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崔晓峰[1]2003年在《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和银行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提供依据。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先提出问题,再逐一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相互关系,最后研究银行产业政策和银行监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包括导论,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提出问题,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及评析,给出研究的路线、思路和主要方法,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银行产业组织理论概述”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范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本章还从理论上研究银行产业组织及其基本特征、主体理论范式(结构—行为—绩效),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的基础。 第叁章“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研究”把结构分析作为基本逻辑框架,对银行产业市场结构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测度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最后结合对不同国家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析,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问题。 第四章“银行产业市场壁垒研究”主要分析银行业市场壁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银行市场进入壁垒及形成因素、银行业市场退出壁垒及影响因素等问题。 第五章“银行产业组织市场行为研究”重点研究银行业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以及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银行营销行为、银行并购行为和产品差异化行为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行为进行研究。 第六章“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绩效研究”从银行业市场绩效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入手,重点分析了“结构、行为和绩效”的相互关系、市场绩效的衡量等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最后结合美国银行业市场绩效分析和我国银行产业组织绩效分析,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主要指标、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政策分析,提出改善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第七章“银行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内涵、类型和目标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银行产业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市场结构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是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银行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银行市场行为政策、市场结构政策、银行兼并重组政策、中小银行政策等。针对我国银行产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应从健全市场机制、优化银行股权结构、消除垄断行为、促进有效竞争等方面采取措施。 第八章“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监管研究”是第7章银行产业组织政策研究的适当延伸和具体化,重点研究银行业有效的市场监管问题。实施银行业有效的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是:银行监管市场导向化、加强银行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对银行市场行为约束的有效性和银行监管的混业趋势等。 总体看,本文试图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空白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提出了关于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和银行监管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赵金洁[2]2017年在《银行产业组织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和地区对银行业进行了包括加大市场开放程度、放松金融管制等一系列以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为方向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一方面激发了银行市场的竞争活力,提升了银行机构的绩效水平,强化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却也增加了银行业风险,使银行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呈显着上升趋势。对此,学术界就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绩效、企业融资、金融稳定等问题的关系作了持续而大量的探讨。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动对银行业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纳入同一系统中,综合探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所可能产生的最终结果。基于此,本文依托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安全理论,提出并阐述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概念,尝试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理论体系,并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安全状态进行考察,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本文主要沿着以下思路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首先,梳理现有的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安全理论、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绩效、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企业融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并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其次,在明晰银行业特点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概念,并构建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产业组织安全内涵分析、银行产业组织安全影响因素分析、银行产业组织安全评价体系构建、银行产业组织安全政策选择等四方面内容。之后,以中国银行业为实证对象,考察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历程,实证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业绩效、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对2006~2015年的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状况进行测评。最后,结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阐述进一步维护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对策建议,以期可以作为相关政策制定的经验借鉴。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一,创新性的提出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概念,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理论体系。本文界定,银行产业组织安全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能够引致较为合理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使银行机构之间处于有效竞争、协调发展的状态,不仅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绩效水平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满足企业的信贷融资需求和稳定银行业风险水平,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开放经济中,银行产业组织安全也指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产业组织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以及有效抵御国外经济侵袭、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稳定等。在明晰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评价体系,阐述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政策的目标和路径选择,构建出较为系统的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理论体系。第二,采用因果分析框架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衡量银行业绩效水平、银行业信贷供给情况和银行业风险水平的主要定量指标作为直接评价指标(也称为反映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状态的结果指标),将影响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间接评价指标(也称为影响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状态的原因指标),用直接评价指标定量测算银行产业组织安全度,用间接评价指标定性分析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潜在风险,通过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分清因果主次,剔除线性相关性较强的多余指标,构建出准确度较高、操作性较强的银行产业组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叁,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状态,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理论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应用,本文以中国银行业为实证对象,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制定了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评分标准,应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银行产业组织安全评价的基本模型,估算出2006~2015年的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度,发现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处于基本安全和安全状态,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继续加大银行业市场开放力度、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运营水平和不断完善银行业监管机制叁个部分详细阐述了提升中国银行产业组织安全的对策建议,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伟光[3]2006年在《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中国银行业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本文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银行业产品多样性、跨期性和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的约束条件下,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构架。借助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叁个主体内容,重点研究了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内涵,把结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绩效(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金融稳定、中小企业融资)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中,在金融系统的大背景下,从多维因素判别银行结构的合意性,为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银行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中,文章首先通过银行垄断和寡占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分析了银行市场势力的效应和中国国有银行市场势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指出行政性市场势力不仅没有给国有银行带来高利润,反而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基于对各国银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属于寡占型,而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本身的内在属性和新技术革命的外在影响。通过银行业市场壁垒的研究,认为在位银行的声誉、分支网络优势是构成经济性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由于存款人的风险厌恶和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网络外部性效应,使得进入的银行难于生存,从而导致银行的非竞争性的特征。同时银行还存在着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管制性进入壁垒和以收购或紧急融资为手段的退出壁垒,以此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寡头垄断结构的特征是自然形成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在银行业市场行为的研究中,通过对银行业价格行为的研究,认为银行存款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是易发生价格竞争的领域。而且银行存款的价格竞争具有Bertrand竞争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存款产品市场还可能发生囚徒困境式的价格战。即使在存款价格管制的状态下,隐形价格的竞争也表现得十分激烈。在贷款产品市场上,通过与一般标准市场的比较,揭示银行贷款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受阻的原因,并分析了借款人分级的差别利率行为和信贷配给行为。在银行产品差异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出了银行产品纵向差异的质量优先和最大横向差异化等原则,据此构造实施银行产品差异化的策略框架。最后,对银行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行为目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在银行市场绩效研究中,运用随机边界方法度量了我国17家银行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通过检验有效结构假说与共谋假说的基本模型,发现市场集中度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着,市场份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负的,成本效率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着,说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不支持纯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但是将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置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二元空间后发现:银行利润效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着为正,而市场份额对利润效率有显着的正效应,非国有独资的产权能增加银行的利润效率。因此从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产权结构单一和国家所有制的垄断是国有银行绩效低下的关键原因,如果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就位,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可能支持效率结构假说。在关于银行业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竞争对银行的稳定性并没有确定的关系,过度的竞争会引发银行的冒险行为,不利于银行业稳定;适当的竞争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大银行会得到政府的保护,对银行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依据前述研究结果,文章最后从金融系统、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稳定等多维空间中考察银行结构,以综合判断银行结构的合意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哪一角度分析,理论和实证层面都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表明相对分散型的银行市场结构比集中性的结构更有优势。相反,从金融系统的配置规则、效率优势和金融稳定优势等因素判断,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可能更为可取,而且在长期中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国有银行效率低下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主要是国有产权过于集中、相应的治理结构缺陷等因素所致。因此,大量准入中小银行的政策并不可取,在产权结构改造下保持相对集中才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合理选择。据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提出了制度设计的框架:一是高集中度的目标区间定位;二是产权结构改造下的市场集中;叁是进入与并购政策的双管齐下;四是产品差异化的市场细分。

薛峰[4]2010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与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还普遍低下,存在着经营效益较低、金融创新乏力、资产质量缺乏可持续的保障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还亟待提升。尤其是在当前几乎整个金融市场已经向全世界开放,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外商业银行造成冲击的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不放弃中国市场,反而更加看重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虽然在这次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介入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受到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随着危机的后遗症慢慢展现,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将要面对国内经济下滑可能带来的市场需求萎缩和风险以及大量信贷投放带来新的不良贷款的隐患,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实力雄厚、极具竞争优势的国外银行大举“进攻”我国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既能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市场地位,也能使我国的优秀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更为矫健。基于此,本文研究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无疑就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特别的,与已有有关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的研究是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企图将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组织理论具体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研究中,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原因,然后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因此,从上述背景和写作出发点考虑,本文将论文题目定为“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力求首先通过选择适当的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接着同样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组织内外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然后再在对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组织结构二者均已把握的基础之上,选择计量工具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两者的相关关系和相关背后的组织结构原因;最后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用于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和同时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目的的政策建议。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首先对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在认清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叁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业竞争力的内容结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然后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产业组织机制进行了探索和阐述,即通过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对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对产业组织的不同理论流派对竞争与效率的观点进行整理,解析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产业组织机制;最终从产业组织理论提出对产业竞争力的解释框架,形成后文展开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第叁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实证: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背景与分析基础作了阐述,即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及体系演变的历程之后,从商业银行业所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在借鉴已有学者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叁性原则为标准,构建了一个基本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主要商业银行以及上市商业银行为代表性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和上市商业银行的现实竞争力状况做了实证分析和把握。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实证:商业银行的产业组织结构既包括产业组织外部形成的市场结构因素,也包括具体到企业组织层面的治理结构因素。本章分两节进行阐述,第一节研究产业市场结构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壁垒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剖析;第二节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主要是以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在第二章产业竞争的产业组织机制的理论支撑之下,针对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第叁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结果,通过计量工具的使用,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结合其他实证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在得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业外部环境分析: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商业银行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存在的潜在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其次借助于波特的竞争力五力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产业环境从产业潜在竞争对手状况、业内现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强度、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和产业替代性产品的竞争压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在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因素,提出改善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达到减少金融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为了使分析内容尽可能做到完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借鉴相关理论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动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等,其中计量和统计工具的运用较为普遍。从本文可能的创新性来讲,本文重视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和实证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较具创新性。在研究视角上,以产业组织结构为切入点,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为导向,结合产业环境,寻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路径;在进行研究的具体过程中,通过选取行业中的主体银行和先进银行为研究对象,充分反映文章研究的“产业”目的,在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新性的引入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并对治理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论文对环境因素也给予了重视和考虑。但同时由于笔者对理论的解读不够深入,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的研究未能全部涉及,影响了研究的完整性,以及数据搜集上的不足等遗憾,又使得文章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都需要笔者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予以弥补和完善。

屈明颖[5]2006年在《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产业组织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业整体绩效持续低下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既有行政垄断制衡有效竞争的原因,也有制度缺陷导致产权结构失衡的原因。目前我国银行业国有产权的比重较大,由于国有产权比重越大,银行的规模就越大,进入该行业越困难,垄断性也越强,市场行为也就越偏离市场化轨道,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难以提高。研究银行业SCP框架的意义在于,试图发现在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因果关系决定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从而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发展的规律性。然而这一模型主要是针对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的转轨经济而言,其特殊性就是我国特有的银行产权结构。因此,为了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本文加入了产权因素,拓展了传统的SCP框架,形成了“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框架作为分析工具,构建了产权和市场二元结构分析模型,力求更加全面而深入地将我国银行体系的产业组织问题诠释清楚。全文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的重点,结合国外银行业的改革经验,在深入论述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地对银行业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研究了我国银行产业组织的政策措施问题。文章认为,一定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市场结构是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当把银行业的绩效问题放在市场和产权两者互动发展的空间结构的两维空间内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银行业一定的市场与产权结构的相关性,产权与市场结构是怎样相互决定的,究竟是哪种因素在决定绩效中更为重要,从而发现更有效的决定绩效因素的证据或理由。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共同影响着经济绩效,只强调产权结构改革而忽视市场结构改革抑或只重视市场结构改革而否定产权结构改革的主张均有失偏颇,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因此我国银行业改革应该以产权改革为主、市场结构调整为辅。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中长期目标以及今后10年银行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

陈晓春[6]2007年在《市场结构变迁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金融市场准入的放开,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那么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原本已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对新的挑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在产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提出了应对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重点和框架,最后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概述了产业组织理论。本章介绍了产业组织的发展历程,分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有以SCP范式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有以“行为学派”着称的芝加哥学派和市场万能主义者——新奥地利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策略性行为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修正的SCP分析框架。第3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度和市场进入壁垒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市场集中度研究是一种定量分析,同时采用了CR_4、H指数和N指数进行测算。为了测算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分别测算了剔除外资银行的CR_4和含有外资银行的CR_4,结果发现,外资银行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从叁种指数的变化规律来看我国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我国的市场结构呈现出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产品差异分析和市场进入壁垒分析是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目前总体上仍呈寡头垄断特征,但是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变的趋势明显。在我国银行业市场主要是政策性壁垒,因此,当我国金融业的行政性进入壁垒的放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型转变。第4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根据博弈论中的进入与阻扰模型以及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自身的发展、银行业所处的业务发展空间来看,新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扩大市场,因此,暂时可以选择不打击。但是根据扩展的古诺模型(n家企业参与的情形),过多的银行进入会导致资金价格的降低和行业利润的下降。而根据斯塔克尔伯格寡头竞争模型,先行者的获利大于其古诺均衡时的获利同时大于跟随者的获利,所以,我国在位的商业银行要抢占先机,占领并保护好现有的市场份额。第5章重点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密不可分,现实中的市场结构往往处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过渡形态。本章的重点是研究在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哪些市场行为进行积极的应对市场结构的微变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分别从价格竞争行为、非价格竞争行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由于价格竞争策略的局限性,因此,侧重于从非价格竞争策略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银行的营销行为、并购行为和产品差异化行为。具体来看,商业银行的营销行为主要有细分市场、开发新客户、新产品开发、产品定价策略、客户经理制、服务差异化和银行形象差异化;并购行为的主要思想是,不主张大型国有银行兼并其他银行、鼓励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进行兼并或者兼并城市商业银行,防范外资银行先入股再控股甚至危及中国金融业的安全;产品差异化主要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开展特色中间业务、金融创新叁个方面。

罗经华[7]2010年在《金融危机与产业均衡》文中指出通过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分析,将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分拆成为可控的几个小部分,从产业层面上建立起一个由几个循环组成的经济动态圈,选择由实体经济领域(法人公司,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例)、金融中介机构(银行业为例)为主体,加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和资产定价等危机爆发条件的分析,研究各产业的均衡与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关系。把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与经济系统中各产业发展状况相联系,从产业的层面上,阐述银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产业绩效。从各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不同特征中,分析研究产业均衡和产业间的互动机制。由银行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利率结构、信贷资金结构、价格结构、投资结构之间产生均衡,实现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均衡。通过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间的均衡与互动关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资产价格变动变动的条件下,银行业、制造业产业和房地产业叁者之间存在的均衡与互动的关系,也即银行业信贷资金结构的变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房地产业虚拟经济的特征之间存在的的均衡与互动关系。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银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产业均衡互动过程中,各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同时,产业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价格协调和作用机制,达到价格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与投资结构变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率结构变动、信贷结构变动与投资结构变动的相互作用。使得银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形成均衡互动发展。银行信贷短期内能够促进GDP和房地产业增长,银行信贷的增加对制造业在短期内具有抑制作用,随后产生促进作用,对GDP、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具有持久的刺激效用。银行业贷款的增加同样也会带动制造业贷款和房地产业贷款的增长。房地产业对GDP和制造业具有促进作用,增加房地产信贷和制造业信贷的总量,但是对银行信贷却具有一定的替代效用。制造业的发展会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信贷的增长和房地产信贷的增加。

陈国中[8]2006年在《银行业的企业行为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企业行为决定银行效率”为工作假说,根据产业组织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对银行业的价格行为以及金融创新、并购、银行营销等非价格行为做了专题研究; 2.用定性方法,在既定的寡头垄断和国有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企业行为对效率的作用; 3.运用DEA模型测算并评价了我国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4.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考察了通过改善银行行为来提升银行效率的途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或观点: 1.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正逐步转到市场化方向,但与外资银行相比行为差距仍然很大,需要采取措施不断规范和提升,以形成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相匹配的竞争行为模式: 2.定性分析认为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如金融创新、并购等行为可促使银行效率得到改善,但价格竞争以及劝说型广告的投入对效率作用不明显: 3.DEA分析结果显示出哪些银行处于当年的生产前沿面上,并指出每家银行效率的大小。尽管各银行的效率水平存在差异,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银行业还是保持了较稳定的相对效率结构。国有银行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普遍低于新兴商业银行。但是国有银行的规模效率一般高于新兴商业银行。可见新兴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较小,规模效率难以发挥,其技术无效主要来自于规模无效: 4.对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反映出,银行资产质量、资源配置能力、人力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及产权结构等是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从加快银行技术进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使银行并购等方面探索提高效率的措施。

江浩[9]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的产业分析和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外资银行的涌入和国内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如何科学地分析目前的银行产业,为银行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为政府制定适宜的产业组织政策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依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相关金融知识,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现状,并提出了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分析”,主要是阐述产业组织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在银行业的特殊应用。第二部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主要是从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和进出壁垒叁个方面,分析中国银行业高度垄断型市场结构,并进一步说明了原因。第叁部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行为”,主要从价格行为和金融创新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行为。第四部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主要是比较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绩效指标差异,分析银行业市场绩效不高的原因。第五部分“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银行业产业组织,针对”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下银行业状况,结合产业组织政策的原理,提出适合国情的银行业产业组织政策建议。

张雪梅[10]2009年在《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文中提出中国银行业自1978年以来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顺利推进,使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大大提高。但是中国银行业低效运行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正确认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企业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银行产业组织竞争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依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叁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银行业市场绩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银行业的产业经济研究有关文献,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一章在阐述产业经济学理论及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银行业的产业特征介绍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框架将要分析的对象——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轨迹做了基本描述。第二章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壁垒叁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中国银行业尽管竞争程度有所提升,但总体还处于寡头垄断阶段,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市场壁垒过高。第叁章主要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行为,银行业由于自身特殊性导致其在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方面具有区别其他行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特征,但由于中国的利率管制等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行为空间一方面严重受限,另一方面又存在无序的市场竞争行为。第四章,以经营利润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资源配置指标及信用风险指标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第五章,针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条件地降低银行业进入壁垒,稳妥而有效地推动市场利率化,强化银行业运行监管,形成稳妥的退出机制,推动银行业主体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 崔晓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银行产业组织安全问题研究[D]. 赵金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3].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中国银行业结构设计[D]. 陈伟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 薛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5]. 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产业组织分析与对策研究[D]. 屈明颖. 北京物资学院. 2006

[6]. 市场结构变迁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行为研究[D]. 陈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7]. 金融危机与产业均衡[D]. 罗经华. 浙江大学. 2010

[8]. 银行业的企业行为与效率研究[D]. 陈国中.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9]. 中国银行业的产业分析和政策研究[D]. 江浩. 武汉大学. 2005

[10]. 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D]. 张雪梅. 山西财经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