实了恩格斯关于科学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正确论断,表明老化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时代新潮流。有的学者还把各种知识上的新陈代谢和自然淘汰现象称为“知识老化”、“知识陈旧”。外国有的学者借用放射性元素上的现象,提出“半衰期”的知识老化问题,表明某一学科的一半知识已失去时效的期限。据统计,发现地质学为12年、数学11年,生物学10年、治金技术4年、医学3年至9年。我国学者统计,地理学14年、地质学11.8年、数学10.5年、植物学10年、化学8.1年、生物医学8年、生物学7.2年、机械制造5.2年、化工4.8年、物理学4.6年、治金学3.9年。国内外学者统计数字虽有出入,但知识老化是共识。同时还有人根据品种作了统计,知识老化程度是:贸易图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期刊和连续出版物论文3~5年,产品资料3~5年。

国外有的学者从知识增长角度进行统计:世界上一年产生的知识信息源——新学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名词、述语、概念、符号、图像、数字等达70~80亿元多。本世纪以来,科研人员的数量每15年翻一番,技术人员数量每10年翻一番,国际通讯往来每5年翻一番 。近300年来,整个科学规模增加了160万倍。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层发展,新兴学科纷纷破土而出,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的涌现,汇成了巨大的洪流,势不可挡。这就要求人们调整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突破封闭的知识框架,总结实践新鲜经验,掌握事物新规律,顺应时代新潮流。生产力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产生就是一例。过去,普遍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潮的冲击下,人们跑出了封闭的传统学科的理论框架,从生产力的新角度进行探索,诞生了生产力经济学,帮助人们剖析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指导人们合理组织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增加了巨大的财富。

三、突破现有认识水平,追求现代思维方式。

当代新学科群是一个庞大的开放性的科学知识系统,反映人类最新认识水平,充满着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新活力,我们应不断改善主体思维结构,优化主体思维机制,追求现代思维方式,突破现有认识水平。任何事物自身质的规定性都是有限的,随着事物矛盾运动的展开及条件的变化,这种规定性就会被突破,这时事物就从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出现旧质规定性的根本否定和新质规定性的确定,人们的认识水平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也有所突破和发展,没有这样的发展,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就没有质的多样性,这是开放型思维的力量源泉与活跃基础。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当代新学科是从传统学科发展而来或在传统学科影响下产生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新的科学知识体系,反映更深层次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传统学科高一层次的深化与发展,追求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志着人们新的认识水平。中国当代新学科的成果,是突破传统学科框架体系,突破传统学科认识维向,运用新的思维方法,面向世界,面向实践,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的结果。

标签:;  ;  ;  ;  ;  ;  ;  ;  

论当代新学科的思维特征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