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群概念及研究意义

产业群是一些产业链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是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推进的结果。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推进,许多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许多产业部门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即从福特制(以大批量、标准化和垂直一体化为特征)向后福特制(又称柔性累积,以柔性技术和组织以及复杂的生产网络为特点)转变。与此同时,在传统老工业区外围出现了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协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以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以及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各国学者由于对这些专业化企业集聚区的研究角度选取的不同,对这些区域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柔性集聚体(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等等,其含义大同小异,都反映了企业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

产业群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集聚,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理集聚特征。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及与之相关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柔性专业化特征。即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其生产方式以使用灵活通用的生产设备和适应性强的熟练劳动力为特征,生产和服务于客户的广泛需求。(3)合作网络特征。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的核心网络系统,还包括企业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通过长期联系形成的本地化网络。(4)根植性特征。即集群企业的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本地化的产业氛围,易于产生集聚效应和建立深度制度机制,使众多企业粘合在一起进行竞争合作。

上述特征,使产业群具有集聚效应,具体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知识的溢出效应、品牌与广告效应等,从而引致产业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增强机制,最终表现为强劲的竞争优势。这是产业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研究产业群的意义在于产业群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提高竞争力,而且还在于通过群体效应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美国学者波特关于产业群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已经明确提出:产业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这就是说,产业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其一。

其二,产业群的发展使区域形成地方特色产业群,并逐渐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产业群不但可以通过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生产率,来增强区域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产业群具有本地化的产业氛围,这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地方特色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其三,产业群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持,产业群的发展正好可以提供这种产业支持。事实上,意大利各式各样的产业群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中小城镇。在我国的广东与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确实依靠这些特色产业群的发展来带动。

其四,将产业群战略引入到我国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下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强调分工与协作,强调要搞特色产业,这启示我们在搞开发区或工业区时,要引导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分工协作,减少交易费用,发挥集群效应。

二、我国在产业群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群现象非常普遍。从形成方式看,我国的产业群分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前者如一些自然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后者如建国后我国在“三线”的产业布局,以及目前遍布全国的上百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些外资聚集地等。从发展状况看,我国的产业群存在不少问题。

(一)一些外生型产业群大多不具备产业群的特点而只是一种企业集聚

1.“三线”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战备为目的,运用计划经济手段,采取自上而下的强制社会动员,显然不能与现行的区域政策和吸引外资相类比,历史证明大多数“三线”布局的企业或产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企业和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湖北十堰的汽车工业、四川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陕西杨凌的农业。

2.国有企业密集的一些地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群,它们的区域发展指导思想还停留在支柱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上,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也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如四川德阳装备机械业集群、上海沪东造船业集群等属于此类(王缉慈,2002)。

3.我国许多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和外资集聚地,仅仅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大多不具备产业群的特点。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为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严重。区间,产业结构雷同,没有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区内,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不强,集聚效果不明显。并且,等级式的行政区域管理,降低了服务效率,限制了各行为主体对变化的市场技术条件的应对能力的发挥,阻碍了企业、大学、政府等各创新结点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减少了创新机会。所以,在我国目前的高新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产业文化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区域文化没有形成特色。

(二)内生型的产业群具备了产业群的基本要素,发展态势良好,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以浙江的“块状经济”为例,根据浙江省2001年6月调查数据,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全省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目前,由“块状经济”提升的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在浙江省已经成为县市一级和乡镇一级地方产业政策的热点,其政策和世界各国地方产业群的政策相类似,在我国产业群发展中已经领先一步。但与国外相比,浙江产业群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浙江产业群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成本要素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经由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今后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型竞争优势”则明显缺乏。(2)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浙江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是技术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3)浙江产业群主要以生产最终产品为主,产业链较短,产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政府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是国家对产业群的认识不足。在我国,至今思考国家竞争力仍然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而且传统的产业政策是以大企业为对象进行管制或扶持。而产业群作为一种地方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的主体一般是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传统的产业政策在这里很难奏效。

其次是各地地方政府对产业群的认识不一。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在产业群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规划和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专业化市场,设立专业网站等。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对产业群机制没有认识,或知之甚少,通常对一些正在成长的或者正在出现的产业群视而不见,没有加以培育,使它们发挥活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而另外一些地方则陷入盲目搞开发区的误区。

最后是在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时的认识误区。(1)认为把企业“堆”在一起,就是产业群了。虽然也有成功的产业群是行政推动形成的,但绝大多数产业群是自然形成,有其独特的产生土壤和壮大原因。“堆”企业,稍有不慎即成“揠苗助长”或“弄巧成拙”。而且产业群经济效益的取得也是有条件的,只有那些在同一产业链上存在着种种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一定的地点才能获得。在我国,往往“同行是冤家”,企业只注重动员内部资源,而不是积极寻求外部资源。(2)认为只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群才有效益。其实,产业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包括传统产业,关键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荷兰花卉集群就是从传统农业起步,它已经拥有世界65%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出口创汇超过250亿美元。(3)认为发展产业群只须模仿甚至照搬成功模式即可。其实产业群最大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无法模仿,最忌讳“复制”,最青睐“因地制宜”。虽说在一个集群内部,企业间易于互相模仿、学习使其更具经济性,但发展产业群不能套用别国的成功模式。这不仅因为国情不同,而且各自产业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发展别国没有发展或者发展不起来的产业群,做到扬长避短。

三、实施产业群战略的主要思路

产业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产业群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具有高创新性,我国应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得以重视和推广,把公共政策的重点转向促进地方产业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并根据国际上发展产业群的经验及启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群发展体系。

(一)产业群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产业群的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产业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其中区位选择主要考虑区位的创新潜力及成本因素。除了原材料获得的便利性,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劳动力获得的便利性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区位外,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潜力的区位,如富有效率的基础设施、熟练的供应商、紧临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等。而产业群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经具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群,而不是刻意创造产业群。因为创造产业群将会导致高成本、高风险。如果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群重点,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破坏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群的发展模式

产业群的发展模式有多种选择,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可以是围绕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而形成的共生圈,也可以是中小企业“抱团成堆”。在功能类型上,可以是以销售或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产业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业集群。

培育和发展产业群的关键是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各地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业群生成。主要选择有:(1)依托本地的传统技艺,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促成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产品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如浙江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大力发展服装产业;浙江绍兴倚借“日出华舍万丈绸”的传统经济,造就了千家万户轻纺工业和商贸业。(2)在本地传统技艺发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适时建设专业化商品交换市场,或利用本地贸易企业和市场带动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专业市场与产业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集群机制。“浙江模式”的产业群就是这种类型。(3)依据当地农副业发展特点,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统一规划,引进市场化、产业化机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产业群。(4)依托大企业形成中卫型产业群。由众多小企业为大企业分工生产零辅件与半成品,而核心大企业则向外围小企业作出长期合作承诺。国内成功的例子有万象集团、江淮动力集团。(5)对目前陷入经营困境的国有企业进行分拆,鼓励工人利用旧机械设备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规范和引导关联产业群的形成。这种产业群在地域、原有企业员工、专业化分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在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具有普遍意义。(6)选择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地理位置“筑巢引风”,形成产业群。(7)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同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同时,也应鼓励我国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政府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和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

(三)产业群战略中的政府定位

在产业群发展中,企业是主导者,而政府则是催化剂和润滑剂,是信息平台、服务机构和规划制定者。产业群战略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政府不仅要为产业群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关注产业群的区位选择和产业定位,还要为集群内企业培育形成战略协同的软环境。产业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因此产业群规划的重点应放在有为需要和有潜在需要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尤其是提供信息,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

产业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需要新的产业组织政策与之协调。产业组织的区域化趋势,使省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产业群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广东省科技厅的专业镇创新计划、浙江省的特色工业园区计划,都是省级政府扶持产业群发展制定的具体政策措施。

中央政府在产业群发展中主要应担当起产业群宏观管理者的角色,这包括制定全国性的产业群发展计划,建立起全国的产业群地理分布图和数据库,设计专门的产业群绩效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开拓国际市场、行业专门人才培育等方面制定专门的产业群支持政策。对一些典型的产业群,实行重点扶持政策,以发挥其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的示范效应。此外,还要适时调整管理体制,形成大行业的管理,废除条块分割。我国实施产业群战略的主要困难,将是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顽症,以及有关企业和产业务类法规的不健全。因为当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时,容易造成交易成本高昂,社会资本缺乏,这样就很难制定和实施有可能是跨部门,也可能是跨地区的产业群发展战略。

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是对各自所管辖区域的产业群实行扶持政策。一是要扶持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形成的产业群,而不是从零开始人为地去创造一个产业群。已经出现的产业群,表明它初步通过了市场的检验。二是要区分产业群的不同成长阶段。

对于萌芽状态的产业群,政府应该营造产业群的生成条件,并对其能否成长为产业群的潜力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群,地方政府不但要对产业群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进行投资或者用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完善产业群功能方面的建设,吸引外资企业进入集群,使集群迅速达到临界规模,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发展成为一个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产业群。政府的工作主要有:(1)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2)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成立集群内的信息中心,创造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机会,推动产业群内的信息传播与交流。(3)改善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集群内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4)制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政策,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促进有效的创新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5)破除市场分割保护的旧观念,切实维护小企业的权益,引导小企业集群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培植网络状产业群。(6)通过税收、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扶持创新企业。(7)运用舆论的力量,加大宣传,引导产业群文化的形成。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产业群的内在特征,塑造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环境。(8)提高产业群整体的知名度,树立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政府可通过出面组织展示会、广告宣传等活动,提高产业群整体的知名度,树立地方品牌。

对于已经形成的成熟型产业群,政府支持的重点是帮助其实现升级改造,使产业群具备持续的增长潜力。(1)各级政府应成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的推动者,帮助产业群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力资源,促进产业群的空间聚集。产学研合作方法可以采用星期日工程师,厂内研究所,企业研发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形成虚拟研发组织等。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企业内部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提高产业群整体的创新能力。(2)推进产业群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群与国际大市场的对接能力。政府可以在国际信息平台的建设、举办国际性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领域提供广泛的支持。同时,在反倾销方面,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相互合作,积极应诉。(3)加强国内产业群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协调,使产业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高层次展开。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方式推动产业群与国外产业群的交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我国产业群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同类产业群的国际合作,以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4)根植区域网络体系,促进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信赖与合作关系的建立,促进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形成,实现集群内企业协同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一种区域文化认同。(5)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政府职能部门要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建立质量调控体系,并监督执行。同时要强化法律约束,建设信用体系,提高企业因败德行为所付的代价。(6)注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标签:;  ;  ;  ;  ;  ;  ;  ;  ;  ;  

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