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六上“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为例论文_杨金英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六上“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为例论文_杨金英

摘要:小学是学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前提,提高学生的数感、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等。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反复的推理验证、假设,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后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

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有的品质和至关重要的能力,同时也符合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基于这个大背景下,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更应该建立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数学的思维模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对数学的意识能力、解决问题中涉及到的多维度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等融入学生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中。

一、以生活实际为起点,引入学生生活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应该只死板的固定在课本之上,教学内容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因为最终的教育成果很大一部分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例时,教学重难点比较难突破,所以教师要提前做好课前复习铺垫,将相关概念复习引入。在课前可以从谈话以及身边熟悉的事件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新教学内容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铺垫。

教师:听说你们班的计算能力特别厉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走4000米,几分钟能走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因为条件不够,根本没办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借机告诉学生走路的速度,进而让学生明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已知哪两个条件,感受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数量关系,问题才得以解决。

通过和学生的课前学习互动,来激发学生对新的课堂内容的兴趣,同时生活的举例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所以当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时,先让学生学会独立的去思考,自己先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学习的素养,避免随着学生的长大,变得越发的古板,不会灵活思考的人。

二、立足问题解决,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熟悉生活实际,恰到好处的引入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拥有绝对清晰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的教学思路来配合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同上文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师可再次引用实际进行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言[2]。例如:师出示学生熟悉路段照片,让学生猜测哪里,引起学生学习共鸣过后,教师再根据这一条路进行实际的举例,由此引入课题:如果让甲队单独修4天能完成,如果让乙队单独修5天能完成。如果你是项目主管,你会交给甲还是乙呢?通过讨论学生会形成不同的想法,例如:给甲修、给乙修、甲乙一起修等。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思维可以更加的灵活。

2.善于利用好奇心,制造冲突疑问,进行推理验证

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因为人行道长度未知,不能计算,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估计人行道的长度,并根据已有的条件,总长度,时间,能算出它们的工作效率,进而算出两队合作的效率和,并在学生计算前引导学生说出工作效率的计算过程并思考:我们假设的长度不一样,计算的结果会一样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计算,并对比计算结果,试图找出当中隐藏的奥秘。当学生用不同长度进行计算并算出效率和以及完工所需时间是一样的时候,学生已然有感,这应该有点不可思议又很有意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生好奇心膨胀时,师紧紧逼近,继续追问: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吗?让学生再选几个极端点的数据进行再次计算,再一次展开探索自主验证的教学活动。通过不同数据不同层次的多次计算,让学生明白这并不是偶然,当学生多次实验后,引导学生说出:在规定时间完成,总长越长,每天修的越多,总长越小,每天修的就少。在这一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假设,猜想,自主验证。

在学生得出:时间一定,总长变,工作效率跟着改变时,再次引发学生思考:既然假设任意一长度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不假设一个更小的数使计算更加简便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1”这个数字并进行再次验证。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师通过不断的鼓励,激发,让学生不断的进行猜想,推理,最后进行多次的自主验证。这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当中的推理能力。

3.利用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感悟,更好地理解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数据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教师先是利用了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明白不管总长是多少,两个工程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的几分之几是不变的。在静态观察线段图的变化中去理解数量关系后,学生已经对存在的那个看不见的不变量有了一定的感知和感悟。接着,师又加入了动态的“伸缩橡皮筋”教学活动环节。通过把一定长度的橡皮筋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让学生上台拉伸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以及每一份占总长的份额。这一直观的动态现场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到总长在变,每天修的工作效率在变,但是每天修的量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是不变的。这两个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活动,都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深刻又轻而易举的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看不见的不变量。

4.进行知识迁移,建立模型思想

在教学课的后续部分,教师又把知识进行了适时的迁移,如解决工程问题,货车运输问题,泄洪问题等等时,都可以把未知的总量假设为单位“1”。这样会使得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化,计算过程也会变得更加简便[3]。不管是知识的迁移部分,还是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及“伸缩橡皮筋”现场教学活动环节,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模型思想的培养。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课型时,针对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尝试、分析,找到本质的数量关系,能够把现实问题模型化,理解并会使用单位“1”解决问题。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尝试计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并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愉悦感[4]。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更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灵活的学习思维模式。通过核心素养教育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这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时,让学生可以大胆的猜想,反复的推理验证、去做假设法。同样遇到其他问题也是如此,可以在遇到问题时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后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朱敏龙. 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7,(5):15-18.

[2] 贾彦斌.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J]. 好家长,2018,000(050):P.174-174.

[3] 齐新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000(004):P.83-83.

论文作者:杨金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六上“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为例论文_杨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