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胡波

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胡波

贵州省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贵州 盘县 553536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A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B组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纵隔肿瘤切除;临床应用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胸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起源于纵隔,以良性者居多。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干咳、气促或声嘶、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等。由于解剖关系复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1]。目前临床首选手术切除作为治疗方案,我院对比了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胸痛、胸闷、干咳、气促或声嘶、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等临床表现,并经X线或CT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巨大肿瘤、既往开胸手术史等患者[2]。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52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95±5.27)岁;体重46~81kg,平均体重(60.24±5.43)kg;肿瘤直径2.5~7.8cm,平均直径(4.32±1.13)cm;其中淋巴肉瘤8例、恶性淋巴瘤5例、心包囊肿7例、脂肪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5例、食管囊肿5例。

B组53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1.43±5.30)岁;体重45~80kg,平均体重(60.39±5.57)kg;肿瘤直径2.4~7.6cm,平均直径(4.25±1.08)cm;其中淋巴肉瘤10例、恶性淋巴瘤4例、心包囊肿6例、脂肪瘤11例、神经源性肿瘤16例、食管囊肿6例。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肿瘤大小、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A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前正中切口,开胸后完成肿瘤切除,根据是否有损伤纵膈胸膜决定是否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3]。

B组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腋中线第5或6肋间作一2cm左右的切口作为胸腔镜观察孔,分别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水平、腋后线第6肋间作2~3cm小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分别置入胸腔镜系统,分离粘连,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在监视器下观察解剖关系,分离、结扎、切割组织、血管。将切除的病变组织放入标本袋经切口取出。如切口太小可适当延长。术毕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胸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确定无出血后退出胸腔镜系统。术毕放置引流管,将切除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4]。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

A组(n=52)176.56±35.76 11.25±2.12 168.42±45.13

B组(n=53)125.29±27.34* 7.84±1.77* 91.26±28.93*

注:与A组比较,*p<0.05

3.讨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常无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症状、发热等感染症状等。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需结合X线、CT、MRI等胸部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

原发性纵隔肿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术后根据良、恶性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传统开胸手术疗效确切,特别对于巨大纵隔肿瘤患者较适用。但开胸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疼痛剧烈,常影响心肺功能,术后恢复较慢。传统开胸手术切口较长,切口疤痕形似蜈蚣,影响美观。

胸腔镜手术术中不撑开肋骨,不损伤肋间肌群,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不影响外观等优点,近年来在胸外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纵隔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操作简单,胸腔镜下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但并非所有纵隔肿瘤都可进行胸腔镜手术,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包膜情况、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来确定术式。对于巨大实质性肿瘤、粘连严重、恶性浸润性肿瘤建议选择传统开胸手术。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如发现严重粘连、无法控制的出血等情况时,及时转为开胸手术治疗[5]。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开胸手术还是胸腔镜手术,均应充分暴露术野,避免损伤纵隔内大血管、神经、胸导管等结构,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晖,李勇.16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5):11.

[2]冯毅.电视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9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13~514.

[3]董彦军,张双林,张庄,等.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75~176,180.

[4]陆双政,黄元鲁,韦恺.胸腔镜手术微创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6):710~713.

[5]夏俊,陈勇兵,杨文涛,等.胸腔镜与常规开胸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9):1106~1107.

论文作者:胡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胡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