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证型分布规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王欢欢1,黄平2

王欢欢1 黄平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437)

(2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

【摘要】目的 在变应性鼻炎[1](以下简称AR)临床数据库基础上,探讨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AR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诊照片录入AR数据库,得出整体证型分布规律;依据内窥镜拍摄的下鼻甲粘膜色泽得出局部辨证,然后统计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72例患者中,虚证以肺气虚寒(29.1%)为多,实证以肺经风热(30.6%)为多;鼻甲粘膜色泽以淡红(34.7%)、偏红(33.3%)和苍白(25%)多见。且中医证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中医证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AR) 证型分布规律 鼻粘膜局部辨证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098-02

近年来,中医药在AR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疗效提高的关键是临诊辨证分型准确,处方用药得当。因此对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我科在多年AR中医临床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临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系统收集AR患者临诊资料,将舌诊仪、纤维鼻咽镜下的影像资料和症状与体征录入数据库,初步建成了AR临床数据库;据目前资料完整的72例分析显示了AR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

1 数据库建设

利用Access软件,建立了AR临床数据库[2],2012年4月至今已收集72例。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我院耳鼻咽喉科2012年4月至今收集的AR病人6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5-64岁。平均年龄29.4岁。诊断标准:(1)2009年武夷山会议制订的AR诊断标准,(2)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订的AR中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采集到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共分为5个证型——肺气虚寒、肺经伏热、脾气亏虚、肾阳不足、气滞血瘀。

2.3 下鼻甲粘膜状况:

纤维鼻咽镜拍摄记录的下鼻甲粘膜按照颜色不同分为:苍白、淡红、偏红、淡紫、紫暗。

2.4 舌象:

用舌诊仪记录舌质、舌苔情况,舌质分为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紫红舌5种;舌苔分为薄白苔、薄黄苔、白腻苔、黄腻苔、少苔5种;舌体分为胖大舌、正常舌、瘦薄舌3种。

2.5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软件使用SPSS18.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中医证型分布 见表1。AR中医证型分布为:肺经风热证型(30.6%)和肺气虚寒(29.1%)为多;其次为脾气亏虚(19.4%)、气滞血瘀(9.7%)、肾气不足(11.1%)型。

表1 AR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 讨论

目前,变应性鼻炎的全球发病率在10%-25%左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AR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本研究表明:AR中医证型与鼻甲粘膜颜色之间存在相关性。临床上下鼻甲粘膜色泽用鼻镜在额镜反射的光下可辨其色泽,中医利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分型,而重点在望舌象,而舌象以清晨起床时观察最为准确,一天中不免受到食物染苔的可能,在难辨证时,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可靠的辨证依据。其实质是利用中望诊理论,为AR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将现代医学的诊断分型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融合于一体,使中医辨证分型更准确。

5 总结

目前已证明鼻甲粘膜局部辨证和症候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相关程度还需要通过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探讨;还可从各证型处方用药规律上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

[2] 刘强,王亚锋,常甜甜.中医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中的数据记录缺陷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

[3] 谭磊著.NewInternet大数据挖掘.北京市: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3.

[4] Cotton PB.Analysis of 59 ERCP lawsuits:mainly about indications.Gastrointest Endosc,2006,63(3):378-382.

[5] 基于数据库挖掘方法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经典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苏奎国付先军|河北|石家市中山东路389号河北省中医院呼吸内科|050011||中医杂志.-2011,52(1)57-59.

[6] 苗明三,尹俊涛,杨亚蕾,王哲.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杂志,2009,(第4期).

[7] 王平南,周文,谭玉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数据库的构建.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2):68~69.

[8] 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辨证研究现状与思考|李鸣婧;张晓阳(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7):1635-1637.

[9]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辨证用药特点及分析|程坚;蔡外娇;张新民\(1)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200040;(2)美国巴克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94945\\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47-1950.

[10] 赵兰波,王志彬,齐鹏.黄芪防芷汤治疗变应性鼻炎55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8,30(5):382.

[11] 殷建立,张明,殷嘉辉,倪雷,曹亦军[C]ERCP临床病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1673—7210(2007)06(c)一173—02.

[12] Rivera J,Gilfillan AM.Molecular regulation of mast cell activation[J].J Allergy Clin Immuuol,2006,117:1214—1225.

[13] Cotton PB.Analysis of 59 ERCP lawsuits:mainly about indications.Gastrointest Endosc,2006,63(3):378-382.

[14] 李树婷.病例报告表的设计及其在药品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53-55.

[15] 薛刚,吴靖芳,尚小领,等.鼻息肉上皮中血管活性肠肽和P物质表达的初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1):4-6.

[16] 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6):368-374.

表3鼻甲粘膜颜色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

证型 合计 肺经伏热 肺气虚寒 脾气亏虚 气滞血瘀 肾阳不足 鼻甲粘膜颜色 苍白 4 4 5 0 5 18 淡红 3 12 6 3 1 25 淡紫 0 1 0 2 0 3 偏红 14 4 3 2 1 24 紫暗 1 0 0 1 0 2 合计 22 21 14 8 7 72

 

论文作者:王欢欢1,黄平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  ;  ;  ;  ;  ;  ;  ;  

变应性鼻炎证型分布规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王欢欢1,黄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