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论文_张慧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论文_张慧

教学目标:在语言中感受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屈原在《九歌》中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江淹在别赋中也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确,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心有所感,留下传世佳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去感受这首词中“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离别情思吧。

2 作家作品

这首词的词牌非常美,那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呢?(幻灯片显示)《雨霖铃》这个词牌,是用唐时旧曲翻制而来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在栈道雨中听到铃音,于是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指的就是这件事。所以这个曲调原本是跟情爱难舍和伤离怨别有关的。

2.1 这首词的词牌非常美,那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呢?(幻灯片显示)。《雨霖铃》这个词牌,是用唐时旧曲翻制而来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在栈道雨中听到铃音,于是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指的就是这件事。所以这个曲调原本是跟情爱难舍和伤离怨别有关的。

2.2 找生介绍作者柳永,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qí)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才情卓著,放荡不羁。因科举失利,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秦楼楚馆,沉迷于声色词曲。54岁考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他的词影响甚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 诵读指导

4 内容赏析

4.1 把握内容。①词眼是词中最精炼传神,最能概括全词的主旨的字。这首词中的词眼是是哪个字:伤。(板书)②词人为什么而伤呢?离别。③谁在为词人送别?这个人和词人是什么关系?一位女子,她是词人的心上人。④这首词围绕离别,从时间看,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和离别后。(板书)揣摩语言,体会情感。刚才听了老师的范读和同学的朗读,大家肯定有一些比较喜欢或触动颇深的句子,站起来,读一读,说一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是简单的写景吗?(板书:融情于景)这三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点环境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重点赏析三个意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幻灯片显示)柳永还有一首离别词《倾杯·离宴殷勤》,也很有味道,里面有“共黯然消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这样的句子。这一场面和《雨霖铃》有相似之处。首先,这里能不能把“执”手换成“携”手?①不行,“执手”是双手紧握,握得坚定有力,双方是心有灵犀地共同握住对方的手。《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句子,“执手”有一种钟情、笃定不移的内涵。②携手是手拉着手,只有一只手与对方相牵,显得有些随意,也没有力量,携手,仿佛一个人是主,一个人是客,显得有些客套,拘谨,感情没有那么深厚,关系没有那么亲密。其次,对比:一个“频低语”,一个“竟无语”,能不能把“竟无语凝噎”换成“频耳畔低语”?“频低语”说明还可以倾诉,倾诉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缓解,“竟无语”却是即将分别,悲伤过度,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一句正常应该怎么表达,为什么会伤别离?因为多情。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伤。这是古人的共通的感受和普遍的情结,古今皆然。但是词人为什么说在秋天离别尤其让人无法承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词人把二者叠加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愁情更加深沉、浓重,让人不堪其扰。

这首词只有词牌,但没有题目,有一点遗憾,我们试着给它加个题目吧,加完之后,说说你这样加的你的理由。

词变诗课堂活动:①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在每句中增删或改换几个字,将之变成一首五言诗,要求切合原词情境。大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书写并展示。②找生展示。③找生点评或自我评价。④老师拙作展示。(幻灯片展示)寒蝉频凄切,空对长亭晚。骤雨初停歇,都门帐饮愁。情浓留恋处,兰舟却催发。执手看泪眼,脉脉竟无语。念去去何处?千里烟波长。暮霭沉沉低,楚天阔万重。⑤对比一下改后的诗和原词,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刚才我们品位语言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动词,形容词,这里呢?我能不能借助形式的变化去品味语言?)第一,改后的诗整齐凝练,美观匀称,严谨有条。原词呢,句式多变,长短不一,自由灵活,委婉细腻,随性自然,抒情意味浓。(幻灯片展示)第二,在你加字的时候,你就会想加哪个字合适,在你减字的时候,你就要想减哪个字得体,在你推敲和取舍字词的时候,你就在慢慢走进词人的内心。如果一个句子你变换的特别恰当,那么被你留下的或是加上的肯定与全词的整体基调相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转换,更好的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更好地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6 课堂小结

上片以所见凄凉萧索之景状难舍难分之苦,下片以设想别后凄楚之境摹惨不成欢之痛。全词既实写眼前离情,又虚写未来伤感,充分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含蓄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绵绵别愁。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张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  ;  ;  ;  ;  ;  ;  ;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论文_张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