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研讨会报告_市场经济论文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西安交大与哈工大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工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研讨会上论文,西安交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的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革命,发生过两次社会大分工,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它导致了产品交换的产生,这是商品交换的萌芽;另一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此开始“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1](P159),但在当时的技术与分工的条件下,这不过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它的市场结构极为简单,除了城市市井,主要是集市。市场功能主要是自给性生产之外的部分产品的交换。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分工、协作与手工工具革新的基础上,产生了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空前地扩大了社会的分工和工厂内部的分工,把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

由此可见,本来意义的市场经济产生与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它的发展是以工业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的,这可以从科学技术史与经济发展史得到明证(见表1):

表1: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工业经济的特点,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工业生产是经济史上的一个时代。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工具机为起点,最后发展成为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组成的机器。机器大工业生产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地方在于:机器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2](P219)。

机器的生产力大大超过以经验为基础的手工工具的生产力,资产阶级正是由于掌握了机器大工业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在它统治的不到一百多年里,把人类社会从保守、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创新、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第二,工业生产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典型,研究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的。

首先是纺织工具的发明引起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从1764开始,一系列纺织工具机的技术发明,致使棉纺织的产量飞速地增长,到1833年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时,棉纺织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恩格斯的统计数据如下[3](P669):

棉纱产量:1,026,400万绞纱(总长度在50亿英里以上);

棉织品:印染了35,000万埃勒;

棉纺织工厂:1,300家,纺工和织工共有237,000人;

占有资源:纱锭900万个以上,蒸汽织机10万台,手工织机24万台,针织机33,000台,络丝机3,500台;

棉花加工机器所使用的动力:蒸汽力33,000匹马力,水力11,000匹马力;

靠棉纺织业为生的人口:150万人。

棉纺织业的巨大发展很快地传到毛发织业、麻纺织业和丝纺织业等部门,手工劳动由机器作业代替。

其次是与纺织业相关的产业迅速兴起。纺织业的进步使得染色业、印花业和漂白业发展起来,其结果又对关于纺和织以后的产品所经过的那些工序产生了影响,形成了相关的新兴工业如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例如:由于使用氯气代替氧气,漂白时间由几个月缩减到了几小时,漂白业兴起了;由于需要大量纺纱机和织布机,机器制造业也兴起了;由于机器制造需要精密和准确的器具,于是仪表制造业随之而兴起,如此等等。

再次是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的形成,把农业经济结构改造成为工业经济结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把所有其它的部门也带动起来,“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3](P671)。在英国, 这场产业革命的动力来自机械技术和化工技术的进步,先是金属加工业、采矿业作为主要的工业成长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交通运输业,开凿了总长2200英里的运河,往来于英国各个港口的轮船达550艘之多;整个英国布满了铁路网,伦敦是9条铁路的枢纽站,曼彻斯特是5条铁路的枢纽站。

第三,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发育与完善。

以机器的发明和改进为基础的工业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产品的数量源源不绝地涌向市场,促进了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于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的社会工程。

(二)市场经济的理论

由亚当·斯密开创、李嘉图完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了他们的优秀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他们认为:

1.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空前地扩大了社会的分工和工厂内部的分工,把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成为“标准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4](P40)。随着商品生产的普遍化与专门化,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从而扩大了市场。

2.市场是交换的场所,交换的规律是价值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市场是商品交换的枢纽。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不仅联系生产与消费,而且通过调节流通过程来调节生产与消费,调节经济的每一个领域,所以马克思说,“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5](P309)。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3.市场的类型。市场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作为交换的场所,“市场有一个外部的地理界限”[6](P599), 从它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分:有地区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有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与世界市场;二是作为交换的对象,有资金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其中每一种市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资金市场分为票据市场、借贷市场、证券市场等;产品市场分为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又可细分为生产工具市场(如机器、汽车等市场)、原料市场(如麻、棉花、烟草、木材等市场)、燃料市场(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市场),等等;消费品市场又可细分为谷物市场、肉类市场、服装市场,等等[7](P239—240)。

4.市场的范围。市场的实际空间长度,或市场距产地的距离,可以用市场的半径来表示,马克思说:“如果把产地算作中心,其半径就不断延长,例如市场从最近点开始,直至世界市场的最远点结束”[5](P329)。

交通运输与通信工具的变革扩大了市场的范围,缩短了商品通过市场的时间,从而缩短了流通时间[5](P330),便捷了商品、货币与资本的流通,把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

(1)在运输工具方面。蒸汽革命时,1807年(美)富尔敦(1765~1815)发明了轮船、1814年斯蒂芬孙(1781~1848)发明了机车,1820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线。电力革命时,狄塞尔发明的柴油机被广泛用于火车与轮船。此外又出现了汽车,汽车工业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工业。

(2)在通信工具方面。1829年(美)亨利(1797~1878)发明了电磁铁, 为电磁铁式电报机的发明打下了基础。1837年(美)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建立了有线电报通信系统,在电磁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新的通信工具相继出现,如有线电话、无线电通信等。

5.市场的竞争力。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在交换过程中表现为等价交换规律,要求尽量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时间。因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当某项科学技术进步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增加了产品数量,就使得该项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先进工业国,正是利用它的工业品的低廉价格,摧毁了落后国家的万里长城,迫使落后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8](P255)。

6.市场的功能。市场经济的一切规律,如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等都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中,这些作用表现为市场的功能,这就是:(1)激励先进,促进生产;(2)优化资源配置;(3)制衡供求,调节经济结构;(4)调节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资本的流动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大工业生产需要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经营,许多企业家不仅在本国建立大公司,而且在国外建立分公司。与此同时,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形成了“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9](P25—26,41),即金融资本。

二是技术输出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知识产权及其法律制度相应发展,特别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如反垄断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一大批新兴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化、市场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遏止的过程,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生产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以英国为典型,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认为: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生产力高度发展,全部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则是计划经济。

首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占有了一切生产资料,那么每个人的劳动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排除了产品向商品转化的可能;第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经济是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并且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必须采取计划经济模式,这是因为: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在它的生产过程中,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特别是两大部类(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再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二,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规律性具有规则性、划一性、秩序性和连续性,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采取有计划的和系统的行动。

(二)邓小平的观点

197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的实际情况,根据发达国家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0](P236)。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0](P236)。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时,进一步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0](P247) 的重要思想。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观点为指导,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改变过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4.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5.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如下的区别:第一,它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同于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市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第三,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令性计划必须执行,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其他大量产品和经济活动,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

《决定》提出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邓小平对它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

按照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一体化的规律,这项重大的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是:

大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

大技术: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与思维科学技术;

大工程:交通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

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的问题。

为此,首先必须以邓小平的理论观点为指导论述如下三个问题:

(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18世纪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按照斯密的观点,市场是由“看不见的手”(市场的价格机制)自动调节的系统,因此,他强调市场自动调节的作用,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的计划干预,认为它只会破坏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妨碍经济达到自我平衡。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大批工人失业的严重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是有缺陷的,于是,市场需要国家计划干预的理论观点便应运而生,它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从此把自由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干预主义和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轨道。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以有效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来减少失业,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因而一般称之为就业理论,其基本观点与政策建议如下:

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需求量。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1)

投资=储蓄 (2)

公式(2)表示均衡条件,二者相等表示生产出来的产品正好全部都能卖掉, 这意味着市场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通论》的主题是: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总需求又决定于消费倾向和一定时期的投资量。

消费倾向。它表示消费随收入而变化的一种函数关系,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决定性的因素是收入。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其中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收入增长时,消费也随之增长,但是消费的增长慢于收入的增长。

投资需求。投资是资本的形成,是社会的实际资本的增加,它决定于利息和预期利润率。

利息理论。投资决定于利息和利息率的相对关系,利润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货币的总供给决定于现有的货币量,货币的总需求则决定于流动偏好,它是指人们要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资产的愿望。

政策建议。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它受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支配:一是消费心理倾向作用;二是投资收益的心理预期;三是货币资本家对于流动性的心理态度。据此,凯恩斯提出下列经济政策以进行国家干预:1.增加消费以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2.实行通货膨胀以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3.用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

由此可见,国家干预的实质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须补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两种:一是宏观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扩大信贷来刺激消费与投资。

(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原来的社会主义各国,其中特别是中国,在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从市场信息的角度认识到体制(经济)方面与技术(信息)方面市场机制的两重性。

第一,市场机制的缺陷

1.市场机制不能用于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比例关系,因为市场机制属于微观决策层次,而计划机制则属于宏观决策层次;

2.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发的,“马后炮”式的调节,是摇摆不定和带有损失的。这是因为市场机制能发生作用,要以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决策分散化为前提,而分散决策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

3.市场机制不能很好的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首先,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作出生产和经营决策的,它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企业有可能只顾自身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其次,市场存在着垄断性,这会使某些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

4.市场机制会刺激企业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在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是自利的,他们主要依据价格信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进行经营决策,因而市场调节是一种近期调节;

5.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使富者愈富,穷者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6.市场机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者片面地追求最大利润,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在开支预算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因为它们不影响其利润收入。这样就导致河流、湖泊和空气污染、噪音日益增加、公共安全没有保障,等等;

7.消费者的选择往往不合理,造成市场选择功能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不完全性。面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劳务,消费者不可能获得关于质量、款式等各方面的全面信息,而广告的宣传又不真正反映消费者的选择,这样,消费者就不可能对各种商品作出正确的比较和选择,因此需要对消费进行合理的引导。

第二,市场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市场机制在信息反映的灵敏度与及时性方面有它的优点,主要是:

1.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息来调节经济活动。这是反馈控制原理的应用。市场的价格信息调节着供给与需求,其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在市场价格与供求状况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交换,控制论把它叫做反馈控制,或闭环控制,它利用的是事后信息。

2.计划机构通过经济信息来调节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远景目标,起导向作用,这是前馈原理的应用。政府的各种计划方案都是一种事先的安排。计划管理中的反馈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划的执行;另一方面是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修订、调整。因此,计划管理的调节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三)十四大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写进了党的十四次大会报告中,报告根据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经验,扼要地论述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1)市场要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本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2)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市场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4)市场的正常运行要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5)市场的目标是及时协调供给与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6)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要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投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结合起来,以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和快速地发展,主要是:

第一,国家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比例关系,如制定宏观计划目标、经济发展速度、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等,在根本上为市场规定运行方向、建立运行框架和准则;

第二,国家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以影响市场,纠正市场偏差,为市场的合理运行创造条件;

第三,国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市场运行,其调节机制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直接或间接影响市场各要素,影响市场机制的运动,使之符合计划目标。如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资金市场上利率的运动,使利率对资金注入的引导符合计划目标。这种调节称为经济参数调节。经济参数如价格、工资、信贷、税收、利率等,它们的变化对生产发生影响。国家对经济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可以把市场运行、进而把企业的自由活动引导到计划目标的轨道上来;

第四,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法规,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市场的合理运行。如由国家物价管理机关进行价格监督,由民众监督机构进行消费品价格监督,由银行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等。通过制定法规,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排除对市场运行的干扰和维护市场秩序。在以上调节市场的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中,经济手段是主要的调节手段;

第五,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由计划、财政、金融三大部门以及由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行政手段等所促成的宏观调控体系。

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下的社会工程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

16~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革命,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出现了新的形势:

首先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从20世纪初开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进程加快,三者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这个进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

第一次是18世纪工业革命,它使得技术与科学从彼此分离走向日益结合,并且并入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此科学成为生产过程必要的因素,“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11](P570)。由于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像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12](P78),它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变革。

第二次是19世纪后期开始的物理学革命。1864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创立,1900年后普朗克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继诞生,从此,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工业”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前面,为技术进步开辟道路,并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上述新形势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规律性,它基本上是沿着下列双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活动

到目前为止,一般所谓工程,多是指改造自然或制造人工物的自然工程。

其次是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诞生。科学技术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空前强大的力量。随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结合,随着一系列庞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的出现,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

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

大科学。现代科学是大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非常密切,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整体化、社会化、技术化和数学化四大趋势。一方面,科学的研究规模日趋宏大,科学实验的设备日益先进和复杂,计量日趋精微,因而现代科学研究必须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拥有众多的先进设备、吸收大量的科研人员参加,这种规模宏大的科学活动被称为“大科学”,它有别于过去那种由个别或少数科学家、在简陋的实验室中从事的“小科学”活动。在这个新形势下,大科学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交叉科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大技术。现代技术是大技术,它的范围更广大,不仅包括自然技术,还包括社会技术、人体技术、思维技术和交叉技术。所谓“大技术”,是人类社会在为自身生存与发展进行的实践活动中,按照预期的目的,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用的知识、技术、手段、方法和规则的集合。大技术既然是社会的人们所掌握和有组织地进行的,它必然囊括社会技术在内。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涉及的学科广泛、使用的人力众多。例如研究航天飞行就需要有各种技术装备来支持的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或航天工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大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科学、技术乃至生产的已有成果,瞄准某一宏伟的社会目标,并把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的中间环节。因此大技术无论是以改造自然为目标,抑或以改造社会为目标,都必然包括社会技术。

大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它们的实施需要巨额投资建造、运行和维护的大型研究设施的技术和手段支撑,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为前提条件,这些“大工程”包括预研、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研究开发活动。通常是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和相对分散地开展研究,如人类基因图谱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即属于这类“分布式”的大科学研究。

最引人注目的是1942年美国“曼哈顿工程”,它标志大科学、大技术与大工程整体化时代的开始,这一工程投资20亿美元,动用人力60万,耗费了全美国生产电力的近1/3,许多大公司、高等院校参加了有关的研制工作。在曼哈顿工程中第一次显示了现代工程的庞大规模和社会化协作的特点。

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把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体系,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部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钱学森院士作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把科学技术体系纳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框架内,其整体结构如表2所示[13](P7):

表2:

与大科学大技术相应产生的大工程,它横跨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纵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举例如表3:

表3:

从实践论的观点看,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极其重要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从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关系与相互制约的观点出发早就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4](P85)。进入20世纪, 列宁看到了这股潮流已经形成,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古典经济学家)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15](P189)。

(二)现代工程分类

自然工程。以自然界为对象,它的产品是各种各样的人工自然,如运河、大坝、森林、宇宙飞船等;

社会工程。以社会为对象,它的产品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法律体系、教育体制、科技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等。

这两类工程都要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来建立。

(三)现代工程方法

现代工程是和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下列两个一体化过程:

“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

“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一体化。

在现代,无论自然工程抑或社会工程的建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前提、是基础,是工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任何工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项工程的指导思想,科学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推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

(四)社会工程需要的科学技术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社会工程为例:

1.大科学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与法规)、伦理学(市场伦理学如诚信、社会责任)、教育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文化学(消费文化)、未来学等;

其次是自然科学:力学(重工业产品的制造)、物理学(工业品的技术指标)、化学(化学工业品的技术指标)、生物学(绿色食品的制造)、地学(经济地理条件)等;

第三是思维科学:创造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

2.大技术

社会技术:现代企业制度、反垄断法、战略学、企业管理学、职业伦理学、市场预测、营销学、广告学;

自然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等;

思维技术:工程设计、创意学、数字化技术等。

3.大工程

美国最早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即“信息高速公路”,是当代最大的一项社会工程,它主要包括:硬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人才队伍;软环境——信息化的标准、政策与法规。还涉及国际间的互联网、卫星通讯等。

信息基础结构这项社会工程,是当代最先进最强大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最有效地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更新,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1993年我国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设施“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

“金桥”工程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它为“金”字工程提供通信平台,是我国各类专业数据资源网联网的“桥”。它可以把30个省会、400多个中心城市,把12,000个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源以及相关的专业数据网,通过开放式结构连接起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以卫星网起步、充分利用现有地面通信资源的天地一体化的网络。具有400个网络中心,与各大部委专用、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相连。此外,还与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连接。

“金关”工程即对外贸易信息系统。它将外贸企业的信息系统实行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业务,它以外贸网EDI标准通信环境为中心,连接银行结算、海关、进出口公司、税务局、外汇管理局、商检等市县外贸系统的电子联网。

“金卡”工程即自动化支付系统及电子货币工程。它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交易卡发行体系;建立全国性的“信用卡”和“现金卡”两个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金卡专用网。以便实现金融电子化。

此后,又陆续提出“金企”、“金税”、“金农”、“金智”、“金策”等工程。

(五)以人为本的工程观

工程要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

生态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环境污染看作是外部影响,它扭曲了价格机制,使价格体系不再传递为获得效率所必需的正确信息,从而使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率的配置,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它们采取属于经济考虑的环保政策,如税收和津贴。从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看来,工程是在生态循环系统中进行的,是生态社会现象,它必须服从生态循环规律,即:物质变换、能量循环与生物进化的规律。

价值观。任何一项工程都涉及多方面的价值: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等价值,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其中,特别是文化价值,由于市场视金钱为唯一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丧失了。马恩早就指出: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市场,“使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8](P25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放在首位,应把生态价值(环境伦理)与社会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经济价值(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医疗、教育、养老)统一协调起来。

系统观。任何工程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建造过程来说,它包括科学实验、技术发明、工程设计、工程模拟和工程建造等环节;从工程建成的要素来说,它包括材料、能源、运输工具、制造工具、研究人员和施工人员;从工程的社会运行来说,包括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工程,如市场经济体制系统工程要有法律、管理、教育等相关工程作支撑。

(六)建设和谐社会的工程

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聚集到北京, 学习“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胡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同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政策措施。指出,政府决心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总结起来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了“五个统筹”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按照党中央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矛盾,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造一系列社会工程,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教育工程;医疗卫生工程;就业工程;社会安全工程,等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研讨会报告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