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工人阶级_工人阶级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工人阶级_工人阶级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工人阶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六大报告肯定了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指出:“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 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 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人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仅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 主要创造者,而且奋战在知识经济的领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工人阶级内涵的变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 展迅速。至1999年,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已达3.5亿以上,占全国从业人员的一半( 《中国统计年鉴》);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人阶级的概念内涵发生了重大变 化。

大变化主要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人阶级的概念,是指雇佣劳动者、无产 阶级,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工人所得的工资是只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劳 动力的价值。这一概念特征,和建国以前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基本相符。二是我国传统 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级的概念,与“户籍身份”和“所有制”密切相关。与单一公有 制的所有制结构相对应,工人阶级包括国有、城市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 “职工”,具有工人即“职工”身份的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劳动(如国营农场的职工)、 管理劳动(如政府工作人员)、脑力劳动(如教师、科研人员),仍是工人阶级;而农民身 份的人,即使从事工业劳动(如社队企业的工人),仍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工人阶级 中处于微妙的地位。虽然他们的身份是“职工”,享有一切职工的福利待遇,但在政治 思想领域,他们又经常受批判,被称为“臭老九”、“资产阶级”。直至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三是当代工人阶级的概念。2001年新 修改的《工会法》第2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第3条规 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这是对工人阶级概念用法律语言 进行的界定。

——工人阶级外延的扩大

当代工人阶级,突破了身份、户籍、所有制的限制,已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 包括的外延十分宽泛:工人阶级活跃于国有、集体企业和股份制、私营、三资等不同所 有制企业中;据农业部2002年最新统计,在农村城市化大潮中,有1.3亿的农民通过乡 镇企业,9200万流动农民工通过进城打工,为工人阶级增加了新血液;到2002年9月末 ,城镇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总数为87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616万人。全国总工会基 层组织部部长郭稳才说:“中国工人队伍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工的数量超 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

——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重大变化

1、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和智慧化。当代工人阶级不仅与社会化大生产密切联系,更重要 的是,与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密切联系,与先进生产力密切联系。工人阶级是先进 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在企业内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日趋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 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和销售业务的职工,比重大大 增加;大量劳动者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成为生产的设计者、监督者和调节者;随着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科技化、信息化改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一线操作的 普通工人,知识技术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更新换代,还出现了许多知识含量高的新工种 ,例如,正在成为紧俏人才的“软件蓝领”;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变动中,知识产业、第 三产业迅速兴起,也使传统产业工人减少,脑力劳动为主的职工新阶层不断出现,例如 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和受聘于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高 级职员等。此外,我国政府机关还有约500多万公务员,3600万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 中有顶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有学富五车的教授,救死扶伤的医生,还 有各级社会管理者……他们都属于工人阶级范畴。

2、工人阶级的阶层分化。以公务员群体为代表的社会管理者阶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 知识分子职工阶层;企业技术管理者阶层;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工人阶层;农村打工 者阶层;困难职工阶层;拥有资产的职工阶层……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阶 层分化。与此相应,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贫富差距。

工人阶级的主体应当成为中等收入者

——工人阶级的主体成为中等收入者,才能进入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的概念,是共同富裕的概念,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民的伟 大工程,工人阶级作为主要的建设者,理应成为主要的受惠者。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 设者包括工人、农民和产权所有者。工人阶级不但是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拥有的人数 也越来越多。目前有三个多亿,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未来20年还要有两个多亿的农民 进入城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会成为工人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在总体上大幅度提高 收入水平,其主体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中等收入者比重才能扩大,才能形成橄榄形的 社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才能比较公平,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

——工人阶级参与利润分配是其成为中等收入者的基本途径

工人阶级的利益,包括就业、劳动报酬分配和拥有资产三大利益。就业和劳动报酬分 配,解决的是工人基本生存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拥有资产,解决 的是工人参与利润分配问题,是使工人阶级致富的途径。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角 度看,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应当是指成本补偿的问题,而应当是指利润分配的问题。 产权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各自投入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共同生产商 品和价值。他们的活动都是投资活动。一切投资都有两个要素:一要补偿,二要回报。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价值补偿后获得利润是合理的,那么劳动也同样应当在价值补偿 (即取得劳动报酬)后获得相应利润。利润应当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分配,所以,获得利润 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如果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那么工人的工资只能全部用于消费, 这时工人是无产阶级;而当工资大于劳动力价值,意味着工人的工资在消费以后,还有 余钱可以积累——储蓄或投资,这实质上是工人隐性地参与了利润分配;工人按劳动分 红,则是工人以自己的劳动作为资本显性地参与利润分配。而工人按自己所拥有的股份 分红,则与产权所有者的分红无二致。

这样看来,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按产权(货币资本、物质 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分配,将产权所有者获得利润合法化,这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 题;第二个含义,是按劳动(劳动资本、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也应获得 相应利润,这却是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

——工人阶级身份的变化:获得劳动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改革开放以后,工人阶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发生了重 大变化,其实质是工人阶级中有一部分已经拥有了资产,从而无产阶级已不再是工人阶 级的同义词。

工人阶级获得资产的一个来源,是工资收入中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转化。一些职工 有较高甚至高额的工资收入,他们将生活消费后的节余,转化为股票、债券或银行储蓄 等金融资产。我国政府已允许处级干部炒股。

工人阶级获得资产的另一个来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结果。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的要求,使企业改制中出现了职工持股,劳动分红等新的分配形 式,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采用股权作为激励手段,以经营者、技术人员 的期权期股和年薪制来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拥有了企业股份,从而 拥有了资产,具有了劳动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落在了实 处。拥有资本的工人增多,意味着他们的收入中除了劳动报酬,还参与了利润的分配, 反映了当代工人阶级经济地位改变和走向富裕之路的新趋势。

工人阶级拥有资产,成为双重身份者和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世 界潮流。例如:英国,1988年持有股票的公民人数首次超过了工会会员的总和;法国, 在80年代拥有股票的人数增加了近三倍。这些拥有股票的人许多是工人,因为随着金融 等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白领工人”的队伍不断扩 大。传统的“蓝领工人”也有变化,一些钢铁和化工工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善于操纵电脑 人群的一部分,在法国和荷兰即使是农民也离不开电脑。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会计师 、电脑软件、设计师、律师、教师、医师、工程师、政府的公务员、艺术家、演员以及 大批的经理人员、高级职员人数不断增加。从广义上来说,这些人本来就是工人阶级一 部分;但他们中多数人都拥有股票,或者有一部分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被国际上 广泛承认以后,他们都是有知识“资产”的人,他们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上的工人阶级, 当然也不是传统观念上的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参与利润分配,还使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进入了高收入者行列。2000年,国家 统计局进行了一次关于富人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01年3月,《三联生活周刊》登 出了“中国富人榜”,其中:水稻科学家袁隆平1.1亿人民币,运动员伏明霞至少1500 万人民币,央视主持人赵忠祥约200万人民币,网易创办人丁磊1.34亿美元,在纳斯达 克上市的新浪网王志东5700万美元……

据2001年6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华西村全村380户,家家住上了400—500多 平方米、水电气全通的别墅楼;最少人家的资产也有100多万;最少人家的存款有20多 万,最多人家的存款有2000多万。这样的收入水平,不参与利润分配怎能达到?

提高工人阶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从整体看普遍提高,但在社会转型期 间,工人阶级承担了很大的改革风险,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其地位相对而言出现了下 降趋势。工人阶级中出现了就业利益和劳动报酬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的群体。一些工人的 经济政治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直接影响到他们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影响经济体制 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改革是必要的,也必须付出成本,但这些成本不应仅由工人 阶级承担,而应由全社会承担。工人阶级利益所受的影响,理应获得相应的补偿。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就应帮助工人阶级中的“弱势群体”。

首先是重视就业。“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失业和较早退休的职工。“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证工人阶级的充分就业,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渠道,另 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术培训。近年来,政府 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以利于他们及早就业。

第二是完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其他法律,取缔非法收入。“弱势群体”中 有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般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收入很低,待遇较差。 他们能吃苦耐劳,但由于文化技术水平不高,往往受到歧视,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和精 神文化权益得不到保护。在这部分人中,马克思所揭露的,把工资压到劳动力的价值, 甚至低于劳动力价值的情况,目前也仍然存在。各种无视国家法律规定、侵犯职工合法 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任意克扣 、拖欠工资;拒不缴纳社保金;不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职业危害严重;甚至任意 打骂、侮辱工人,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等等。个别地方甚至存在着“包身工”和工厂奴 隶,各种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至于削弱或剥夺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利的问 题则更为普遍。这些企业,要么严重违反劳动法和其他法律,要么是钻法律的空子。要 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并加强管理。

第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弱势群体”中许多人是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中的工人, 本身的职业技术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他们的下岗及失业补助或退休工资水平非常低, 再就业和增加收入的能力也很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 保障格局,是解决这一群体生活困难的根本办法。

“弱势群体”问题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保护 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 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 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 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标签:;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工人阶级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