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0209(2003)01-0031-0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然而,比起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迟、基础差,但发展迅速,规模又大,因此问题也频频地暴露出来。2001年秋季,针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我发表了“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的谈话(《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6日)。我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缺乏及时的理论探讨。所以,我建议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问题、标准、原则、途径及队伍建设六个问题,多开展一些讨论,这里,我先来抛砖引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谈到“心理健康教育”一段时,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很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该从正面来论述,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含义之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学校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但无人响应,可到了80年代中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却受到空前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时代性。在一个温饱尚未得到解决的社会,是顾不上什么心理问题的。但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却开展得十分活跃。在我国,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应激状态的持续、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这些心理或行为问题,不仅在职人员有,在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于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主要指心理要素或因素的质量。对心理素质的分类很多,“知、情、意”是一种分类,“意识(心理)与行为”也是一种分类,强调心理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又是一种分类。不同分类,就有不同“内容”的提法。心理健康与否,当然与这些相关的因素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例如目前学生中存在着诸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步了,不成问题了。所以,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指标。正因为有发展性指标,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现在确实存在一种夸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并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坚决要不得,这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这也是主流。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而不能是医学或医疗模式。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发展性咨询,一是需要咨询,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二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成功和成才,我们不能单凭“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四是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既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首先,两者具有一致性。例如,上述的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是心理素质提高的要素,它也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上述“不适应”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预防和矫治的问题,也是德育工作中要帮助学生克服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表现。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方搞好了,都有利于对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自制力的薄弱等绝非用思想道德规范能够解释。同样,那些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上的问题也绝对不能当成心理问题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替代思想政治课,也不能认为有了思想政治课,就可以不要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要防止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尤其是学科化的问题,即千万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可以考试的,但我们绝不允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不光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实践和实效。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目前,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表明,他们中普遍存在着如上边提到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在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中,既有“问题”儿童青少年,也有“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前者,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且经常表现出来的青少年。这里,一是指品德发展上的缺点;二是指性格发展上有偏畸。这类学生在学校里,较多的表现出纪律松弛、情绪消沉、焦虑紧张,甚至于闹学、混学、逃学和辍学等等。后者通常指智能潜能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低下地位,实际上被剥夺了学习权利和学习可能的学生,也包括本身能力发展迟滞、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学生和从较低水平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条件的学生。

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曾统计了5年中所接收的6万多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强,学习方面问题占27%强,两项占了近70%,余下的是“自我”占20%,其他方面的问题占10%。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可是重点学校在所有学校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属于这类问题,且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多于一般大学的学生[1]。

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这里具体又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婚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发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所有这一切,都同《意见》中指出的“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都是产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青少年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但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的时期。这一时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并使青少年日渐趋于成熟化。处理不好,必然会使青少年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认为应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制定标准的前提。针对上边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与自我的三个主要问题,我们作了一些探索,也就是说,对于广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我们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从问题的正面出发,大体可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方面敬业,从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就会产生成就感;由成就感不断产生乐学,进而会学和活学,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如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与双亲、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垂直方向的关系,而与同伴的关系则是水平的关系。每个学生总是“定格”于人际关系网络中某个特定的位置,同时又与别人发生各种方式的联系。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他们常常能正确地认识、体验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以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我们坚持这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测试和使用,取得一定的效果[2]。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在指导,立足于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所以,必须坚持如下六条原则。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领导部门列为大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并被写进中央的文件。其如此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门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

(二)尊重与理解学生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包括同情性理解、认识性理解两种。前者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后者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即使从消极的角度看,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重点治疗。另外,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则宜采取个别辅导、咨询和治疗。在个别教育中,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灵活地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五)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教育,就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开展心理辅导和治疗也是这个教育的一个环节,而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其解决问题。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如果教师越俎代庖,对学生应该自己做的事也加以包办,不仅无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害了学生。

(六)从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五个不同的阶段,要安排针对性很强的内容。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克服少数学生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针对这两个任务,有若干具体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等形式,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形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应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在大学,应以调适和咨询为主。

其次,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不论是校内的教育活动还是校外的教育活动,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应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全面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全过程。

再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这些活动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

为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活动课和专题讲座,从中央出版社到地方出版社都在纷纷出版有关教材。在编写教材时,出现了诸多的名词、概念,由于概念不统一,成为目前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各地应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规范化;所有的“教材”,必须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这样,使一纲多本更科学化、规范化。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所编的任何一本教科书,不要满足于课堂效应,而在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最后,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也是学校,更主要是教师。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把经常与家庭、社会联系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不断总结经验,使家庭和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服务,共同发挥教育的作用。

六、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建设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认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研究。

这里有一个基础问题,是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建设。如果有了一支活跃在大中小学的学校心理学家,他们不仅有可能带动学校心理学的工作,而且也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骨干。为此,1994年我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论学校心理学》的文章,提出学校心理学家建设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了三项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合格证书;(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3]。目前,许多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从中小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者)中培养学校心理学家。该组织要求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按此比例,我国至少需要2.5-3万人。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4000余人,即使全体改行做学校心理学家,也不到六分之一。目前大学心理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只有600人上下。如果全部培养为学校心理学家,且人人健康,需要50年才能培养成功。因此,中国的学校心理学家主要应来自中小学教师。

(二)课程问题

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课程由心理系或教育系开设,一般包括普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含德育和各科教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心理教育评价、行为治疗、会诊、咨询和职业指导,许多课程要求有特殊教育的内容。此外,要有学校实习的经历。

(三)学校心理学的目标与任务

在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中,要强调学校心理学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抓好三项基本任务:(1)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向教师提供心理科学知识,便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帮助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提供心理学方面的建议,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的良好环境;(3)开展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儿童青少年解决问题,以使他们增强良好的适应性。为此,普及和宣传学校心理学是极为重要的。

(四)学校心理学家的专业作用和专业培训

学校心理学家因工作性质需要似乎有点像“万金油”,然而他们确实有着广而精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从事着为学校实践服务的繁重工作,尽管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力度不一定理想。我国目前尚未有一支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就谈不上能发挥什么专业作用,即使依靠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来源,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怎么办,这是一个难题。否则,发挥其专业作用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训主要依靠四方面力量及其配合:(1)占我国心理学家队伍70%以上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2)探讨变态心理、临床心理的“医学”心理学家;(3)研究残疾、弱智者心理与教育的特殊教育专家;(4)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且日趋成熟的心理测量专业的专家。这些队伍在我国当今心理学与教育研究中实力雄厚,相当活跃。他们既可深入学校为学校实践服务,进行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又是培训学校心理学家队伍的专业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一支我国学校心理学专业队伍且积极发挥其专业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

标签:;  ;  ;  ;  ;  ;  ;  ;  ;  

积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