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与出版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论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与出版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试论中国当代出版理念与出版思想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中国当代论文,理念论文,思想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1)03-0114-0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出版伴随着出版科技的进步,对外交流的扩大和出版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编辑出版机制和实践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反映在出版文化理念形态的建构方面,也同样呈现出从历史传统向现代及未来迈进的不断发展的轨迹,并由此揭开了中国出版思想史上崭新的一页,开始进入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出版新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思想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时期。

一、以策划为高起点的出版新文化理念的建构

先进的出版文化理念和具有开拓创新的出版思想,是出版业不断迈向现代化发展之路的理论基石和思想基石。中国当代出版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在世界出版市场上竞争的日益强化,是与其先进的出版文化理念和现代化的出版思想的建设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一方面,出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新着传统的出版文化理念和陈旧的思想;而另一方面,新的出版文化理念和思想的建构,则为中国出版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行为上的规范和思想上的发动。这种理论思想所产生的动力和支撑作用,为出版创新提供了一种用之不竭的深层动力源泉和开发不尽的智力保证。文化理念作为一种具有知识形态的新生产力,特别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在出版生产过程中的不断渗入、渗透和扩散作用,不仅推动着出版整体的不断优化升级,而且使出版产品在选题开发、审读加工、装帧设计、印制和营销等方面各具特色,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由此可见,高品位出版文化理念及思想的建设,已成为当今发展出版生产力、增强出版竞争力和扩大出版效益的关键性要素。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当代出版新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思想体系的建设,大体经历了一个继承与创新、发展与完善的前进过程。一方面,在有选择性地承传我国传统出版优良思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出版生产实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革旧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而使其日趋完善和具有现代精神内容;另一方面,也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出版管理思想和理论,并根据中国出版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消化吸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并在这两种基础上逐步建构形成了一种与当代中国出版发展具有互动效应、互促功能,并又适应当今世界出版发展趋势的动态型、开放型的出版新文化理念和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以策划为高起点、为基石、为中心来形成强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以推动出版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与繁荣。

然而,从我们对出版内在客观规律认识深化发展的程度来看,并不是一蹴而就就上升到策划这样的高度,而是先从出版效益的探讨开始,然后依次逐步研究诸如出版市场、出版产业、出版策划、出版精品、出版品牌和出版国际化等问题,并在不断的探索和争鸣过程中整合、演化生成了七大出版理念和比较系统化的出版新思想体系。

我们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比较的鉴别和遴选,可以看出出版策划在这七大出版理念骨架中则处在一种枢纽的中心位置上,不仅具有高起点的品位性,而且还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的贯通各个出版环节的功能。强调出版策划的枢纽中心作用,是指它以出版产业、出版市场和出版效益的扩大化为立足点,把出版精品、出版品牌和出版国际化作为着眼点和追求的目标,从而把这种文化理念要素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并“串珠成链”,使这些看似相对独立的和分散的个体以及看似互不联系的要点相互碰撞、联通和呼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内容与形式上产生质的变化,升华成为一种具有出版思想理论形态的崭新体系和内在机制。出版策划本身具有高品位和高起点性,以此为基石进行科学管理和产品开发,不仅能推动出版产业优化升级,获得最佳的社会回报,而且它的辐射力和渗透作用还为出版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上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是出版策划的竞争;出版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显示出策划的首要性和制胜性。

由此可见,以策划为高起点所建构的中国当代出版新的文化理念体系,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对传统出版体制进行革故鼎新和建设现代出版新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文化理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分散走向整合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新特点。这一体系的建设和形成,突破了传统出版理念的封闭性、分散割裂性以及造成出版自身被动服务的旧程式,而代之以动态开放的主动参与型发展新模式,并构成一个相互交错和相互联通的网络化思想体系,产生出一种新的合力和多种功能,自觉主动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于出版自身,促使出版产业的形态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不仅如此,这种文化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还进一步渗透、融入到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之中,发展成为出版工作和实践活动新的行为规范,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方式,春天般的甘霖滋养着出版者干涸的心田,从而有力地提升了编辑道德和思想的品位,培养着编辑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执著的精神追求。这种由先进的出版文化理念的接受和内化为新的出版意识和出版实践的指导思想,促使出版行为升华到理性化的高度;再由一定的出版理念衍生成新的出版机制(如策划编辑制和出版集团制等)的良性互动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建设高品位的出版文化理念及思想体系的重要意义,它所产生的功能和带动作用,将会对出版产业向优质高效的发展阶段推进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当代出版思想体系的组成内容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七大出版理念为骨架所构建的出版新思想体系,不仅是当代出版思想体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而且也同样是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大出版理念的内涵、性质各具特色,侧重点也不一样。这种多侧面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使这一思想体系的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为便于叙述,下文仍根据我们对出版客观规律认识深化的发展过程,先从出版效益开始论述,看我国出版工作者在构建这一思想大厦中的卓越建树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一)关于出版效益理念的内涵

完整意义上的出版效益的概念内容,包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这两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出版体制下,对出版属性特征的认识上,是把出版定性为行政事业部门和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它的思想意识形态性和文化阵地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下,编辑的思维活动内容与形式反映在出版效益方面,基本上被固定在单一的社会效益框架里,出版行为以社会效益高于一切效益为准则,较少考虑或从不考虑出版效益的另一个方面,人为地造成出版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一种被淡化或遗忘的境地。于是,出版活动不是遵循它固有的规律和特性来有效地科学管理和组织生产,而是按照行政性的要求和政治性的命令式来进行。在稿件的审读和加工整理以及筛选等环节上,也偏重于从政治性的影响方面进行判断,而对出版物的其他社会作用和功能的多样性较少涉及。强调出版物要用健康的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使人民自觉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用无产阶级思想牢固地占领出版文化阵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起到宣传革命政治思想的舆论和喉舌作用。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对出版效益认识上,所达到的一种层次水平和所形成的一种理念。

若从出版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上述认识是正确合理的,同时,注重出版的社会效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的一个本质要求。但从出版的整体效益观来分析,上述认识由于过分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甚至人为地割裂两个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否定出版经济效益的存在,则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造成在对出版属性的认识上易产生偏颇,导致编辑思维的凝固化和出版行为、出版意识的扭曲,反过来影响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轨,出版效益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明确提出了既要重视出版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两个效益要并重和兼顾;在重视出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两个效益是出版内部规律的本质要求,若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则社会效益也难以达到最优化,反之亦然。从过去单纯地强调出版社会效益观转换为今天的两个效益都要抓和两手都要硬,反映了我们在对出版效益的多侧面性、多功能性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了在出版产品的性质(既是精神文化产品,又是特殊的商品)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对出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拓展。

两个效益都要抓理念的确立,是长期出版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次重大的出版理论突破和对出版文化属性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人们的眼界开阔,思想得到解放,进一步认识到出版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定的经济现象,除了其有思想意识形态的属性外,也具有经济方面的一些内涵。这种辩证的把握,反映了出版本身的双重属性特征与其所表现和要求的两个效益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若仅仅把出版定性为行政文化事业单位,而只强调其对应的出版社会效益功能,则势必限定它所包含的经济方面的产业内容,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然而,出版实践一再向我们昭示,两个效益之间互为依托,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互动性和互补性发展态势,甚至是同步增值增效。因此,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出版效益的内涵,将促使编辑的选择行为更优化,主动、自觉和理性地优选出双效俱佳的出版产品。

(二)关于出版市场理念的内涵

出版市场是指出版物(出版产品)的销售和购买场所。它一头联系着出版产品的生产者,另一头联系着消费者(读者群体),起着一种沟通和中介的调节作用。它的存在与繁荣反映着出版的发达程度。

出版市场理念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多用“读者”一词来替代“出版市场”。由于“市场”被当做了资本主义的尾巴,不仅限制其存在,甚至还要割掉它;加之出版业被定性为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偏重于出版的社会效益的教化功能,在认识上也仅仅是把读者作为了一种教育的对象,没有把读者提升到出版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高度来认识和研究。出版物的流通销售场所限定在国营新华书店,书店则按计划从出版部门进货。这种单一的图书流通渠道和有限的销售网点,加上读者受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购买力有限,书店销售多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萧条状态。

出版物流通单一格局的打破和多元化出版文化大市场的形成,赖之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对出版双重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使我们认识到出版市场建设在生产与消费之中起着重要的辩证作用,通过市场的调节和选优汰劣来激活读者群体的消费欲望,对不断扩大出版再生产能力,有效地拓展出版物的市场占有份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重新认识并研究读者市场,把传统出版观视读者为教化对象的浅层认识,转化提升到出版产品消费群体的新层次上,通过创新出版机制来调动读者由过去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一种主动自觉的参与,来拉近读者与出版之间的关系,淡化他们与出版之间的距离,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互动的新型出版生产关系和内在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生产者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市场,和不断开辟新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出版市场发展的新趋向。

目前,多功能出版市场的应运而生,正体现了这一新趋向发展的本质要求。出版市场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如大型的国有和非国有书业批发市场、互联网市场、省内外市场、国内外市场,小型的新华书店、个体书店、集体书店、专业性书店、综合性书店,以及国家和地方每年举办的各种书市等,集批发零售于一体,极大地发挥了市场的辐射作用和渗透能力,使出版生产者和消费者各取所需,达到了较高的满足度。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读者与出版市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能画等号。出版面向读者多是从出版物的内容而言的,出版面向市场则多是从出版的生产性和经济内容而言的,二者的出版意识和行为是有区别的。出版产品只有被读者购买产生其消费的行为才能实现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群体又是一个消费市场,他们与出版市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相通性,但又有区分性。若从出版的双重属性来分析,社会效益是从面向读者的角度而言,经济效益则是从面向出版市场的角度而论,但在实际中两者之间很难划分得十分清楚,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交叉性,多是彼此兼而有之。即一本图书都含有两种效益的成分,这是其共性,区别在于有的图书社会效益显著,有的图书经济效益显著,这是其个性差异,但它们都不排斥另一个效益的存在,并兼顾另一个效益,这是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面向读者精神层面的社会效益和面向市场物质消费层面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出版产品在市场销售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出版市场则为这两个效益的优化性实现和同步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商机,营造了出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氛围。

出版市场理念的确立,不仅对出版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迫使出版者把触角伸向市场来敏锐地洞察它的变化特点,更要求出版产品要贴近读者,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多开发新品种,从而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三)关于出版产业理念的内涵

出版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定的经济现象,并包涵着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具有产业的性质。出版产业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出版本身所固有的这种双重性及特殊复杂性,与企业相比较虽有一定程度的相通和相似之外,但又表现出某种不同性或差异性。如出版生产要求两个效益都要抓,企业生产则较注重扩大经济方面的效益,来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消费需求,而出版生产则既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出版物内容)的文化消费,又要满足其对高品位物质产品(出版物的形态)消费的要求。强调出版的产业性特点,则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充分发挥与释放出版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渗透在一起,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从而赋予出版以新的含义和内容,使其既是我国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是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建树和突破,可以说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次革命。

出版产业概念是在对出版效益和出版市场进行正确全面认识和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诞生的一个全新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出版特征认识的理性化和辩证把握的高度化。在对出版主体认识上,由于过去偏重于强调社会主义出版的政治性和特殊性,以及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得出版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文化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而其经济方面的内容和属性则被扼制和湮没。习惯上人们常把出版称为“出版行业”、“出版事业”、“出版单位”、“出版部门”等等,与行政事业单位混设在一起,采用行政性的管理方式来维护其生存,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效率低下的局面。出版产业则意味着出版不仅要从行政事业性的编制中分离出来,而且还应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一个具有文化产业特点的生产经营和开发的实体,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下来优化出版结构,进行科学管理,使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期,建构适应市场经济和出版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产业形态的现代出版体制,以及新型的大出版生产关系,既对出版自身提出了挑战,使传统出版的性质和内涵得到更新和拓展,其面目由此焕然一新,同时也寻求了新的发展契机。

(四)关于出版策划理念的内涵

出版策划作为一种高层次和具有创新性的编辑思维方式,是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优化,而产生的具有高智慧含量的出版谋略。出版策划包括狭义的选题策划和广义的全流程式策划二种基本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策划不仅成为整个出版实践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更是不断提高出版创新的基石,甚至在出版中扮演着“龙头”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是一种知识密集程度高的智慧性的产业,策划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出版社的生死存亡。

策划一词最早在企业界被采用,后被移植于出版界并成为出版活动的基本原则。出版策划理念的形成,有内外二方面的因素。其内因实际上是出版产业、出版市场和出版效益三个基本理念之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相互碰撞、融合、渗透而催生的一种智慧之花和互动的智慧结晶,是在出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版文化与出版经济高层次建构的需要。如扩大出版产业的规模,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即效益)来支撑,而经济实力和效益的扩大则需要开发新的出版产品,来有效地占领市场并获得最佳的社会回报。在这个循环的互动过程中,除了必备的物质硬件外,更需要能够不断为出版创新提供深层的知识动力资源和高智力、高智谋的保证性的策划型软件,才能纲举目张。通过有意识、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策划,主动地将其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价值观融合升华,形成具有高品质的策划方案,并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渗入到出版生产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图书产品的选题与开发之中,从而增大其中策划的含量,可达到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出版产品增值增效之目的。就其外因而言,目前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推进,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已由工业社会的物质性资本转变为信息社会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减低,而人文资源开发的无限性和知识创新再生能力的推动作用,凸显出知识形态生产力在经济增长和提高产品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版策划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应运而生,正是信息时代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在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出版已进入了一个以策划求进步增效益的智慧开发新时期。传统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旧观念,已被当今的“事先策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科学管理和“谋事在人,成事在策划”的思想所取代。因此,建立以策划为核心的现代出版型新体制,以出版策划为切入点来优化调整出版结构,把策划作为出版管理工作的重心,建构出版策划型的新生产关系和培养具有审时度势策划头脑的人才,成为出版竞争取胜的一个有力法宝。

策划是现代出版产业的一个前沿性研究新领域,同时也是向优质高效阶段发展的一种本质性要求和必然性趋势,它的最终目标是创意出具有精品特色的出版产品和培育出具有品牌性质的图书产品,发挥精品书和品牌书的示范效应和市场占有效应,从而不断扩大出版双效,推进出版产业向优质高效之路迈进。

(五)关于出版精品理念的内涵

出版精品是相对于平庸图书而言的,指品位高雅,品质精良,卓而不凡的优美出版产品。作为精品性的图书,大体包含选题策划含量高,作者水平一流,书籍内容质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精审精编的加工整理,精心独到的装帧设计,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和精美考究的印制以及具有一定的市场覆盖面(销量和双效)等方面。在精益求精思想的指导下,贯彻精选、精编和精印的“三精”原则,策划塑造精品,使其成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并闪烁着一定策划思想的出版新品。

具有精品性质和含量的出版产品的推出,除了编辑自觉地树立起策划的思想和具有敏锐的精品意识之外,还迫切需要通过对一些出版要素在新的组合基础上产生出相应的精品机制来规范和保障,以促使编辑发生出精品的行为,来贴近精品和创造精品。大的方面如建设以策划为核心的现代型出版新体制,小的方面如推行策划编辑机制以及实施精品战略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出版产业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实践中,既要注意纠正和杜绝为评某种奖项而人为地制造和炒作所谓“精品”的不良现象,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出版人要充分注意编辑工作重心前移与多出精品、快出精品和出好精品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这方面多躬行实践和下点功夫。为了有效地发挥精品图书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需要在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并建构出一种或多种能切实保证多出精品图书的有效机制。一方面,用机制来规范和约束编辑行为,使编辑行为和意识在理性的基础上转化为具有创新性的精品行为和意识;另一方面,发挥机制本身所固有的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形成创新的合力与共振,调动编辑创造精品的主观能动性。

编辑工作重心前移是现代出版活动在策划大潮下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的含义是指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图书市场的竞争,作为整个出版活动核心的编辑工作要以策划为先导,从过去传统的重编、印、发环节主动向前延伸,自觉地推移到以出版选题的策划、开发设计和研究为工作重心。它把书籍选题作为突破口,寻找出版创新的动力机制,从而达到能有力和高效地提高图书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与厚爱,在较大的范围内有效地占领图书市场和开拓新市场,获得丰厚的社会回报率,来推动出版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和上新台阶的目的。强调编辑工作重心向前推移到出版选题的策划层次上,是由于出版选题的品质和其中蕴含的策划成分直接关乎着书籍的内在质量。只有起好步开好头,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优选才能达到优质高效,也才有可能形成精品群和精品流,并进而产生精品的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最终形成高层次的品牌效应。

(六)关于出版品牌理念的内涵

出版品牌与精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精品在不断积累叠加和延伸扩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经济内涵与价值的一种新的出版文化形态,是精品的高级发展阶段。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与精品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既可单指某一出版精品,也可指众多的图书精品,同时又是这些精品的高度概括和提升,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编辑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从出版的双重属性来看,仅仅强调出版质量意识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出版市场竞争和读者群体品牌意识消费的增强,图书出版必然要进入一个以创品牌求发展和生存的新阶段,因此编辑必须把出版策划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及精品意识再向前推进一步,提升到创造出版品牌的高层次上,通过不断地开发和培育出版品牌,发挥品牌的优势和辐射渗透效应,开辟出新的出版市场。

出版品牌标示着一家出版社的整体发展水准和综合实力,反映着一个国家出版的进步程度以及在世界出版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由于我们较重视出版物的质量而忽视了出版品牌的营造,以致不少出版产品虽质量过硬却未发展成为品牌,或虽有质量而缺少品牌。出版思想体系建设中品牌意识内涵的缺失,造成编辑的审读与审编加工仅停留在传统意义的质量层次上,而鲜有向品牌层次主动贴近的行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平庸书的出版及泛滥,不仅造成图书产品过于大众化、普通化和一般化甚至是低俗化,而且更弱化了编辑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并在这种低级的工作氛围中难以自拔,裹足不前。在新的21世纪,世界出版产业将快步进入一个以创出版品牌和不断提升出版品牌来求生存、求发展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品牌或缺少品牌的出版社,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出版社;不注重开发和培育品牌的出版社,将会被无情的竞争淘汰掉,导致破产的命运。

因此,品牌意识的觉醒,既是对传统质量意识的新拓展,又是对策划意识和精品意识的新提升与辩证发展,代表着又一新的出版理念的确立。

首先,编辑意识由传统的质量层次上升到品牌新层次,并把创品牌作为锁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目标,这是编辑思维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知识创新的意义。因为从出版生产的质量层次上看,确保图书产品质量合格,这仅是出版工作对编辑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低的素质要求。假若编辑的思维长期定位于使其所编选的书稿质量合格过关的层次水平上,那么,充其量也只能说是编辑仅完成了出版任务要求的一个方面而已。而保证产品质量合格,是各行各业都必须达到和坚持的一个最起码的原则,达不到此的便是次品或废品。现代出版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则要求在确保质量合格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关注和推进出版产品向品牌层次来延伸和优化升级,创新出既有质量又有品牌的鲜活局面。所以,品牌理念的树立,将推动我国出版产业迈向一个创造品牌和发展品牌的新阶段,并赋予出版产品新的内涵和价值,标志着中国出版产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种更为理性的发展选择观。

其次,品牌意识的觉醒,使出版产业理念、市场理念、效益理念、策划理念、质量观念和精品理念进一步强化,并落到了实处。“品牌”一词在企业界使用频率较高,出版界较少使用,原因在于没有把出版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看待。品牌本身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创出品牌不仅可降低和减少出版生产与经营中的风险性,稳中求进,而且易于获得读者的认可和最佳的社会回报。

(七)关于出版国际化理念的内涵

信息社会到来和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于出版产业,使出版自身变得更加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因特网的开通,使编辑能在更广泛的渠道上捕捉信息,视野更加开阔。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出版文化市场将会扩大化,中国出版也随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新特点。

我国出版界与国外出版界双向交流的频繁,版权贸易的不断扩大化,促使我国出版物质量评价标准向世界水准发展,出版手段现代化与世界同步前进。出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及时树立新的国际化出版理念,在发展民族出版的同时主动地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出版的触角伸向海外大市场,通过探索新的机制和实践形式,力争在国外出版市场能站住脚,并建立出版基地。这就在新的出版形势下,给我国出版界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一方面要培养通晓国际出版法规和各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来拓展国际性的出版事务;另一方面也要在海外进行资本扩张,来增强发展和竞争的实力。同时,也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稳步前进。

三、当代出版思想体系的特征及辩证关系

第一,鲜明的导向性。当代出版思想体系的建设,是随着传统出版体制向以策划为核心的现代新型出版体制过渡,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它是在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出版生产力多层次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并适应世界出版发展新潮流而诞生的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它既强调对传统的出版思想观念合理的继承与扬弃,更强调放眼看世界,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出版理念与思想,并明确主张出版既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对出版体制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来发挥其双效益,推动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的需要。

第二,完善的整体性。以七大出版理念为主要内容而构建的这一思想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策划的粘合凝聚作用更强化了这一体系相互联通的整体性,并释放出整体的最大能量来形成新的思想合力,实现整体推进出版的优化功能。若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不仅达不到优化发展之目的,而且有可能造成出版生产环节的阻塞,降低效率,达不到策划之目标。

第三,锐意的创新性。从哲学意义上说,七大出版理念所建构的编辑思维形式,是一种创新性的高级思维模式。它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编辑潜在的智力因素和开拓性的智慧,为其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支持。这不仅使编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而且新的思维也必将其推入一个全新的出版境界,使得出版行为更优化。

第四,不断的发展性。这一思想体系的开放性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会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和赋予新的内容,更加丰富化与多元化,并且渐臻于完善化,从而使出版思想体系在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中最优化地发展。

第五,丰富的实践性。这一思想体系是在我国当代多样化的出版活动中优选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植根于中国出版的肥壤沃土,必将对我国出版的发展与进步产生其指导与推动作用。而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将会实实在在地使出版产业在规模与质量上产生飞跃性的发展。

第六,高品质的先进性。作为当代出版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出版理论精华的七大出版理念及思想体系,以其高品位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丰富了中国出版的思想宝库和理论宝库,革故鼎新着中国出版的面貌,鞭策激励着出版者投身到出版竞争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建功创业。

由上文可知,以策划为高起点建构的当代中国出版思想体系,是出版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和自我优选的过程中,为寻求能有效提供创新的深层次动力和智力保证以求得发展而产生的自觉化行为,是出版的一种能动性表现形式,内在的关系深具辩证性。

第一,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七大出版理念之间本身固存着一种相互联系和纵横联通的关系,策划在其中起着调和贯通的推动作用和渗透作用,使各要素在有序化组合后呈现出互为依托、衔接和紧密相扣的状态,从而迸发出较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产生出一定的互补性,推动出版机制来保证良性的运行状态和充满活力,达到效率与效益的最优化。其循行路线是以策划为起点:策划→精品→品牌→市场→效益→产业化→国际化→策划。而每一次循环往复的过程,都会推动出版在量与质上得到整体的提升和优化发展。若从纵的侧面来看,它们之间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系与各要素之间整体与局部的密切联系性。

第二,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策划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视作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渗透于出版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品位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质量与效果,但若没有其他环节的配合协作,再优质的策划方案也难以付诸实施。所以,科学的策划虽与其他要素之间呈正相关性,而不切实际的策划则会呈负相关性。此外,这一思想体系的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性同时也产生着一定的相互制约性,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制约性关系,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出版自我监督约束和全面发展的思想。

第三,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体系虽强调以策划为新起点来依次推进,由此及彼地联动式发展,但在不同的出版环节和条件下,工作侧重点是有所变化的。往往是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错和相互包容的关系。因此,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一思想体系看做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辩证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和精髓,从而形成具有编辑自身特色的创新思想。就其相互渗透关系来看,除策划同时指向其他六个要素外,精品与品牌、市场与效益、产业与国际化等也都互相渗入。其相互转化关系是指在某一出版环节和层面具体操作时,又要同时考虑其他方面的内容,来及时跟进,防止脱节。如在制定策划方案时,并非仅停留在策划层次上,而是还要考虑如何形成精品与品牌,在精品操作时又要考虑如何去占领市场、扩大效益等。这种渗透和转化,推动着出版产业永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以七大出版理念为基础建设的当代出版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的出版理论品牌和出版思想品牌;它将为中国出版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深层的发展动力。

四、建设当代出版思想要坚持道德与法治两手抓的原则

在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为确保其先进的指导性和高品位性,使这一体系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并成为出版工作者开拓创新的思想武器,还必须高度重视和坚持出版道德建设与出版法治化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原则,从而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约束力和法治的强制性,并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产生出一种新的机制并释放出最佳的能量,来达到规范出版市场秩序,提升出版品位和增强发展精神动力。出版道德建设和法治化管理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生产与经济活动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出版思想体系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条准绳在互为依托和不断督导的过程中,对于塑造和培养既具有健全高尚的现代出版人格,又能依法从事出版活动的一代出版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出版道德建设问题

出版道德是指出版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属于特定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它包括出版者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以及在出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敬业爱岗、开拓进取等内容。出版道德作为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其个体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效果的大小。出版要讲道德,是指要在规范化的伦理道德基础上,来追求正当的利益和扩大效益。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传统的出版道德观及内容受到了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版道德观开始逐步形成。在这一过渡时期,由于出版新道德尚处于发展建设之中,而传统的道德又失去了它的约束作用,曾一度导致出现了新闻出版业“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出书品种多而质量低下,以及带有一定严重政治问题的书也时有出笼的反常现象,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出版的整体形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不够,应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从反而说明了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紧要性。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道德建设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有关论述为指针和指导思想,在继承传统优良出版道德的基础上,来研究新形势下出版道德建设中的新问题、新特点,不断地补充新的道德内容,从而建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出版道德体系大厦,使出版者自觉主动地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出版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照江泽民“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德要遵守,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制定出版活动的行为准则,使从业者有德可循,有德可修,正确地处理和抵制各种非道德行为,来自觉地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不断地净化个人的心灵,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关于出版法治化管理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出版要讲道德就是要防止私欲膨胀,尔虞我诈,买卖双方诚实信用,相互信任;出版要讲法治就是依法行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从事正当的生产和经营,出现问题则诉诸法律。

出版法治化管理,从国内来讲,一方面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树立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按照出版业有关的《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印刷业管理条例》及《著作权法》来依法管理出版生产。从国外来讲,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出版的国际版权贸易日益频繁,对一些有关的国际性出版法规也应及时学习,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使版权贸易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正常的交易。

一手抓出版繁荣,一手抓出版管理,坚持出版道德建设和出版法治化管理同步进行,既是建设当代先进出版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推动出版产业发展,不断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的刚柔性规范机制,对于推动出版工作者在德与法的框架规范内,自觉地树立起以策划为高起点的出版新思想,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能力,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当代出版理念和出版思想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瞻远瞩地进行超前性建构,不仅能为出版思想的解放和出版理论的创新提供强劲的内在精神动力,而且也为出版产业的双优化(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思想理论和出版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会对出版产业整体的推进和跨越式发展产生出新的推力。同时,也对当今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建设和内容更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值得出版人深思。

标签:;  ;  ;  ;  ;  ;  ;  ;  ;  

论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与出版思想体系的构建与发展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