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江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江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固定资产投资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西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潜力也在工业。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主攻工业”、振兴经济的发展思路。工业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国有企业,其根源是结构问题。因此,主攻工业的关键工作是调整结构,调整组织、产业和产品结构。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求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而且需要增量资产的启动与推进。而资产增量主要依赖于投资。因此,对我省“八五”时期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投资效益问题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是很有意义的。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在“八五”时期江西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江西省是地处我国中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省份,国民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偏低的现象;工业虽在“八五”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但与其他省的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必须立足江西实际,增加投入,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改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注重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江西“九五”及2010年远景规划奠定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的时空布局,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对国民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比。从宏观上考察投资效益可分为投资经济效益、投资社会效益、投资环境效益;其他还可分为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等等。我们在此拟从江西实际出发,着重分析江西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并重点考察江西“八五”时期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59%)的经济效益问题。

一、“八五”时期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状况及比较分析

(一)“八五”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八五”时期,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投资总量迅速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大力加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五年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5%。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高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速度20.2个百分点的年均速度迅猛增长。“八五”期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3.58亿元,为“七五”时期的1.7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34.7%,比“七五”时期高出20.4个百分点,占全国总投资的1.49%。以国有单位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得到了长足发展,国有单位投资完成631.0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8.9%,比“七五”时期增长了2.33倍,占全国国有单位投资的1.47%。城乡集体单位完成投资80.57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1.55倍,城乡个人完成投资211.99亿元,比“七五”增长88%。累计新增固定资产684.37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新增408.63亿元,占59.7%,比“七五”增长2.1倍。

这一时期江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以下显著特征:①基建投资成绩显著,技改投资步伐加快,增强了国企素质。五年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25.70亿元,比“七五”增长了2.05倍;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18.27亿元,比“七五”增长1.87倍;分别占投资的35.62%和23.63%。建成投产项目1.2万个,其中基建大型项目16个,更改限上项目12个。②投资结构逐步改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进展。第三产业投资266.95亿元,占总投资的28.9%;第二产业投资达350.07亿元,占总投资的37.90%;③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获得长足发展,“瓶颈”制约得到逐步缓解。重工业投资265.77亿元,占总投资的28.78%;能源、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达192.75亿元,占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30.5%,是“七五”的2.74倍。④为培育我省支柱产品共建成投产131个(实施188项)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重点基建技改工程,约占总投资的40%(含京九铁路、浙赣复线完成投资)。

(二)“八五”期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状况及其比较分析

“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在江西经济建设中已充分的显示出了它非凡的作用,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物质技术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投资速度的强劲必须有投资效益作保证,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八五”时期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亟待我们去分析和研究。分析方法采取从效益指标的分析入手,并理性和客观的选择华东地区、安徽省作为比较分析参照对象,从比较中看到优势,找出差距,最后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定性判断。(见表一、表二)

“八五”时期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

表一

投资效益系数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周期 项目建成 固定资产

(按国内生产 占国内生产 (年)

投产率

交付使用

总值计算) 总值比重%(%)率(%)

1991年0.4019.58 1.86 53.7 80.9

1992年0.7522.40 251.5 68.5

1993年0.8825.66 3.02 55.7 55.8

1994年0.9525.04 3.4 44.9 66.3

1995年0.9023.58 1.79 55.8 62.9

“八五”期间 0.8423.25 2.41 52.3266.89

注:①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全社会投资总额计算。

②建设周期,项目建成投产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按全民单位数值计算。

1991年——1994年江西与周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

表二

投资效 固定资产投资 建设周期 建成项目固定资产

果系数 占国内生产 (年)投产率 交付使用

总值比重%(%) 率(%)

华东地区

0.78 30.142.17 53.84

66

江西省 0.81 23.142.57 51.45

67.88

安徽省 0.86 26.831.93 51.97

65.55

从表一、表二观察,“八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有优有劣,下面将对投资效益指标进行逐一分析:

投资效果系数指标分析: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与引起这一增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它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八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效果系数为0.84,且呈稳步上升趋势,由“八五”期初的0.40提高到期末的0.90(其中1990年达到0.95),期末与期初比提高了2.25倍。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比,1991——1994年我省投资效果系数为0.81,比华东地区高0.03,但比安徽省低出0.05。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投资效益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这一期间,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落后于华东地区的各省市,仅占华东地区投资总量的4.94%,比同处内陆的安徽省低2.96个百分点。然而对于投资系数的计算,我们认为不能完全代表我省投资效益的真实水平,其中不排除经济增长的水份;若剔除经济增长的水份,则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投资不足和投资质量不高矛盾的并存。

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析:“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68%,在这期间这一指标反映的态势呈形抛物线形态,表现为1991年和1995年低,分别为19.58%和23.58%;1993年和1994年高,分别为25.66%和25.04%;1995年比1991年效益指标下降了3.4个百分点,比最高比值年份下降了6.08个百分点。据调查反映,“八五”期间的后三年,固定资产投入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产出没有随投入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甚至出现了投入产出逆向发展的态势,说明了投资效益水平的下降。但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比,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低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分别低7个百分点和3.69个百分点,投入产出略好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

建设周期(年)指标分析:从计划管理体制来看,江西国有单位“八五”时期平均建设周期为2.41年,“八五”期内各年份建设周期的年限长短起伏较大,最长是1994年建设周期达3.4年,最短是1995年为1.79年,长短年份差异达1.61年,接近最短建设周期年份的一倍。然而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1991——1994年比,华东地区建设周期为2.17年,安徽省为1.93年,江西比华东地区平均建设周期长0.4年,比安徽省平均建设周期长0.64年,反映了我省经济建设速度慢于华东地区及安徽省。据反映,我省建设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足,投资资金到位率低,工程项目资金缺口大,许多项目投资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影响了施工进度的按期完成。

项目建成投产率指标分析:项目建成投产率指标是从宏观经济分析施工项目建设速度的投资效果指标。“八五”时期我省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32%,1991年——1995年各年项目建成投产率起伏波动,无规律性,1995年达到这一时期项目建成投产率的最好水平,比1994年最低比率44.90%提高了10.9个百分点。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比,1991年——1994年江西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1.45%,华东地区和安徽省分别为53.84%和51.97%,比较结果显示江西比华东地区和安徽省分别下降2.39个百分点和0.5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指标分析:“八五”期内,国有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比率为66.89%,五年中除1993年达最低比率55.80%外,这一指标值基本呈下降趋势,1995年比1991年下降了22.21%,降低了17.91个百分点,投资效果下降幅度较大。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比,1991年——1994年我省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略好于华东地区和安徽省,分别高1.88个和2.33个百分点。从指标值比较看,似乎我省投资效果优于华东地区,但综合不可比因素分析,华东沿海省市国家重点投资多,(“八五”时期重点工程9534个,江西仅占9.67%)投资规模大,客观存在施工时间长的因素,这对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从这一指标很难判断我省投资效果是否优于华东地区。

综上五项投资效益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认为,“八五”时期,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基本状况是喜中见忧,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投资效益水平不高。从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益看总的方向把握了“深化改革、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原则,对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在宏观投资效益看好的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效益隐患较大,“八五”期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势必对宏观投资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设置了障碍,出现这种不和谐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我们冷静而客观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影响并制约我省国有单位投资效益的因素

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是经济工作考核的重点。所以要求经济活动都要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这是因为它是经济发的第展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由于其地位特别,因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作用非同小可,在我国尤为突出。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赖资本的大量投入。据测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外延粗放阶段,因此,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是源头性工作。

影响并制约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因素很多,既有投资规模问题,又有投资来源原因;既有投资结构因素,又有投资质量问题;既有投资管理因素,又有项目实施原因。从我省“八五”时期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是:

1、技术改造投资增势乏力

技术改造投资具有投资省,形成同一生产能力的投资一般要比基本建设节省30%,工期短,可充分利用原有厂房建筑及实施,见效快的特点。因而,技术改造投资,不仅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目前经营困难,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可是,“八五”时期我省技术改造投资增势减弱,比重下降,显得乏力。情况见(表三)

(表三) 技术改造投资与其它项目投资比较表 单位:%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平均增速比重 平均增速比重

基本建设 8.5

56.232.4 51.6

技术改造19.9

40.132.2 34.6

房地产 ——1.558.8 11.2

其它19.82.253.6 2.6

合计13.410034.8 100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八五”时期,我省技术改造投资总体势头是好的,与“七五”时期相比,平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但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却有明显差距。“七五”时期,技术改造投资平均增长比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高6.5个百分点。而“八五”时期,却低2.6个百分点。这样一高一低,相差9.1个百分点。增速减慢,比重也就自然下降,技术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八五”时期平均为34.6%,比“七五”时期,下降了5.5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增势乏力,在“八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95年反映尤为突出。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995年比上年增长12.82%,而技术改造投资仅增长1.53%,相差达11.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基本建设投资却比固定投资高4.81个百分点。这样,技术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增幅相差16.1个百分点。在与上年比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中,技术改造投资增加额仅占4.17%。技术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降至31.4%,比“七五”时期最后一年,即1990年下降了5.75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投资增势乏力,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企业筹资困难。二是国家改革了财会制度,发布实施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取消了税前还贷的优惠政策,企业要求贷款的积极性减弱。三是金融部门强化了信贷管理,严格了规模控制,推行了收回贷款与贷款发放挂钩的办法。而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因而贷款难以到位。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对技术改造投资的认识不足,使用低估,还是热衷于铺新摊子,这在财政预算拨款用于技术改造投资上得到佐证。国有单位技术改造投资,“八五”时期比“七五”时期增加了140亿元。而投资来源之一的财政预算内拨款反而减少了325万元。在技术改造投资来源中,财政预算内拨款仅占2.3%,比“七五”时期又下降了4.2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偏重外延

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增长势头的情况下,技术改造投资增势乏力,则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呈外延化趋势。“八五”时期,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处于这个状况。

首先,反映在基本建设投资与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不够合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省固定资产具有一定规模,存量不少,当前急需的是更新改造,流动重组,才能适应市场。因此,在基本建设投资与技术改造的比例中,技术改造投资的份额应有明显上升。可现实情况是,从投资额度看,我省国有单位技术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1991年为1.49∶1,1995年上升到1.70∶1。从施工项目个数看,(见表四)“八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施工项目个数较为平稳,上下落差只有14个百分点。而技术改造投资施工项目就一直呈下降趋势。1995年与1991年相比,项目个数减少了32%,平均每年减少8%,基本建设投资与技术改造投资施工项目的比例由1991年的1.13∶1,1995年上升到1.80∶1。

(表四)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施工项目比较表 单位:个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基本建设

22502566

25282448

2437

技术改造

19911895

16351413

1354

基建/技改 1.131.35

1.551.73

1.80

其次,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扩建与改建之间的比例不够合理。即使是更新改造投资也不例外。投资者也是热衷于铺摊子,一味求上产量,搞外延扩张,真正的内涵改造逐步下降。我省国有单位在投资中,新建、扩建与改造的比重,1991年分别为10.98%、49.71%和39.31%,1995年则为24.63%、49.01%和26.36%。1995年与1991年比较,新建的比重上升了一倍多,已占投资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改造的比重却下降了三分之一。由原占投资的四成,下降到四分之一稍强。三是反映在更新改造生产性投资的用途上。用于增产的外延性投资的比重已占一半,且还呈上升势头。而用于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治理三废的比重本来就小,还呈下降趋势。“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比较,用于增产的投资比重上升了5.9个百分点,达56.7%。而节约能源、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治理“三废”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3.1、2.6和1.3个百分点。特别是治理三废的投资本来就很小,“七五”时期只占2.4%,就是这私小的投资,“八五”期间还下降了一半,只有1.1%。(见表五)

(表五) 国有单位更改生产性投资用途比较表 单位:%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节约能源 3.7 2.7

节约原材料

0.7 0.8

增产50.856.7

增加品种 20 16.9

提高质量 7.2 4.6

治理三废 2.4 1.1

3、投资的技术含量水平偏低

所谓投资的技术含量,是指用于配置为生产服务的技术产品的资金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人们通常用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投资的技术含量如何,这对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综合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中,建安工程只能改变和提供生产条件和环境,不能产生直接效益。只有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而形成的固定资产,才有可能提高设备的装备水平,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因此,在投资中要尽力提高技术含量水平。

“八五”期间,我省在技术改造投资中注意了提高技术含量水平。与“七五”期间比较,在投资中建安工程的比重由45.1%下降到39.7%,下降了5.4个百分点。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的比重由48.2%上升到53.1%,上升了4.9个百分点。情况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含量状况却呈下降趋势。(见表六)

(表六)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表 单位:%

建筑安装工程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 其它费用

“七五”时期58.531.5 10

“八五”时期58.729.4

11.9

1991年 58.528.9

12.6

1992年 59.4 2812.6

1993年 59 29.4

11.6

1994年 55 32.7

12.3

1995年 61.527.4

11.1

“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比较,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在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在“八五”期间,虽然1993年和1994年其比重有所上升,但1995年下降更为明显,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含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在投资中存在重新建、轻改建;重外延、轻内涵;重铺新摊子、轻现有企业改造的现象。

4、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待加强

管理,也是生产力。这在人们长期实践中已达成共识。管理严密,管理科学,就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管理环节也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由计委和经委共同管理,计委负责基本建设投资,经委负责技术改造投资。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在始建初期为加快技术进步,增加有效供给,繁荣城乡市场,满足人们需求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其缺陷日益显示。不仅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的界限难以界定,必然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且易产生部门分割,出现为自己利益争规模,难以协调的困难,形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老”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建设教训深刻,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投资问题不少。目前在我省建材、纺织和食品行业重复布点、重复建设的情况相当普遍。仅赣州地区在“八五”期间仅由工商银行提供资金新建扩建的水泥厂就有7家,其产量最大的只有年产10万吨,最小的年产仅有2万吨。由于规模小,效益难以上去,因此,不少项目的贷款已经逾期。

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计划管理十分重要,而且项目管理作用也不可低估。由于我国投资主体不明确,大多数投资都是政府行为,计划由政府分配,项目由政府决定。投资者、建设者和使用者责权利不清,约束机制软化,导致不少“胡子工程”,经济效益不佳。甚至有的因项目失误,而导致企业破产。江西酶制剂厂就是一例。该厂的投资项目,设计一改再改,工期一拖再拖,概算一加再加,贷款本息结欠近800万元,还是不能投产。一个年销售收入只有千万元的小厂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只得申请破产。据工商银行赣州地区分行调查,“八五”期间该行共向152户企业提供了技术改造贷款,除12户在建项目外,其余140户企业,已达产达标的有48户,未达产达标的有85户,破产、停产和关闭的有7户(其中:破产1户、关闭2户、停产4户),分别占34.29%、60.71和5%。由此看来,项目管理问题不少,必须切实加强。

5、固定资产投资负债率过高

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其贷款比重如何,即负债率如何,这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影响是很大的。这不仅是在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前,贷款利息要计入投资总额内,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而且,项目验收交付使用后,贷款利息按现行财务制度要计入财务费用,直接冲减损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国家在1993年还取消了税前还贷,1995年国家又取消了基本建设的优惠利率等优惠政策。这样,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就要慎重考虑,量力而行。要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改造,滚动发展。切不可草率从事,盲目举债,否则后患无穷。

“八五”时期,国家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固定资产贷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同时,财政税务和企业财务又实行了重大改革。企业对举债建设的认识逐步提高,反映在投资负债率上表现为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39.45%,下降到1994年的32.46%,四年时间下降了3.01个百分点。但在华东地区来看,我省投资负债率还是最大的,与同处中部地区的安徽省比较,也是高的。(见表七)

(表七)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负债率比较表 单位:%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小计

华东地区32.2031.1527.6126.5628.43

安徽34.7936.3333.5835.5334.27

江西39.4539.4334.9832.4635.50

注:负债仅指国内贷款。

1991年至1994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负债率与华东地区比较,平均高7.03个百分点。与安徽省比较,平均也高1.23个百分点。因此,投资负债率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涉及投资规模,而且影响企业效益,还关连贷款周转,直接制约贷款的投入。目前,我省技术改造贷款的周转期已相当长,要10年左右才能周转一次。

6、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

在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中,投资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第一推动力”之称。由于我省财力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国家重点项目过少,再加上原有投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固定资产贷款周转缓慢,又地处内陆,引进外资有限。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看是不足的。这不仅反映在投资的增幅上,也表现在占全国的比重上。从人均投资额看,我省地处于华东最低水平,不到平均数的一半。(见表八),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对我省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表八) 全社会人均投资额比较表 单位:元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平均

华东地区 519 5761237

1664 1048

安徽 232 369 505634437

江西 236 320 477591405

三、政策建设

力争使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上一个台阶,对深化企业改革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步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1、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保障投资效益的投资体制。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要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要从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注重项目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建立严格的投资责任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从制度上保证投资效益的提高。当前在建设项目中,重点要解决好筹资、建设、生产、经营各阶段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只管从筹资到建成投产,生产部门负债投产后的经营管理;投资决策者不承担风险责任,建设者不管生产经营,出面借款的不管还款,所以投资效益好坏,投资能否收回往往是无人负责。目前要积极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和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要全面实行这项制度,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可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重点是制定项目投资者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和奖励的一套可行办法,以达到对投资决策者和项目经营者进行制约和奖励的目的。加快培育投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的市场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大力推行工程监理制,建立投资项目审计制度。

2、制定促进投资效益提高的区域投资政策。我们要以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制定促进投资效益提高的区域性投资政策,供固定资产投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执行。要点是:①进一步界定有关主体的投融资范围。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将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基础性和公益性三类,各级政府主要从事非盈利性公益性的投资,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投资退出。公益性项目,要明确具体政府机构和社会公益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并承担相应责任。竞争性项目,逐步推行招标竞争的方式选择投资主体。②加大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的投资力度。要克服投资资金分散弊端,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我省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建设,特别要以“京九”线贯通为契机,加快沿线产业带的建设步伐,使投资效益的提高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同时,要制定投资指南,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使各类经济主体在投资竞争中有序化和合理化。③正确处理好投资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整个“九五”期间,要进一步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使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在这个前提下,要实现三个转变,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由固定资产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提高投资效益为主;由单纯追求投资宏观效益转变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近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微观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良性循环机制的需要。为此,从全局考虑,可在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适当增加企业技改投资比重或采取财政贴息的方法,以提高企业技改投资回报率。

3、实行投资主体行为市场化、规范化和合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格局的同时,各投资主体行为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已成为影响投资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实行投资主体行为市场化、规范化和合理化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提出建议: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要将投资主体与宏观调控主体适当分离。政府既是投资者也是调控者,混淆了投资者与调控者之间的关系,计划、财政、银行、各经济主管部门都在行使国家投资宏观调控职能,调控主体政出多门,缺少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投资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调控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调控主体则不宜多元化,应当有一个权威部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投资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应主要负责投资宏观调控目标、政策、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采取重大措施组织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加以实现;②建立先进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所谓投资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主要是针对国有投资主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以确保国有资产投资的保值增值。重塑国有单位投资主体就是要把国家投资的产权主体和经营主体的权、责、利划发开来,实现政府投资主体的法人化。产权主体执行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经营主体执行产权主体的要求,同时考虑市场情况和微观效益,经营与管理固定资产;③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确立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我们认为只有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改造国有企业,才能把企业建成基本的投资主体。建立企业投资的责任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在项目建设初期确立企业法人化产权来实现,即在坚持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分解成为以企业为单位的相对独立于终极所有权者的法人财产权。为业主独立行使,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自我积累、自主决策、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

4、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外资在投资领域利用的途径。为提高我省外资引进的质量,引导外资投向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除继续鼓励外商采用原有的投资方式外,还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投资方式。BOT投资是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而逐步规范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筹资方式,也是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和项目注册资本金制度的结果。我国目前尚处在BOT试点阶段,并对BOT投资方式给予一些政策优惠。我省应积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总结国际经验,借鉴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做法,准备和筛选一批基础产业中的建设项目向外商开放,以弥补我省财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政府在项目实施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必须首先做好统筹规划,开展信息引导和组织协调服务。其次,在BOT项目实施的微观环节上,政府在赋予财团法人业主适当优惠条件的同时,必须保持以下权益并依法行使:①对设计方案的审查权;②对项目施工的监督、检查权;③工程验收及最终确认权;④规定财团法人业主运营期间财务文件的内容,实施审计;⑤在运营期间,安全标准、劳务政策等方面对业主提出具体要求。

5、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省经济落后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在工业。目前,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只有30%左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技术改造投资,走内涵扩大再生产路子,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①对技术进步实施鼓励政策。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的各项政策;适当增加技术开发费的提取比例;允许企业通过产学研形式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和费用支出,分期摊入管理费用;允许技改后还款负担较重的企业经过审批仍执行税前还贷政策;对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经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后,返还企业25%的新增增值税的规定,应由1年延至3—5年;允许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所获得的收益,在上缴中央税后,地方税部分应实行负税照顾或税后返还;②建立银企共促技术进步的新机制。从全省情况看,近些年来,我省企业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总体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企业的资产质量,在逐年下降,使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逐年上升,已影响到银行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进一步的支持。当前工作重点:一是完善和严格技术改造贷款评估审批制度,克服在贷款中的非经济因素干预;二是处理好老企业技改中的债务难题。对于确有效益的项目,可以采用新项目新机制的资金管理办法,企业与银行之间加强配合,使新项目资金与老企业资金能够相互独立运行,用新项目获得的收益首先偿还贷款,在可能的情况下再用于逐步改善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积极支持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标。对那些有市场、有效益只是确因流动资金不足而不能达产达标的,要在流动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

6、建立地方投资基金,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从资本市场筹资进行投资将是一条重要渠道。当前要积极抓住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的有利时机,争取我省多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发行上市筹集急需的基建和技改资金。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中长期企业债券的发行量。此外,为适应政府部门和企业积累占国内总储蓄比重下降,居民储蓄占比逐渐上升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需要,应积极、稳妥和有步骤地发展地方投资基金,力急使我省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提供稳定的建设资金。地方投资基金发展可考虑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抓好对现有各种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建设和对拟新建立的投资基金的审批工作。在对现有的投资基金进行整顿的同时,要有选择地和积极扶植尽快建立起若干权威的投资中介和基金管理机制,以作为投资基金的骨干力量。地方投资基金骨干体系的建立可采取两条途径:一是指定几家国家银行开办地方投资基金试点;二是依托国家基本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大型投资基金。在这一阶段,为了保持基金市场的稳定,在技术操作上宜重点发展封闭式基金。在第二阶段,可逐步放开基金市场,允许国内投资者自由进入和有选择地允许部分境外投资者进入,在第三阶段,可考虑向境外投资者完全开放基金市场。

7、努力创造条件,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近年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滑坡,除了外部条件和管理因素外,而超负荷举债投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创造条件,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对提高投资效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企业负债率过高,负担沉重多数是历史形成的,必须区别情况,综合治理,由企业、财政、银行等部门参与核实,共同消化。目标是企业资产负债率由现在的75%,到“九五”末期降为60%。具体办法可选择小范围试点,采取“新帐与老帐”分开管理,企业对新帐负完全责任。国家对老帐部分可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是企业通过清产核资查实原资产损失,根据形成原因,有的可冲减国家资本金,有的可由有关部门补偿,有的可以在银行呆帐准备金中冲销一块;二是把“拨改贷”形成的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贷改投”;三是通过兼并合并,由优势企业分担困难企业一部分债务;四是出售企业的部分产权,取得资金偿还债务;五是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重组、分立带走一部分债务;六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不得无偿平调企业的土地、房产、设备和物资,已经平调的应给予补偿或冲减企业利税;七是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制定出相应条例和规定。通过上述对企业增资减债措施的落实,可为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创造有利条件,以逐步实现改变企业超负荷举债投资的状况。

标签:;  ;  ;  ;  ;  ;  ;  ;  

江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