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探究

《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探究

【摘 要】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9世纪40年代,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者与无产者矛盾日益突出,《共产党宣言》对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第二章最后一段话写到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表达了重要的价值追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异化;自由发展;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日益突出,各国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其剥削和压迫的时代。《共产党宣言》将共产主义比作一个在欧洲各国游荡的幽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它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一项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一、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部分内容中,指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一)资产阶级取得的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从手推磨到蒸汽机,从蒸汽机到电器时代等,交通运输方面,运输工具从马车,手推车到火车,汽车,轮船等。资产阶级建立了信贷系统,使得有理想抱负的人可以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足够的物资去探索世界,进行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资产阶级建立工厂,开拓世界市场,它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

五六十年代,济宁林业遭受很大破坏,森林资源持续减少。随后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济宁开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完善造林绿化政策、签订绿化目标责任状、实施工程造林等多种措施,造林绿化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全市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32.21%。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监督管理,并且根据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构建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出现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而特有的属性,他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指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创造的东西不能为己所用,反过来与他自己相对立,甚至支配和奴役劳动者自身。人创造出来的新的物不能为人所用,相反站在了人本身的对立面,转而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异化。“所谓异化包含了一种价值评价:即认为人或者说主体与其所创造的物或客体应当是统一的,人应当支配物而不是相反,否则就是异化,就是强制和不自由。异化是自由的反面。”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物支配人,是一种强制,自由则是摆脱了异化的状态,有条件的在发展基础上的自由。

资产阶级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并不是掌握在所有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的回报却少之又少,他们不仅要满足自己和后代的生存,还要支付各种租金来维系现实的生活。“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在恩格斯父亲的纺纱工厂里,工人操作不当掀翻了蒸汽机盖子导致自己烫伤,得到的是工厂主“爱尔兰猪头”的谩骂,对于工人纺织时睡着结果掉了手指的人,得到的是付给工人钱是为了工作而不是睡觉的警告。在工厂主眼里,所谓的“工作”就是没日没夜的为自己创造价值,并不会考虑到工人们的感受,损坏的机器维修费用从工人的工资里扣除,没有解雇劳苦工作的工人,对这些工人来说就应该觉得幸运,工人的工资很便宜,它们的价值不过十根手指。反观工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穿着破旧,住在拥挤又肮脏的黑暗屋子,自己创造的东西不能用于自己的需要,相反为了这些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劳动,生活拮据,条件有限,工人自己称自己为工厂主的奴隶。

资本主义社会体现的自由是少数资本家的自由,广大无产者仍然是不自由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联合体中,阶级差别消失,阶级对立不复存在,生产资料由联合体的成员共同占有,在联合体里,每个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的主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谐共处,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共产主义社会中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

《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的异化对人的束缚而提出来的。它言辞犀利的向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压抑人的个性和自由,广大劳动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水深火热的生活。它表达了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建立一个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望,并向我们阐述了这个新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一)人的劳动自由的实现

1.生活条件的对立统一

(二)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发展对高校科研支撑的需求日益强烈,提高行业特色型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将成为检验高校科研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并逐渐成为驱动行业技术变革、管理创新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三)人的思想和个性自由的相对性

不管是人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外在层面,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这些外在层面的自由正在或即将实现,但是人的自由发展却相对的包括人的思想和个性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和学习,不存在相互歧视的现象。社会变迁的速度如此之快,个人必须扩大交往的范围,尝试接触多个领域,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接触不同层次的人,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克服个人存在的狭隘性,从而开阔眼界,自由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业,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由于生产资料是人人共同使用,人们再也不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被迫从事不公平不合理而受压迫的工作,劳动的异化缺乏必要的条件,相反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从事的工作进行体力和脑力上的劳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同时,人们在各项劳动的过程中,也间接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包括个人能力,集体能力等等,从而在今后的劳作中最大程度自由的发挥出来。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经过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从远古狩猎采集者一直发展到今天。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活动范围非常广阔,包括山丘、溪流、树林、草原,天空,这些活动范围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家,他们可以在这些活动领域捕食,栖息,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变,食物也多种多样,包括猎杀的动物,采摘到的各种果子,鲜嫩的菜芽。到了农业社会,农民的活动范围就变成了一小片田地或果园,他们不会像原始采集狩猎者一样肚子饿了就去捕食,累了就休息,闲时嬉戏打闹,而是要种植单一的庄稼,等待庄稼成熟收割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也要为未来考虑,因为一旦遇上天气灾害就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接下来的日子只能饿肚子。人类进入农业革命后的生活并不是轻松的,反而更辛苦,更不满足,他们得到的并不是即时满足,而是一种延时满足,这种延时满足会预存生活和生产资料,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放松和休息,但是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和眼前,还要未雨绸缪,做长远的规划。农民的工作和生活都比不上原始采集者那样随心而欲,而是受到生存的限制,在与原始采集者共有的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他们的思想和个性自由已经变的有限。进入科学革命后,黑奴贸易兴起,劳动异化仍旧存在,甚至今天的科技异化的都极大地限制了人的自由。

2.由想象建构的秩序限制思想和个性的自由

我再要起身,小白就把我摁住了。我生气了,现在医院都是想让病人多住几天,多住一天,那得多少钱,住院费、治疗费、药费、护理费,何况这还是干部病房。这是谁,眼神这么差,竟然把我当成了大款……我头上冒了汗,喘着粗气说,跟你说,我虽说住上了楼,可还是个穷人,只有个半亩地的鱼塘。

人们一直生活在由想象构建的世界里,比如基督宗教,民主,资本主义等,这些由想象建构的世界被确定为千真万确,绝非虚构的世界,在教育层面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身处其中,会被不断提醒这样一套秩序,并且要融入这套原则。在现在的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并努力践行的人会被称为模范,而对于随心所欲,无视规则与规范的一类人会受到舆论的监督,甚至道德上的谴责。就连我们的欲望也要被这样一套秩序所影响,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来实现,相对的我们的欲望同时也是这样一套秩序的保护伞。“这种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个人想要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主观意愿发展自己,这种发展只能是相对的自由,还要考虑我们所置身其中的规则与秩序,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社会的需要。人只能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人一直向往真正的自由发展,坚持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即使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劳动,社会关系等自由发展,人自身的思想和个性的发挥也还是需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适度的表现出来,作为其中的一员遵守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生活在想象构建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无法褪去时代的痕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高文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及当代意义[J].书记校长论坛,2012,(5).

[3]王国敏,梁晓宇.完整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王贵明.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四个维度[J].现代哲学,2002,(4).

[5][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1).

[6]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14,(8).

[7]毛利锋.浅析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4).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5-0040-02

【收稿日期】 2018-12-10

【作者简介】 李钰莹(1996-),女,山东临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责任编辑:马雅兰]

标签:;  ;  ;  

《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