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论文

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论文

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

刘 慧

摘 要 20世纪以来,关注生命问题成为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与动力。而今,生命问题更为凸显,生命教育的价值更为彰显,它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使教育回归初心;应答教育本质的时代追问,助人过美好生活;回应时代之人的需要,助人树立生命价值观,助力世界和平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解决生命问题,更应回到生命本身,向生命学习,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命问题;向生命学习

中国的生命教育,自其诞生以来,已走过了酝酿期(1996—2003)、起步期(2004—2009),目前正处在发展期(2010至今),从个别性、区域性推进生命教育的“自选动作”时期,步入了全国性的“规定动作”时期。尽管如此,生命教育的普及与受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

近年来,生命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2017—2019年,连续三年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均有代表提交关于解决生命教育现实问题的提案。有政协委员提出,生命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建议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人大代表提出,生命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的匮乏导致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强调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还有的委员提出,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但至今还没有国家级的、全国性的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问世。

而今“未来已来,过去未去”,人类即将步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将如何存在?教育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必须回应的时代问题。可以说,人工智能强烈地冲击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所引发的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凸显态势,使教育何去何从有了方向—生命教育,[1]这也将使生命教育迎来发展的高潮期。本文旨在梳理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之动力源,进一步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涵,进而阐释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

一、关注生命问题: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之动力源

何谓生命教育?其因何而产生?回到生命教育诞生的源头,方能更好地理解。在世界范围,生命教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生命教育的推动。考察其产生的原因,关注生命问题是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动因与动力。其所关注的生命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生命伤害与困惑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最早引发生命教育的动因之一。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一些人失去了活着的勇气,自杀率升高,美国因此开展了死亡教育。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等。1996年以来,引发中国内地生命教育诞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学生自杀问题。此外,还有生命的意外伤害,尤其是学校中的包括校舍、设施、校车、食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他意外伤害生命的现象。再有,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命困惑问题,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进退取舍时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感受、价值意义等,尤其是生死问题。可以说,这主要从人之生命,人生的立场、视域展开的生命教育。

在管理上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提供心理干预与援助,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有效地把家长力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补充和强化学校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二)关注生命平等与尊重的问题

关注生命的平等,倡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诞生的又一动因。1951年,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论,即尊重和关怀人及宇宙中与人相关的一切生命,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植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20世纪中叶,欧洲学校出现敬畏生命的伦理教育。

如果人类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不能很好地关爱他类生命,与他类生命和谐相处,那么人类最终也会受到损害。1962年,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揭示了人类对其他生命的伤害最终伤及人自身,引发了整个现代环境保护运动,是人应善待除了人之外生命的呐喊,也带来了关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还有,动物福利问题、国际性动物保护公约等。1989年,日本修改《教学大纲》,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1995年,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在《人生箴言》中提出,人要真正地像人,究竟什么是必要的呢?在我看,就是要懂得生命的尊贵。因为,除了贯彻生命的尊严,不可能强有力地抑制人的兽性。2001年,笔者在生命教育研究中提出生命道德问题,关爱生命是生命道德教育主题。可以说,这是从人怎样对待生命是道德的,即从生命道德的立场、视域开展的生命教育。

(三)关注生命成长与教育的问题

站在教育的立场与视域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动因在于,人们愈发意识到生命成长规律、节奏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1944年,日本学者东井义雄在《学童的臣民感觉》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生命的温暖,学校则是让臣民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场所”。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应该经过特别的设计,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从而收获快乐的人生。

一个人要过美好生活,或人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育的。教育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主要力量,帮助人过上美好生活,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内容、使命所在。为此,教育要培养的人,不只要有知识与技能,更要懂得生活,懂得如何过美好的生活。践行生命道德是一个人过美好生活的必备素养。生命道德关系到人与生命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其他道德的基础,回到根本,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辐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可见,各国家及地区的生命教育的立场均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尤其是童年期生命健康成长对教育的要求。

电话里李先生语气愠怒,指责我态度差,还扬言要向主管投诉,沙莉看见我的脸色有些惨白,暗示我,把电话转给她处理。

从生命教育诞生的动力源看,生命教育直指人类共同利益—关爱生命,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想。而今,生命问题更为凸显。我国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再度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生命教育的价值更为重要。所谓生命教育,从生命视域看,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3]

系统的部分系统监控界面与运行实例对比,如图8、图9所示,其中图9(a)为监控系统界面显示,图9(b)为数控机床HMI显示,可以看出系统能够对机床数据进行准确地实时采集。

二、生命教育: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期待

综上,引发生命教育诞生的根本动力是对生命的关注,不仅关注人的生命,而且关注与人相伴相生的动植物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使教育回归初心:应答教育本质的时代追问

教育的本质何在?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回到人类诞生过程来看,教育不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形成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说,教育直接参与了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初心是为了生命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却渐渐远离了或忘记了其初心,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知识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宰”,教师为知识而教,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为知识而学,成了知识的“容器”。现代教育中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生命的缺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戕害生命的问题,如自杀、意外伤害、学校欺凌、校园暴力、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意义的迷失等。而今在反思现代教育的弊端、寻求本真教育之时,生命教育出现在人们面前。

随着生命教育的推进,生命价值观的传递、生命整体观的培育、生命道德的养成、生命智慧的陶养、生命能量的管理等成为生命教育的侧重点。在实践领域:一是生命教育深入到教学细节之中,如批改作业用红色笔还是用绿色笔,内含对学生的爱护。二是关注儿童,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也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而从儿童的角度看,“好老师”就是能让儿童变好的教师。三是以绘本为抓手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生命教育的云平台建设等将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领域。未来,解决生命问题,还应回到生命本身,向生命学习,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再审视。借助人工智能,人看到了人自身不可被替代的是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情感、直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挑战,教育最应为人们提供帮助的是立足于生命的关于自我的认识、自我的掌控、自我的实现,是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创造力等。生命教育的使命正在于此,从生命教育诞生与发展的动因及其内涵看,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初心,也是回应时代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之答案所在。

(二)生命教育助人过美好生活:回应人的需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诉求的主旋律是清晰的、明确的,即人的幸福、人的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也明确表达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即“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合作共赢、开放融通、魅力的亚洲和世界,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为此,教育必须适应这个时代、这种变化,否则就不能为其所处的时代服务。

叶澜于1997年发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强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依赖与遵循。同年底,中国台湾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计划,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式纳入由小学至大学十六年学校教育体系中。朱小蔓于1992年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强调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情感教育说到底关乎教育中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2]中国澳门在2000年启动生命教育实践,并于2002年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的全人培训计划。

我们都能认同,生命是我们关爱的对象,关爱生命是最大的善。1915年,阿尔伯特·史怀泽重新定义了善恶的概念,他认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4]。这一善恶标准的提出已过百年,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没充分彰显,那么今后人们应自觉依此标准来行动,来进行善恶判断,保护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生命。

三、向生命学习:未来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因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良好抗疲劳性能和抗冲刷性能而成为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类型之一。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同样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缺陷,如抗变形能力低、脆性大,在温度和湿度作用下易产生反射裂缝,如不及时处治会导致沥青面层的破坏[1]。目前,国内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数是通过调整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合理组成,即采用密实骨架级配、掺加粉煤灰代替水泥等措施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而从工程技术措施方面进行防裂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工程技术,采用预锯缝+土工织物防治收缩裂缝的产生,并提出具体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一)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存在物”,值得我们学习

关爱生命是生命道德的核心。关爱生命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给予生命、关心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唯有关爱生命,生命才能美好,唯有关爱生命,生命展开的过程才能美好,而这就是美好生活。生命教育有助于人学会关爱生命。

但生命不仅仅是人类关爱的对象,更是学习的对象、借助的力量。生命复杂而丰富、神奇而神圣、绵延而智慧,并非人之力所能及。美国学者迈尔曾指出,“现在已经很清楚,没有任何特殊的物质、物体或力量可以和生命等同。”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中写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生命中学习。”“生命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回到生命之中,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应该听听生命怎么说。”“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可见,我们必须要重视生命本身的教育价值,并能通过回到生命本身,来理解生命、促进生命。

(二)生命有多种特性,给我们未来生存启示

当代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生命特性的认识与理解,给了我们众多本体性、本源性的启示。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看,生命具有个体性、关系性、独特性、差异性、多样性、平等性、生态性等,充分认识与理解生命的这些特性,对理解个体生命、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均有启示。对个体生命而言,应回到生命之中来认识与理解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不只是个体性的,还是关系性的,是由个体性与关系性的共在所构成的整体性存在,由此体现其自身生命的独特性。正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性与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在生命的世界中,人类和个人都是生态性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人与他类、人与自然因生命而相通,也因生命而相异,彼此之间具有相通性、关系性、独立—依赖的共在性。

也正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为个人、人类跳出自我藩篱,以平等、平常心、爱心来对待自我、他人、它类、自然提供了生命的根据,为人类各民族的平等,消除战争,消除种族歧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真正平等关系找到了科学根据。这不仅有利于克服人的意识在自我建构“人”的模式时过于理想化、单一化的弊端,也有利于人性神化的幻灭,而且为人与人之间互通与合作、对话与理解、和谐与发展之可能与可行提供了生命的基础。同时证明了,当今人类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珍惜与爱护动物、自然,保护生态等理念,不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而是具有生命基础的,人类这样做是完全有可能和必须的。[5]

《白皮书》通过采集并梳理全国范围内的12240户育儿家庭用户行为大数据与在线调查问卷,向社会勾勒出新生代年轻家庭在育儿方面的“众生相”,并囊括当下最热门的育儿话题,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育儿家庭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三)生命的真善美,为我们提供示范

生命本身就具备真、善、美的特性,且三者共在。生命的向上性、向善性、智慧性是生命之真善美的表现。每个生命的存在,每一类生命的存在,都是具有智慧性的。观看动物世界,走近动物天地,就会发现生命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也体现了生命本身的榜样示范所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谐、共生共在的生态性本身就是一个示范。

在离网状态下,光储电站内的不平衡功率由储能电池进行平复。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闲置的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可作为移动储能装置参与微电网的调制,改善站内母线电压质量,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未来,人的闲暇时间增多、自由增多,必将带来生命意义问题的凸显。“人类最关心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就是对生命意义追求。”[6]如果说生命意义的寻求、发现与实现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使命,那么从生命的视野看,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他生命中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优质的自己。[7]优质的自己是生命所是的自己与生命所能的自己相统一的多种可能中的最佳状态的自己,也是个体生命之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优质生命更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只有美好的生命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因为生命是本体,生活是生命的展开。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人看见生命的真善美,心向往之;认识生命之真,践行生命之善,创造生命之美。

湖北省年秸秆总量约达3400万吨。其中水稻、油菜、小麦、玉米和棉花5种作物秸秆是湖北省的主要秸秆资源,分别占秸秆总量的49%、17%、15%、8%和5%[15]。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旋律[J].警戒线·生命教育研究,2019(1):5-7.

[2]刘慧.关注心灵的成长—我的导师朱小蔓先生的情感教育思想及其毕生追求[J].中国德育,2018(11):77-80.

[3]刘慧.生命教育的涵义、性质与主题—基本生命特性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39-43.

[4]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3:132-133.

[5]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6]平克.全新思维[M].高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24.

[7]刘慧.成为自己: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价值期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6-42.

作者简介 刘慧,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楚然

标签:;  ;  ;  ;  ;  

生命教育:教育的时代关切与未来走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