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思考论文_代丽冰

渝中区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思考论文_代丽冰

代丽冰

(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 40001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明确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集聚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更好地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是推进资源转化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9年清明节红色主题类景区在线购票量同比增长55.2%,红色旅游逐年升温。红色研学旅行是“红色旅游+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面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党史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2016年1月,重庆红岩景区入选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自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研学旅行逐渐受到全市各界重视。重庆市渝中区不仅是重庆母城,也集聚红色旅游资源,是红岩景区部分核心景区所在地、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更好地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是推进辖区内红色资源转化的重要途径。

一、渝中区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资源条件

(一)资源丰富、内涵丰厚

红色研学资源是红色旅游资源中可以进行研学开发的部分,以重要革命遗址、纪念馆、文艺作品、革命精神为主。根据2014年出版的《重庆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对重庆境内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进行普查发现,渝中区遗址数量为30个,其中革命遗址16个,如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其他遗址14个,包括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川东师范学校遗址等。非物质红色研学资源主要包括创作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身在重庆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爱国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为宣传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作诗词、戏剧、小说等。诗词类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诗》,戏剧类如郭沫若《棠棣之花》,小说类如巴金《寒夜》。这些红色资源体现了共产主义革命理想、革命先辈道德境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动的革命教育材料。

(二)分布集中、特色鲜明

渝中区的红色研学资源有具备密度大、级别高、特色鲜明等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密度大,渝中区的重要革命遗址共30个,虽然不及数量最多的云阳县70个,但因辖区面积仅23.24平方公里(云阳县面积3649平方公里),区域密度大、分布集中;二是级别高,全市革命遗址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9个,渝中区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63个,渝中区17个;三是特色鲜明,渝中区是重庆母城,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国民政府,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驻重庆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母城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渝中区独特鲜明的红色文化。

二、渝中区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现实困境

(一)开发力度和吸引力有待增强。一方面,目前渝中区遗址类红色资源除开发为红色旅游景点开放外,还有部分作为生产经营办公场所正被使用,其余尚处于修缮或闲置状态。因此,渝中区虽然红色资源丰富,但大多资源由于历史文化价值单薄、活化难度大等原因随着城市建设掩埋,或淹没于市井生活。部分红色资源即使得到开发,因未能与相关资源有效链接,长期被“边缘化”,不能作为优质研学资源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渝中区红色研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年代久远、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遗失或遭到破坏,导致对资源内涵特别是对文艺作品等非物质红色研学资源的挖掘明显不够。要从有限的信息中提炼出能满足青少年丰富性、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内容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因其具有政治性、严肃性和崇高性,天然地难以“接地气”。而部分红色遗址单一的展示形式不能生动呈现历史的情节性,更难以激发参观者,尤其是远离对应时代背景的中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上因素都限制了渝中红色研学资源的吸引力。

(二)知名度和师资水平仍需提升。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渝中形象“名片”的作用还不突出。渝中区汇集多个“网红”景点,旅游业流量大,而目前旅游宣传的重点和亮点集中在“网红”景点上,对红色研学资源的宣传尚显薄弱。同时由于渝中区部分红色研学资源没于居民区、商业街等地,而且缺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渝中区红色研学资源的知名度远低于同拥有红岩核心景区的沙坪坝区。另一方面,目前研学旅行在国内的发展尚处在起步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机构主要是教科文企业和培训机构,师资准入标准尚不健全。就研学旅行而言,旅行是形式,研学是本质,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研学导师的能力水平限制,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而红色研学旅行对研学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要求更高。

三、渝中区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的对策建议

(一)文旅融合、打造品牌。一是树立“红色资源+”思维。红色研学旅行在市级层面已红色文旅品牌“红岩联线”和红岩基地作为成功案例示范。借鉴“红岩联线”成熟经验,打造渝中红色研学旅行品牌,逐步将全域旅游、母城文化、最新5G移动通信技术等理念融入其中。例如将母城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突出渝中红色研学文旅品牌的独特性,体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二是分散资源化零为整。对于分布全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大小、远近,可从不同角度,比如某一历史事件,某一革命时期为线索,以区内关注度高、名气大的资源带动“存在感”低的资源进行串联开发。三是打通区域壁垒,加强区域联动、“抱团”发力。如加强与红色研学资源丰富的沙坪坝区、南岸区等附近城区联动,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相互借力,共同打造红色研学旅行精品品牌。

(二)深挖内涵、精准宣传。一是不断收集征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渝中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细化分析,深入挖掘内涵。在厘清客观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统战文化”“重庆谈判”等研学线路,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学生设置相对于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实现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把握好政治性和娱乐性的平衡;二是强化非物质红色研学资源的开发。形成、孕育于渝中的非物质红色资源丰富,可通过引入文化企业民间资本,采用市场化开发、运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在遵循客观史实的基础上丰富文艺创作,依托渝中文化演出平台集聚的优势,加大力度推出红色文化演艺项目,丰富研学内容和形式。

(三)创新形式、加强保障。创新展示、体验形式,提升红色研学资源吸引力,是平衡矛盾的有效途径。例如打造数字体验厅,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体验;开发“红色护照”,参观者可在区内多个红色文化资源点“打卡”留念;依托鹅岭二厂、山城巷等文创基地开发独具渝中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并以洪崖洞、长江索道等“网红”景点为平台营销推广。此外,资源集中既是渝中的优势,也带来保障交通出行等城市管理压力。因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配套,保障红色研学资源更好地开发利用。此外,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建立考核机制,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强化师资培训,使渝中红色研学成为体验有收获、效果可评估、安全有保障的教育、旅游形式,引导行业机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论文作者:代丽冰

论文发表刊物:《论证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  ;  ;  ;  ;  ;  ;  ;  

渝中区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思考论文_代丽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